描述性研究常用的基礎資料
1.人口統計學資料
2.死亡資料
3.疾病資料
4.其他資料
橫斷面研究是在一個特定的時間內,即在某一時點或短時間內,通過普查或抽樣調查的方法,對特定人群中有關因素與疾病或者健康狀況的關係進行調查,從而描述這一時間段內的疾病分布以及觀察某些因素與疾病之間的關係。由於所收集的資料既不是歷史記錄,又不是隨訪研究所得,而是調查當時所獲得的資料,故又稱之為現況研究。
橫斷面研究的特點
1.是觀察性研究
2.橫斷面,沒有事先設立對照組
3.只反映某一特定時間某一人群的疾病與暴露情況
4.疾病和暴露同時存在,無法區分暴露和疾病的時間先後順序,無法確定因果關係
5.對於不會發生改變的暴露因素,可提供相對真實的暴露特徵與疾病的時間先後順序的聯繫
6.用現在的暴露特徵替代或估計過去情況的條件
7.定期重複進行可以獲得發病率資料
橫斷面研究的目的與用途
1.面熟疾病的三間分布情況(時間、空間、人間,即某種疾病在某地區、某時間和人群中的分布),發現高危人群,為疾病的防治提供依據。
2.描述某些因素與疾病的潛在關聯,以初步建立病因假設。
注意:在病因分析中只能對病因提出初步線索,而不能得出有關病因因果關係的結論。
3.評價疾病監測或防治措施(如篩查和預防接種)的效果,例如:對某病幹預措施實施前後,對該病的患病率或者發病率進行比較,從而評價該措施的防治效果。
4.早期發現和及時治療病例,查出某地區患有某種疾病的所有患者,從而達到早發現、早診斷和早治療的目的。乳腺癌的普查是我國實施二級預防的典型實例。
5.確定某些生理指標的參考值範圍
橫斷面研究設計的主要內容和步驟
1.明確研究目的,研究解決什麼問題?有什麼意義?
2.研究方法設計:普查或抽樣。
3.研究對象的確定:選定目標人群,建立研究對象的入選標準和排除標準。
如果採取抽樣調查的方式,那需要注意:
1)預期現患率(P越大,所需樣本量越小)
2)調查結果的精確度:容許誤差 d(d越大,所需樣本量越小)
3)假陽性錯誤(一類錯誤α,α越小,顯著性水平要求越高,樣本量越大)
4.確定研究內容和資料收集方法
5.資料整理與數據分析。
1)檢查與核對原始資料的準確性與完整性,填補缺漏,刪去重複,糾正錯誤。
2) 對疾病或健康狀態按已明確規定好的標準,將全部調查對象分組歸類。
3) 將疾病的現況研究資料按人群、時間、地區分布整理,計算相應指標值,比較其差異,並進行統計學檢驗以及因素與疾病之間的關聯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