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木圖出土古陶器,裡面有個黑色的東西,是三千年前的蘋果種子

2021-02-23 歷史解密坊

蘋果是生活中很常見的水果,也許我們對它太熟悉了,所以很少有人去思考蘋果的來歷。蘋果什麼時候出現的?蘋果什麼時候成為水果的?世界上最早的蘋果在哪?一系列的問題都引人深思,雖然小編今天也無法全部解答,不過可以給您說說世界上最早的蘋果種子。究竟是什麼樣的種子?有什麼來歷呢?如果您也想知道,下面小編就來給您從頭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提到蘋果,就不得不提「蘋果之城」阿拉木圖,它是哈薩克斯坦國最大的城市,因為位於天山山脈,氣候溫潤,高海拔日照充足,所以種植的蘋果清脆可口,在歐洲和亞洲各國都廣受歡迎。在天山山脈一帶,地理環境極其優越,因此也造就了如今物產豐富的美麗新疆,而在天山山脈的最西端就是薩哈克斯坦的阿拉木圖。從考古發現來看,天山山脈一帶保存了大量的石器時代遺址,表明在數萬年前先民們就在此繁衍生息。

在阿拉木圖以東約26千米的地方,有一處叫做吐祖賽的石器時代遺址,面積約12萬平方米,自上世紀60年代發現以來,考古專家們一直發掘考察。2019年10月,考古專家們和往常一樣探方,取土和清理,但這次的房屋遺址中卻發現了不少陶器,並且還帶有彩繪的條紋,讓專家們都眼前一亮,這可是少有的寶貝。

專家們累計出土了20多件陶器,有陶壺,陶碗和陶杯等,其中最大的一件陶壺高約26釐米,口徑約6釐米,壺身有幾條褐色條紋。專家們對陶壺進行了清洗,將其中淤泥都清理乾淨,為了防止清理出的淤泥中有東西,於是專家們又用濾網進行過濾,結果發現五六個米粒大的小石塊,不過有一個小「石塊」竟是黑色的。

專家們很疑惑,將黑色小石塊單獨拿出仔細觀察,發現它輕如鴻毛,並且表面還有密集的小孔。有位專家們表示,這就像是某種被碳化的物質,不然也不會有密集小孔。為了確定它究竟是何物,專家們對它做了化學光譜分析,確定它竟然是一粒野蘋果的種子;接著又通過碳14技術鑑定出時間,距今約3000多年。

在阿拉木圖找到蘋果不意外,但發現3000多年前的蘋果種子還是第一次。一直以來,考古專家們都認為蘋果是從歐洲傳入中亞,然後從中亞傳入東亞地區,並在發現美洲之後又從歐洲傳入美洲,因此歐洲是蘋果的發源地。根據史料記載,歐洲人2000多年前就培育了蘋果,所以也認為歐洲人是世界上最早吃蘋果的。

隨著眾多遺址的發現,蘋果起源於歐洲的說法站不住腳了,就拿吐祖賽遺址發現的野蘋果種子來說,在3000年前當地人就已經食用蘋果,雖然是野蘋果,但是經過馴化和培育之後就是現代蘋果。據傳,堯舜禹時期我國先民也吃野蘋果,叫做「紫柰」,而且就源於新疆天山一帶,因此阿拉木圖發現野蘋果的種子,也證明了「紫柰」的傳說。可見,蘋果也不算「舶來品」,只是因為歐洲的培養技術好,所以我們後期才引進了歐洲蘋果。

在兩三千年前,人類的活動範圍有限,因此蘋果培育技術的傳播也受到局限,但是野蘋果本身的傳播並沒有受限。可以試想一下,當時漫山遍野都是野蘋果,各種鳥類也都以野蘋果為食,但是蘋果核中的蘋果種子不好消化,所以在鳥類遷徙的過程中,蘋果種子隨著糞便排洩到世界各地,在氣候溫潤的地方便生根發芽,長出了野蘋果樹。後來,歐洲人對野蘋果進行長期馴化,使它成為口味更好的一種新型蘋果,所以可以這樣說:蘋果是世界的,但馴化蘋果的技術是歐洲的。

野蘋果是難得的資源,尤其是古老的野蘋果種子,對研究蘋果的起源和進化,都有著極為重要的價值。現如今,蘋果培育技術越來越發達,不同種類的蘋果層出不窮,但我們不能忽略它最初的樣子。希望專家們還能發現更多的蘋果種子,豐富蘋果家族的基因庫,也為將來人們馴化其他水果,起到積極的參考作用。

參考資料:

《16種植物的起源、馴化與崇拜》 作者:蘇生文 趙爽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哈薩克斯坦「一帶一路」國別概覽》 作者:葛新蓉 出版社:大連海事大學出版社

相關焦點

  • 為什麼科學家在探測古陶器年代時,需要對陶器進行加熱?
    使用放射測年法,探測出粘土的年齡是不可能的。因為這種方法並不能探測出,這件陶器何時被塑型並被燒制。那麼我們就無法探知陶器的年代,什麼時間被人類陶造了嘛?事實上,我們是可以的。只需要把這些古老的陶器重新進行加熱。
  • 盤點:水果的歷史,看看這些水果都有哪些歷史吧!
    蘋果原產於歐洲和中亞及中國新疆地區。哈薩克的阿拉木圖與新疆阿力麻裡有蘋果城的美譽。中國古代的林檎、柰、花紅等水果被認為是中國土生蘋果品種或與蘋果相似的水果。蘋果在中國的栽培記錄可以追溯至西漢時期,漢武帝時,上林苑中曾栽培林檎和柰,當時多用於薰香衣裳等,亦有置於床頭當香燻或置於衣服,最初作為香囊,較少食用。但也有看法認為,林檎和沙果,曾被誤認為蘋果,真正意義上的蘋果是元朝時期從中亞地區傳入中國,當時只有在宮廷才可享用。
  • 江蘇發現6000年古遺址,出土700個神秘字符,西方學術界:不可能
    自從咱們中國強大變得愈加強大之後,西方學術界就開始大力的想從文化上來瓦解我們,讓我們貶低自己的歷史文化,比如最常見的就是抹黑我們中華歷史最多3000多年,根本不像歷史課本中記載的有5000年歷史文明,可以說這個爭論持續了幾十年,直到現在西方學術派都不承認我們的歷史。
  • 距今19萬年前的古人類化石就出土於此,地質年代屬舊石器時代範圍
    距今19萬年前的古人類化石就出土於這裡,「 長陽人」的發現,證明在遠古時期,長陽境內就已有人類生存活動。化石洞,呈兩邊分布之勢,一左一右,一個傾斜,一個稍平直。「長陽人」化石是在較傾斜的洞中發現的。那是1956年,這一帶的農民在巖洞中挖「龍骨」即挖古脊椎動物化石賣時,挖出了一個完整的人形頭骨化石。在人們爭相傳看時,不小心將頭骨摔碎。
  • 神秘的古蜀王國丨三星堆與金沙遺址出土文物在長沙
    從魚鳧氏建立第一個王朝開始,至秦國取蜀,古蜀國共十三位君王在位,存在七百二十九年。三十年前在四川廣漢的考古發掘讓沉寂千年的古蜀文明終於重見天日。 戴金面具人頭像 一尊尊銅人頭像被安放進玻櫃 三、四千年前的上古先民 曾在神秘祭祀中對著它們閉目祈禱 如今面對周圍的人潮湧動
  • 四千年前的審美!山東出土新石器時代的陶器,專家:製造方法成迷
    四千年前的審美!山東出土新石器時代的陶器,專家:製造方法成迷歷史車輪的前進帶來的不僅是思想的變革,還有文明的進步。科技迅速發展,曾經只能在腦海裡想像的事物逐一變成現實,如雄鷹翱翔九天,如蛟龍潛龍在淵,早已不再是幻想。
  • 47 日本早期歷史源流的三個時代,新石器時代可能是世界最早發端的?
    依據日本大部分考古學家的共識,日本有人類居住的歷史不超過四萬年,不像中國和朝鮮那樣有數十萬年以上歷史。日本全國有四千處以上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遺蹟,年代大多在距今三萬年到一萬二千年之間,而以群馬縣新田郡笠懸町的巖宿遺蹟最為有名,距今約二萬五千年。在衝繩縣那霸市也發掘出山下町洞穴人,時間更早,距今約三萬二千年;但嚴格地說,與日本本島無關。
  • 西安一處新石器時代古文化遺址出土大量陶器骨器
    中新社西安六月二十四日電(鳳音)記者從文物部門獲悉,位於西安東郊的一處新石器時代古文化遺址——米家崖遺址,新近出土了大量陶器和骨器
  • 樂安縣發現古遺址群 對研究贛江流域新石器時代文化有意義
    5月29日,記者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獲悉,2013年12月至2014年5月,該所會同樂安縣博物館,組織專業文物工作人員,對昌寧高速紅線範圍樂安縣境內的文物點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發現山碭松山遺址、萬崇鳳形山古墓葬群、萬崇月形山遺址、羅陂松山遺址等古遺址群。該古遺址群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考古發掘遺址遺蹟面積3500平方米。
  • 如何種蘋果種子
    買幾個熟蘋果,然後把它們吃掉或切開,直到露出裡面的蘋果核。如果你要播種多顆種子,就把犁溝挖得長一點。種下的每顆種子需要30釐米長的犁溝。 4把發芽的種子種到地裡。挖出犁溝後,把蘋果種子種到地裡,兩顆種子之間的距離要保持在30釐米左右。留出間距讓種子有足夠的生長空間,防止它們爭奪土壤養分。 5填土。
  • 如何種蘋果種子?
    買幾個熟蘋果,然後把它們吃掉或切開,直到露出裡面的蘋果核。小心地取出蘋果核裡的種子,扔掉蘋果核之前,確保所有種子都已取出。注意,大多數農民和園丁種植的蘋果樹來自於嫁接,而不是直接從種子開始種植。種子長成蘋果樹後,果實可能會發生很大變化,因為蘋果樹不一定能長成確定的類型或品種。
  • 能講出一億年故事的朝陽
    此言一出,國內很多地方起而效仿,形成了固定格式:五千年看他們的城市,三千年看什麼,一千年看什麼,幾十年看什麼…… 如果有人效仿,說明特質不夠突出和獨有。 看億年的生物化石要到朝陽。
  • 海蠣裡那坨黑色東西能吃嗎 海蠣裡面的黑色東西是什麼?
    海蠣裡那坨黑色東西能吃嗎 海蠣裡面的黑色東西是什麼?時間:2020-12-30 21:11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海蠣裡那坨黑色東西能吃嗎 海蠣裡面的黑色東西是什麼?
  • 山西小縣城有一「大河口」,出土一青銅器,瓶口上的銘文說明這個...
    在中國的考古界發掘資料中,很多古墓的發掘都是在不經意間發現的,而且大部分都是在鄉村裡面,有時候在山上看到的一個土坡,或者是哪裡的土地很奇怪,都有可能下面就會出現,當然也不是所有的古墓都會這樣存在的。
  • 進入新石器時代後,陶器越發重要,動物紋成為最常見的陶器花紋
    魚紋在仰韶文化中有很多發現,如半坡類型和廟底溝類型中的魚紋都是很有特色的。聯繫到在陶器發現的墓葬中還發現許多魚鉤等捕魚工具,可以知道,魚在他們生活中的地位是多麼重要,他們把熟悉的魚作為紋飾繪在陶器上也就可想而知了。魚紋有單體魚紋和復體魚紋。
  • 山東寧陽發現古菱齒象牙(1997):五六千年前,這裡曾為炎熱多雨的熱帶雨林氣候
    寧陽縣歷史悠久,上古時期屬少皞之墟,夏朝時候開始出現居民點,西漢時期,漢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於寧山之陽置縣,故名寧陽。寧陽縣境內地下煤炭資源豐富,目前有好幾家煤礦。中部有石屯煤礦、十裡煤礦、華寧煤礦(原名保安煤礦),縣境東部有華豐煤礦。都知道煤炭資源是由埋藏於地下的森林資源經過長期地質變化而形成的。
  • 張國剛:古印歐人的遷徙與文明的匯流——三千年中西交流史
    在歐亞大陸,這些古文明猶如星星點點的綠洲,總是遭受周邊遊牧部族的威脅。或者因為氣候的變化給山地和草原牧民帶來災難,或者出於對文明國家財富的垂涎,在綿亙東西的北方草原上、在公元前二、三千紀——這一特定的時空領域,發生了長達一千多年的民族大遷徙,遷移的民眾前赴後繼、不絕如縷。然而東西流動只是通道,南下侵入文明城邦或國家才是目的。
  • 全新大暖期:八千年前的文明起點
    「大暖期」是指間冰期中最溫暖的階段,它的時間跨度,大約從一萬年至八千年前開始,終於約四千年或三千年前,也就是說大暖期延續了四千年左右,當然,這期間也有相當多的氣候與環境的波動,不過,地質學提供了足夠的冰芯、孢粉之類的證據,證明「全新世」氣候普遍轉暖。我們今天雖然不在那個大暖期裡,但我們仍處於人類文明的全新世中。
  • 傳世古玉和出土古玉,看了就學到了
    傳統的古玉是指新石器時代至清代末期,經正式或非正式發掘出土的和歷代官府及民間流傳於世的玉器。傳世古玉與出土古玉相比,不僅從數量、款式、玉種、質量上大為遜色,而且還摻雜著許多制玉商和古玩商為謀求高額利潤而製作的偽古玉。使人真偽難辨,無所適從,從而降低了傳世古玉的可信性和科學性。
  • 成都再發布考古重大發現:琉璃場燒造琉璃的古窯址找到了!
    2018年5月至今年3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配合成都市土地儲備中心用地需要,對錦江區柳江街道等地進行考古勘探和發掘,終於讓這處古窯址重見天日。發現延續700多年的古窯址琉璃廠窯,始燒於五代,至明代,歷時700餘年,是成都平原著名的古瓷窯場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