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5大能源紛爭地:美俄搶佔北極 非洲爭端難解

2020-12-05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8月7日電 綜合外國媒體報導,近來,俄羅斯在北極地區的能源主張以及科考活動打破了北極固有的寧靜,也讓全世界的目光集中到了這裡。北極豐富的能源儲量無疑是引發北極爭奪戰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全球範圍的能源緊張讓不少資源豐富的地區成了各方角力的舞臺。外刊近日撰文列舉了全球五大能源紛爭地區。

  ——北極圈能源漁業前景廣闊 俄率先打響爭奪戰

  參與北極圈爭奪的主角包括俄、美、加拿大、丹麥和挪威等五個國家。究竟是什麼使眾多國家對北極產生了興趣?2000年的一份地質調查報告指出,全球約四分之一的未開發石油和天然氣儲量在北極。此外,北極還有豐富的漁業資源。2002年美國一專家小組指出,北極圈冰層融化將為商業捕魚開闢全新的地域。屆時,古代航海家夢想的「西北水道」——在北美洲北方連接大西洋與太平洋的水道——也有望成為現實。「西北水道」比今天大西洋和太平洋間航道短數千公裡,僅運輸一項就可節約數百萬美元。

  分析人士認為,爭奪北極資源的「戰爭」已經打響。上周,俄海洋學家潛入4000多米深的北冰洋底,還插上了俄羅斯國旗。這一舉動刺激了美加等國,他們除公開指責外,也紛紛付諸行動。美海岸警衛隊破冰船將開往北極進行科考,加拿大投資數十億美元建造巡邏船。西方一些能源公司也積極尋求獲得開採權,以便在北極氣候變化後能夠儘快實現商業開發。

  ——中日東海油氣開發存分歧 共同開發原則有待落實

  中日東海油氣田之爭源於專屬經濟區界線的劃分,而焦點集中在釣魚島及附屬島嶼主權問題上。釣魚島及附屬島嶼位於中國東海大陸架邊緣,是中國最早發現、命名的。20世紀60年代末,該島附近被認為可能蘊藏大量石油和天然氣後,日方單方面採取行動,開始對島嶼進行勘探,並企圖佔為己有。

  據悉,東海地區擁有多達200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儲量。日本曾主張以兩國海岸基準線的中間線來確定專屬經濟區,即所謂「日中中間線」。由於缺乏依據,中方未予承認。中方提出的「擱置爭議、共同開發」提議,原則上得到了日方的支持,但雙方在細節及實際操作上的矛盾仍然突出。例如日本右翼分子在釣魚島上進行的一系列活動,以及不顧中方強烈反對在中方海域內試開採石油氣。

  ——委內瑞拉強推能源國有化 國際石油巨頭被迫撤出

  委內瑞拉奧裡諾科河盆地石油蘊藏量豐富,預計可達2700億桶,這也使得委內瑞拉全國石油儲量超過沙烏地阿拉伯和加拿大等國。委內瑞拉正加大開發力度,除與包括印度和伊朗在內幾國的石油公司聯合勘探該區域外,還邀請白俄羅斯共同勘探在奧裡諾科河盆地的超重原油儲量。

  近年來,委內瑞拉政府加大對該地區石油工業的控制,2007年6月,由於委內瑞拉政府獲取了奧裡諾科河盆地的四個重油工程60%的股份,埃克森—美孚和康菲石油公司未能與委政府就新條款達成一致,兩家公司決定從委內瑞拉撤出。委內瑞拉石油部長拉米雷斯此前還表示,要採用一項專門法案,令奧裡諾科河流域石油工程資產得以國有化。目前,政府在委內瑞拉全國範圍內的其他油田擁有80%的控制股,這些油田以前都是由私營公司經營的。

  ——伊朗佔島嶼 控制能源運輸要道

  今年5月,伊朗總統內賈德對阿聯進行歷史性訪問,引起外界的普遍關注,除了因為這是伊國家元首自阿建國以來對該國首次訪問外,還由於兩國間長期存在領土爭端。1971年11月,伊朗出兵佔領了荷姆茲海峽附近原屬英國保護地的阿布穆薩島和大小通布島。這三個島本身沒有什麼經濟價值,但由於其地處波斯灣,臨近數個主要油田,因此具有重要戰略意義。伊朗通過海峽沿岸及三個島上部署的岸炮或反艦飛彈基本可以實現對海峽的封鎖,實際上扼住了該地區運輸要道。

  多年來,阿聯不斷向多方尋求支持,並通過談判等方式希望結束伊朗對大小通布島及阿布穆薩島的佔領,並要求阿拉伯和一些友好國家支持阿對「三島」的主權。然而,伊朗卻在不斷加強對幾個島嶼的控制。時至今日,伊朗強硬派仍堅稱阿布穆薩島和大小通布島是伊朗永遠不可分割的領土。

  ——幾內亞灣或成新中東 邊界糾紛民眾不滿是難題

  目前,西非地區每天出產大約470萬桶原油,而幾內亞灣石油總儲量可能超過240億桶,該地區有望成為新的中東。上世紀90年代以來,油田的發現已經使貧困的赤道幾內亞等國成為重要的能源基地。然而,安哥拉、喀麥隆、加彭、赤道幾內亞、奈及利亞、剛果民主共和國等幾內亞灣周邊國家的海上邊界至今沒有劃定。

  目前為止,幾內亞灣周邊國家尚能和平的處理爭端,聯合開發區的設立允許鄰國分享該地區豐富能源。儘管赤道幾內亞和加彭仍在就1972年島嶼被佔問題糾纏不清,但奈及利亞和喀麥隆、赤道幾內亞等國家的邊界糾紛已經得到解決。2006年,環幾內亞灣國家領導人還舉行地區論壇重點解決與石油有關的糾紛。然而,該地區未來的局勢卻不會穩定,奈及利亞持續不斷的暴力衝突,幾個島國內部的政變企圖都是突出的例子。此外,西非國家政府內部腐敗嚴重,一些國家從石油中攫取的財富並沒有用於改善人民的生活,這些都可能引發民眾不滿。(鍾巖)


相關焦點

  • 角力北極 俄加強北極軍事建設
    早在二戰期間,盟軍首次開闢了北極航線,通過該航線向蘇聯運送戰略物資,其對蘇聯的反法西斯戰爭功不可沒。冷戰時期,北極又成為美蘇兩大陣營對抗的前沿。穿越北冰洋上空,無論是戰略轟炸機還是遠程飛彈,都能以最近的距離向對方實施攻擊。北極地區也因此一度成為全球彈道飛彈部署最密集的區域。同時,北冰洋厚厚的冰蓋為潛艇的活動提供了天然屏障。雙方各型潛艇在浮冰下也是針鋒相對、來往如梭。
  • 美俄在北極地區博弈加劇
    近日,美國海軍在北極高調秀肌肉,公布了「託萊多」號核潛艇參加「冰原演習」時破冰上浮的視頻,意在展示其在北極的作戰能力。俄羅斯隨即回應,其北方艦隊以及太平洋艦隊麾下所有核潛艇艇長都能夠駕艇在北極破冰上浮,而美國只有少數潛艇能夠做到這點。美俄在北極地區的博弈加劇信號愈發明顯。
  • 「北極五國」爭北極 北極到底是誰的?
    先是9月15日,俄羅斯和挪威終於籤署條約,劃定了兩國在北極地區巴倫支海的邊界,結束了兩國長達40年的爭端。     北極爭端首先是利益之爭    我們今天所說的北極之爭實際上是海洋與北極冰蓋區的歸屬爭議,這些區域的資源、航運和戰略地位引人垂涎。
  • 從「極寒之地」到「熱點地區」,北極地區軍事化加速
    冷戰時期,由於北極上空是美俄兩國戰略飛彈核打擊的必經之路,北冰洋海域更是戰略核潛艇極佳的隱蔽場所,因而成為雙方都極為關注的戰略焦點。冷戰結束後,隨著全球戰略格局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北極在政治和軍事上的戰略地位有所下降,並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似乎被美俄等大國「遺忘」。但近年來,北極地區因其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獨特的地理位置,再次引起以美國、俄羅斯為代表的大國關注。
  • 關注|北極冷戰再啟?大國爭奪北極地區控制權
    據俄羅斯媒體披露,俄正計劃在北極地區進行25年來最大規模的飛彈發射試驗,俄羅斯兩艘新型「北風之神」級核潛艇將同時發射16枚遠程核飛彈,演習目的是檢驗俄羅斯潛艇的戰鬥力。與此同時,3月初,北極地區的另一個「大玩家」美國在北極地區進行為期5周的潛艇演習。美軍和北約部隊還在挪威進行一場名為「寒冷反應」的軍演,來自14個國家的1.5萬兵力投入其中。
  • 環球論壇丨美俄軍事對抗升級 會「擦槍走火」嗎?
    但是,從深層次來看,美俄軍事對抗急劇升級根源還在於雙方長期的敵對關係和在全球諸多問題上的戰略衝突。美國出於鞏固全球霸權的需要,持續打壓俄羅斯,加速推進對俄戰略圍堵。今年美國在羅馬尼亞等國部署反導力量,在歐洲加快軍事人員和武器裝備的更換頻度,多次與盟友在俄周邊開展大規模聯合演習,這些都在壓縮俄羅斯的戰略發展空間,大大加劇了雙方對抗的激烈程度。
  • 跟俄比美國還是嫩點,6個月就能在北極建個基地
    從大航海時代開始,歷史經驗就告訴了世界上所有想要獲得發展的國家——掌握下一個資源優勢是成為強國或者超級大國的重要條件。而在21世紀,對於包括中美俄等大國在內的許多國家,為了獲得相應的資源優勢,除了把目光投向了太空,拼盡全力構建屬於自己的太空力量之外,就是把自己的手紛紛伸向了北極地區,在北極構建屬於自己的勢力範圍。
  • 盤點困擾各國的領土爭端
    而在30年後的今天,當英國和阿根廷各地為馬島戰爭舉行紀念活動之時,兩國關於該島嶼的爭端仍然難解。 馬島之爭:特殊的背景 馬島是馬爾維納斯群島的簡稱(英國稱福克蘭群島),該島距阿根廷500公裡,距英國約13000公裡。據路透社報導,馬島上最初混居著法國、西班牙、英國等各國移民。
  • 北極海冰面積創新低 多國巨頭備戰北極能源開採
    這一數值僅比2007年的記錄略低,但是由於夏季融冰季節尚有數周時間才結束,很明顯,記錄將被大幅度地打破。  冰天雪地的北極人跡罕至,一直蒙著神秘的面紗,而這裡卻是資源的寶庫,包括不可再生的礦產資源與化石能源、可再生生物資源以及水力風力等恆定資源。最近,隨著北極冰川的進一步消減,能源開發變得越發可行。
  • 讓非洲用上北歐的水電,美洲用上北極的風電?中國的新基建有多牛
    「新基建」在我看來,更像去建設我們看過的科幻電影裡的場景,人工智慧、5G、工業網際網路、衛星網際網路、能源網際網路…… 這些概念有點大,我們今天來說一下裡面的一個小分支——全球能源網際網路吧。
  • 俄羅斯未來或將獨享北極航道,這一點世界各國都比不上
    北極地區目前正在成為大國角力的競技場,在北極附近的國家都想來分一杯羹,俄羅斯、美國、加拿大等8個國家對於北極地區所具有的戰略地位都相當重視,紛紛派遣自己的力量進入到北極地區。北極長時間以來覆蓋著厚厚的冰層,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北極地區的冰層開始融化,這使得人們看到了開闢一條新航道的希望,如果可以開通北極航道,那將極大的縮短歐洲國家船舶去往太平洋的時間,同時這也會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不過目前這一計劃也只是停留在構想階段,最大的阻礙就是北極地區仍分布有大量的冰層,普通的船舶根本無法在北極地區航行。
  • 挪威和俄羅斯的紛爭:斯瓦爾巴群島為何成為北極潛在的火藥桶?
    但少有人知的是,這裡是北極的是非之地,雖然主權屬於挪威,其實爭議不斷,是不少國家眼中的一塊肥肉。,至少羅戈津可以自由地出現在這裡。蘇聯極其重視北極權益,四大艦隊之首北方艦隊,前身就是北冰洋艦隊,艦隊基地位於科拉半島,大部分都在北極圈內。俄羅斯人戰鬥民族的名聲在外,若是加上民族情緒的共鳴,一旦爆發衝突無異於引爆了一顆炸彈。看得見吃不著的石油誘惑原因之三來自於能源的誘惑。
  • 北極恐將面臨夏季無冰,氣候變化,北極垂危
    氣候變化,北極垂危!德國電視一臺12日報導,德國北極科考船"極星號"結束全球有史以來最大的北極探險活動,周一返回不萊梅港。他們帶回北極垂危的毀滅性證據,並警告北極恐將在數十年內面臨"夏季無冰"的狀況。最近的衛星照片顯示,北冰洋上的海冰數量達到有記錄以來的夏季第二低,僅次於2012年;北極冰層面積縮至40年有記錄以來的第二小。
  • 把軍艦開到俄羅斯家門口,美海軍部長宣布:將定期到北極海域巡航
    目前來看,美俄兩國在北極地區的戰略紛爭基本上無法緩和。這主要因為,當前國際社會正面臨在資源方面的短缺現狀,而人類社會的高速發展依賴於各種自然資源。  北極地區是世界上除南極意外,僅有一個沒有經過大規模開發的地區,如今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北極航道的開闢將會越來越多,同時各種資源也將被逐一探測而出,最終航道和資源所帶來的戰略經濟價值,將會引發多國在此進行爭奪,未來北極將會成為全球熱點地區。
  • 不必捨近求遠,土耳其或在黑海發現天然氣田,地中海油氣爭端迎來終局?
    【環球網軍事報導】彭博社當地時間8月19日報導,據兩名有關人士透露,土耳其在黑海發現了新的能源儲備,並且有很大可能是天然氣,但沒有透露天然氣田的具體規模及開採難度。對於東地中海的油氣爭端來說,這或許是個好消息。
  • 北極永久凍土融化給中國帶來5千億美元商機,也給地球帶來大危機
    全球氣候變暖不斷加劇,北極的變暖速度更是全球平均水平的兩倍,北極地區廣袤的永久凍土帶已開始融化。恐怕你永遠不會想到的是,北極地區永久凍土的融化,不僅帶來了二氧化碳、甲烷、遠古病菌釋放等巨大威脅,也給俄羅斯和中國的一些貿易者帶來了巨大商機。 在俄羅斯的雅庫特地區,曾生活著一群高大威猛,毛絨絨的動物——猛獁象。數千年前,隨著氣候的變化,或許還有古人類的掠食,這群冰河世紀的動物最終滅絕了,它們的遺骸被封凍在黑暗的地下,再也難見天日。
  • 俄美將合採北極石油
    據新華社電 俄羅斯石油公司和美國埃克森美孚公司8月30日宣布,雙方達成協議聯合勘探和開採俄羅斯北極大陸架的石油和天然氣。這是美俄關係「重啟」以來,雙方達成的最重要合作協議。至少合作10年負責工業和能源的俄羅斯副總理伊戈爾·謝欽、俄羅斯總理弗拉基米爾·弗拉基米羅維奇·普京和埃克森美孚董事長兼執行長雷克斯·蒂勒森當天在俄黑海沿岸城市索契出席了協議籤字儀式。根據協議,雙方將共同投資32億美元於北極喀拉海和黑海地區的勘探項目,計劃投資4.5億美元在俄羅斯聖彼得堡建立研究中心。
  • 中國沒有資格開發北極?造它100艘破冰船,看誰敢阻攔我們
    至於法國、德國和蘇聯,雖然都曾輝煌一時,但都被掌握海權的對手封鎖在大陸上,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國家失去了聯通外部世界的主動權,無法獲得全球的資源,只能坐以待斃。有這麼多慘痛的教訓在前,中國自然不能重蹈覆轍,近年來,中國正在不斷地向海洋強國的目標邁進。據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消息,就在7月中旬,中國自主建造的第一艘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雪龍2"號正式從上海出發,執行北極科學考察任務。
  • 北極建立全球種子庫
    如果戰爭或者全球變暖威脅了全世界食物所依賴的關鍵植物,那我們該怎麼辦?據英國BBC報導,一支科學家聯盟給出了答案:深度凍結的上千個種子樣本是應對最糟糕情景的後備計劃。確保全世界最寶貴植物的存活的斯瓦爾巴全球種子庫深埋在斯瓦爾巴北極群島山裡,科學編輯大衛·舒克曼(David Shukman)有幸能夠前往那裡一探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