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金醫院盧敏團隊實質性獲得「靶向治療領域的聖杯」——p53靶向化合物

2020-12-25 中國生物技術網

北京時間2020年12月25日凌晨0時,Cancer Cell在線發表了腫瘤靶向治療領域重磅論文——Arsenic Trioxide Rescues Structural p53 Mutations through a Cryptic Allosteric Site,報導了科學界和製藥界40年來首個實質性的有高活性、有原子水平機制的p53靶向化合物,有望開拓抑癌蛋白靶向治療領域。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上海血液學研究所盧敏、英國牛津大學Xin Lu為該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陳碩、吳佳樂、梁穎、唐億鋼為共同第一作者。

p53被廣泛稱為「精準醫療領域的聖杯」。在所有癌症患者的大規模測序中,p53都是癌症中突變頻率最高的蛋白,且遠高於其餘任何蛋白(Nature,2013)。在分子生物學歷史上,p53是所有領域中被研究最多的蛋白,且遠超其餘任何蛋白(Nature,2017)。p53還是過去20年來每一年被引用次數排名第一且遠超其餘任何蛋白的「明星蛋白」(Nature,2017)。

p53在癌症中具有高達50%的突變率,意味著突變型p53靶向藥物理論上可用於全球50%的癌症患者上,該群體遠高於目前所有100個在臨床上使用的靶向藥物的適用群體的總合——2-13%癌症患者(Nature,2016;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16)。因此,p53靶向藥物被科學界和工業界廣泛地稱為「靶向藥物的聖杯」。

p53在分子生物學領域的位置

p53靶向藥物被廣泛稱為靶向藥物的聖杯

截止目前,國際上至少有45個團隊進行以p53突變為治療靶點的靶向化合物研究(研發)(Nature reviews clinical oncology, 2017)。然而,p53沒有可供化合物結合的口袋、復活抑癌蛋白缺乏理論支持和成功先例。這兩項科學瓶頸幾十年來始終無法克服。

靶向p53長期存在無口袋,無邏輯這兩項科學難題

該論文鑑定出p53功能恢復化合物三氧化二砷(ATO),提供了解決這兩個問題的範例。儘管p53表面缺乏一個合適的結合口袋,但p53蛋白內部的強疏水大側鏈的胺基酸隨著物種進化變成了中等疏水小側鏈的Cys,使人類p53內部形成一個空腔,可作為化合物的結合口袋,這解決了p53「無口袋」這個難題。

另一方面,p53蛋白內部形成空腔,造成整體結構不穩定,一旦維持p53結構的胺基酸發生突變(約30%癌症患者含有這類突變),蛋白將傾向於不摺疊成三級結構,進而失去抑癌功能;砷原子填補該空腔並用三個共價鍵強有力穩定該空腔,使p53結構異常穩定,這邏輯性恢復了結構突變型p53的功能,解決了「靶向p53無邏輯」這一難題。

砷原子結合p53內部進化出來的空腔,穩定p53三級結構,解決了無口袋、無邏輯這兩項科學難題

論文展示的數據表明,ATO對p53熱力學穩定性、蛋白摺疊、轉錄活性等各項指標上的恢復效率,均在若干數量級上優於已報導的p53功能恢復化合物。

ATO恢復p53各項指標的量化數據

ATO恢復p53蛋白摺疊能力

p53在全球一半癌症患者發生突變,在我國五大高發腫瘤(肺癌、乳腺癌、結直腸癌、胃癌、肝癌)上的突變率超過40%,在卵巢癌、小細胞肺癌、肺鱗癌、食管癌、頭頸癌上的突變率超過80%。因此,砷劑老藥新用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然而,論文指出,ATO只能靶向部分結構突變型p53,將來的臨床試驗需精準入組患者。

ATO靶向p53具有廣泛的應用範圍,但需精準入組病人

盧敏表示,ATO是我國和FDA獲批藥物,歷史上很多團隊所使用的化合物庫中均含有ATO,但都沒有篩到這個化合物,可能是因為對造成p53功能缺失的上千個突變的分型不夠精準。ATO靶向p53的準確的說法應該是:ATO靶向「p53」中的「突變型p53」中的「結構突變型p53」中的「蛋白內部大側鏈變成小側鏈的結構突變型p53(比如V272M可以被完全恢復,V272R就完全不可恢復)」。因此,臨床治療或臨床試驗需深度精準地挑選p53突變患者,謹慎使用砒霜ATO。為此,團隊近年來克隆了癌症中突變頻率最高的800個p53突變並基本完成了ATO對其的蛋白摺疊、轉錄活性、細胞增殖活性、抗xenograft活性的恢復效果測定。

儘管DNA damaging化療藥物在國際上使用較少,但在我國仍被廣泛使用。p53突變往往是這些藥物原發耐藥或繼發耐藥的主要原因(比如p53突變的血液腫瘤患者化療基本無效;化療耐藥的病人往往是因為p53在治療過程中發生突變)。因此,ATO單用,或者聯用化療藥物有可能造福較大患癌群體。

該發現獲若干底層專利簇並進入國家階段,啟動轉化和臨床試驗。

論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16/j.ccell.2020.11.013

2019年熱文TOP10

1. 逆轉2型糖尿病的大牛又發文了:2型糖尿病是簡單的疾病,減肥或逆轉病情!

2. 剛剛,Science發布2019十大科學突破!

3. Science重磅!西蘭花「喚醒」抗腫瘤基因

4. 讀者淚目!《柳葉刀》全中文發表中國醫學博士「家書」:給父親的一封信

5. 《Science》重磅!汝之「蜜糖」,吾之「砒霜...」

6. 喝酒,尤其還臉紅的人,或面臨更高的痴呆風險

7. Nature重磅!第一個完全合成且徹底改變DNA密碼的生物誕生了

8. 這不是一顆大榛子!Science發表新型口服胰島素,或將取代傳統注射

9. Science為防禿頂支招:先從不脫髮開始...

10. 改變精子速度,可以影響後代性別?

相關焦點

  • 瑞金醫院盧敏團隊實質性獲得「靶向治療領域的聖杯」——p53靶向...
    北京時間2020年12月25日凌晨0時,Cancer Cell在線發表了腫瘤靶向治療領域重磅論文——Arsenic Trioxide Rescues Structural p53 Mutations through a Cryptic Allosteric Site,報導了科學界和製藥界40年來首個實質性的有高活性、有原子水平機制的p53靶向化合物,有望開拓抑癌蛋白靶向治療領域
  • 專家點評Cancer Cell丨 盧敏等實質性獲得靶向藥物的聖杯—— p53...
    因此,p53靶向藥物被科學界和工業界廣泛地稱為靶向領域的聖杯(至少14篇文獻稱之為「Holy Grail」)。 但獲得該聖杯需從0到1克服兩項科學難題。總之,這兩項底層的科學挑戰阻礙了科學家和藥企難以獲得該聖杯:過去幾十年來,國際上至少有45個團隊報導獲得了以p53突變為治療靶點的靶向化合物,其中有17個團隊報導獲得p53功能恢復化合物,但大多數(如果不是全部的話)這些化合物的活性都難以被檢測到(Sabapathy,Nature reviews clinical oncology,2017)。
  • 用砒霜做p53復活劑!盧敏團隊成功摘取靶向抗癌藥的「聖杯」
    我國學者利用 ATO 治療一種致命的白血病,被公認為是我國對世界醫學史的重大貢獻。此外,ATO 在淋巴瘤、骨髓瘤、胃癌、肝癌、肺癌等惡性腫瘤的治療上也觀察到一定療效。近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上海血液學研究所盧敏團隊的一項研究再次拓展了 ATO 在醫學領域的邊界,盧敏團隊利用 ATO 成功挽救了 p53 結構性突變。
  • 【科技前沿】饒子和等院士點評:盧敏等實質性獲得靶向藥物的聖杯...
    因此,p53靶向藥物被科學界和工業界廣泛地稱為靶向領域的聖杯(至少14篇文獻稱之為「Holy Grail」)。但獲得該聖杯需從0到1克服兩項科學難題。總之,這兩項底層的科學挑戰阻礙了科學家和藥企難以獲得該聖杯:過去幾十年來,國際上至少有45個團隊報導獲得了以p53突變為治療靶點的靶向化合物,其中有17個團隊報導獲得p53功能恢復化合物,但大多數(如果不是全部的話)這些化合物的活性都難以被檢測到(Sabapathy,Nature reviews clinical oncology,2017)。
  • 中國科學家的砒霜和p53研究意味著什麼|三氧化二砷|靶向治療|p53|...
    近一周,有關中國科學家盧敏教授的砒霜抗癌研究突破受到了很多關注。那麼這個研究意味著什麼?盧敏教授現任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上海血液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p53靶向治療課題組組長,上海市教委上海高校特聘教授(東方學者)。
  • ...中國團隊實現p53抑癌基因重大進展,千萬癌症患者或將迎來抗癌良藥
    臨近年末,癌症治療領域又發生了一件天大的好消息:癌症靶向治療皇冠上的明珠,p53抑癌基因的抗癌機製取得了重要突破。而摘下這顆明珠的研究團隊,正是我們中國自己的學者,來自上海交通大學瑞金醫院盧敏團隊和牛津大學的XinLu團隊。厲害了,我們中國的醫療研究者!這一刻,自我們發現p53抑癌基因以後已經整整期待了30年。
  • p53抑癌基因重大進展,千萬癌症患者或將迎來抗癌良藥
    而摘下這顆明珠的研究團隊,正是我們中國自己的學者,來自上海交通大學瑞金醫院盧敏團隊和:終握聖杯在幾乎「全員拋棄」的p53靶向療法領域,中國研究團隊堅持了六年。潛心鑽研,來自上海交通大學瑞金醫院盧敏團隊和牛津大學Xin Lu團隊,發現三氧化二砷(ATO)能有效激活多個p53突變體,並且在探求作用機理的過程中,提出了重要
  • 中國科學家的砒霜和p53研究意味著什麼
    近一周,有關中國科學家盧敏教授的砒霜抗癌研究突破受到了很多關注。那麼這個研究意味著什麼? 盧敏教授現任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上海血液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p53靶向治療課題組組長,上海市教委上海高校特聘教授(東方學者)。
  • ...砒霜竟可以復活結構性突變的最強抑癌蛋白p53,恢復其抑癌活性丨...
    近日,由上海交通大學瑞金醫院盧敏和牛津大學Xin Lu領銜的研究團隊發現,砒霜(三氧化二砷,ATO)中的砷原子竟然能插入發生結構性突變、不能正常摺疊的p53蛋白的DNA結合域,幫助突變p53蛋白摺疊出有抑癌功能的三級結構[1]。
  • 靶向p53突變 潛在新藥啟動臨床試驗
    致力於腫瘤精準治療新藥開發的PMV Pharma公司近日宣布,其精準靶向p53 Y220C突變體的激活劑PC14586啟動1/2期臨床試驗,旨在治療攜帶p53 Y220C突變的晚期實體瘤患者。p53蛋白在正常情況下具有「抑癌」的作用。但一旦發生突變,p53就會搖身一變,促進癌症的發展。
  • 我國科研團隊揭示靶標PD-L1降解機制和靶向分子
    (文章來源:科技日報)葉佳琪 袁蕙芸 本報 王春國內腫瘤免疫療法創新研究傳來新消息,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消化科許傑研究團隊揭示了腫瘤免疫治療的靶標程序性死亡配體-1(PD-L1)
  • 北京博仁醫院 童春容主任專訪:血液腫瘤已經進入免疫治療、靶向...
    2018年11月,由生物谷主辦,張江高科技園區做為支持單位聯合主辦的「2018(第四屆)下一代CAR&TCR-T研討會」在上海隆重開幕,來自科研及醫療領域的科學家及醫生學者們共聚一堂,探討下一代CAR&TCR-T相關課題。
  • 肺癌患者P53陽性不是好事,可能影響靶向藥效果,目前無破解方法
    P53突變對肺癌靶向治療有何影響? 靶向治療為EGFR基因突變的肺癌患者帶來生存時間延長,然而我們在臨床上發現並不是所有EGFR基因突變患者都能從EGFR靶向治療中獲益。也就是說,即便有19、21靶點突變,靶向藥卻不一定有效果,這部分患者約佔所有EGFR突變患者的20%~30%,往往會在治療1個月後複查就出現進展,這就是原發耐藥。
  • Nature:靶向SET蛋白讓p53重新激活可阻止癌症生長
    相關研究結果於2016年9月14日在線發表在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Acetylation-regulated interaction between p53 and SET reveals a widespread regulatory mode」。
  • 肺癌患者必修課:核心基因靶點和靶向治療—抗癌管家
    群裡有來自北京胸科醫院、北京協和醫院、上海瑞金醫院等名醫指導抗癌。還有十幾年抗癌經驗的抗癌明星一起分享。祝願每個患者和家屬都健康平安。抗癌管家-你身邊的抗癌專家。對於肺癌患者,尤其是晚期患者,靶向藥物相較於傳統化療、放療,可以更大程度地延長患者生命,並且治療副作用較小,已成為肺癌治療的重要手段。
  • Nature:p53藥物研發,艱難前行
    當羅氏的科學家Lyubomir Vassilev在2003年開始寫有關他的團隊發現了抑制p53–MDM2相互作用的小分子抑制劑的文章時,他已經預測到,這篇論文會引發熱議。因為,p53是人類癌症中突變最頻繁的基因,而他的團隊已經發現了能夠選擇性增強該腫瘤抑制因子活性的化合物。
  • 瑞金醫院內分泌團隊發表新發現 腸道菌群影響降糖藥效果
    原標題:瑞金醫院內分泌團隊發表新發現 腸道菌群影響降糖藥效果  為什麼降糖藥對部分糖尿病患者有效,但對另一部分效果一般?腸道菌群在其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記者昨天獲悉,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院士寧光、內分泌代謝病學科主任王衛慶和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Kristiansen Karsten教授的帶領下,瑞金內分泌科顧燕雲副研究員團隊和華大宏基因組研究所李俊樺博士團隊合作,通過多中心、隨機開放的臨床研究結合腸道宏基因組及血漿、糞便代謝組學發現:中國人常用的降糖藥物阿卡波糖可顯著改變初發2型糖尿病患者的腸道共生菌以及腸道共生菌膽汁酸代謝水平,腸道內富含擬桿菌
  • 非小細胞肺癌靶向治療 打造靶向治療新時代
    隨著近年來的醫學水平逐步提升,以靶向治療為代表的精準治療手段得到更多的運用。拿肺癌來說,在全世界範圍內,肺癌仍是發病率第一的惡性腫瘤,肺癌有兩個主要的亞型,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以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治療為例,2015年,針對非小細胞肺癌靶向治療手段僅有針對EGFR、ALK等基因突變的,為數不多的靶向藥物。
  • 周德敏團隊找到惡性腦膠質瘤治療新途徑——基因靶向治療
    北京大學天然藥物及仿生藥物國家重點實驗室周德敏教授團隊在國家「973」項目的支持下,建立了「基於基因密碼子擴展的蛋白質標記」新方法。在國際上,首次利用基因密碼子擴展技術,實現腺相關病毒(AAV)活病毒的非天然胺基酸定點標記及靶向修飾,這一技術上的重大突破,解決了活病毒難以任意定點標記的世界性難題,極有希望催生新一代的靶向基因治療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