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國寶會說話」感動背後的文化認同天塹

2020-12-05 苒苒溯流光

「六千年仿佛剎那間,村落成了國,符號成了詩,呼喚成了歌」

精美的配圖,優美的音樂,大氣的文案,還有萌萌噠的內心,不經意之間,我們又被感動了。這兩部在年輕人扎堆的B站,雙雙闖入了紀錄片播放的前五強,並雙雙以9.9分的高分榮登b站的最高評分。

問題來了,雖然對於它的分析很多,賣萌,篇幅短。。。。。。的確都是它的優點。但是泡麵番有很多(泡麵番一集通常在三分鐘到六分鐘左右不等,相當於泡一杯方便麵的時間),賣萌也早已是現代青年的一種語言方式。尤其是在以二次元為核心的b站,為什麼它這一次成為了爆款呢?

「美麗的外表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裡挑一。」

賣萌當然會收穫一波好感,但是可以支撐一個節目走下去的一定有其內在的靈魂。這個節目節目營造的就是一種歷史的氣魄和文明的豁達。

"01 / 人頭壺:最初的凝望 02 / 賈湖骨笛:穿越九千年的笛聲 03 / 陶鷹鼎:陶,醉了6000年 14 /何尊:這裡有中國。。。。。。」

這些題目的尺度可以說都很大,動輒橫貫整個人類文明史。從小到大,我們都被告知,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的古國,我們應該為自己的民族和文化驕傲,但實際上,我們身邊能說清維納斯掌女神管什麼的數不勝數,而太白金星管的什麼也許就不那麼受人關注了。(順便說一句他倆都是金星)

甚至呢,如果我說我去一家叫「維納斯」的餐廳吃飯,您可能不會覺得有什麼奇怪;而如果我去一家叫「太白金星」的餐廳吃飯,您會作何感想呢?哪怕您不覺得他有點土氣,也十有八九覺得他挺奇怪的,因為還真少有這樣叫的餐廳。

什麼時候,外文詞彙成為了優雅,時髦的代名詞,而中國傳統卻似乎帶著一絲土氣呢?

真不是我們不愛國,我們也真為我們的文化驕傲,但是你要給我一個契機,給我值得我驕傲的東西。比如那穿越千年的文物。

這一次,關注點不是它有什麼歷史科考價值,朝代更迭的年份,而是個人和文明的對話。

比如,再看到殷墟嵌綠松石甲骨時,作為一個普通人,拜千年不斷的文字所賜,通過一件文物,三十幾個字,我們居然能和三千多年前的祖先們交流。

什麼叫做唯一不曾中斷的文化,這就是例子。

比如看向紅山玉龍時,我會明白,龍的圖騰,是怎樣穿越了時空,身邊小姐姐身上的玉飾,是怎樣映射了中國人冰清玉潔的歷史。

什麼叫做文化認同感,這就是例子。

還記得同樣是在b站走紅的我在故宮修文物,工匠精神,我們以為它已經在現代社會走失,卻發現它一直蹲在角落,由一群普通人守護。工匠原來不是什麼神仙我們也可以。

好的文化節目,不是低到泥裡迎合觀眾,也不是塑造神像引人崇拜,

而是一種出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的描繪,鼓舞人們了解和追求

沒有人可以擺脫文化的空氣,所以請給我們一些值得我們驕傲並守護的美好。

相關焦點

  • 《如果國寶會說話》搭載融媒體時光機 穿越千年
    滿天星鬥看百寶網易娛樂1月15日報導  「肚子裡全是故事」的大克鼎、把「世界戴在身上」的玉組佩、「我們不一樣」的三星堆青銅人像、「肌肉萌」的陶鷹鼎......一件件原本高冷的文物,在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
  • 中華文明的歷史記憶傳播與文化認同建構
    【關鍵詞】國家寶藏;歷史;文化記憶;認同 近年來,電視原創文化類節目如雨後春筍般層出不窮,比如《朗讀者》《中國詩詞大會》《如果國寶會說話》等,像一股清流走進了大眾的視角,激發了國民對文化的關注。2017年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可謂原創類文化節目中的一匹黑馬,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評。
  • 「沉睡」的國寶如何被喚醒
    「國寶檔案」系列(5冊)中央電視臺《國寶檔案》欄目組編著/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18年4月版每一道紋飾都是一次文明的觸碰,每一件藏品都是一段歷史的記憶。穿越古今王朝、探訪先賢今人,我們讀到了國寶背後鮮為人知的傳奇故事和曲折經歷,也領略了中華國寶不朽的價值與魅力。
  • 千年祭祀背後的文化認同
    「在傳統中國,文廟祭祀主要通過教育引導、人文教化、價值示範等方式,對文化認同的建構發揮影響,既強化了中華民族的文化標識,又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向心力。傳統社會的文廟祭祀注重禮制的因革損益,著力於深化文化共同體意識,踐行中華文化開放包容的特質,這對於當前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彰顯中華文化的影響力,無疑具有啟發意義。」
  • 讓文化傳播完成大眾合鳴:夢之藍《國家寶藏2》究竟「仙」在哪裡?
    夢之藍《國家寶藏》的背後,是用歷史關照個體和生活,讓每個當代人能夠主動發掘和參與到歷史文化之美的構建中;也只有這樣更平等的雙向互動關係,電視所承載的文化傳播使命,才能真正走出「曲高和寡」,完成一場盛況空前的大眾合唱。
  • 對促進兩岸中國文化認同的若干思考——從美國社會認同危機談起
    但是,從美國近年來的重要選舉來看,從美國社會的文化變遷來看,從美國認同的蛻變歷程來看,政治的確會影響文化認同,進而塑造新的民族、新的文化和新的社會認同。這一點值得我們警惕。「臺獨」分裂勢力在島內長期執政,處心積慮割裂兩岸國家民族認同,實行「臺獨」和「去中國化」的社會、文化和教育改造,長此以往,必將根本衝擊臺灣民眾的中華文化認同。
  • 單霽翔人民日報撰文:以優質文化產品增強文化認同
    博物館通過深入挖掘豐富文化資源,研發出傳統文化元素突出、符合時代審美、貼近觀眾實際需求的文化創意產品,將文物背後的文化魅力、人文情懷和藝術神韻播種到社會公眾心中,滋養當代中國人的精神世界,提振當代中國人的精神力量許多年輕人將參觀博物館作為一種新風尚,文化自信在一次次參觀遊覽中不斷堅定,文化認同通過一件件文物及其背後故事不斷增強。
  • 文化認同感會伴隨人的一生
    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根基。具有共同心理素質的人群才能成為一個民族,多民族組成的國家也要有一個比較統一的文化認知,不然也會出現矛盾。一個人,他接受了哪一種文化,就會伴隨的他一生。這與這個人的出生地點、國籍、民族等沒有必然的聯繫。
  • 國家認同、民族認同與多元一體中華文化建設
    一般說來,國家認同建設的實質是強化各族人民對國家的歸屬感與忠誠感,國家認同的強化並不意味著民族認同的弱化,國家認同與民族認同不是簡單的此消彼長的排斥關係。然而,如果在強化國家認同的同時,狹隘地站在多數居於優勢地位的民族的立場上實行不平等的民族政策,對少數民族的民族認同採取不尊重甚至強制同化的態度,就會傷害一些民族群體的情感,並進而造成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失諧和國家認同的弱化。
  • 歷史文化類紀錄片應接地氣:用"歷史"豐富國寶內涵
    相較於電視市場的喧譁浮囂,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開辦10年之久的《國寶檔案》欄目無疑相當寂寞。但是必須看到,一直以來文化發展都呈現流行文化與經典文化相伴相生的規律。就像摩爾定律下的網際網路時代,似乎永遠是快節奏、爆炸的信息,但越來越多的人希望腳步能夠慢下來,多一些品味、感悟。
  • 「世界溫州人」文化認同中的「案例溫州」
    如何讓世界溫州人在多種身份角色中維持和強化溫州人身份,突出對溫州地域的文化認同?這就要求地域文化「凝聚」效應需要確立範疇化概念,利用溫州地域文化的潛能,培育「案例溫州」,增強認同效應。  一、培育「案例溫州」  從世界溫州人的向度看,要確立範疇化概念,增強認同效應。
  • 中國:從文化認同,到民族認同,再到國家認同
    所謂認同(identity)問題,就是你認為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以及你歸屬於哪個群體的問題。這是人類的基本特性之一。人首先有血緣族群的身份,這是與生俱來的自然屬性,是基礎性的和首要的。例如,你既是父親的兒子,又是兒子的父親,還是妻子的丈夫。人的認同,歷來就是多重的。
  • 小米事件有感:員工對企業沒有認同感,再怎麼裝遲早會露餡!
    然而就在三天前,王媚的老闆雷軍在亞布力論壇上才剛剛重申小米做高端的成績和決心,現在有員工背後「捅刀子」,求雷老闆心理陰影面積。王嵋,一個做到小米副總裁的位置上,也算得上是高管了,在職場上也可以說是摸爬滾打了很多年,按理說這樣明顯拆臺、低情商的話,是不可能從她嘴裡說出來的,但是他居然在一個這麼重要的場合上,脫口而出。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華本位文化的重建與認同
    鴉片戰爭之後,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問題日漸凸顯,成為當下值得我們關注與思考的問題。當前,我們面臨的國內外局勢紛繁複雜,當務之急,是要凝聚海內外最大多數的國民與華人的文化認同,故所有作為都要從實際出發。毋庸置疑,「中華文化」才是海內外炎黃子孫的最大公約數,具有最廣泛的號召力。
  • 山嶽文化的認同與民族精神的紐帶
    本文將以山嶽文化及其香會活動作為切入點,從文化認知、文化認同和文化自覺的視角,全面梳理山嶽文化及其香會活動的文化內涵,充分挖掘山嶽文化及其香會活動 關鍵詞: 作者簡介: 呂韶鈞 內容摘要:山嶽文化及其香會活動在我國是一個重要的文化現象,有著強大的生命力。
  • 全球化進程中英語給文化認同帶來的影響
    同時我們可以大膽預言,雖然現在世界上仍存在6000來種語言,但在今後的大約100年中,有一半左右將不再使用,而餘下的僅有的語言將會展開一場激烈地爭奪使用者的競爭。由此可推斷,幾乎所有的語言都正遭受到外來語的威脅。歐洲發達國家當初在進行資本原始積累的時候,也將自己的語言帶向了世界。英語的全球語言霸主地位伴隨著其逐步深入世界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逐步得到了堅實的鞏固。
  • B站文化認同的力量如此強大,那應該如何利用「文化」幫助品牌?
    這裡先引入一個概念:文化創新理論,即抓住社會變遷帶來的機遇,推動更有號召力的意識形態,幫消費者說出自己的主張,獲取身份認同。傑克丹尼爾的案例展開簡單概述下這個概念。猶如1950年代的美國人更喜歡傑克丹尼爾,在意識形態的變化下,B站所蘊含文化表達了的我的主張,使我形成了對其圈層的文化認同,成為了其品牌擁躉。用一名B站市場部同事的話來說:「B站市場部的核心品牌策略就是傳播各種源自於B站社區的梗或者說是圈層文化。
  • 歷史記憶 文化邊界 族群認同
    歷史記憶 文化邊界 族群認同——— 《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對彝族支系他留人聚落的歷史人類學考察》簡介楊曉雯    一、內容摘要    本文對生活於雲南省麗江市永勝縣六德鄉的彝族支系他留人的族群認同與歷史記憶的關係進行了考察。
  • 跨界族群音樂文化研究與身份認同
    有學者提出:「眾所周知,社會文化體系好比一盤棋,或一張巨網,在每一特定歷史文化語境中,個人必然要與世界、與他人建立認同關係,並遵循文化編碼程序,逐步確定自己在這一社會文化秩序中的個體角色。」①作為國家、民族社會文化體系的子項之一,中國少數民族暨跨界族群音樂文化亦呈現為一張文化身份認同之網,並且攜帶著自己的編碼程序和表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