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導能隙以及熱容

2021-01-18 daodaophysics


一、超導能隙


上一節講了通過Bogoliubov 變換可以將超導的Hamiltonian對角化得到具有能隙的色散關係:

那麼能隙究竟和哪些物理量有關呢?

其實對角化的時候就已經把變換的係數求出來了

這樣代入能隙的表達式就可以得到超導的能隙方程:

它是一個非線性的方程,其中f是費米-狄拉克分布。先來看T=0的情況,並把求和變成積分

得到零溫下的能隙方程

所以能隙基本和這三個參量有關:N(0)表示費米能級附近的態密度(free-electron energy scale),omage是德拜頻率(phonon energy scale),和電-聲耦合以及德拜頻率有關。超導能隙又和charge density wave (CDW) gap 很像(CDW有空再談)

再來看考慮溫度的情況,


能隙為0的時候可以得到超導轉變溫度

在臨界溫度附近更有

以上結論都被實驗完美論證。


二、超導熱容(指數形式)


這裡只提供一個簡單粗糙的解釋,實際上是可以嚴格推導出來的。考慮超導裡面最簡單的激發(minimum energy required to break a pair, or create an excitation in the BCS ground state)具有能量能隙2Δ,則

固體物理告訴我們低溫下normal state的電子貢獻Cn和T是線性關係(聲子的貢獻正比於T^3),而超導給出的是指數形式的熱容。

從唯象的Landau理論去看,specific heat是不連續的,即它是個二級相變,相變以後Cooper pair不再對energy transport有貢獻。

三、第二類超導以及超導渦流態略...





相關焦點

  • 物理所鐵基高溫超導體電子結構與超導能隙研究取得新進展
    超導電性是基於兩個電子形成庫伯對來實現的,超導能隙的對稱性對建立超導微觀機理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周興江研究組與其他研究組合作,最先報導了鐵基超導體的能隙結構。他們通過對最佳摻雜(Ba0.6K0.4)Fe2As2超導體的電子結構和能隙的測量[Lin Zhao et al., Chin.
  • 美科學家發現贗能隙「搶走」了高溫超導體中的電子
    這項研究由史丹福大學和美國能源部斯坦福直線加速器中心的科研人員主導,研究結果近日發表在《Nature Materials》中。上世紀90年代中期,科學家在氧化銅超導體的能譜中發現了一種令人困惑的能隙,並將之稱為贗能隙。這種贗能隙看起來很像超導體中的電子留下的能隙,但是它是在十分溫和的溫度下出現,這種溫度下不可能實現超導性。它是超導行為的導入階段?
  • 拓撲晶體絕緣體的拓撲超導電性研究獲得進展
    圖3: 在Sn1-xPbxTe超導能隙內外的準粒子幹涉測量。拓撲超導體在體內具有全開的超導能隙,在表面具有無能隙的拓撲表面態。理論計算表明超導的拓撲晶體絕緣體是一種新型的拓撲超導體。雖然人們已經在拓撲晶體絕緣體中誘導出超導電性,但是實驗測得的超導能隙特徵和普通超導體的能隙特徵類似,這使得超導的拓撲晶體絕緣體是否具有拓撲超導電性存在爭議。博士生楊浩在李耀義特別研究員和賈金鋒教授的指導下,利用分子束外延生長技術,製備出原子級平整的拓撲晶體絕緣體Sn1-xPbxTe與超導體Pb形成的側向和縱向異質結(圖1)。
  • 科學家發現銅酸鹽超導體中的能隙調製
    「高Tc」超導體的微觀電子結構的細節可以揭示出不同相(物質狀態)與超導之間的關係,在超導狀態下,帶電荷的電子以某種方式克服了其排斥力,從而配對並自由流動。研究的最終目標是了解如何使這些材料充當超導體而無需過冷。
  • 高溫超導研究面臨的挑戰
    特別是莫特絕緣體中元激發的微觀描述、贗能隙產生的物理機理、超導的位相漲落、線性電阻以及電荷—自旋分離等問題,至今不能在一個統一的框架下得到滿意的解釋,是解決高溫超導問題的主要障礙。贗能隙是高溫超導體中發現的一個讓人非常困惑的物理現象,起源還不清楚。這種現象最早由Alloul等在高溫超導材料的核磁共振實驗研究中發現,開始被認為是一種「自旋能隙」效應。後來Loram等在電子的比熱的測量中也發現存在這種現象,證明這種「能隙」不僅僅只是在自旋激發中存在,因此被稱為贗能隙。贗能隙有許多表現形式。
  • 中科大超導研究團隊在鐵基高溫超導體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超導電性包含了兩種奇妙的量子物理現象:電子配對以及電子對的長程相位相干。在傳統的低溫超導體中,電子配對與相位相干在超導轉變溫度同時發生,超導轉變溫度的高低可以由電子配對形成的能隙大小來決定。然而,在高溫銅氧化合物超導體中,特別是對於欠摻雜區的超導電性,其電子配對溫度顯著高於相位相干溫度,因而超導轉變溫度的高低最終是由相位相干來決定的。
  • 鄰家有鎳初長成——鎳氧超導
    超導能隙  首先,超導體內部是庫珀對的凝聚,是一個剛性的整體,更是一個「吝嗇的傢伙」。一般情況下,休想輕易地從它那兒撈點什麼。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想拿一個電子出來,就必須給他一定的能量。這一能量即為超導能隙,也是超導態為什麼能夠在一定溫度下穩定存在的根本原因。更深層次地講,兩個電子形成庫珀對,內在因素直接決定了超導能隙函數的表現形式。
  • 鐵基超導體能隙結構和機理的統一認識(二)
    但超導態庫珀對被雜質破壞以後出現的準粒子可以形成駐波。因此對於各向異性的能隙,可以在超導能隙附近不同能量下測量這些駐波,來得到能隙結構的各向異性關係。我們對於(Li1−xFex)OHFeSe也做了QPI測量。
  • 『無阻』話超導(超導材料及其應用)之四
    ,這一能級上被打散的庫柏對電子重新佔據費米能級.拆散一庫柏對電子使之成為費米面上兩個電子的能量為2Δ,稱這一低於費米面能量間隔Δ為超導能隙.所為超導能隙就是當從正常態到超導態轉變時,電子氣的能量會減少N(Ef)*Δ,(N(Ef)表示費米面上的電子密度)造成比熱等性質的突變.而從超導態向正常態轉變,要從外界吸收能量.
  • 鐵基超導體能隙結構和機理的統一認識(一)
    超導能隙對超導態起到保護屏障的作用,這也是為什麼超導態能夠在有限溫度下存在的原因。根據朗道的二級相變理論,我們知道超導態是電子系統建立的一個新的有序態,它的序參量的幅值與超導能隙大小成正比,一般是動量坐標的函數。鐵基超導體作為第二類高溫超導家族,有廣泛的強磁場應用前景,其機理問題也與銅氧化物超導體一樣,構成了當前物理學前沿領域中的重大科學問題。
  • 觀測到狄拉克電子變成超導庫玻對直接證據
    在未進入超導的時候,系統具有完整的費米面,狄拉克電子具有導電性而且動量和自旋鎖定。圖1(c)顯示的是在超導態在樣品表面測量到的隧道譜。他們發現,在不加磁場的時候,在能隙之外,隧道譜顯示的是光滑的曲線(這裡沒有顯示),能隙內態密度被大大壓制,反映的是超導態準粒子的典型特徵。然而,當加一個磁場的時候,如圖1(c)所示,在能隙之外,他們觀察到很強的振蕩,而且振蕩幅度隨磁場增加而增加。
  • FeSe超導薄膜研究獲新成果
    圖3:超導能隙(Δ)和零偏壓電導(ZBC)隨孿晶界距離的變化關係。孿晶界作為一種晶體缺陷,對超導材料的性質以及技術應用如超導轉變寬度和臨界電流等有著重要的影響。在很多傳統超導體中,孿晶界附近的超導轉變溫度會略有提高。由於較短的相干長度和較強的各向異性使得缺陷對高溫超導體的超導性質的影響很大,如YBCO的孿晶界能夠釘扎磁通,由此使臨界電流提高。
  • 上海交大賈金鋒團隊在拓撲晶體絕緣體的拓撲超導電性研究再獲突破...
    近日,李耀義特別研究員、賈金鋒教授研究團隊在拓撲超導電性研究中再次獲得突破性進展。他們利用超導針尖觀測到拓撲晶體絕緣體Sn1-xPbxTe超導能隙內有多重的束縛態,這一發現為超導拓撲晶體絕緣體存在拓撲超導電性提供了非常有力的直接證據。
  • 中國學者在拓撲外爾半金屬晶體中發現非平庸超導特性
    當具有拓撲性質的表面態形成超導態時會具有拓撲超導的性質。此外,超導材料根據超導能隙的對稱性,可以分為s波,p波,d波超導體等,其中s波超導材料中,如果不同超導能隙的相位不同,被稱作s+-超導。高溫超導中的鐵基超導就被大多相關專家認為是s+-超導。理論預言顯示,保持時間反演對稱性的拓撲外爾半金屬的體態若形成s+-的超導態,會具有拓撲超導的性質 (Phys. Rev. B 90(4):045130)。
  • Schrieffer對超導BCS理論的貢獻
    之前也詳細討論過BCS理論,這裡主要關注一下超導的相關歷史以及Schrieffer對BCS理論的貢獻。超導具有比較悠久的歷史,從Onnes實驗發現超導現象到第一個微觀的理論(BCS)歷經了四十六年,且至今為止,高溫超導的機理依舊模糊不清,最近幾年報導的超高壓下的「高溫」超導依舊可以用BCS理論描述。
  • ...發表拓撲和超導領域的重要發現:三維拓撲狄拉克半金屬中的超導...
    對於拓撲超導體,其體內是有能隙的超導體,表面產生一種被稱為Majorana費米子的無能隙態。Majorana費米子是一種理論預測的新奇準粒子。其中,Majorana零能準粒子態滿足非阿貝爾統計,可以用於拓撲量子計算,即可容錯的量子計算。因此拓撲超導的研究不僅有著重要的基本物理意義,而且有極其重要的應用前景。
  • ...Letters報導量子中心王健教授關於單層鐵硒高溫超導機理的系列...
    然而,其中的超導配對機制,一直存在爭議,始終懸而未決。為了揭示單層鐵硒中的超導配對機制,王健研究組開展了一系列系統的實驗。實驗中的單層鐵硒超薄膜採用分子束外延技術生長於鈦酸鍶襯底。通過原位超高真空(~10−10 mbar)原位掃描隧道譜探測,研究組發現超導能隙外存在由電子–玻色子耦合導致的鼓包(hump)結構。
  • 研究觀測到特殊超導材料的量子效應
    一個國際研究組利用「掃描隧道顯微鏡」技術直接觀測到一種特殊超導材料中令人意外的量子效應,並發現了特定雜質如何摧毀其超導性能。傳統超導材料都需要在很低的溫度下實現,約十年前科研人員發現一種含鐵材料在相對高一些的溫度下也可實現超導,吸引了大量研究人員的關注。
  • STM+大顯身手,觀察到雙分子層厚的FeSe超導薄膜的邁斯納效應
    不過,僅僅是確定了能隙大小的改變對於超導的研究是不夠的。對一個材料具有超導特性的判斷依據是要測量到它的零電阻和/或邁斯納效應(完全抗磁性)。然而,對於表面吸附了K原子的FeSe薄膜而言,這種物性測量是很困難的。其原因在於K原子具有非常強的化學活性,使得該薄膜樣品無法脫離超高真空環境,也就無法接受傳統實驗技術手段的物性測量。
  • 上海交大教授觀察到雙分子層厚的FeSe超導薄膜的邁斯納效應
    他們利用自行研製的多功能掃描隧道顯微鏡(STM+),成功地測量到了雙分子層厚度的FeSe薄膜表面吸附鉀原子之後的抗磁響應,觀察到了鉀原子吸附量對該薄膜超導特性的調控作用,並獲得了各種超導參數(超導能隙、超導轉變溫度和超流密度等)在調控作用下的變化,從而揭示了相剛度而非配對勢是決定FeSe超導層的超導轉變溫度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