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蟲:科技時代的生物大戰

2020-07-13 土豆到底去哪裡挖

在當今的世界上,人類似乎已經成為了地球的主宰,往日的百獸之王,食物鏈頂端談之色變百獸之王老虎,獅子之類的已成了頻危物種,然而一個小小的蟲子,伴生著人類的發展歷史,至今讓可以登上月球的人類一籌莫展,這就是蝗蟲。

蝗蟲:科技時代的生物大戰

一旦發生蝗災,農業生產就會遭遇滅頂之災,遮天蔽日的蝗蟲過後,赤地千裡,寸草不生,不僅糧食顆粒無收,籽種都不會留下,人們也馬上麵食不果腹,啼飢號寒的境地。特別是旱災與蝗災還會環環相扣,蝗災發生後不久,一般都會接連發生旱災,使救災僅存的一點希望破滅,蝗災旱災雪上加霜。

蝗蟲:科技時代的生物大戰

作為背負青天土裡刨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中華農耕文明來說,對旱災、蟲災等對農作物有致命影響的災害有本能的恐懼,對這種自然災害現象毫無辦法和抵抗力,據《中國救荒史》統計:秦漢蝗災平均8.8年一次,兩宋為3.5年,元代為1.6年,明、清兩代均為2.8年,不僅引發饑荒,甚至導致社會動蕩。如果恰逢內憂外患,甚至就此發生大廈傾覆,改朝換代。有人就說大明的天下,不是讓李自成吳三桂給弄沒了,而是蝗蟲造成,其實這是有道理的。

蝗蟲:科技時代的生物大戰

因為在崇禎年間,大明朝的蝗災居然出現了一個頂峰時期,當時在崇禎任上的時候,不管是中原地區,還是西北邊關。都出現了大面積的蝗災。百姓顆粒無收,而當時的國庫由於連年打仗,基本上已經頭被掏空了,但是為了維持大明王朝的江山姓朱,在正常卻已經夠沉重的稅賦之上,接著再徵收「三餉」:剿餉,遼餉,練餉。剿餉,鎮壓各地民變起義的軍事費用; 遼餉,和東北部努爾哈赤,皇太極打仗的軍餉; 練餉,明末以籌措練兵軍餉為名加派的田賦。這個時候百姓們就盼望有一個人可以帶他們吃飯,所以也就不管是誰的天下了,後來李闖王就趁這個機會帶頭起義,口號就是「闖王來了不納糧」,振臂一呼,百姓響應雲集,最終把大明天下給滅了。

蝗蟲:科技時代的生物大戰

用今天的科技手段來看,蝗災是跨國境的世界性災害,蝗蟲降落之處凡植物能吃的都啃光嚼盡,對農作物的危害是毀滅性的,並且可以連續飛行幾千公裡,禍害幾十個國家和地區,憑一國之力或以鄰為壑無異於杯水車薪,害人害己。各國必須聯手減災防災才會有效果,今年發源於阿拉伯半島並蔓延到東非的第一波蝗災,毀掉了肯亞30%的草地。如果不能有效遏制蝗災,到6月份,整個東非面臨糧食安全問題的民眾,將在2000萬人的基礎上再增加5000萬。部分東非國家遭遇了70年不遇的特大蝗災。沒想到的是,數月後,該地區再次面臨第二波蝗災侵襲,規模是上一次的20倍。據悉,數十億隻蝗蟲幼蟲從索馬利亞的繁殖溫床湧出,尋找雨季中滋長的新鮮植被,令非洲原本就已貧弱的上千萬民眾再陷危難。

蝗蟲:科技時代的生物大戰

目前蝗蟲群已渡過紅海進入歐洲和亞洲,到達巴基斯坦和印度,從地理上說喜馬拉雅山脈有可以阻攔蝗蟲向東蔓延的效果,但是依然不能掉以輕心。

面對迫在眉睫的蝗災,目前最有效的治標辦法還是大量噴灑殺蟲劑,卵的階段不易發現,最具性價比的階段是其處於若蟲的階段,此時僅需使用車輛噴灑少量殺蟲劑就能大量殺死若蟲,甚至無需出動飛機,能飛的成蟲就比較危險了,高昂的滅蟲成本遠不是那些第三世界貧困國家能承擔的,對於欠發達國家而言是只能依靠國際援助。如果「各家自掃門前雪」顯然會加劇蝗災傳播和新冠疫情對糧食市場的衝擊。

蝗蟲:科技時代的生物大戰

面對全人類的災難,必須要超越意識形態和民族主義的偏見來共同應對,要靠國際社會通力合作、支援,而不是僅憑少數國家單打獨鬥窮於應付。

在可以預見的未來裡,這種人蟲大戰還看不到結束的日子,值得慶幸的是在中國蝗災只留下漸漸發黃的歷史記憶,在一些地區它甚至是人們餐桌上的一道菜,因為「螞蚱也是肉啊」,而且還是下酒菜…

蝗蟲:科技時代的生物大戰

相關焦點

  • 盤點假面騎士中3個時代的蝗蟲騎士,蝗蟲在瘋狂進化!
    可能同學們沒有看過假面騎士1號、2號、V3等老牌昭和騎士,但小編相信大部分同學應該在童年時看過假面騎士Black RX,其中的主角南光太郎就是在接受大修卡改造之後成為蝗蟲怪人,然後再由蝗蟲怪人進化到假面騎士,期間的過程很是神奇!那麼今天我們就來好好看一下,假面騎士中3個時代的蝗蟲騎士都有哪些?
  • 神奇的椋鳥與雞鴨,是蝗蟲的殺手
    康樂院士說,我國蝗災治理是非常成功的,主要是改治結合策略:通過蝗災發生區的生態環境改造,消除適宜蝗蟲發生的環境;同時,利用生物防治方法控制種群數量
  • 4000億蝗蟲侵入亞洲,蝗蟲都怕什麼呢?我國人民治理蝗蟲的方法?
    ,跟我們農田常見的飛蝗有一定的不同,這種沙漠蝗蟲繁衍能力、適應能力更強,所到之處遮天蔽日成群數不清的蝗蟲過後,真正是寸草不生,對於農業和生態環境的破壞是相當嚴重的,蝗蟲泛濫對很多國家的生態造成了嚴重的破壞,那麼蝗蟲怕什麼呢?
  • 4000億隻蝗蟲在印度被殲滅?恐怕是低估了蝗蟲而高估了「三哥」
    我們平時看到的,都是獨居的蝗蟲。獨居的蝗蟲,性格溫和、害羞,危害不大。而且,油炸蝗蟲還被作為美食,經常被端上餐桌,甚至現在養殖蝗蟲都成了一個行業。這樣的蝗蟲,自然是不可怕的。但是,一旦聚集到60隻以上,蝗蟲顏色就會發生變化,性格也開始變得暴躁、富有攻擊性,食慾也開始大增。獨居的蝗蟲之所以聚集,一般是因為乾旱,導致食物匱乏。
  • 蝗蟲虐遍全世界,人蝗大戰人類大敗,為何在美國卻被幹絕種?
    然而歷史上最大的一次蝗災,也是有史以來已知最大的動物聚集事件,覆蓋了地球千分之一地表面積,總重達2750萬噸的美國阿爾伯特蝗群,卻在不到30年的時間裡就完全滅種,不剩一隻,人蝗大戰以人類的完勝而告終,北美的蝗蟲在經歷另外一波高原蝗後也不再成災,美國究竟是怎麼做到的呢?為什麼會發生蝗災?
  • 蝗蟲的天敵是誰?科學家提到一種生物,很多人認為是恐龍的後代
    源自東非的蝗災從去年12月開始蔓延,如今,看起來似乎越來越嚴重了,前段時間,聯合國也發布報告,如果蝗災無法在短期內得到控制,那麼當6月份來臨,蝗蟲的數量會增加到180萬億隻,這是什麼概念呢?全球將至少有數千萬甚至更多的人口,將因此面臨一場嚴重的饑荒,而且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會結束。
  • 小小蝗蟲,如何成災?這種食物鏈底部生物到底有何可怕之處?
    毫無疑問,作為一種以植物為食的昆蟲,蝗蟲顯然處於食物鏈的底部,在食物鏈中屬於最初級的消費者。很多同樣處於食物鏈底部區域的生物都能夠以蝗蟲為食,比如一些肉食性昆蟲和青蛙等等。這種處於食物鏈最底部的生物本應夾縫中求生存,可現實是它們正在給位於食物鏈最頂端的人類製造著麻煩,而且這場麻煩還很難收拾。
  • 假面騎士01首播:蝗蟲螳螂上演對決大戰,令和首騎殺「螳螂」祭天
    第1集的戲份比較精彩,總體來說就是蝗蟲螳螂大戰,所以令和首騎士殺螳螂祭天。令和首位反派:「螳螂」騎士(機器人)首先來看看令和的首位反派騎士吧,這傢伙實際上就螳螂,所以無論從皮套顏色設定還是外形設定上都可以看出來,這就是「螳螂」。當然,這也是被滅亡迅雷搞成這樣的,這傢伙實力強大,特效方面是揮出的螳螂鐮刀,看起來比較霸氣。
  • 蝗蟲止步!
    蝗蟲,最具殺傷力的遷徙害蟲之一,已經威脅非洲、中東和亞洲農業數世紀。如今,它再次捲土重來。而最近,蝗災成為了除疫情之外的另一焦點。此次蝗災於去年年底在東非醞釀興起,為東非地區數十年來最嚴重的蝗蟲災情。然而,千億隻蝗蟲並沒有考慮停下前進的腳步,隨後,它們又飛躍至伊朗、巴基斯坦、印度等西南亞國家,讓各國的農業籠罩在恐慌之下。
  • 第六次科技革命:生物科技時代到來!
    原標題:第六次科技革命:生物科技時代到來! 在過去五個世紀裡,發生了五次革命,即近代物理學誕生、機械革命、電力和運輸革命、相對論和量子論革命、電子和信息革命。而以「新生物學和再生革命」為主題第六次科技革命已經到來,其影響力將遠超信息革命!
  • 蝗蟲為什麼這麼厲害?
    蝗蟲雄蟲可發音,是靠後足腿節與前翅外緣相互摩擦,發出類似響尾蛇的譁啦聲,但少數無翅或翅十分退化的種類發音器。蝗蟲的繁殖力特別強,一次能產卵60-80個。產卵的時候,會把肚子插入土地中,在地表完全找不到它。蝗蟲是不完全變態昆蟲,包括卵、若蟲、成蟲三個階段,蝗蟲的若蟲被稱為跳蝻,不會像蝴蝶一樣變成蛹。
  • 《除蝗疏》再更新與蝗蟲型變
    於是便有了東北的大屯墾時代,在農墾的同時,治理蝗蚊。因此除蝗疏也就得到了相應的科學的更新,比如1.興修水利,做到旱澇無災;2.使用農藥;3.提高耕作和栽培技術,達到控制蝗卵的作用,因地制宜,改變作物的布局,減少蝗害,達到了「限制」蝗災的效果。
  • 揭示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丨亮點成果
    近年來,中科院在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在全院科研人員的共同努力下,重大科技成果不斷湧現。為進一步增進公眾對中科院亮點工作的了解,同時促進院屬各單位進一步加強對重大成果的傳播推廣,特啟動「中科院科技創新亮點成果篩選」活動。中科院相關職能部門現已推薦候選條目,歡迎大家積極參與投票,相關得票數將作為正式當選條目的重要參考依據。
  • 為什麼東非有這麼多蝗蟲?
    蝗蟲群對非洲農民來說是一個反覆出現的問題,在亞洲和歐洲自從有記錄以來就經常發生。與蝗蟲群和破壞聯繫最緊密的是沙漠蝗蟲。這種特殊的蝗蟲非常危險由於它的大小、飲食習慣和不可預測性。一平方公裡的蝗蟲群一天能吃掉幾百公斤的食物。這些昆蟲的首選目標是農作物,這也是沙漠蝗蟲對農村構成重大威脅的原因:不能提早收穫食物以防止蝗蟲吃掉,這意味著一個村莊的全部食物供應會很快消失。
  • 蝗蟲是益蟲還是害蟲?
    蝗蟲是農業害蟲。蝗蟲是農、林、牧業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少有害蝗種對農、林、牧業可造成不同程度危害,全世界的蝗蟲已有1萬種以上,其中對農、林、牧業可造成危害的蝗蟲約300種左右,全球除南極洲、歐亞大陸北緯55°以北地區外均可發生蝗蟲。全世界常年發生蝗蟲的面積達4680萬平方千米,全球1/8的人口經常受到蝗災的襲擾。
  • 古畫裡的蝗蟲,要比非洲的蝗蟲可愛
    雲團似的蝗蟲大軍,吃光了沿途的植物。最可怕的是,這個災害不好控制,飛機噴藥都難做到,人們真是束手無策!這麼強大的蝗災,蝗蟲到底是多麼可怕的生物呢?很多遠離農村的人有點不可想像。可是你知道嗎?在國畫中,蝗蟲寶寶們可是一隻只小可愛呢!現代國畫大師齊白石先生,素來以工筆草蟲的工細結合大寫意的老辣功蓋書畫界。你看看他的蝗蟲,形神意趣樣樣齊備。
  • 沙漠蝗蟲有可能侵入中國嗎?專家:警惕蝗蟲群遷入境
    北京梭日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馬文峰接受第一財經採訪表示,南亞地區人口基數大,是世界主要的糧食生產地和消費區,糧食可以基本自給,並有一定量出口,實質是一種緊平衡狀態。一旦災害減少了糧食等農產品的供應,出現缺口,將會對世界市場產生較大衝擊。因此,要引起當事國、國際機構的重視,確保蝗災及時被控制,防範可能給本國及全球市場帶來的負面影響。
  • 尼泊爾加都出現蝗蟲群,烏鴉捕食上演生物滅蝗,推出現金獎勵滅蝗
    其它幾個南亞國家也遭到蝗災襲擊,尼泊爾加德滿都的上空就出現蝗蟲群,還吸引到烏鴉等鳥群前來捕食,也是「生物滅蝗」一種方法。在這些蝗災中,沙漠蝗蟲是最具有破壞性的蝗蟲,一隻蝗蟲不具有攻擊性,當形成蝗蟲群時,沙漠蝗蟲的顏色就會發生變化,個性會變得暴躁不安,攻擊性也變強,食量變大,有數據統計:蝗災中蝗蟲群密集度非常大,一個規模為一平方公裡的群體含有大約4000萬隻蝗蟲,每天吃掉的糧食相當於35000人一天的口糧,對農業生產、生計和糧食安全構成重大威脅
  • 小「蝗蟲」能幹大事
    生物世界裡,蝗蟲的化學感測部分非常發達。它的觸角有著達幾十萬個的化學傳感器,而且種類繁多。蝗蟲聞知、處理氣味的能力,與大自然設計的動物鼻子相比,人類設計的任何傳感設備都屬「基本版」,它能在進入目標區域後幾百亳秒內聞到氣味、察知狀況。
  • 醒醒吧,群居蝗蟲有毒!
    儘管印度蝗災已經基本結束,但非洲的蝗蟲卻似乎有著愈演愈烈的趨勢。面對這樣的新聞,有人甩出了「吃貨治災」的老思路,調侃道:「蝗蟲要是敢來,我們就起鍋燒油,吃絕它。」然而蝗災真的可以靠吃貨解決嗎?並非任何蝗蟲都能吃事實上,吃蝗蟲並不是現代人的專利,蝗蟲可食可藥用,古已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