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南湖監獄 李聖新 王 華 王偉
司法部傅政華部長在2018年6月全國監獄工作會議上指出,各級司法行政機關、各監獄要堅守安全底線,踐行改造宗旨,堅持以政治改造為統領,統籌推進監管改造、教育改造、文化改造、勞動改造的「五大改造」新格局,這為做好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全國監獄工作指明了使命任務和路徑方法。新時代呼喚新擔當,新時代需要新作為,準確理解「五大改造」的豐富內涵、實質要義,使我們迫切需要深入思考和認真研究的重大理論問題和實踐課題。
司法部提出「五大改造」新格局,高屋建瓴,提出以政 治改造為統領,統籌推進政治改造、監管改造、教育改造、 文化改造、勞動改造的監獄工作「五大改造」新格局,從司法實踐來講,也為減少或避免重新犯罪再次發生,更為提高服刑人員教育改造質量針對性、有效性指明了方向,對監獄工作具有較強的實踐和指導意義,是監獄機關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的具體行動,更是關係監獄工作理念、模式和方法的一場深刻變革。
一、前言
本文通過對全體服刑人員開展問卷調查進行全樣分析,是對總體進行定量實證研究;若站在南湖監獄、浙江省乃至全國監獄系統的角度,本全樣分析又變成了一個個案研究,對其他監獄或許有某種同質性、規律性的啟發和借鑑意義。
二、問題的提出
對服刑人員的教育改造,涉及到方方面面的資源要素,根據實踐總結和觀察思考,本文將這些教育資源分為四個維度:親情維度、社會維度、監獄維度和自我維度。對這些維度的教育資源需要規劃、整合併加以充分利用。然而,在目前監獄的教育改造實踐工作中,我們對這些資源的利用還處在較為粗放的水平,集約化程度亟待提高,教育的集群效應、疊加效應和滲透效應有待挖掘和發揮。鑑於此,這些維度的教育資源之間是否存在某種關係?如果有,是因果關係還是相關關係,是一元相關還是多元相關?擁有充沛親情資源的學員是否會更加認可社會資源或監獄資源?認可監獄資源的學員是否同樣認可社會資源?抑或,自我維度的認知對其他三個維度是否存在某種影響?對上述問題的回答將進一步啟發我們應該如何更有效地開展對服刑人員的教育改造,是「單兵突進」、平均用力還是拓撲式、集群式的疊加、滲透和協同增效?
三、問卷設計及其結構分析
考慮到被試參差不齊的文化程度、理解能力和答題心態,問卷設計儘量簡潔、易懂,讓被試便於和樂於答題。問卷由民警在「三課」教育課堂親自發放並當場回收,被試答題之前由民警先說明調查用意和無記名答題方式,打消被試可能存在的思想顧慮或牴觸情緒,促成其輕鬆答題和真實答題的良好心態。
問卷中被試的個人基本信息涵蓋年齡、民族、籍貫、婚姻狀況、文化程度、接受學校教育的年限、18歲以前的成長環境(雙親,單親,父或母再婚或其他)、目前擁有兒女數。
問卷的主體部分為30道單項選擇題,用於測量服刑人員對上述四個維度教育資源的態度傾向、認可程度、獲取難易度和其他相應指標。題幹為第一人稱陳述句,每道題設五個選項,「完全符合、比較符合、不確定、不太符合、完全不符合」,由被試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進行判斷,做出單項選擇。
各維度的題量分別為:親友維度7題,社會維度7題,監獄維度8題,自身維度8題。在題序設計上,基本按照測量對象的邏輯關係進行演進和安排,兼顧被試的思維習慣;避免將同一維度的所有題目編排在一起;在題幹設計上,均衡採用肯定句和否定句,消除思維慣性,使被試的選項呈一定的跳躍,並有利於排除無效問卷;容易引起被試不良情緒的題目編排在問卷尾部。
四、描述統計及相關分析
本實證研究共發放問卷770份,回收問卷770份,剔除因答題不全、任意作答等原因導致的無效問卷26份,實際有效問卷744份,有效問卷率96.6%。顯然,樣本數N>30,可以認定其為大樣本,在進行數據分析時採用大樣本的測量和分析模式。統計軟體採用IBM SPSS 19.0。
被試的答題選項符合定序變量的特徵,在進行數據錄入時,按照「完全符合、比較符合、不確定、不太符合、完全不符合」分別賦值5、4、3、2、1。
(一)描述統計
1、被試總體的數量特徵
被試群體的成長環境:雙親家庭590人,佔79.3%;單親家庭120人,佔16.1%;父或母再婚18人,佔2.4%;其他16人,佔2.2%。
被試群體的婚姻狀況:已婚320人,佔43.0%;未婚336人,佔45.2%;離異88人,佔11.8%。
被試接受學校教育的年限平均為8.97年。
2、集中量數和差異量數
為了反映觀測數據的集中趨勢,筆者選用均值和眾數兩個集中量數進行平行比較。標準差、方差、極小值、極大值則作為差異量數用以體現數據的離散趨勢。數據顯示,對於所有答題,被試選項的極小值均為1,極大值均為5。其中,服刑人員高度認可在服刑過程中得到親人的關懷、鼓勵或幫助,且離散程度小(均值為4.35,眾數為5,標準差為1.028);相比之下,對朋友的關懷鼓勵或幫助的認可度稍低,且離散程度稍大(均值為3.48,眾數為4,標準差為1.389)。各維度典型試題的統計量詳見表1
3、服刑人員分別從親人和朋友處得到關懷鼓勵幫助之間的差異
從圖1和圖2可以直觀地看出,服刑人員在服刑過程中得到親人關懷幫助的力度遠遠超過得到朋友的關懷幫助。表1中這兩個問題的均值、眾數(4.35、5;3.48、4)也能佐證這一點。
4、服刑人員自身維度特徵
(1)超過七成的服刑人員喜歡或比較喜歡看書。
如表2所示,服刑人員「喜歡看書,希望從分監區圖書室借閱圖書」「完全符合」和「比較符合」的人數分別為320和212,累積百分比為71.5%。
(2)超過八成的服刑人員發現身邊很多學員有很多優點並願意向他們學習。如表3所示。
(3)絕大部分服刑人員能自覺意識到自己的犯罪入獄讓親友受到傷害。
如表4所示,對於該題選擇「完全符合」和「比較符合」的人數分別為476和200,累積百分比為90.9%。
(4)38.7%的服刑人員「感到迷茫,不知道將來何去何從」,還有30.1%的服刑人員「不確定」,對未來存在疑慮或困惑。見表5。
我感到迷茫,不知道將來何去何從
(二)相關分析
因問卷中的五個選項不是定距或定比變量,且不能確定總體中學員對各維度教育資源的態度是否為正態分布,故在此採用Spearman等級相關方法。
通過SPSS 19.0相關關係實證分析,可得出以下結論:
1、認可親人的關懷幫助與認可警官的關懷幫助之間,在置信度為0.01或0.05時,兩者均無明顯相關關係。
2、認可朋友的關懷幫助與認可警官的關懷幫助之間呈正相關。
綜合表6和表7兩項相關分析可以發現,在心理定位上,服刑人員更願意將民警當作自己的「朋友」而不是親人;同時表明,民警真正走進服刑人員的內心,成為其知心朋友是完全可能的。
3、得到親人的關懷幫助與希望親人進監幫教呈明顯的正相關。如表8所示。
4、親人與其他服刑人員的相關程度小於朋友與其他服刑人員的相關程度
由表9和表10可以看出,服刑人員得到親人、朋友的關懷幫助與「至少有一名學員對其產生過積極健康的影響」之間均存在顯著的相關關係,如表9和表10分別所示,前者的相關係數為0.137,後者的相關係數為0.285。兩相比較,服刑人員在服刑過程中得到朋友的關懷幫助與至少有一名學員對其產生過積極健康的影響之間的相關程度要大大超過服刑人員得到親人的關懷幫助與至少有一名學員對其產生過積極健康的影響之間的相關程度。
五、結論和政策建議
(一)親情資源在諸多維度中具有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作用。
對於「服刑過程中得到了親人的關懷、鼓勵或幫助」,認為「完全符合」的有444人,佔59.7%,認為「比較符合」的有212人,佔28.5%,兩者合計為88.2%。可見,親情資源始終是我們對服刑人員進行教育改造過程中必須仰賴的一個資源維度。目前對親情資源的利用主要集中在服刑人員家屬的會見,且在這一點上監獄是處於被動、接受的地位,亟待主動挖掘和集約利用。事實上,監獄可更精細化地對親情資源進行統籌規劃,充分利用監獄親情電話、視頻通話、除會見時犯屬間通話外的音視頻錄製、邀請服刑人員家屬進監進行親情幫教等方式,最大化地挖掘親情力量對服刑人員教育改造的貢獻度。此外,民警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主動聯繫服刑人員的家屬,溝通交流服刑人員的改造表現,建立和完善家屬聯繫信息記載制度,全方位地掌握服刑人員的心理、性格、氣質類型及成長環境,完善服刑人員基礎信息資料庫,有的放矢開展教育改造。
(二)監獄資源內涵豐富,監獄維度的資源屬性有待挖掘。
本研究發現,能對服刑人員思想和行為產生良性影響的監獄資源包括相當廣泛的內容,如民警的言語教育、民警的以身作則和感化引領、監獄圖書的薰習和陶冶、「三課」教育、監獄廣播電視、身邊優秀同犯的帶動和榜樣作用等,這些方面的資源都是我們需大力挖掘和充分利用的。
表7告訴我們,民警是完全可以走進服刑人員的內心而成為其知心朋友的。然而,在「監管安全」首位意識的指引下,目前監獄民警資源的利用率較低,在教育改造實踐過程中側重開發利用的是民警的監管屬性,對其教育屬性仍亟待挖掘。表1的數據也顯示,服刑人員認可民警的言語教育和榜樣引領的眾數為4,均值分別為3.86和3.81,處於「比較符合」與「不確定」之間的水平。由此可見,民警對於服刑人員的管理教育還需強化內容、創新形式,如大型文藝晚會、心理趣味運動會和名師名教案例多媒體互動教學等,豐富教育改造手段,將「文化育人、藝術矯治」工作進一步做深、做細,強基固本,潤物無聲。
從表7也可看出,民警層面的關懷幫助也會強化服刑人員對其朋友關懷幫助的認可。
此外,監獄服刑人員之間交互式的良性影響和榜樣帶動,對教育改造工作也是一項極大地促進。親屬離得較遠或出於叛逆心理,民警與服刑人員之間某種程度上的身份隔閡,更加強化了服刑人員對與自己具有同樣身份的其他優秀服刑人員的認可度。這種身份認同感有利於服刑人員之間的幫教和提升。事實上,如表1和表3所示,服刑人員對身邊朝夕相處的其他表現突出的服刑人員具有較高的認可度並願意向他們學習。因而,監獄在利用積極上進的服刑人員對其他服刑人員進行榜樣帶動,也是深挖監獄維度資源的一部分。南湖監獄X監區實施近兩年的每季度「尋找身邊的改造典型」、評選「勞動能手、技術骨幹、內務標兵和服務之星」、「最美監房小組」、「最美小組長」、「最美教員」和「最美學員」等一系列活動,就起到了很好的示範和激勵作用,在監區取得了較好的實效和反響。
(三)服刑人員對社會資源具有高水平的期待。
如本文中的相關數據所顯示,社會上的教育專家、心理諮詢師、青年志願者和成功的歸正人員在服刑人員中具有較大的吸引力,他們身上的專業知識、幫教熱情和奮鬥成功的經驗是服刑人員希望感受、親近和體驗的。因此,為了夯實監獄的教育改造效果,豐富教育改造內容,大力挖掘社會上的相關幫教資源是相當必要的。如監區邀請浙江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心理學系的三名教授和副教授進監開展心理學講座並對有心理疾患的服刑人員開展心理諮詢,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監區組織的心理健康趣味運動會上,青年志願者和服刑人員共同完成趣味心理遊戲和「母愛深深」等心理素質拓展,也讓廣大服刑人員感受到了社會的關愛和監區的良苦用心,有利於服刑人員優化心理結構,養成良好的情緒。
(四)服刑人員自身維度特徵有喜有憂,揚長避短和積極引導是關鍵。
如前文所述,廣大服刑人員對自身的犯罪都有比較清醒的認識,並能意識到其對親友和社會的傷害,這種深刻的自我意識是其接受教育和改邪歸正的邏輯起點和良好條件。其次,本研究發現,服刑人員普遍對書籍有較大程度的熱愛,國外的研究也表明囚犯是很多優秀人文經典的理想讀者之一,其對哲學、文化、歷史等書籍的閱讀量和閱讀收穫要大大超過社會上的其他人員,因而,監獄可充分利用這一點,為服刑人員創造更多更好的閱讀條件,利用書籍的力量潛移默化,引導服刑人員走向正途。服刑人員對民警的言傳身教和身邊表現突出的其他服刑人員也有較大程度的認可,這些都是監獄教育改造的有利條件。
然而,為數不少的服刑人員「感到迷茫,不知道將來何去何從」,如表5所示,這種狀況令人堪憂。監區開展教育改造工作的過程中,需對服刑人員加強正面引導,促使其建立清晰的改造生涯規劃,並在「三課」教育過程中引入和強化與歸正後社會生活相關的內容,加強職業、就業和創業教育,豐富出監教育中的職業生涯規劃力度,消除服刑人員的迷茫和困擾,促使其成為社會上的合格一分子,順利回歸社會。
總之,對服刑人員進行教育改造、促其回歸社會成為一名合格的公民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不能只倚重單一維度的教育資源或單一的手段或方式,需同時調動親情、監獄、社會和服刑人員自身等各方面的資源和積極性,開展拓撲式、集群式的薰習、陶冶、矯治和幫教,發揮教育的疊加效應和滲透效應,多管齊下,標本兼治。踐行改造宗旨,統籌推進以政治改造為統領、以「修 心教育」為特色的「五大改造」新格局。真正發揮教育改造的治本攻心作用,努力創建「平安、法治、智慧"三位一體新型監獄。
參考文獻:
1. 張敏強,教育與心理統計學[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11月。
2. 袁蔭堂,概率論與數理統計[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年7月。
3. 米歇爾·福柯[法],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M]. 北京:三聯書店,1997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