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參屬於名貴海味,被列為八珍之一。海參是一個統稱,根據品種不同可分為:刺參、梅花參、方刺參,黃玉參等多個品種。刺參是海參中最好的品種之一,也是我們常見常食用的品種。它體近圓筒型,背上有4-6排肉刺,以參體肥壯、飽滿,肌肉厚實、味淡、刺多而挺為上品。在我國北部沿海如遼寧、河北、山東產量最多。常見的刺參又分活刺參和幹刺參。
活刺參:酒店食用的比較多,平常家庭很少食用,因為活刺參處理不當會發澀,並且營養不如泡發的幹刺參容易被人體吸收。
幹刺參:幹刺參是由活刺參加工來的。海參有自溶的特性,如果不馬上處理會自己融化成液體,所以活刺參一般在出水後直接去腸、水煮,再通過低溫脫水和烘乾,加工成幹刺參。
海參是種高蛋白、低脂肪、低膽固醇的食物,含有50多種對人體生理活動有益的營養成分,還有18種胺基酸、牛磺酸、硫酸軟骨素、刺參粘多糖、精氨酸等多種成分。精氨酸是合成人體膠原蛋白的主要原料,可促進機體細胞的再生和機體受損後的修復。並非常適合老年人及體弱多病者服用,可以提高人體免疫力,消除疲勞。
今天這篇文章主要跟大家分享一下幹刺參的泡發方法,那幹刺參如何泡發呢?
泡發乾刺參最傳統、最經典的方法是燜煮法。燜煮法泡發刺參是一項非常複雜和又特別有技術含量的工作,但是看起來又是那麼簡單,因為泡發海參就只是利用水的溫度差,不斷的激發漲大。所謂說簡單很簡單,說難很難,難是因為同樣的海參,有些人發制的個頭大小不一,有些人發制的卻恰到好處。發好的刺參講究:口感筋道、彈牙,既有韌性又軟。想達到這樣的口感我總結了以下三點:
1.海參的選擇:主要是看肉質和含鹽量。海參以刺排列均勻、尖長、肉質肥厚、含鹽量低的為上品。
2.水的選用:燜煮法泡發海參不管是浸泡還是燜煮首選蒸餾水,因為蒸餾水是蒸餾後的純水,沒有任何物質,但是滲透力強。如果不得成本高,也可以使用純淨水,但是千萬不能用自來水,自來水水硬有雜質,海參不漲發。
3.合理掌握方法:燜煮法泡發海參的大體流程是:先將幹海參泡至回軟、經過煮、燜泡、再煮、再燜泡,根據個頭大小重複三次左右的燜煮,行業中叫「三煮三燜」才可使個頭和口感達到最佳。
下面到了我的分享時間,把我們酒店泡發海參的具體流程分享一下,希望小夥伴們參考(以四十個頭左右的幹遼參為例):
~【泡發乾海參製作流程】~
原材料和工具:
幹海參十個、砂鍋、純淨水、剪刀、塑料盒、一次性手套。
開始製作:
第一步:浸泡海參至回軟.先將塑料盒加入餐洗淨清洗乾淨,把幹海參放入,倒入溫水沒過(可以適當多一些),封上保鮮膜浸泡12個小時左右。時間到了以後,帶上一次性手套,逐一的捏一下海參,看看是否裡面有硬芯(海參大小略有差異),將有硬芯的挑出再次浸泡兩個小時左右至無硬芯。
第二步:第一次燜煮海參.將泡至回軟的海參撈出放入砂鍋,砂鍋中倒入純淨水(水量一定要足),蓋上蓋子,大火燒開,改小火煮十分鐘關火,端離爐子,自然晾涼(不要揭開蓋子)。
第三步:去除海參嘴.帶上手套,用無油的剪刀順著海參中間的刀口(海參初加工時去腸刀口),從中間剪至海參嘴,去除沙嘴,將緊貼參壁的脂皮和海參筋一起去除(海參筋留用)。
第四步:第二次燜煮海參.再將處理好的海參放入砂鍋中清洗乾淨,重新倒入清水,蓋上蓋子大火燒開,改小火煮十分鐘關火,自然晾涼。
第五步:第三次燜煮海參.這時的海參經過兩次燜煮以後,個頭小肉薄的已經泡發差不多了,可以挑揀一下,肉厚沒有漲發透的繼續重複上面的流程,再次煮十到十五分鐘,關火晾涼。
第六步:海參保存.泡發好的海參清洗一下,放在盤中擺放整齊,入保鮮櫃保存,如果短時間使用不完的,可以單個封上保鮮膜,入冷凍保存,再用時自然解凍即可烹調。
~【泡發海參之小技巧】~
1.如果用的鹽幹海參(後面有鑑別方法),在泡發之前,要充分將鹽分泡淨,帶鹽的海參不易舒展,泡發不大。
2.幹海參第一次浸泡一般需要10個小時以上,因為每個海參的大小和肉質略有差距,所以浸泡10個小時後要檢查一下,每個海參都要拿起來用手捏一下,看看是否裡面有硬芯。無硬芯的可以挑出來,有硬芯的繼續浸泡一兩個小時。海參個頭越大,浸泡的時間越長。
3.在浸泡海參時,夏天要用涼水,春秋天用溫水,冬天用九十度左右的熱水,這樣根據不同天氣使用不同溫度的水可以使海參快速回軟。
4.煮海參不要一煮到底(就是一次性將海參煮四五十分鐘至透),要採用三煮三燜的方法,讓海參慢慢適應冷熱的過程,這才能慢慢泡發。還有些海參個頭更大,三煮三燜也發不透,可以適當延長燜煮時間,也可再次燜煮一到兩次。
5.泡發海參的最好使用砂鍋,砂鍋的保溫作用對海參的泡發有積極作用,但是燜煮的時間就不要太長,合理掌握。
6.不管是浸泡、燜煮、還是存放時,所使用的器具都要保證清潔,不能沾油、鹽、鹼等。沾上油、鹽、鹼海參就會自溶。
7.砂鍋燜煮海參時,關火後要端離爐口,因為爐口溫度高,也會影響對燜煮時間的判斷。
8.燜煮海參時水一定要足,以免海參爭水,不能充分泡發。
9.脂皮是海參壁上的薄膜,如果不處理會影響口感。去除的方法就是用指甲慢慢的刮掉。去掉海參筋是為了可以讓海參漲發的更透一些。海參筋是海參體壁內腺管,我們叫海龍筋,營養也很豐富。海龍筋去掉以後可以和海參一起發制,發好後可以做成酸辣海龍筋湯。也有一些廚師同行在發制海參時,海龍筋不去掉,用小刀劃斷也可以,但是要清洗乾淨,避免沙子影響口感。
10.看海參是否發透,就是看它的柔軟度,用筷子或者手指的大拇指和食指夾起海參中間,如果兩頭朝下垂,呈弧形說明差不多了,也可用手掐一下,看能否掐透。
11.海參最好不要冰浸,因為海參並不是泡發的越大越好,雖然發好的海參放在冰水中,還會繼續泡發大,但是容易在二次加工時收縮,並且海參吸入的水分越多,後期就不容易入味。
12.因為自身的原因,海參難免有煮過的時候。處理這樣的海參有兩個方法:①就是將海參放入自來水中浸泡,因為自來水的水質硬,煮後的海參吸水慢,縮短膨脹時間。②發過的海參建議做湯菜,就不要採用燒、燜、燉等烹飪技法了。
13.再給大家介紹一種家庭暖瓶泡發海參法(一次可以做一到兩個,非常方便),具體做法如下:
①將海參表面的灰、沙清洗乾淨。②準備一個暖水瓶(視海參的大小而定,較小的使用普通暖水瓶,個頭大的要使用廣口瓶),往裡灌滿開水,放入海參,蓋上蓋子,燜8-10小時左右。
註:燜泡時間根據海參大小靈活掌握。
14.發好的海參最好清晨空腹食用,半小時以後再吃早餐,可以保證營養充分吸收。吃海參可以根據自己口味的蘸蜂蜜或者白糖吃,都非常有營養。
~【擴展連結一些幹海參的相關知識】~
1.幹海參的鑑別:常見的幹海參分淡幹海參和鹽幹海參。當然了,淡幹海參並不是一點鹹味沒有。但是鹽幹海參卻是高濃度鹽水煮過的再烘乾,目的增加幹參的分量。這種情況比較好鑑別,用舌尖輕舔海參是否鹹味過重即可。並且鹽幹海參摸上去也有些重。
2.野生海參和圈養海參區別:①看形態.野生海參呈紡錘型,兩頭尖中間粗,圈養海參細而長,缺乏韌性。②看背刺.背部和兩側刺粗壯的是野生海參,圈養海參刺細長,兩邊長短不一。③看底足和沙嘴.野生海參生長在深水域需要用底足尋找食物,所以足底粗而狀,沙嘴大而堅挺,反之是圈養海參。
3.海參入味:海參泡發過程中,吸收大量水分,近似於飽和,所以調料不容易入味。我有兩個方法:①是提前使用高湯煨制,②是利用五六成油溫逼出水分,再燒制就比較容易入味了。
寫在最後
泡發海參需要足夠時間和耐心,這也從另一方面提現了海參的珍貴。我認為泡發海參還是挺容易的,只要掌握我的方法和技巧,您也一定泡發出體型好、口感好的海參。
以上是我的真實經驗,希望能帶給大家參考作用。不知道看著這篇文章您有收穫嗎?屏幕前的小夥伴如果有不同的做法和見解,歡迎評論區留言交流。
喜歡作品記得點個讚,或者轉發出去讓更多需要的人看到。並順便關注一下木子小廚,我會繼續為您分享烹調中的經驗和技術乾貨。感謝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