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cell report:交叉呈遞—腫瘤免疫療法潛在藥物靶點

2020-12-08 生物谷

2015年3月12日 訊 /生物谷BIOON/ --腫瘤免疫療法的核心思路是喚起體內具有腫瘤抗原特異性的細胞毒性T細胞(即CD8陽性T細胞)反應,起到殺傷腫瘤的作用。目前很火的anti-CTLA4,anti-PD-1中和抗體無外乎是為了最終達到這一目的。而CD8+T細胞的激活又涉及非常複雜的調控步驟,抗原的交叉呈遞便是其中一種。

什麼是交叉呈遞

早期我們認為樹突狀細胞(DC,抗原呈遞細胞的一種)的主要作用是激活CD4+T細胞。CD4+T細胞作為一類輔助性的免疫細胞,在後天免疫的許多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後來的一系列研究逐漸揭示了DC也具有直接激活CD8+T細胞的能力(即交叉呈遞 cross-presentation)。

簡單介紹一下兩類T細胞分別被激活的機制:CD4+的激活需要受到抗原呈遞細胞表面MHC-II-抗原複合體的刺激。它的生成依賴於DC等抗原呈遞細胞對外界抗原物質的吞噬與消化,並且在內涵體中與空載的MHC-II分子組裝,形成成熟的複合體運送到分子表面;CD8+的激活依賴於MHC-I-抗原複合體的刺激,MHC-I在各類細胞中均有表達,而且一般情況下在外界抗原物質通過"主動"的方式進入胞漿中,進而進行一系列消化與處理,最終在內質網中與空載的MHC-I進行組裝,最終運送到細胞表面。

那么正常邏輯告訴我們:DC在激活CD8+方面並不比其它細胞類型更具優勢。一方面MHC-I的表達不具有細胞特異性,另一方面MHC-I抗原複合體的成熟也不依賴於吞噬作用。而交叉呈遞的發現打破了這一觀念。

本文不對交叉呈遞的研究進展做詳細敘述。只簡單說明一下交叉呈遞的分子機理。目前較為成熟的有兩種理論:1,DC通過內吞作用將抗原物質吞噬進入胞內體中,之後通過"某種方式"流出到胞漿內,在這裡與經典的MHC-I抗原複合體形成路徑合流;2,DC通過內吞將抗原物質吞噬進入胞內體中,之後通過膜泡融合的方式與攜帶空載MHC-I的胞內體融合進行直接的組裝與上膜。而不論採用哪種方式,內吞作用都是DC完成交叉呈遞的起點。

交叉呈遞與FcR介導的內吞作用又有什麼關係?

內吞作用依賴於許多不同類型的受體,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抗體Fc受體。Fc受體表達於具有吞噬能力的細胞表面(例如巨噬細胞,DC等),經典的功能是完成體內抗體穿孔素效應。(抗體具有三種效應:1.補體效應;2.穿孔素效應;3.中和效應。其中中和效應是指抗體能夠與病原微生物結合,然後直接導致其侵染能力下降或發生死亡;補體效應與穿孔素效應則需要下遊的吞噬細胞完成終結。補體效應依賴於吞噬細胞表面的補體受體,而穿孔素效應則依賴於抗體受體FcR)。而交叉呈遞的發現讓研究者們開始考慮Fc受體介導的細胞內吞對DC交叉呈遞激活CD8+T細胞的影響。

之前已經有研究表明:IgG的受體FcγR1能夠促進DC的交叉呈遞。體內游離的抗原與IgG結合後會形成抗原-抗體複合物,這一複合體能夠被DC表面的FcγR1識別而發生結合。與經典的FcR功能相似。這種結合導致了DC對抗原-抗體複合體的內吞作用,並最終促進了特遠特異性的交叉呈遞反應。最近哈佛大學醫學院兒童醫院的Shannon J. Turley研究組在Cell report雜誌發表了他們對於另外一類免疫球蛋白-IgE及其受體FcεR1對交叉呈遞的作用以及這一作用對抑制腫瘤方面的影響。

在人的DC表面,FcεR1常以異源三聚體的形式存在(FcεR α鏈,common FcγR dimer)而在其它類型的細胞上FcεR1是以異源四聚體的形式存在的(FcεR α、β鏈,common FcγR dimer)。鑑於小鼠DC不具備這樣的特性,Turley等人將人DC的FcεR轉入小鼠DC內部,構建成人源化的小鼠模型。

首先,作者對轉基因的小鼠DC加以OVA刺激,並在此基礎上加入OVA特異性IgE或對照處理。結果顯示:在加入IgE的實驗組,DC吞噬OVA的能力相比對照組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之後,作者構建了半抗原化的OVA以及半抗原特異性IgE。體內實驗表明IgE可以促進OVA特異性CD8+T細胞的增殖與殺傷能力。體外培養實驗也驗證了上述結果。之後,作者利用半抗原化的BSA代替OVA,並且加入未修飾的OVA進行刺激,並在此基礎上分別加入半抗原特異性IgE進行處理。結果顯示,處理組與對照組在激活OVA特異性CD8+T細胞方面並沒有區別。這一結果排除了FcεR1間接促進其它交叉呈遞作用的可能。而且,作者通過實驗發現IgE能夠快速結合在細胞表面,並且能夠識別游離的低濃度的抗原,而IgG只能通過形成免疫複合體的方式起作用。

之後,作者發現IgE激活CD8+T細胞的能力能夠被膜泡運輸的抑制劑所阻斷,再次驗證了這一效應依賴於交叉呈遞。另一方面,這一效應又不依賴於先天免疫的關鍵信號分子:MyD88或者IL-12。

進一步,作者發現了主導這一過程的DC亞群是人體的CD1a+ DC,在小鼠中的同源細胞是CD8- DC。另外,這一效應能夠被IL-4所阻斷。

最後,作者通過體內實驗證明了IgE/ FcεR1所引導的交叉呈遞能夠有效抑制腫瘤的發生以及延長小鼠患腫瘤後的壽命。總之,作者在IgG之外有找到了一類新的引起交叉呈遞的免疫球蛋白-IgE。

FcR引導的交叉呈遞的發現對腫瘤的免疫療法有什麼實質性的幫助?

目前的腫瘤免疫療法的最終目的都是激活患者體內腫瘤抗原特異性的免疫反應。理論上治療效果的好壞取決於兩點:1. 抗原特異性。由於腫瘤細胞也是從自身細胞突變而來的,其本身的抗原成分與自體正常細胞十分相似,因此能夠殺傷腫瘤的T細胞很有可能會同時引起嚴重的自身免疫疾病。那麼如何找到特異性高的腫瘤抗原成為了這一療法的瓶頸所在。2. CTL的反應強度。細胞毒性T細胞的反應強度決定了抗原特異性T細胞殺傷腫瘤的能力。目前上市的anti-PD-1,anti-CTLA-4就是這個道理。由於研究發現在腫瘤微環境中T細胞表面高度表達PD-1與CTLA-4受體,而這兩種受體起到了抑制T細胞激活的功能。所以人為地抑制PD-1或CTLA-4的活性就能反過來解除這一抑制功能,釋放T細胞的活性。交叉呈遞本質上也是增強細胞毒性T細胞的活性,然而不同於以上兩類藥物在T細胞效應期起作用,交叉呈遞影響了T細胞激活的必要條件,即DC裝載MHC-I-抗原複合物的能力。作者的這一發現為腫瘤免疫療法的藥物設計打開了另一扇窗。(生物谷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寫作編譯整理。歡迎轉載!轉載請註明來源並附原文連結。更多資訊請下載生物谷資訊APP。

DOI: http://dx.doi.org/10.1016/j.celrep.2015.02.015

PMC:

PMID:

IgE/FcεRI-Mediated Antigen Cross-Presentation by Dendritic Cells Enhances Anti-Tumor Immune Responses

Barbara Platzer, Kutlu G. Elpek, Viviana Cremasco, Kristi Baker, Madeleine M. Stout, Cornelia Schultz, Eleonora Dehlink, Kai-Ting C. Shade, Robert M. Anthony, Richard S. Blumberg, Shannon J. Turley, Edda Fiebiger

Epidemiologic studies discovered an inverse association between immunoglobulin E (IgE)-mediated allergies and cancer, implying tumor-protective properties of IgE. However, the underlying immunologic mechanisms remain poorly understood. Antigen cross-presentation by dendritic cells (DCs) is of key importance for anti-tumor immunity because it induces the generation of cytotoxic CD8+ T lymphocytes (CTLs) with specificity for tumor antigens. We demonstrate that DCs use IgE and FcεRI, the highaffinity IgE receptor, for cross-presentation and priming of CTLs in response to free soluble antigen at low doses. Importantly, IgE/FcεRI-mediated cross-presentation is a distinct receptor-mediated pathway because it does not require MyD88 signals or IL-12 induction in DCs. Using passive immunization with tumor antigen-specific IgE and DC-based vaccination experiments, we demonstrate that IgE-mediated cross-presentation significantly improves anti-tumor immunity and induces memory responses in vivo. Our findings suggest a cellular mechanism for the tumor-protective features of IgE and expand the known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of this immunoglobulin.

 

相關焦點

  • cell reports:癌症疫苗新型佐劑探索
    2015年5月14日 訊 /生物谷BIOON/ --癌症免疫療法是目前臨床癌症治療中的新型潮流。FDA最近批准了針對轉移性前列腺癌的樹突狀細胞免疫療法以及利用免疫抑制阻斷型抗體PD-1,CTLA-4的免疫檢查點療法。儘管有這些突破,目前的癌症免疫療法還是存在諸多限制。
  • 盤點:全球腫瘤領域熱門在研靶點
    本文介紹了全球腫瘤領域在研藥物的熱門靶點信息,有助於對相關靶點進行初步定位評估。腫瘤EGFR靶點中多數藥物處於臨床階段。已上市的藥物有28個,其中替尼類藥物最多(12個),單抗類藥物有5個,還有4個表皮生長因子;3個藥物正在提交上市申請。
  • Cell解讀!識別腫瘤新抗原靶點用作開發新型的抗癌免疫療法!
    免疫識別的突變肽類(新抗原)可能會介導利用免疫療法(免疫檢查點阻滯劑或腫瘤浸潤淋巴細胞過繼轉移療法(TILs))治療的患者機體出現的臨床效益,從原則上來講,新抗原是開發癌症免疫療法的理想靶點,其能在腫瘤中特異性地表達,從而促進免疫系統清楚識別正常細胞和腫瘤細胞,並能限制健康組織免疫破壞所驅動的毒性效應。
  • 腫瘤免疫療法靶向藥物是什麼?腫瘤免疫療法好在哪裡呢?
    腫瘤免疫療法現在是越來越火,很多晚期病人抱著最後的一絲希望來用藥,但是很多人對腫瘤免疫療法也是充滿了疑惑,腫瘤怎麼和免疫聯繫一起了呢,這個腫瘤免疫療法到底好在哪裡呢?下面我為大家一一解答。一、 什麼是腫瘤免疫療法?腫瘤免疫療法就是應用我們人體自身的免疫系統和免疫細胞對腫瘤細胞進行殺傷,達到治療控制腫瘤生長的目的。二、 免疫細胞和腫瘤細胞是什麼關係呢?
  • J immunol:STAT2調節樹突狀細胞交叉呈遞
    2016年5月31日 訊 /生物谷BIOON/ --樹突狀細胞的交叉呈遞效應"cross-presentation"能夠激活CD8 T細胞抵抗胞內的外源微生物以及並不感染樹突狀細胞的其它微生物。此外,交叉呈遞作用還能夠有效激活抗腫瘤T細胞免疫反應。外源微生物特有的分子結構是激活DC的主要元素,激活後的DC能夠提高其交叉呈遞的效率。
  • 【Nature、Cell】2016、2017癌症免疫療法綜述TOP25!
    此外,一些文章還對免疫療法的機理、靶點等內容進行了系統的匯總。這一綜述討論了CD73與腫瘤發生、發展以及擴散之間的關係,強調了這一分子作為藥物靶標的潛在價值,並表示CD73有望成為個性化癌症治療中的新生物標誌物。
  • Nature | 從基礎研究到藥物研發「癌症環境免疫療法」
    因此,生命科學界以及醫藥界都在積極探尋新的腫瘤免疫療法。,從而抑制腫瘤的生長 他們設計了一種抗體藥物,這種藥物既能夠結合TGF-β,又能夠結合輔助性T細胞。他們命名這種雙特異性抗體藥物為4T-Trap,並發現其能夠顯著抑制小鼠的腫瘤生長。
  • 腫瘤過繼細胞免疫療法NK,TIL,TCR,CAR-T各顯神通
    伴隨著封閉免疫負調控的抗CTLA-4,抗PD-1抗體和CAR-T療法在腫瘤研究中獲得的顯著療效,免疫療法掀起了癌症治療的一場革命,這種療法能持久清除殘留在體內的少量的、播散的腫瘤細胞,且能提高機體因放、化療而受損的免疫功能,與常規三大療法聯合應用顯示出互補的優勢。
  • 【最新綜述】胰腺癌免疫療法的機遇與挑戰
    腫瘤內在的免疫抵抗機制PDA對免疫療法的耐藥性是由其獨特的基因圖譜驅動的。KC和KPC小鼠這類PDA基因工程小鼠模型極大地增強了我們對PDA腫瘤發生的理解,並有助於臨床前免疫治療藥物的發現。例如,研究人員利用這些小鼠模型定義了胰腺導管上皮內瘤變(PanIN)是由突變的KRAS(mKRAS)所啟動,並在腫瘤抑制基因失活後發展為侵襲性癌症。
  • 腫瘤藥物潛在靶點PDK1
    3-磷酸肌醇依賴性蛋白激酶1(PDK1)是AGC蛋白激酶家族的主要調節器,是腫瘤磷脂醯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號通路上的一個重要蛋白質,PDK1已經成為一類有潛力的腫瘤藥物靶標。
  • Nature:CRISPR發現182個潛在免疫療法靶點 揭秘癌細胞免疫逃逸
    目前多種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靶點都是癌細胞用來逃避免疫系統「追殺」的手段之一。而研究人員也在為更全面,更系統性地了解癌細胞免疫逃逸的機制而努力。日前,多倫多大學(University of Toronto)和Agios Pharmaceuticals公司的研究人員合作,使用CRISPR篩選技術,系統性地尋找引發癌細胞逃脫免疫系統攻擊的驅動基因。
  • T-cell engager 高通量篩選平臺
    engager)免疫療法的發現、開發和商業化達成了一項戰略合作和許可協議。此次合作將針對默沙東選定的兩個癌症靶點,利用Janux的專有技術來設計新型TCE候選藥物——雙特異性抗體TRACTr[1]。根據協議條款,默沙東將獲得通過此合作開發產品的智慧財產權和全球獨家許可,作為交換,默沙東將向Janux公司支付每個候選產品高達5.005億美元的預付款和裡程碑付款以及合作產生的產品銷售的特許權使用費;默沙東將資助該合作項目研發。
  • Nature、Cell 數篇深度好文!2016/2017 癌症免疫療法綜述 TOP25
    由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許琛琦以及李伯良研究組提出的 「基於膽固醇代謝調控的腫瘤免疫治療新方法」 入選該榜單。該研究成果於 2016 年 3 月發表在 Nature 雜誌上。
  • 乳腺腫瘤的免疫療法
    提到腫瘤的免疫治療,大家通常會想到黑色素瘤和肺癌這些免疫治療藥物的有著很強效應的腫瘤,而用於乳腺癌的免疫療法之前未出現有效的藥物。 免疫療法不是單一的治療方法,而是包括廣泛的潛在療法,從檢查點抑制劑(包括最近批准用於乳腺癌的藥物)到
  • 這些免疫治療藥物來了!免疫治療在研臨床研究盤點
    新出現的藥物不僅可以通過封閉免疫抑制性檢查點,或作為免疫刺激信號通路的激活劑而靶向於獲得性免疫淋巴細胞,還可靶向於自然免疫過程中的巨噬細胞和自然殺傷細胞,這兩者廣泛存在於多種類型的實體瘤及血液系統癌症中。今天,我們便盤點一下這些在在演的免疫治療藥物或正在進行的臨床研究。
  • 腫瘤藥物HDACs靶點研發的「機會與挑戰「
    2019年9月06日,「醫耘沙龍」第三期於下午2點正式開始,本次沙龍邀請了華醫資本創始合伙人曹鋒博士,億騰景昂高級副總裁Jason Tsai博士,徐諾藥業首席科學家餘聶芳博士,優銳生物CEO倪健博士等對腫瘤藥物HDACs靶點進行了深度討論,數十位科學家和投資人對HDACs靶點的藥物開發現狀,最新研究進展進行了深度分析和探討。
  • 全世界都在「抗糖」,看看Cell子刊怎麼說
    近年來,多項研究表明,果糖不僅是癌症的潛在誘導因素,也可作為癌細胞增殖和轉移的「補充燃料」。 GLUT5是一種果糖轉運蛋白。在非小細胞肺癌樣本中GLUT5顯著上調,可幫助癌細胞在葡萄糖有限的條件下,代謝果糖並增殖。此外,研究表明高果糖攝入也可導致腫瘤加速生長。
  • 一種用於器官組織疤痕的藥物或有望改善癌症免疫療法的成功率!
    2020年3月9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ancer Research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南安普敦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一種最早用來處理器官組織疤痕而開發的藥物或能幫助明顯改善癌症免疫療法的成功率。
  • 百時美施貴寶介紹癌症免疫療法研發策略及重點早期研發項目
    本周,BMS公司將舉辦一系列線上投資者活動,在今天的投資者活動中,BMS的高管介紹了該公司藥物開發的理念,早期研發管線中的重點研發項目,以及對癌症免疫療法開發的展望,可謂乾貨滿滿。在這篇文章裡,藥明康德內容團隊將介紹今天投資者活動的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