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白塞病的藥物治療總結

2020-12-05 醫脈通

醫脈通編輯整理,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白塞病(BD)是一種慢性復發性免疫介導的疾病,涉及多個器官,腸道白塞病(腸BD)是白塞病累及胃腸道所致的腸道炎症性疾病,可導致大出血、腸穿孔和腸瘻等嚴重併發症。在本文中,回顧了目前治療腸BD的治療策略和新的臨床數據。


一、5-氨基水楊酸


5-氨基水楊酸(5-ASA)可以減少炎症並在腸道中發揮免疫調節作用。5-ASA藥物中的柳氮磺胺吡啶和美沙拉嗪常用於治療炎症性腸病。日本的共識聲明建議將5-ASA作為輕度或中度腸道BD誘導和維持治療的首選方案。通常以2-4g/天的劑量給藥。


二、糖皮質激素


糖皮質激素已被廣泛地用於治療急性中度至重度和難治性腸BD,然而,關於糖皮質激素在腸道BD中的功效的證據仍然不足,因為缺乏前瞻性/隨機研究。糖皮質激素治療被認為是腸BD急性期的一線治療,最初劑量為0.5-1.0mg/kg/天的潑尼松龍,持續1至2周後,每周逐漸減量5mg,3個月內停藥。日本的共識建議,當患者出現嚴重的症狀,如腹痛、腹瀉或由於深部潰瘍引起的胃腸道出血時,應考慮使用糖皮質激素進行誘導治療。


三、免疫抑制劑


1.硫唑嘌呤:硫唑嘌呤是腸BD患者最常用的免疫抑制劑,適用於具有中重度疾病和糖皮質激素依賴或不耐受患者。硫嘌呤藥物的最常見的副作用是白細胞減少症,當患者接受硫唑嘌呤治療時,應經常進行常規實驗室監測,包括全血細胞計數。


2.甲氨蝶呤:甲氨蝶呤在腸道BD患者中的使用較少。Iwata等報導英夫利昔單抗和甲氨蝶呤聯合治療表現出對頑固性腸道BD功效。


3.他克莫司:他克莫司是一種具有強效免疫抑制活性的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廣泛用於預防器官移植患者的同種異體移植排斥反應。Matsumura等人報導在對常規治療藥物如5-ASA、糖皮質激素、免疫調節劑和英夫利昔單抗難治的患者中使用他克莫司後有所改善。


4.幹擾素:有研究報導重組人幹擾素-α2a在BD的治療中的功效,特別是有皮膚黏膜病變、關節炎和眼部表現的患者。Grimbacher等報導了重組人幹擾素-α2a在患有眼和胃腸道受累的患者中的功效。患者在治療2周內眼睛和胃腸道症狀得到改善。然而,到目前為止,關於幹擾素在腸BD患者中的作用的研究很少,因此難以清楚地確定幹擾素對腸BD的影響。


5.環孢素:環孢素是最有效的免疫抑制劑之一,可以降低T細胞活性並阻斷炎性細胞因子的免疫反應。據EULAR指南,環孢菌素不應用於中樞神經系統受累的BD患者。關於腸道BD,Bayraktar等報導環孢菌素對腸道BD沒有益處。因此,需要進一步研究以闡明環孢菌素在腸道BD中的功效。


6.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關於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在腸道BD中的作用的研究數量有限。Beales 報導了在糖皮質激素和其他免疫調節劑治療失敗後,結腸受累的BD患者中使用IVIG治療病例。IVIG開始後,患者症狀明顯改善,6周後腸道病變消失。但關於IVIG對腸道BD的影響仍需進一步研究。


四、沙利度胺


沙利度胺是穀氨酸的合成衍生物,於1957年首次引入,用作的鎮靜劑,具有致畸副作用。最近的研究已顯示出其抗炎和免疫調節性能,Sayarlioglu等人報導了沙利度胺對成年BD患者復發性穿孔性腸潰瘍有效。此外,Yasui等回顧了關於沙利度胺用於治療幼年型腸道BD的病例,其中包括7名患有嚴重和復發性腸受累的患者。沙利度胺的初始劑量為2 mg / kg /天,根據反應調整劑量; 必要時,沙利度胺的劑量增加至3 mg / kg /天或降至0.5-1mg/kg/天。7名患者均達到臨床改善,並允許停用糖皮質激素治療。沙利度胺成為腸道BD的治療選擇,但由於其致畸性和副作用如水腫、白細胞減少和敗血症,應用時需仔細選擇和臨床監測。


五、生物製劑


1.英夫利昔單抗:英夫利昔單抗是一種嵌合性單克隆抗體生物製劑,在2001年首次被證明是一種用於類固醇依賴性腸道BD患者的有效新療法。目前,英夫利昔單抗是腸道BD患者最常用的生物製劑之一,但需考慮其關於感染和惡性併發症等使用的安全性。


2.阿達木單抗:阿達木單抗是一種人源化抗TNF-α單克隆抗體,被廣泛用於治療類風溼關節炎(RA),銀屑病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銀屑病,青少年特發性關節炎,葡萄膜炎和IBD,最近日本、韓國等建議阿達木單抗作為腸道BD的藥物。


3.依那西普:依那西普作為腸道BD的治療選擇的研究較少,依那西普已被批准適應證包括類風溼性關節炎,幼年特發性關節炎、銀屑病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和斑塊狀銀屑病,但不適用於炎症性腸病。但依那西普已被證明在治療腸道BD是有效且安全的療法。有文獻報導了一例6歲患有頑固性腸道BD的日本女孩成功接受依那西普治療的情況。


4.阿那白滯素:是IL-1受體拮抗劑(IL1-RA)的重組形式,是一種用於改變IL-1免疫應答的生物製劑。Cantarini等報導了阿那白滯素對常規治療耐藥BD患者的影響,結果顯示,使用阿那白滯素後,9名患者中有8名出現症狀改善;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復發,15%的患者出現不良事件(AEs)。儘管在一些研究中已經顯示出阿那白滯素的功效,但其效果尚不清楚,且大多數研究不僅限於腸道BD; 因此,需要更多的研究來闡明復發和劑量之間的關係,並確定阿那白滯素對腸道BD的確切療效。


5.賽妥珠單抗:賽妥珠單抗是唯一批准用於治療類風溼性關節炎和克羅恩病的聚乙二醇化抗TNF-α生物製劑。它是與聚乙二醇結合的單克隆抗體的人源化抗原結合片段。關於使用賽妥珠單抗治療BD的數據很少。Lo-palco等53報導了13例對標準治療和生物製劑難治的BD患者使用賽妥珠單抗治療。13名患者涉及不同器官,5名患者開始使用賽妥珠單抗治療BD的腸道受累。在0,2和4周,賽妥珠單抗以400mg的誘導劑量治療,然後每2周200mg。13例患者中,7例(5:3.84%)在最後一次隨訪中平均滿意9.28個月。平均BDCAF評分下降,但沒有達到統計學意義(P=0.51)。需要進一步的研究招募更多的患者來驗證賽妥珠單抗對患者的有效性。


6.戈利木單抗:是一種TNF-α抑制劑。2013年,美國FDA批准戈利木單抗用於治療潰瘍性結腸炎。只有少數患者接受戈利木單抗治療腸道BD。Vitale等回顧性評估了戈利木單抗在腸道BD患者中的長期療效和安全性。使用BD當前活動表格(BDCAF)評估本研究中的疾病活動。17名患者中,6名患者接受了戈利木單抗治療胃腸道疾病,儘管研究中所有患者先前接受常規治療並且一種或多種生物製劑失敗後仍接受戈利木單抗療法控制,平均5周後症狀消失,12名患者平均18個月後仍繼續治療。值得注意的是,與戈利木單抗單藥療法相比,與DMARDs的聯合療法療效更明顯。戈利木單抗可能是腸道BD患者的有效治療藥物,然而,需要對更廣泛人群進行進一步研究以得出關於戈利木單抗對腸道BD有效性的結論。


參考文獻:

[1]Park J , Cheon J H. Anti-Tumor Necrosis Factor Therapy in Intestinal Behçet’s Disease [J] . Gut and Live,2018.

[2]Park Y E, Cheon J H. Updated treatment strategies for intestinal Behçet’s disease:[J]. Korean Journal of Internal Medicine, 2018, 33(1):1-19.

[3]Hisamatsu T, Hayashida M. Treatment and outcomes: medical and surgical treatment for intestinal Behçet's disease[J]. Intestinal Research, 2017, 15(3):318-327.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反覆口腔潰瘍,白塞病如何治療?| 你「藥」知道
    BD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根治性藥物,治療主要以減輕症狀、控制病情及預防多系統受累為主。那麼,本文主要介紹其常用治療藥物及以受累器官為導向的藥物治療方案。可用於傳統合成改善病情抗風溼藥(DMARDs)抵抗的白塞病患者的皮膚黏膜病變、葡萄膜炎和視網膜炎、關節炎、胃腸道損傷以及中樞神經系統受累等。其他雷公藤製劑可用於口腔潰瘍、皮下結節、關節病、眼炎的治療,對腸道症狀療效較差。
  • 白塞病能活多少歲 這些偏方治療白塞病
    白塞病是一種常見的疾病,有不少人得過白塞病,不過白塞病雖然常見,卻有許多人對白塞病不了解,那麼請問白塞病能活多少歲?白塞病吃什麼好?治療白塞病的偏方是什麼?下面小編為大家講解。中醫治療可以有效的防止病情反覆發作。除了改善症狀,同時要結合病人的自身情況用藥物辯證的調節免疫,改善微循環,修復潰瘍和促進潰瘍癒合,改善慢性炎症反應,從而改善各種症狀和體徵的作用。這樣預後才不容易復發。白塞病吃什麼好建議一:得了白塞病之後應該多吃水果,蔬菜,西瓜、冬瓜和綠豆。
  • 腸道白塞病的影像學表現和鑑別
    既往的觀點與實踐: 白塞病(Behcet’s disease,BD)是一種病因不明的系統性血管炎,特點是復發性口腔潰瘍、生殖器潰瘍、眼部炎症,也可累及消化道、神經、關節、肺、腎、附睪等器官。
  • 首個白塞病相關口腔潰瘍藥物!新基重磅抗炎藥Otezla獲美國FDA批准...
    2019年07月20日/生物谷BIOON/--新基(Celgene)近日宣布,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已批准Otezla(apremilast)30mg每日2次(BID),用於成人患者治療與白塞病(Behcet's disease,BD)相關的口腔潰瘍。
  • 反覆口腔潰瘍,白塞病最新進展一文掌握!| APLAR 2020
    白塞病如何治療?這些方法要知道!全身應予支持治療及免疫調節治療。(1)一般治療:急性活動期應臥床休息,發作間期應注意預防復發。(2)藥物治療:非甾體抗炎藥、秋水仙鹼、沙利度胺、氨苯碸、糖皮質激素等。患者有嚴重眼炎、中樞神經系統病變、嚴重血管炎患者可靜脈應用大劑量甲潑尼龍衝擊,與免疫抑制劑聯合效果更好(免疫抑制劑:重要臟器損害時應選用此類藥物,常與糖皮質激素聯用。比如硫唑嘌呤、甲氨蝶呤、環磷醯胺、環孢素A等)。一項沙烏地阿拉伯的研究表明[7],糖皮質激素、硫唑嘌呤、秋水仙鹼是目前治療白塞病最常用的藥物,而生物製劑的應用逐漸減少。
  • 反覆口腔潰瘍不簡單 | 白塞病—中樞系統血管炎
    經過一次激素衝擊治療後,頭暈及行走不穩的症狀逐漸消失了。但是今年的4月16日,老周的症狀再發。轉院來到我院住院治療,再次應用激素及加用免疫抑制劑治療後,症狀也消失了。治療後的小腦病灶已經消失我們借著老周的病歷,來科普下白塞病及神經白塞病。什麼是白塞病?白塞病又叫口-眼-生殖器三聯徵。
  • 9歲娃口腔潰瘍5年當成「上火」來治療 一查真兇竟是白塞病
    之前,夫妻倆認為娃娃出現口腔潰瘍是「上火」,發病的時候吃點清熱解毒的藥物,過段時間潰瘍就癒合了,也就沒有進一步檢查。直至10天前,樂樂右眼明顯充血,開始看不清楚東西,夫妻倆趕緊帶樂樂來成都市婦女兒童中心醫院風溼免疫專科門診就診,經過檢查,最終確診樂樂原來是患上了「白塞病」。
  • 他汀類藥物或可用於治療腸道菌群失調
    他汀類藥物或可用於治療腸道菌群失調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5/10 21:40:18 比利時魯汶大學Jeroen Raes、法國索邦大學Karine Clément等研究人員合作發現,他汀類藥物或可用於治療腸道菌群失調
  • 腸道裡的醫學未來:利用腸道菌群的治療前景
    頂尖學術期刊《科學》近期發表的一篇綜述文章,總結了目前來看富有治療前景的三種腸道微生物調控策略。在這篇文章中,我們與大家分享其中的要點。這種治療手段指的是,將健康人糞便中的功能菌群移植到患者胃腸道,重建具有正常功能的腸道菌群。 這其實不是一個新概念。早在公元前4世紀,中國醫書中就有使用糞便製劑治療胃腸道疾病的記錄 。
  • 肥胖與腸道菌群紊亂有關,他汀類藥物是潛在微生物調節治療劑
    在題為「他汀類藥物治療與腸道微生物菌群失調的低患病率相關」的論文中,Jeroen Raes (VIB-KU Leuven)和他的同事在Metacardis的一個隊列群中對腸道細菌進行了研究,這個隊列群由來自三個國家(法國、丹麥和德國)的近900人組成,體重指數在18到73公斤之間。
  • Cell:藥物失效?腸道微生物在「作怪」
    許多口服藥物會被人體腸道微生物改變,進而影響患者的治療效果。而個體對於口服藥物的治療反應也存在著巨大差異。這揭示了腸道微生物群對於藥物反應差異性的影響,但其背後的作用機制一直不甚明確。最近,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已經開發出一種系統的方法,用於評估我們腸道中的微生物群落是如何以影響藥物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方式對口服藥物進行化學轉化或代謝的。新方法提供了腸道細菌如何代謝藥物的更完整的圖像,並且可以幫助開發更有效、副作用更少且針對個人微生物群個性化的藥物。
  • 藥物是否有療效,腸道微生物有發言權!
    腸道是人體主要的消化吸收場所,也是最大的排毒免疫器官,在維持人體免疫防禦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腸道內豐富的微生物群也會影響腸道發揮作用。首先,腸道微生物能提前代謝掉藥物,讓藥物不能到達「目的地」。研究發現,腸道微生物能夠代謝掉治療帕金森的藥物。帕金森病與大腦中多巴胺能神經細胞變性死亡有關,大多帕金森病與神經系統老化相關。
  • 隱藏在口腔潰瘍背後的戲精,皮疹和口腔潰瘍是白塞病的重要症狀
    如果確診白塞病, 先控制住病情後再考慮心臟手術。 所以,應該先治療白塞病, 才能儘量避免花冤枉錢、走冤枉路。 於是,我開始接受激素和免疫抑制劑治療。 但隨後我又被查出腹主動脈瘤、腎動脈狹窄。
  • 腸道菌群控制人體對癌症治療的反應
    比如,僅有20%的黑色素瘤患者經過ipilimumab治療後獲得了壽命的延長,而研究者們此前也一直不清楚這一類群與那不幸的80%患者有何不同。這類藥物的一項副作用使得來自法國的癌症免疫學家Laurence Zitvogel產生了興趣。Ipilimumab經常能夠引發潰瘍(一類腸道炎症),並引起腸道內一部分細菌的死亡。
  • 常見的降膽固醇藥物可能引發保護性腸道細菌的變化
    據外媒報導, 一項新發表的研究詳細說明了服用一種常見的降膽固醇藥物和更健康的腸道細菌之間的 「明確聯繫」。雖然還需要更多的研究來了解這一發現的全部含義,但該研究表明,對於腸道細菌不太健康的人來說,某些藥物可能是一種有用的預防治療方法,給他們帶來有益的促進,可能有助於減少或預防各種疾病。這項新研究來自哥德堡大學,研究人員調查了腸道細菌與心血管疾病之間的潛在聯繫。科學家們研究了2000多名歐洲成年人的數據,並將含有較少有益腸道細菌的人標記為「Bact2」組別。
  • 《科學》:口服藥物或在發揮功能前被人體腸道細菌「吃掉」
    《科學》:口服藥物或在發揮功能前被人體腸道細菌「吃掉」 口服的藥物為什麼沒有達到預期的治療效果?這可能是因為它們在發揮功能前就被腸道裡的細菌「吃掉」了。
  • 【腸道決定壽命長短】警惕這些藥物對腸道功能的抑制
    另一方面興奮平滑肌,使腸道平滑肌張力增加,造成推進性蠕動波減弱或完全消失,腸內容物通過緩慢可使糞便變幹,又阻礙了糞便沿結腸前進,造成便秘,甚至頑固性便秘,久之還會出現麻痺性腸梗阻等。2、治療精神障礙類藥物近年來,我國出現精神障礙的人數在不斷攀升,隨著各種治療藥物的廣泛使用,隨之引起的便秘問題也越來越嚴重。
  • Cell:腸道微生物如何影響藥物安全性和有效性?
    新的方法提供了腸道細菌如何代謝藥物的更完整的圖像,並可能有助於開發更有效、副作用更少、個性化的藥物。這項研究發表在6月10日的《細胞》(Cell)雜誌上。之前的研究已經考察了單一種類的腸道細菌是如何代謝口服藥物的。
  • 《Nature》最新發布「他汀類藥物或是腸道菌群調節劑」
    自從宏基因組學研究以來,腸道菌微生物的失調就認為與肥胖症的發生有關[1]。他汀類藥物的作用機制是通過競爭性抑制內源性膽固醇合成限速酶HMG-CoA還原酶,阻斷細胞內羥甲戊酸代謝途徑,使細胞內膽固醇合成減少,使血清膽固醇清除增加、水平降低。臨床上主要用於降低膽固醇,治療動脈粥樣硬化,現已成為冠心病預防和治療的最有效藥物。
  • 科學家揭示喜樹鹼類藥物腸道毒性機制
    喜樹鹼類藥物毒性機制模式圖 喜樹鹼類藥物是細胞毒類藥物的重要代表,也是當前臨床使用最為廣泛的一類細胞毒類藥物,在腫瘤臨床治療中佔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其中,遲發性腹瀉是喜樹鹼類藥物最嚴重的毒性反應,臨床發生率高達40%,且個體差異大,嚴重者可致患者死亡。一直以來,因機制不明,目前在臨床上僅能在腹瀉發生之後採用對症治療的手段,收效甚微,嚴重製約藥物臨床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