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成功教育的秘訣:2歲學數學物理,6歲為諾獎準備

2020-12-06 譯文創新教育

提到猶太人,大多數人的第一印象是:聰明,會賺錢,很有經商頭腦。

聊到教育,也常常繞不過猶太人:重視教育,熱愛讀書,拿諾貝爾獎大戶。

很多猶太名人,用學識和財富,影響和改變了世界,馬克思、愛因斯坦、畢卡索、洛克菲勒……

猶太民族古老又神秘,經歷了千年流亡後,最終在一片沙漠上建立以色列國,短短幾十年,就在科技創新、財富創造等方面躋身強國之列。

而這些成就背後,與以色列重視教育密切相關,以色列開國元勳本裡安就曾說,「沒有教育,就沒有未來」。

以色列究竟有多重視教育?在教育方面有什麼樣的秘訣,讓這個彈丸之國人才輩出?我們不妨來看看。

「雞娃」之路從孩子兩歲開始

在一部名叫《你好,未來人類》的紀錄片中,導演陳一佳通過採訪諾貝爾獎得主、參觀各種幼兒園和學校,為我們揭開了以色列基礎教育的一角。

當我們的孩子兩歲時,大多數父母還在糾結要不要餵飯時,猶太父母已經開始雞娃之路了。

在以色列上幼兒園的孩子,2歲半就開始上各種數學課、物理課、英語課,校園戶外場地、硬體這些可以簡陋,但給孩子上課的老師,一定是各自領域非常資深的專家以及科學家。

譯文老師和母親Mama Lu曾經到訪過美國一家猶太學校,這所學校的硬體設施陳舊,戶外玩具都是一些廢棄物再利用,但看到孩子們認真學習的場景,給了譯文和Mama Lu很大的啟示。

譯文、Mama Lu與校長老師合影

值得一提的是,以色列父母的教育理念也和學校保持一致,都認為孩子本就應該從小多學習這些知識,絕沒有所謂的「搶跑」一說,擔心孩子智力過早開發。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丹-謝赫特曼有4個孩子,12個孫子孫女,他所有的女兒都是高學歷的心理學家,兒子是物理學家。

他說他在教育上的投入非常大,他告訴孫子孫女:你們的學業從幼兒園開始,從獲得博士學位才算結束,沒什麼可商量的。

以色列創新教父約西·瓦爾迪說,我們每個人從6歲開始就知道,我們需要為諾貝爾獎開始努力了。

鼓勵創新,盛產十幾歲的CEO

以色列的孩子從不「死讀書」,重視個性化教育,同時鼓勵創新,包容失敗,這給學生創業提供了非常好的環境和土壤。紀錄片《他鄉的童年》中,就充分體現了這一點。

導演周軼君同樣走訪了以色列的各種學校,在阿克發·阿亞洛克高中,有一個Green Start學院,有一群特別的孩子,他們的身份除了是學生外,還是某創業團隊的CEO、創始人等等。

這些創業團隊,最小的孩子13歲,最大不超過17歲,他們做工程,電子,給機器人編程,同時還負責項目公關,尋找贊助,著手商業部分。

一個叫阿米特的14歲女孩說,在這裡,她做到了她曾以為自己14歲做不到的事情。

這些創業公司絕大多數都會死掉。但孩子們學習到的知識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得到的成就感,是書本教育無可取代的。用Green Start創始人話說:「這些孩子會長成為自己的人生做出正確決定的人。」

一位在高科技領域的企業家媽媽,為在Green Start學院創業的兒子感到無比驕傲。

「我兒子擔任CEO,他們參加美國宇航局的比賽,進入了半決賽。在以色列全國比賽中,也獲得了第二名。」雖然知道96%以上的創業團隊都會失敗,但她更看重這個過程兒子學到什麼。

孩子們也非常清楚自己的人生追求和目標,搞創業並不意味著放棄學習,他們會將創業過程中的經驗成敗帶入下一個學習進程中,讓自己更優秀和強大。

從小灌輸強大的信念:知識勝過財富

以色列全民重視教育,學校與家庭教育理念統一,這與猶太人把教育融入文化傳統息息相關。

猶太孩子從出生起,父母就會灌輸知識的重要性,在他們眼裡,知識是唯一的永遠不能被奪走的財富。

猶太人的聖經《塔木德》上說,富翁與學者誰更偉大?當然是學者。學者知道金錢的價值,而富翁卻不知道知識的價值。

獲得知識最重要的途徑之一便是閱讀。猶太人愛看書的傳統由來已久,深入人心。在每年人均讀書的比例上,以色列人超過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

在每一個猶太人家裡,當小孩稍微懂事時,母親就會翻開《聖經》,點一滴蜂蜜在上面,然後叫孩子去吻《聖經》上的蜂蜜。讓孩子從小就養成與書接觸的習慣,慢慢的,孩子開始喜歡看書,小時候是因為蜂蜜,長大了則從書的內容中體會到書是「甜」的。

猶太父母在家是如何培養孩子看書習慣的呢?

1.每天晚上全家人靜靜坐一起,閱讀孩子喜愛的書籍

2.給孩子訂一份報刊和雜誌,督促孩子自己閱讀

3.每周拿出一天時間來共同閱讀報紙,就關心的話題進行討論

4.每周抽出一兩天,用一個小時的時間與孩子玩耍

5.每周帶孩子去一次博物館、圖書館等地方,讓孩子擴大視野和知識面。

譯文老師的女兒Eva也非常愛閱讀,每天都要速讀5本書,她是如何成為閱讀狂人的?看看譯文老師是如何培養孩子愛閱讀的習慣的>>孩子看書太慢、英文繪本啃不動,爸媽這麼做就錯了!

對Eva而言,讀書就像蜂蜜一樣甜。

猶太教育還有很多值得借鑑的地方,如從小就對孩子進行理財教育,信奉「要花錢,自己賺」,鼓勵孩子靠自己的能力去滿足願望等。

其實,好的教育都是相似的,都是以培養完整的人為教育目標,讓孩子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學校和父母則通過用心教育和陪伴,充分挖掘孩子的潛力,幫助孩子成才。

我們已陸續跟大家分享了日本、德國的幼兒教育,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哦。

兩歲獨自出門、冬天洗冷水澡,日本教育真這麼冷酷?

德國「製造」的孩子,藏著什麼樣的秘密?

如果這期內容對你有些許幫助,也請多多分享到朋友圈,別忘關注「譯文創新教育」百家號,感謝!

相關焦點

  • 2020物理諾獎意外獎給黑洞,專家稱早該得,數學物理神級人物
    直到1963年,29歲的紐西蘭數學物理學家Roy Patrick Kerr進一步從廣義相對論中推導出軸對稱的旋轉黑洞解。幾十年來的天文觀測,人們基於不同的模型採用不同的觀測方法在宇宙時空中由遠及近推測出眾多大大小小的黑洞候選體,為它們分門別類,並探究它們可能的物理起源和形成途徑。
  • 盤點有趣的物理諾獎故事:最年輕的僅為25歲
    1915年勞倫斯·布拉格(Lawrence Bragg)和他的父親一起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當時他只有25歲,這使得其成為最年輕的諾貝尓物理學獎得主。 2020年諾貝爾物理獎公布結果出爐,由黑洞物理理論學家彭羅斯和另兩位天體物理學家共同獲得。我們來回顧一下歷史上的一些物理諾獎故事。
  • 目標諾獎!學渣逆襲全攻略
    恐怕沒有人能想到,這個生物學墊底而且實驗功底奇差的戈登,後來不但去搞實驗科學,並且還獲得諾獎。那位給他評語的高中老師,不知作何感想。肯定有人好奇:戈登憑什麼能逆襲成功呢?戈登在一次採訪中正面回答了這個問題。他說這主要是由於父母的幫助,他們能夠負擔得起額外的教育費用。
  • 莊小威:中科大少年班難以打破的神話,42歲與諾獎擦肩引公憤
    提到中科大少年班天才少女莊小威,至今學弟學妹們都將她奉為神話——美國科學院最年輕華裔院士,哈佛大學雙聘教授,34歲就能擁有同名實驗室,42歲和諾貝爾獎擦肩而過引起華人界的憤慨和爭議……1972年,莊小威出生於江蘇如皋市。
  • 16歲女生研究獲得諾獎得主青睞,3歲就羨煞旁人,網友質惹爭議
    16歲女生的研究諾獎得主青睞,3歲能做的事羨煞旁人,網友質疑惹爭議16歲的時候你在幹什麼?吃飯睡覺打豆豆嗎?16歲的時候我還在上初中,上學上的晚,普通的孩子16歲上高一吧。今天就要介紹的這位主人公,這位16歲的女生,16歲就能夠和眾多的諾獎得主共同探討科學話題,而且她的研究獲得諾獎得主的青睞。
  • 2020物理諾獎意外獎給黑洞,專家稱早該得,數學物理神級人物獲獎
    直到1963年,29歲的紐西蘭數學物理學家Roy Patrick Kerr進一步從廣義相對論中推導出軸對稱的旋轉黑洞解。幾十年來的天文觀測,人們基於不同的模型採用不同的觀測方法在宇宙時空中由遠及近推測出眾多大大小小的黑洞候選體,為它們分門別類,並探究它們可能的物理起源和形成途徑。在廣義相對論的早期,人們對史瓦西解中發現的奇異性的性質感到困惑。
  • 華裔數學天才8歲高考得760分,31歲獲數學界諾獎!他會回國嗎?
    這位數學家就是就是陶哲軒,他13歲獲得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金牌,21歲獲得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學位,24歲成為美國名校正教授,31歲榮獲數學界諾獎菲爾茨獎,是一名當之無愧的天才人物。他的人生如同開了加速器一樣,14歲那年他正式進入了中學時去聽課的弗林德斯大學,16歲時就斬獲學士學位,17歲又成功獲得碩士學位,並且在同一年,他又遠赴大西洋彼岸的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師從沃爾夫獎獲得者埃利亞斯·施泰因。1999年,年僅24歲的陶哲軒被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聘為教授,成為了該校建校以來最年輕的正教授!
  • 15歲考入少年班,34歲差點奪得諾獎,莊小威是真正的科學家
    這個特殊的班級,也成為中科大為世人熟知的標籤,在中科大創辦少年班40年以來,為社會輸出了大量的科研、教育工作者,做出了突出的貢獻。而在身邊都是各種天才的群體中,莊小威依然是「頂尖」的天才。來到史丹福大學當博士後,並結識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朱棣文教授,也正是這個機會,莊小威開始轉變自己的科研方向。向物理、化學、生物三科的交叉學科進發。
  • 世界追上了居裡夫人和她女兒|物理諾獎
    在麻省理工學院讀大學期間先修數學後轉物理。1992年獲加州理工學院博士學位。她在今天得知自己成為第四位女性物理諾獎得主感到非常高興,希望能夠激勵年輕人加入自然科學研究。自然科學著名科學家中,女性還是偏少。在物理學,第一位女性諾獎得主為1903年的居裡夫人,她與居裡先生獲獎。1935年,第二位女性獲得物理諾獎—— 居裡夫人的長女Irene與女婿共享。
  • 這是為張首晟將獲諾獎準備的文章,沒想到成了哀悼……
    據科學家饒毅介紹,這篇文章是幾年前為首晟將獲諾獎準備的稿件,我們以為最容易預計的是他的諾獎,絕對沒有預料到成為哀悼……本文經「賽先生」(ID:newsicence)授權發布,原文標題:《聽從內心的張首晟》。
  • 他智商超220,8歲參加高考,24歲當教授,31歲獲數學「諾獎」
    大家都知道,諾貝爾是沒有設立數學獎的,為了彌補這個遺憾,加拿大數學家設立了四年一度的國際性數學獎項-菲爾茲獎,這個獎項被認為是「數學界的諾貝爾獎」。迄今為止,全世界只有兩位華裔獲得過這個獎項,其中一位就是澳大利亞華裔陶哲軒。
  • 又一中科天才錯失諾獎!14歲揚名,楊振寧力薦,離諾獎只差一步
    ,沒上過學的她竟顯出幾分物理天分。不僅拿獎拿到手軟,還被推薦到北京景山學校上了半年中國科大預備班。13歲轉入離家較近的蘇州中學科大預備班,數學、物理常拿滿分。她聽取楊振寧先生的建議,選擇實驗物理方向,又跟著沈元壤先生讀博士,很快喜歡上光學。在前輩的引領下,24歲的莊小威,順風順水拿下了伯克利的物理博士學位。
  • 諾貝爾經濟學獎全攻略:學數學、搞宏觀、去芝大
    已進入日常生活領域的「博弈論」也有熱度頗高,在諾貝爾經濟學獎「人氣排行榜」排名第一的獲獎者納什,就是因在這個領域的開創性貢獻而獲獎。當然,納什熱度之高,可能要追溯到那部以他為原型的經典電影《美麗心靈》。Part2 要拿經濟獎,先學好數學要取得諾貝爾經濟學獎這樣的成就,需要先過了數學這一關。
  • 華人科學家張首晟,再也無法獲得諾獎的遺憾……
    令人痛惜的是,這樣一位有望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的頂尖科學家,12月1日因抑鬱症意外離世,年僅55歲。 提出「電子高速公路」方案張首晟對量子自旋霍爾效應、拓撲絕緣體進行了開創性研究,被認為是最有希望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的華人科學家之一。
  • 物理諾獎的科學哲學突破:從彭羅斯和霍金說起
    彭羅斯用了拓撲學方法,開啟了廣義相對論中的整體分析。 這個1964年獨立完成、1965年發表的開創性證明是彭羅斯獲得今年諾獎的理由。 本次諾獎也可算是首次頒發給數學物理(mathematical physics),或者理論物理中與實驗聯繫不具體、不直接的方面。
  • 物理諾獎的科學哲學突破:從彭羅斯和霍金說起
    彭羅斯的奇點定理說,引力塌縮下,普遍存在奇點,即質量集中的一個點(體積為0),因此在這個點,密度和時空彎曲程度都是無窮大。今年諾獎官方文件裡解釋,彭羅斯的獲獎成果就是這個奇點定理。 因此,按照諾獎傳統,霍金本來是有機會獲得諾獎的。在2017年諾獎公布前和霍金去世後,我都說過霍金可以以此分享2017年物理學諾獎 [4,5]。
  • 最具爭議科學家,獲諾獎後入美籍,晚年改回中國籍,82歲娶嬌妻
    但是中國有位科學家,獲諾獎後入美籍,晚年改回中國籍,82歲娶嬌妻,堪稱最具爭議的科學家。有人說他愛國,他是世界上最先獲得諾獎的中國人,為中國爭了光;但也有人說他不愛國,因為他獲得諾獎後,在中國最需要他做貢獻的時候,卻加入了美國國籍,為美國人服務了。
  • 諾獎得主崔琦62年後首次回鄉 與河南學子談教育
    ,可要睜大眼睛看仔細了,因為,很有可能與你擦肩而過的是咱河南籍華裔諾獎得主崔琦。23日,他參觀了河南省博物院,盼望新世紀河南能延續歷史輝煌;他接受河南省省長謝伏瞻會見,分享對河南發展加速度的驚訝;24日,他一口氣趕了兩個「場子」,與河南高校學子親密接觸……這位諾獎得主以治學做人之光,所到之處,掀起了一陣讓家鄉自豪的「諾風」。
  • 在山寨諾獎掃地20年,80歲獲了真正諾貝爾獎
    羅伊·格勞伯從小喜歡自然科學,並且在物理方面的天賦極高,12歲就已經自己動手製作了一個跟房子差不多高的望遠鏡。14歲時還「發明」了分光鏡。羅伊·格勞伯16歲就考上了哈佛大學物理系,18歲成曼哈頓計劃最年輕科學家,參與創造史上第一枚原子彈。
  • 諾獎得主約翰·納什因車禍去世 終年86歲
    另據新華網 5月19日,納什剛剛從挪威國王手中接過被譽為數學界諾獎的阿貝爾獎,並成為有史以來唯一一位諾獎和阿貝爾獎雙料得主。事故發生時,他和妻子剛領完獎回到國內。奧斯卡獲獎影片《美麗心靈》主人公的原型、美國數學家約翰·納什遭遇車禍去世,終年86歲。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援引警方的話說,計程車司機當時試圖超車,車輛卻失控,撞上防護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