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悄然興起"低碳族" 減碳生活只需舉手之勞

2021-01-11 長江網

  (來源·現代健康報)大氣中濃度越來越高的二氧化碳讓享受著工業文明成果的人類傷透了腦筋。可再生能源、新能源要取代化石燃料尚需時日,依靠綠化來「減碳」也不可能一朝一夕完成,但二氧化碳「加熱」地球卻每一分每一秒都在發生。有沒有更快捷的「減碳」方法?於是,「低碳生活」這一環保熱詞迅速走紅。「走路還是開車?」「爬樓梯還是坐電梯?」「開空調還是不開空調?」……當越來越多的人被這些跟「低碳生活」有關的選擇題困擾時,武漢已悄然興起了一批「環保新人類」,他們以碳減排為目標,節電、節水、節氣、節油,將武漢生態文明建設融入到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小數據大排量

  普通人一年製造4噸碳

  「今天你減碳了嗎」?這是豆瓣「低碳生活」小組創建者在主頁上的宣言,宣言下即是碳排量計算器的連結軟體,這套精確的計算公式將「日常消費——二氧化碳排放——碳補償」這一鏈條直觀而簡潔地呈現出來。

  前天,記者利用軟體自測碳排量,點開「碳排量計算器」的頁面,一堆問題就冒出來了。比如,是否使用節能燈、每年搭乘長途飛機的總次數、汽車耗油公升數以及用電度數……當記者逐條逐條地耐心回答完問題,結果竟讓人大吃一驚:一年竟然要製造4噸二氧化碳數量,而一位中國人每年碳排量的平均水平也就是2.7噸。

  「只要在生活習慣上稍加改變,就能為節能減排做貢獻。」臺灣「減碳達人」張楊乾是第一個把每天的生活軌跡跟碳排量直接掛鈎的華人,他的「低碳部落格」曾被評為「臺灣公益應用最佳博客」。他在博客中說道,其實「低碳人」不難做到,多搭公交、少坐電梯、使用太陽能熱水器、聽音樂時儘量把聲音調低、用清洗衣物的水來拖地……

  「低碳生活是種態度,不僅減排,更是對原汁原味生活的一種回歸。」

  小行為大改變

  五年沒買新T恤

  少排185千克碳

  40件環保T恤輪流穿、平時吃飯自帶筷子、儘量不坐電梯……自從5年前肖丹(化名)加入豆瓣「低碳生活」小組,生活方式就出現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除了工業,人們的日常生活也會製造出很多碳排放,就連衣服都會增加碳排放。」學環境工程的肖丹是「低碳生活」小組的核心成員,她說一件衣服從棉花到製成成衣,每一個環節都在排放二氧化碳。肖丹參與了很多環保活動,得到了不少活動紀念T恤。她發現每次活動一結束,環保T恤就基本不穿了,她覺得既浪費又不環保。後來肖丹索性把它當作夏天的T恤穿,既減少了碳排放,又能多次利用環保T恤上的宣傳信息。

  5年下來,肖丹一共攢到了40件T恤,除了剛上大學時買的2件T恤外,現在每年夏天穿的都是這樣的衣服,僅衣服一項,肖丹5年來就減少了185.6千克二氧化碳排放量。「夏天的衣服都是環保文化衫,不是為了省錢,少買一件不必要的衣服可節省2.5千克二氧化碳排放。」

  認養6棵香樟樹

  抵消員工排碳量

  從英國留學回來創業的「海歸」李卓(化名)在「低碳」問題上就更直接了。35歲的他認養了自家門前的6棵香樟樹,以此來抵消員工的碳排放量。

  「在歐洲很多大企業都會實行『碳中和』。」李卓告訴記者,「碳中和」就是計算出每位員工日常活動中製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然後付相應費用給專門機構,通過植樹、購買環保器材等途徑,來抵消員工的「碳排量」。

  2010年,李卓開了家規模不大的公司,加他自己有20名員工,他根據每位員工的交通工具及出行路線統計他們的「碳排量」:走路和騎自行車不產生碳排量,坐公交每公裡的碳排量是0.069公斤、騎電動車是0.094千克、地鐵是0.042千克、開車達到0.11千克。李卓通過地圖得出每個人上班的往返公裡數,最後得出全體員工一年使用交通工具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是7噸,再加上辦公室裡電腦、辦公用電、印表機、傳真機、複印機、UPS電源等產生的碳排放量,公司員工出行和辦公器材所產生的碳排放量一年為70噸。「一株香樟一年可以吸收12.045噸。」李卓說,這麼算下來,他就認養了自家門前的6棵香樟樹。

  以步代車減少碳足跡

  每月電費60元

  武大人民醫院中醫科主任宋恩峰也是個「低碳族」。儘管家裡有車,但他堅持步行上班,「步行上班可以鍛鍊身體,還能減少我的『碳足跡』。」宋恩峰關注「低碳生活」多年,他說「碳足跡」就是一個人的「碳耗用量」,碳耗用得多 ,製造的二氧化碳也越多。由於他經常需要乘飛機出差,碳足跡多的時候一年竟有10多噸,於是他開始選擇步行上班作為對環境的補償。

  宋恩峰將「低碳」踐行到每一個生活細節,就連對電腦的使用也嚴格按照節電方式操作。比如將電腦顯示器進入睡眠模式的時間設定在1分鐘,空調只在極端天氣下才會使用,家裡的燈基本都是用的節能燈,他還使用了定時節能,控制微波爐、飲水機、電視等電器的待機功能,一個月下來,他家的電費經常只需60元。

  宋恩峰表示希望能有更多人參與到環境保護中來。「政府可以採取措施鼓勵環保行為。比如每個月電費帳單後面可以對應寫出這個家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這樣就能讓市民將能耗與氣候變化的負面影響聯繫起來。」

  小生活大智慧

  「舉手之勞」

  防止全球變暖

  「低碳生活不僅有利於保護環境,與每個人的身體健康也息息相關。」市三醫院臨床營養師崔蔚認為,人體健康取決於營養和運動兩個因素。低碳出行增加了身體活動次數,從而大大降低慢性病的發病率,多素少葷的飲食習慣可降低心臟病和癌症的發病率,而使用環保材料、減少使用固體燃料則可讓兒童遠離呼吸道疾病。

  淘米水可以用來洗臉洗手,而且絕對是天然的美白產品;將廢舊報紙鋪墊在衣櫥的最底層,不僅可以吸潮,還能吸收衣櫃中的異味……網友「低碳一族」在博客中分家居、交通、辦公三部曲給出了實用的「減碳」建議。

  ●家居篇

  儘量選擇小戶型,室內以走簡約設計之路,設計以自然通風、採光為原則,減少使用風扇、空調及電燈的機率。通常,在整個建築的能量損失中,約50%是在門窗上的能量損失。中空玻璃不僅把熱浪、寒潮擋在外面,而且能夠隔絕噪音,降低能耗;廣告宣傳單不要隨手一扔,可做成家用「骨碟」。

  ●交通篇

  如果去8公裡以外的地方,乘坐軌道交通可比乘汽車減少1700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開車出門購物的人,請有計劃購物,儘可能一次購足;開車族避免冷車啟動、減少怠速時間,儘量避免突然加速、選擇合適擋位、避免低擋跑高速、用黏度最低的潤滑油、定期更換機油、高速駕駛時不要開窗、輪胎氣壓要適當。

  ●辦公篇

  多用電子郵件、QQ等即時通訊工具,少用印表機和傳真機;在午餐休息時和下班後關閉電腦及顯示器,可將這些電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三分之一;辦公室內種植一些淨化空氣的植物,如吊蘭、非洲菊等主要可吸收甲醛,也能分解複印機、印表機排放出的苯。

責編:江婧

相關焦點

  • 訪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減汙降碳,推動高質量發展
    我理解,「我們自己要做」,從國內這個層面,應對氣候變化、降低碳排放工作是「一舉四得」的事:第一,有利於推動經濟結構綠色轉型,加快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助推高質量發展;第二,有利於推動汙染源頭治理,降碳的同時,也減少了汙染物的排放,從而與環境質量改善產生顯著的協同增效作用;第三,有利於提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保護生物多樣性;第四,有利於減緩氣候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減少對經濟社會造成的損失。
  • 低碳鎂碳耐火材料的研究
    基於此,低碳鎂碳耐火材料逐漸成為國內外學者的研究熱點。但是,鎂碳耐火材料的低碳化固然能解決含碳量高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但隨著碳含量的降低,耐火材料的抗熱震性和抗渣滲透性也顯著下降。這是因為: 一方面,鎂碳耐火材料的熱導率隨碳含量的降低而降低,而其彈性模量則隨碳含量的降低而增大,使得低碳鎂碳耐火材料的抗熱震性變差; 另一方面,碳含量的降低使得低碳鎂碳耐火材料與熔渣及鋼水的潤溼性增強,進而使得耐火材料的抗渣滲透性變差,具體表現為鎂碳耐火材料的耐剝落性降低,碳更易被氧化。因此,如何在目前工藝的基礎上,提高低碳鎂碳耐火材料的抗熱震性及抗渣滲透性具有重要的意義。
  • 低碳生活相關名詞解釋
    碳足跡  碳足跡被用來標示一個人或者團體的「碳消耗量」。 「碳」耗用得多,碳排放就多, 「碳足跡」就大,說明個人或團體對全球變暖所要負的責任也更大。碳足跡既包括因使用化石能源而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第一碳足跡),也包括因使用各種產品而間接排放的二氧化碳(第二碳足跡)。
  • 低碳生活就在身邊
    來源:人民日報編者按:7月2日是今年的全國低碳日,活動主題是「綠色低碳,全面小康」。提倡低碳生活,從源頭減少資源消耗,不僅能提升個人的生活品質,也能為經濟高質量發展貢獻綠色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風尚。今年是全國節能宣傳周30周年,本版推出特別策劃,講述大家身邊的節能故事和減碳妙招。
  • 細談低碳生活:看生活中的節能環保的小習慣
    中國日報網消息:隨著哥本哈根氣候大會的結束,「低碳」的概念一下子進入了我們的生活,人們經常把低碳生活、低碳消費這些新鮮詞彙掛在嘴邊,希望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實現節能環保、健康綠色的生活。不過也有不少希望嘗試低碳生活的朋友並不了解什麼是「低碳」,以及怎樣的生活方式才能算是「低碳生活」。
  • 讓能源結構更加綠色低碳
    「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習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作出莊嚴承諾。  走綠色低碳發展道路,我們決心堅定、目標遠大,任務卻也十分艱巨。目前,煤炭仍是保障我國能源供應的基礎能源,佔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超一半,要在較短時間內大幅降低其佔比,需要克服不少困難。
  • 低碳生活手抄報:地球需要我們共同愛護
    儘管哥本哈根氣候大會已經召開,但很多人還是對「低碳」這個概念不是很了解。其實,「低碳」就在我們身邊。下面,我簡單介紹一下我所了解的 「低碳生活」中的一些小竅門。  低碳,科學的講就是指較低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為主)的排放。它的具體體現為節水、節電、節油、節氣,這就是我們倡導的低炭生活方式。
  • 2019年英語六級翻譯熱點預測:低碳生活
    新東方網>大學教育>四六級>複習輔導>六級>六級輔導>翻譯>正文2019年英語六級翻譯熱點預測:低碳生活 2019-06-05 06:57 來源:
  • 低碳生活就在身邊(小康路上綠色力量)
    原標題:低碳生活就在身邊(小康路上綠色力量)    編者按:7月2日是今年的全國低碳日,活動主題是「綠色低碳,全面小康」。提倡低碳生活,從源頭減少資源消耗,不僅能提升個人的生活品質,也能為經濟高質量發展貢獻綠色力量。
  • 【全國低碳日】每天日常生活碳排放量多少,你知道嗎
    低碳經濟與低碳生活 低碳,指溫室氣體排放更低的社會生產生活模式。低碳的內涵為:低碳社會、低碳經濟、低碳生產、低碳消費、低碳生活、低碳城市、低碳社區、低碳家庭、低碳旅遊、低碳文化、低碳生活方式等。其核心內容為低碳生活和低碳經濟。
  • 【低碳生活作文】讓低碳走進日常生活中
    「低碳」這個詞對我們來說並不陌生,它主要是指較低(更低)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為主)排放。在各種新聞節目及網上,我們也時常聽到或看到這個名稱。並且,許多家庭也把低碳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可是,在一番熱血後,又有多少人真正實行了呢?  首先,我想說低碳中的一個重點:少使用一次性物品。
  • 2011四級寫作熱點詞彙:「低碳生活」用英語怎麼說
    新東方網>大學教育>四六級>複習輔導>四級>四級輔導>詞彙>正文2011四級寫作熱點詞彙:「低碳生活」用英語怎麼說 2011-06-02 15:55
  • LONGi減碳行動|綠能世界,零碳地球,用實際行動兌現氣候承諾
    2021年伊始,隆基減碳行動已經拉開帷幕減碳行動 01 | 從現在從小事做起2021年1月1日,隆基海內外自媒體發布了《2021,From ME From NOW》,21件減碳小事,為零碳目標做自己的貢獻。我們認為,面對嚴峻的氣候形勢,個人行動所匯集的力量不可小覷。
  • 金屬所揭示雜原子調控的碳催化低碳烷烴氧化脫氫反應機理
    低碳烷烴,包括C2~C6鏈烷烴,主要來源於天然氣、油田伴生氣、頁巖氣、石化和煉油過程的副產。它們儲量豐富,價格低廉,由於所含的飽和碳氫鍵十分惰性,工業用途狹窄,一直以來作為低價值的燃料使用。
  • 低碳生活手抄報資料:愛生活,愛低碳
    樹立環保理念,創建綠色家園」、「綠色出行,低碳亞運」……在無數的宣傳活動中,我知道了地球媽媽已經受到了傷害,也懂得了低碳生活的重要。  於是,我改變了原來的生活方式:每天堅持走路上學,出門不是太遠,就要求爸爸媽媽步行;洗澡的時間由5分鐘變成了4分鐘;堅持不用一次性的生活用品……只要是與環保有關的事情,我都樂著做。
  • 綠色低碳技術開發應用正深入湖南經濟社會生活方方面面
    每畝年淨碳匯量達14噸的捕碳固碳「高手」速生碳匯草、餐廚垃圾的無害化處理技術、能有效治理養殖汙染的「綠狐尾藻生態治汙技術」、道路養護的「就地熱再生技術」、全國領先的住宅產業化綠色建築技術……綠色低碳技術的開發及應用正在深入湖南經濟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 「營養鹽」悄然興起 業內人士:微量元素含量不同
    鹽是生活中用的最多的調味品,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營養鹽」悄然興起,並逐步進入百姓家庭。低鈉鹽、加硒鹽、海晶鹽、精製海鹽……五花八門的鹽越來越多,讓人不禁挑花了眼。5日,記者走訪濰坊市區各大超市商場發現,不同價格,不同包裝的鹽讓許多消費者不知所措,到底哪種鹽最適合自己呢?
  • Xarbon林業碳匯在低碳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與工業減排相比,森林固碳投資少、成本低、綜合效益大,更具經濟可行性和現實選擇性。對於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大國,經濟要發展,通過植樹造林活動吸收二氧化碳,抵減部分工業的溫室氣體的排放,減輕中國面對的國際減排壓力,是最可行、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因此,應多渠道加大對林業的投入力度,增加造林和森林經營的投入,同時在現有的國家造林工程中,儘可能地考慮森林的固碳效果,把林業碳匯放到與工業減排同等重要的位置。
  • 應對氣候變化丨降碳成為「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總抓手 為我國低碳...
    新華社記者 楊世堯攝我國在聯合國大會上明確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在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被列為明年的重點任務之一。「『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將抓住降碳這個總抓手,推動2030年前實現碳排放達峰。
  • 降碳成為「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總抓手,為我國低碳轉型畫出路線圖
    我國在聯合國大會上明確提出,力爭於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在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被列為明年的重點任務之一。要求加快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推動煤炭消費儘早達峰,大力發展新能源,加快建設全國用能權、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完善能源消費雙控制度。  那麼,如何認識「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