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的世界上,人類似乎已經成為了地球的主宰,往日的百獸之王,食物鏈頂端談之色變百獸之王老虎,獅子之類的已成了頻危物種,然而一個小小的蟲子,伴生著人類的發展歷史,至今讓可以登上月球的人類一籌莫展,這就是蝗蟲。
一旦發生蝗災,農業生產就會遭遇滅頂之災,遮天蔽日的蝗蟲過後,赤地千裡,寸草不生,不僅糧食顆粒無收,籽種都不會留下,人們也馬上麵食不果腹,啼飢號寒的境地。特別是旱災與蝗災還會環環相扣,蝗災發生後不久,一般都會接連發生旱災,使救災僅存的一點希望破滅,蝗災旱災雪上加霜。
作為背負青天土裡刨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中華農耕文明來說,對旱災、蟲災等對農作物有致命影響的災害有本能的恐懼,對這種自然災害現象毫無辦法和抵抗力,據《中國救荒史》統計:秦漢蝗災平均8.8年一次,兩宋為3.5年,元代為1.6年,明、清兩代均為2.8年,不僅引發饑荒,甚至導致社會動蕩。如果恰逢內憂外患,甚至就此發生大廈傾覆,改朝換代。有人就說大明的天下,不是讓李自成吳三桂給弄沒了,而是蝗蟲造成,其實這是有道理的。
因為在崇禎年間,大明朝的蝗災居然出現了一個頂峰時期,當時在崇禎任上的時候,不管是中原地區,還是西北邊關。都出現了大面積的蝗災。百姓顆粒無收,而當時的國庫由於連年打仗,基本上已經頭被掏空了,但是為了維持大明王朝的江山姓朱,在正常卻已經夠沉重的稅賦之上,接著再徵收「三餉」:剿餉,遼餉,練餉。剿餉,鎮壓各地民變起義的軍事費用; 遼餉,和東北部努爾哈赤,皇太極打仗的軍餉; 練餉,明末以籌措練兵軍餉為名加派的田賦。這個時候百姓們就盼望有一個人可以帶他們吃飯,所以也就不管是誰的天下了,後來李闖王就趁這個機會帶頭起義,口號就是「闖王來了不納糧」,振臂一呼,百姓響應雲集,最終把大明天下給滅了。
用今天的科技手段來看,蝗災是跨國境的世界性災害,蝗蟲降落之處凡植物能吃的都啃光嚼盡,對農作物的危害是毀滅性的,並且可以連續飛行幾千公裡,禍害幾十個國家和地區,憑一國之力或以鄰為壑無異於杯水車薪,害人害己。各國必須聯手減災防災才會有效果,今年發源於阿拉伯半島並蔓延到東非的第一波蝗災,毀掉了肯亞30%的草地。如果不能有效遏制蝗災,到6月份,整個東非面臨糧食安全問題的民眾,將在2000萬人的基礎上再增加5000萬。部分東非國家遭遇了70年不遇的特大蝗災。沒想到的是,數月後,該地區再次面臨第二波蝗災侵襲,規模是上一次的20倍。據悉,數十億隻蝗蟲幼蟲從索馬利亞的繁殖溫床湧出,尋找雨季中滋長的新鮮植被,令非洲原本就已貧弱的上千萬民眾再陷危難。
目前蝗蟲群已渡過紅海進入歐洲和亞洲,到達巴基斯坦和印度,從地理上說喜馬拉雅山脈有可以阻攔蝗蟲向東蔓延的效果,但是依然不能掉以輕心。
面對迫在眉睫的蝗災,目前最有效的治標辦法還是大量噴灑殺蟲劑,卵的階段不易發現,最具性價比的階段是其處於若蟲的階段,此時僅需使用車輛噴灑少量殺蟲劑就能大量殺死若蟲,甚至無需出動飛機,能飛的成蟲就比較危險了,高昂的滅蟲成本遠不是那些第三世界貧困國家能承擔的,對於欠發達國家而言是只能依靠國際援助。如果「各家自掃門前雪」顯然會加劇蝗災傳播和新冠疫情對糧食市場的衝擊。
面對全人類的災難,必須要超越意識形態和民族主義的偏見來共同應對,要靠國際社會通力合作、支援,而不是僅憑少數國家單打獨鬥窮於應付。
在可以預見的未來裡,這種人蟲大戰還看不到結束的日子,值得慶幸的是在中國蝗災只留下漸漸發黃的歷史記憶,在一些地區它甚至是人們餐桌上的一道菜,因為「螞蚱也是肉啊」,而且還是下酒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