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印刷垂直有機電晶體可集成複雜邏輯電路,替代矽基電子器件

2020-09-25 柔智燴

可印刷垂直有機電晶體可集成複雜邏輯電路,替代矽基電子器件

高解析度可滾動電視或可摺疊智慧型手機可能很快將不再是只能在國際電子產品交易會上欣賞的難以承受的奢侈品。高性能有機電晶體是為此所需的機械柔性電子電路的決定性先決條件。然而,由於有機半導體中的跳躍傳輸,常規的水平有機薄膜電晶體非常慢,這就是為什麼它們不能用於需要高頻的應用中的原因。特別是對於低功耗邏輯電路(例如用於射頻識別(RFID)的邏輯電路),開發具有高開關頻率和可調特性(閾值電壓)的電晶體。應用物理學研究所的德勒斯登應用光物理綜合中心(IAPP)的有機成分和系統研究小組(ODS)在Dr. 漢斯·克萊曼(Hans Kleemann)現在已經成功實現了這種新穎的有機成分。

德勒斯登工業大學應用物理研究所的科學家們已經更加接近於柔性,可印刷電子產品廣泛應用的願景。Dr. Dr.周圍的團隊 漢斯·克萊曼首次成功開發出具有雙控制電極的強大垂直有機電晶體。結果現已發表在著名的在線雜誌《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34; Hans Kleemann博士說。

具有兩個獨立控制電極的垂直有機電晶體的特點是開關頻率高(幾納秒),閾值電壓可調。由於這些發展,甚至單個電晶體也可以用來表示不同的邏輯狀態(AND,NOT,NAND)。此外,可調節的閾值電壓可確保信號完整性(噪聲容限)和低功耗。

以此為基礎,研究組在柔性和可印刷電子的願景方面樹立了一個裡程碑。將來,這些電晶體甚至可以完全使用有機組件來實現甚至複雜的電子功能,例如無線通信(RFID)或高解析度柔性顯示器,從而完全不用矽基電子組件。

上圖:具有兩個可獨立控制的帶孔基礎電極的垂直有機電晶體的示意圖。左下:這種電晶體的典型傳輸特性。右下:通過檢查第二基極來調節電晶體的導通電壓。

"到目前為止,垂直電晶體還很奇特,很難集成到電路中。得益於我們開發的帶有雙控制電極的垂直電晶體,現在首次有可能藉助更少的電晶體來實現複雜的邏輯狀態,並同時利用諸如高開關頻率之類的垂直架構。漢斯·克萊曼(Hans Kleemann)。

垂直有機滲透雙基極電晶體(OPDBT)的器件概念

OPDBT的示意圖如圖所示 。該電晶體由簡單的三明治結構構成,四個平行電極(灰色和綠色)被有機半導體(橙色)隔開。電子導電材料C 60用於實現n型OPDBT。所有基極觸點均由15納米厚的Al層組成,該Al層被暴露在空氣中後形成的薄自然氧化層覆蓋。

具有雙控制電極的垂直有機電晶體的特徵在於高開關頻率(幾納秒)和閾值電壓的可調節性。由於這些發展,甚至單個電晶體也可以用來表示不同的邏輯狀態(AND,NOT,NAND)。可調閾值電壓還可確保信號完整性(噪聲容限)和低功耗。

因此,該研究小組在柔性和可印刷電子的前景方面樹立了重要的裡程碑。

利用這些電晶體,將來有可能完全用有機組件來實現甚至複雜的電子功能,例如無線通信(RFID)或高解析度柔性顯示器,從而完全省去甚至替代基於矽的電子組件。

相關焦點

  • 柔性電路設計出現新突破,德物理學家研發新款垂直有機電晶體
    柔性可印刷電路再出現新突破。高解析可卷式電視(High-definition roll-up TV)和摺疊手機或許將不再是奢侈的電子產品,高性能有機電晶體是這些產品中柔性電子電路的關鍵要素。常用的橫向有機電晶體的電荷跳躍傳輸(Hopping-transport)非常的慢,因而無法用於高頻的應用中。
  • 柔性屏設計出現新突破,德物理學家研發新款垂直有機電晶體
    柔性可印刷電路再出現新突破。roll-up TV)和折迭手機或許將不再是奢侈的電子產品,高性能有機電晶體是這些產品中柔性電子電路的關鍵要素。常用的橫向有機電晶體的電荷跳躍傳輸(Hopping-transport)非常的慢,因而無法用於高頻的應用中。也因此,必須研發能夠因應高工作頻率和可調特性的電晶體;而由 Hans Kleemann 帶領的研究團隊已成功實現這種有機電晶體。Kleemann 表示,到目前為止,垂直有機電晶體一直被認為僅能在實驗室中實現,很難真正整合至電子電路當中。
  • 柔性電路設計出現新突破,德物理學家研發新款垂直有機晶體
    柔性可印刷電路再出現新突破。德國德勒斯頓工業大學(TU Dresden)宣布,由 Hans Kleemann 博士帶領的研究團隊成功研發具備兩個獨立控制電極垂直有機電晶體(Vertical Organic Transistors),此一研究成果已發布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的期刊上。
  • 有機半導體的發展介紹|有機半導體|器件|電晶體|半導體
    20世紀後葉的50多年裡,從基本的分析電路到數字邏輯電路,再到現代的超級計算機和筆記本電腦等中的各個重要部件及微加工工藝,基於矽(Si)、鍺(Ge)和Ⅲ~V族化合物的無機場效應電晶體顯示出對現代電子時代的重要影響。圖1 世界上第一個電晶體1986年第一個聚噻吩場效應電晶體發明以來,有機場效應電晶體飛速發展,有機半導體材料、器件以及製備工藝的研究也取得了日新月異的進展。
  • 矽基光電子與微電子單片集成研究進展
    介紹了國內外矽基光電子器件與集成晶片的研究進展,重點介紹了本課題組在矽基光電子與微電子集成方向的研究進展,包括矽基雷射器、矽基光調製器、矽基發光器件與控制電路單片集成、矽基光電探測器與接收電路單片集成、矽基微環濾波器與溫控電路單片集成、單片集成矽光收發晶片等。
  • 首個「線基」電晶體問世,電子器件可完全由細線製成
    大部分柔性電子器件都是通過將金屬與半導體塑造成可彎曲的「波浪」結構,或者採用本質上柔軟的材料例如導電聚合物來實現柔性。這些「柔軟」的電子器件能夠應用於一些特殊的設備,這些設備能與生物組織相容,並與之一起伸展。這些柔性電子器件可以嵌入到皮膚、心臟甚至腦組織等生物組織中。
  • 「半導光電」 矽基光電子與微電子單片集成研究進展
    介紹了國內外矽基光電子器件與集成晶片的研究進展,重點介紹了本課題組在矽基光電子與微電子集成方向的研究進展,包括矽基雷射器、矽基光調製器、矽基發光器件與控制電路單片集成、矽基光電探測器與接收電路單片集成、矽基微環濾波器與溫控電路單片集成、單片集成矽光收發晶片等。
  • 打造二維可重構器件,「瘦身」數字和類腦電路
    目前主流的可重構電路(例如現場可編程門陣列FPGA)是基於傳統的矽基電路,其中的P型或N型場效應器件具有單一的電學特性,一旦製備成功,其場效應特性再無法通過電學操作實現動態轉換,只有通過耗費大量的電晶體資源構建複雜的電路結構,才能在電路層面實現可重構的計算能力。
  • 有機薄膜電晶體穩定性新模型誕生,助力柔性電子產品開發
    近日,復旦大學的研究者揭示了導致有機薄膜電晶體性能變化的機制,為進一步改良以有機薄膜電晶體為代表的柔性電子技術開拓了前景,從可穿戴設備到紙幣防偽,柔性電子技術將有望走進我們d 生活。此論文發表於最近出版的《自然-通訊》雜誌上。1965年,英特爾創始人之一的戈登·摩爾(Gordon E.
  • 北大排列高密度半導體碳納米管,電子學性能超同尺寸矽基器件
    半導體碳納米管首次在真實電子學表現上超越相似尺寸的矽基CMOS器件和電路。目前,電子行業所設計的邏輯電路最主流的是互補性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MOS)技術,由P型和N型MOS電晶體組合而成。其中,連接源區和漏區,稱作「溝道」的一層薄半導體非常重要。根據「摩爾定律」的著名描述,當價格不變時,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元器件數目約每隔18-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提升一倍。
  • 全絲網印刷有機電化學電晶體的高產量製造工藝
    本文展示了絲網印刷方法用於大規模生產有機電化學電晶體(OECT)的潛力,結合了高產量和低成本。1 mm 2的全絲網印刷OECT在柔性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基板上,已經製造了基於摻雜有聚苯乙烯磺酸鹽(PEDOT:PSS)的聚(3,4-乙撐二氧噻吩)的塑料製造領域。該項目工作的目標是探索和開發能夠實現高良率和穩定電晶體參數的印刷工藝,其目標是用於大規模集成(LSI)的小型數字OECT電路。
  • 突破性的量子點電晶體創造了無毒的柔性集成電路
    突破性的量子點電晶體創造了無毒的柔性集成電路美國加州大學歐文分校的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及其合作者利用稱為量子點的微小結構創建了基本的電子構建塊,並將其用於組裝功能邏輯電路。圖片提供: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Victor Klimov說:"這種新方法對基於無毒量子點的電子設備的潛在應用包括可印刷電路,柔性顯示器,晶片實驗室診斷,可穿戴設備,醫療測試,智能植入物和生物識別技術。
  • :基於2D半導體可逆固態摻雜的可編程器件
    研究背景隨著矽基電晶體的發展接近其技術極限,針對替代材料和技術的研究工作有望擴展矽電子學的範圍並實現新的電子功能
  • 印刷電路板和集成電路板的區別 印刷電路PCB板組成部分
    一起來看看印刷電路PCB板和集成電路。 PCB板和集成電路的區別 集成電路是一般是指晶片的集成,像主板上的北橋晶片,CPU內部,都是叫集成電路,原始名也是叫集成塊的。而印刷電路是指我們通常看到的電路板等,還有在電路板上印刷焊接晶片。 集成電路(IC)是焊接在PCB板上的;PCB版是集成電路(IC)的載體。
  • 納米結構的柵極電介質:有助提升有機薄膜電晶體穩定性!
    有機電子屬於一個新興的前沿科技領域。不同於傳統的矽基無機電子器件,它是由碳基的高分子和小分子材料製成。有機電子器件的優勢包括:廉價、輕量、柔性等等。此外,有機電子器件的應用前景也非常好,例如:太陽能電池、存儲器、薄膜電晶體、電致變色薄膜、生物電子等等。
  • 我科學家發現單分子電晶體中電子的量子幹涉效應 基於單個有機分子...
    記者20日從廈門大學獲悉,該校固體表面物理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洪文晶團隊和英國蘭卡斯特大學Colin Lambert教授、上海電力大學陳文博團隊合作,在國際上首次發現了在單分子電化學電晶體中電子的量子幹涉效應,在此基礎上製備出基於量子效應的高性能單分子電化學電晶體,為當前計算機晶片突破矽基半導體器件物理極限提供一個全新思路
  • 《印刷碳納米管薄膜電晶體技術與應用》出版
    該書圍繞「碳納米管」「印刷」和「薄膜電晶體」三個中心展開,共有九章,包括印刷電子、印刷薄膜電晶體和碳納米管電晶體發展歷程;碳納米管和印刷薄膜電晶體基礎知識;印刷半導體碳納米管墨水、導電墨水和介電墨水;印刷碳納米管薄膜電晶體構建技術;印刷碳納米管薄膜電晶體性能優化;印刷碳納米管薄膜電晶體應用(如邏輯電路、可穿戴電子以及類神經元電子器件方面的應用);其他類型碳納米管電晶體和應用以及印刷碳納米管薄膜電晶體的發展趨勢等
  • 《Science》:媲美矽基,打響有機光電二極體商用第一炮
    【矽基光電二極體困境】  光電二極體(Photodiode)和普通二極體一樣,也是由一個PN結組成的半導體器件。但在電路中它不是作整流元件,而是把光信號轉換成電信號的光電傳感器件。傳統矽基光電二極體是光探測技術的基礎,目前已廣泛應用在播放器、照相機、CT成像等領域。
  • 全球首次,中國科學家製成高速電晶體,有望終結半導體矽晶片時代
    在1950年,第一隻「PN結型電晶體」問世,今天的電晶體,大部分仍是這種PN結型電晶體。PN結型電晶體的出現,開闢了電子器件的新紀元,引起了一場電子技術的革命。1958 年,來自德州儀器(不是山東德州哈)的傑克·基爾比靈光一閃,能否利用單獨一片矽做出完整的電路,如此可把電路縮到極小。
  • 非矽電晶體:新材料能否派上大用場
    「矽基電晶體在可預見的未來都將是不可替代的。」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研究員李晉閩補充道。電晶體尺寸不斷縮小人類使用的電腦、智慧型手機、智能硬體等,都離不開電晶體。作為人類史上最偉大的發明之一,電晶體具有檢波、整流、穩壓、信號調製等多種功能,通常用作放大器和電控開關。但在集成電路技術出現後,大量電晶體可以封裝在一片指甲蓋大小的晶片內。摩爾定律顯示,當價格不變時,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量,每隔約18個月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