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端午習俗主要有扒龍船與食粽子等。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此外端午節還稱「龍日節、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等。端午節扒龍船在中國南方沿海一帶十分流行,它最早是古越族人圖騰祭祀的一種活動,後逐漸傳播開並形成習俗。
不過今天我並不是來講述端午節的由來的,也不是來講激情的賽龍舟的,當然了,對於我這個吃貨,我要講的自然是吃的粽子啦!中國地大物博,每個地區端午祭祀都或多或少有帶點地方特色而不同的風俗習俗,也導致了每個地方的粽子都有所不同。而今天我要講述的是閩南地區廈門的粽子,也就是我從小最愛吃的閩南肉粽。
首先自然是準備包粽子的各種材料了,閩南地區的粽子以半熟油飯加充足用料「聞名於世」(反正我自己覺得應該挺出名的吧),誠意滿滿的各種用料,實在是有點讓別的肉粽相形見絀的感覺。包粽子最基本的就是幾樣東西,粽葉是必需的,還有糯米飯還有肉!各地的粽子也多多少少是由這個基礎演變而來的。而愛吃的閩南人,則喜歡把自己愛吃的各種料添加進粽子裡,形成了今年的閩南肉粽。
粽葉品種繁多一般以蘆葦葉、箬葉等製成, 是製作粽子必不可少的材料,南方一般以箬葉為主,北方以蘆葦葉為主。而廈門正是採用的箬葉竹的寬大葉子來作為粽葉的,買來的箬葉都是比較幹比較脆的,容易破,所以需要提前一天將它浸泡在水裡讓粽葉軟化。
而這一大盆的糯米油飯則是閩南肉粽的精髓所在了,糯米飯中加入閩南特色海蠣幹,小蝦米,喜歡鮮味還可以加入乾貝等海產品,往年老媽還會加入筍乾等料,今年倒是簡單的海蠣和乾貝呢。所有的東西和糯米飯一起放入鍋裡加入油翻炒至半熟備用。
紅燒肉也是肉粽中必備的一味,當然了沒肉怎麼叫做肉粽呢?哈哈~大塊的連皮帶肥肉的紅燒肉,經過滷製翻炒,成為了誘人的醬油色,散發出誘人的香氣,紅燒肉中還加入了香菇幹來吸收一點味道,之後加入粽子中可以給粽子提味。
除了紅燒肉,炸芋頭、鵪鶉蛋、板慄也是這次肉粽的料。芋頭是用的大個的香芋切塊後油炸到半熟製成,先油炸不僅可以保持芋頭完整的形狀不會散開,也可以鎖住芋頭的水分保持鬆軟。鵪鶉蛋好吃個頭小,也適合包到粽子裡。而板慄嘛,是這幾年老媽喜歡加的,以前好像更愛包竹筍,可能是因為我不太愛竹筍所以給換了?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了!東西都準備好就開始上手包粽子啦!就讓我們跟著圖片一步一步的來了解一下包粽子的步驟吧!
首先自然是拿起兩片箬葉,有點錯位的放在一起。為啥用兩片呢?因為閩南的粽子一般比較大,需要用兩片才能包裹的起來哦。
把粽葉向自己的方向扭成一個圓錐狀。
用勺子放入部分糯米油飯當底。
加入芋頭、鵪鶉蛋、紅燒肉、板慄、香菇等各種料。
再舀上幾勺糯米飯把料都蓋上鋪滿,稍微壓得嚴實點。
把剩餘的粽葉對摺過來,蓋住缺口。
把多餘的粽葉朝一邊對摺,壓住。
最後就是用繩子沿著粽子中間捆起來,一定要記得把最後對摺的那片粽葉綁到,不然粽子可能會脫落哦。
這樣一個接一個,不一會兒就形成了一大串的閩南肉粽啦!在我家裡,老媽喜歡把粽子掛在門把上,是不是很有古樸的氣息,更有端午的感覺了!今年春節的春聯還鮮紅鮮紅的,很有過節的氣氛。端午的習俗,要門窗上要插艾蒿,用來闢邪祈求平安之意,而閩南地區一般插的是艾蒿和榕樹葉。
綁好的肉粽只是半成品,需要變成美味的肉粽,還需要再煮一次,而家裡的習慣是放到高壓鍋裡壓個幾十分鐘。
隨著高壓鍋冒著「氣氣氣」的蒸汽,很快香噴噴的肉粽就冒著如仙一般的白氣出鍋了!
迫不及待趕緊提上一串,拿上碗筷,準備開動!
小心翼翼解開繩子,打開粽葉,肉粽還冒著一絲熱氣。最早的肉粽還是捏著粽葉直接用手抓著吃的吧,可是閩南肉粽實在是有點油,容易弄得手上都是油膩膩的感覺,所以我還是喜歡把它放到碗裡去吃。
用筷子把肉粽弄開,裡面的各種好料就立刻顯現了出來!芋頭板慄紅燒肉鵪鶉蛋香菇乾貝,真是太豐富了有木有!想不想吃呀!
不說了不說了,我先開動了,你們一邊看著吧~別流口水,我先幫你們嘗一個!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