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恐慌叫做網際網路焦慮

2021-01-11 人民網

現在網際網路無處不在,感覺它一直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須臾不可或缺。其實,從1994年4月20日中國全功能接入國際網際網路算起,中國網際網路才20年。「我與網際網路」這個題目讓我們回望來路,審視當下,最重要的是展望未來。

目前,「網際網路焦慮」和「生存力恐慌」普遍存在於各行各業,這種「焦慮」和「恐慌」大都源於被強大的網際網路嚇得不能思考,就像癌症患者,三分之一是被嚇死的,三分之一是被治死的,只有三分之一是真正因病而死。因此才出現了「報業未死報人先死」的慘烈,究其原因,哀莫大於心死,是自己先亂了陣腳。

早期的網際網路使用者有一個大前提,上網一定要有電腦。我的第一臺電腦是一個朋友送的,2001年的時候,他要去北京發展,就將自己使用的一臺電腦送我。之前雖然接觸過網際網路,只是不怎麼頻繁,主要是用來發個郵件什麼的,打字都是眼睛盯著鍵盤一個指頭亂飛,很不順溜。

自從有了一臺個人電腦之後,我就開始了自己真正的網際網路生活。經過這麼多年的使用和觀察,我覺得網際網路是個好東西,技術進步總是讓艱難的技巧變得簡單易學,從而使普通人能力倍增,它使聰明的人更聰明,也讓盲從的人更盲從。

對於網際網路,因其媒體屬性,最早讓傳統媒體感到氣短胸悶。和網際網路的較量,傳統媒體的狀態可以用義大利著名哲學家翁貝託·埃科的話來描述:「我們往往在大勢已定、無可更改時才遲遲進場,卻又在勝敗未分的混沌中提早離席。」謝天謝地,人不能踏入同一條河流,但是犯同一種錯誤。有傳統媒體的前車之鑑,以商場為代表的實體店、以網點布局廣泛而自豪的銀行,也都和曾經的紙媒一樣,被網際網路的工具屬性逼壓得很窘迫。還有人,黨政機關、企業團體的從業人員,都被網際網路搞得很難過,套用小學生造句:「我家門前有條河很難過」,我們眼前的這張網很難過。

對於網際網路和傳統媒體,我有以下五種判斷。

報紙正走出「微笑曲線」

在網際網路的影響之下,我們的紙媒正在走出一條「微笑曲線」。這條曲線是從紙媒誕生時候開始,讀者的對象都是「高大上」,到後來報紙進入大眾化時代,現在我們正在走出一個往上翹的過程。這條「微笑曲線」的軌跡就是我們從高端到大眾再重回高端,我們正處在紙媒「微笑曲線」的完形階段。

與此相對應,我們報紙的厚度也在變化,從最開始的薄報,到後來的厚報,現在我們又重回薄報時代。現在薄的是紙,厚的是內容,我們要做有厚度的薄報,讓讀者停留在一張報紙上的閱讀時間與厚報相當甚至超過。

一城至少留兩報

有人說,在網際網路幕天席地籠罩四野的時候,一城一報。這個觀點我只同意一半,如果說所有的報紙終將要凋亡,就像地球終歸要毀滅一樣,這個我同意。如果說一個城市只有一份報,我不同意,我同意有兩份報。

如果洪水滔天漫上來的時候,機關報肯定是存在的,但只有機關報是不夠的,最少還得有份市民報。一個人有兩種身份,第一個身份是單位人,第二個身份是市民。所以,黨委機關報是黨委在給它子彈「突突突」地在那裡打;另外一個就是市民報,是所有市民在供給子彈。一城兩報無論怎麼說,都能確立我們的職業自覺、自強和自信。

百萬級別與億級

我一直將網際網路和報紙做比對,我發現報紙和網絡之間用的數量詞不一樣。報紙一直在說「百萬級」,百萬讀者、百萬發行量。網絡呢,全是「億級」,用戶多少億人。中間隔著一個「千萬級」的寬廣地帶,只有極少數的紙媒能進入,日本《讀賣新聞》是世界上目前唯一單日發行量超過千萬份的報紙。

在網際網路映照下,我們一直稱為「大眾媒體」的報紙雜誌、廣播電視,顯得有點大言不慚。所謂的「大眾」,和網際網路比起來,從來沒有大眾過。

主陣地與主戰場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說,「網際網路已經成為輿論鬥爭的主戰場」,「要把網上輿論工作作為宣傳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這不僅讓我們明白了工作的重點,也深刻指明了我們未來的方向。

包括報紙雜誌、廣播電視在內的傳統媒體,一直被我們黨看作是黨的宣傳戰線的主陣地。大家別小看這兩個詞的變化,一個叫「主戰場」,一個叫「主陣地」。我的判斷是,現在紙質媒體和網際網路媒體之間形成一個大的錯位,主戰場上沒陣地,主陣地上沒敵人。現在絕大多數的傳統媒體,都是在對天放空炮,放空槍,敵人都到哪兒去了?都去了網際網路!

深圳晚報與網絡融合的理論依據,就是主戰場在哪裡,主陣地就應該在哪裡。敵人在哪裡,深圳晚報就要跟向哪裡,不是敵人在找我們,而是我們去找敵人,勇敢地擁抱新媒體,對網際網路敞開我們的懷抱。

手機時代或許有機會

美國加州某中學有個激勵學生的一句話:「如果你昨天的成績顯得很了不起,那就說明你今天做得不夠好。」紙媒現在成了個老姑娘,體量越長越胖,飯量越來越大,聲量卻越來越小。再不努力,人老珠黃,就成棄婦。或許一個變量的加入,就帶來巨大的轉機。電臺就是一個例子。曾經大家覺得電臺快「死」了,汽車時代的來臨,讓它成為強勢媒體,成為效益很好的媒體。現在,一個新的時代已經來臨——手機時代。人生可以有無數個起點,只要你還願意出發。同樣,紙媒可以有無數次崛起,只要我們願意行動。最先衰老的從來不是報紙,而是那股闖勁。我們應該心中裝滿理想,迎接手機時代。面對新世界,我們的精神世界首先不能荒蕪,尤其不能對我們從事的行業失去信心。或許一個新時代的誕生,能給紙媒帶來新生。

(作者為深圳晚報總編輯)

相關焦點

  • 認知治療看焦慮
    在晤談的時候,處在焦慮狀態下的病人經常報告那些會使人聯想到他們正面臨一種令他們意識到極大危險的想法或景象,且他們的焦慮似乎是對這種不好的感覺的可理解的反應。這些觀察引導著認知行為治療的發展:試圖藉由協助病人去確認、評估與減輕他們不切實際的對危險的評價和可能會維持這些評價的行為來治療焦慮狀態。
  • 在冠狀病毒期間 Google搜索「恐慌症」,「焦慮症」創新高
    事實上,今年春天,通過Google搜索有關恐慌和焦慮發作的信息的美國人數量達到了16年來的新高,當時引起COVID-19的新型冠狀病毒研究人員使用Google GOOG跟蹤了人們查看短語的頻率,這些短語包括「驚恐發作」,「焦慮發作」,「我是否有驚恐發作?」和「焦慮發作症狀」 , +1.26% 趨勢數據,並分析了2004年1月至2020年5月在美國搜索這些短語的頻率。在對過去20年中諸如人口增長和網際網路使用增加等變量進行調整後,研究人員發現這些焦慮和恐慌發作搜索在3月中旬至5月中旬達到歷史新高。
  • 疫情之下,別讓謠言成為製造恐慌的工具!
    自郫都區有確診病例以後,一時間網絡上「成都將視情況採取措施,不排除實施封城」、「成都確診女孩朋友圈截圖」等謠言四起,使得本就因為疫情處於緊張狀態的人們,更加恐慌焦慮。而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是一種突發的新型傳染疾病,其病理、病源體、傳染性等的確定都還需要大量的研究,嚴重威脅了人的生命健康,在這樣的形勢下,個體感覺自身可能被侵害,安全感受到嚴重威脅,進而產生緊張、焦慮、沮喪、不安等系列情緒反應,常處於心理應激狀態。
  • 美國街頭藝術家回應疫情:焦慮與恐慌,呼籲與思考
    美國街頭藝術家回應疫情:焦慮與恐慌,呼籲與思考 澎湃新聞記者 錢雪兒 2020-04-08 09:07 來源:澎湃新聞
  • 楊東平教育洞察:為什麼中國的家長這麼焦慮?
    這一系列教育的選擇,從小焦慮,這種焦慮使得很多家長感到很大的心理壓力,甚至極大地降低了他生育的意願,就是這個壓力太大了,負擔不起。 中國家長的焦慮有兩種類型,一種是真實的資源型的焦慮,比如說您這個孩子在這擇校,我這個學區五所學校有一所是比較差的,萬一被分到那去怎麼辦,包括還能不能考上一個好的學校,這是一種真實的焦慮。
  • 你是否有「育兒恐慌症」?快來看看這四點,媽媽們自測一下吧
    可能真的陷入了一種「育兒恐慌」的病症中了吧。什麼是「育兒恐慌症」?就是媽媽們沒來由的焦慮,幻想一些沒發生的事情,對於孩子的照顧和教養缺乏信心,總是感覺自己力不從心,從而給自己帶來了緊張和焦躁的情緒,心理的弦始終處於緊繃狀態,孩子稍有差池,媽媽就開始恐慌。那麼育兒恐慌症具體表現在哪幾個方面呢?
  • 有一種顏色叫做「火焰藍」!
    有一種顏色叫做「火焰藍」! 連日來受強降雨的影響遂寧市多地遭遇嚴重內澇道路被淹、交通受阻、群眾被困在這種緊急關頭有一種顏色叫做
  • 人的環境有兩種,一種叫做外環境,一種叫做內環境
    人的環境有兩種,一種叫做外環境,一種叫做內環境,外環境指的是我們的身體之外的環境,空氣,水。內環境指的是我們身體之內的血液,情緒,思想。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外環境,百分之百,不是我們來管的,它是由國家政府,企業來管的。可是內環境,百分之百是由於我們的自己來管理的。
  • 為什麼我們會這麼焦慮?如何緩解焦慮?
    焦慮的人焦慮是目前社會性的話題,無論是事業有成的經理,還是背著書包上學的學生都被焦慮纏繞著,如何正確看待焦慮問題,緩解焦慮是大部分「社會人」最大的困擾。何為焦慮?焦慮是對親人或自己生命安全、前途命運等的過度擔心而產生的一種煩躁情緒。其中含有著急、掛念、憂愁、緊張、恐慌、不安等成分。分為現實性焦慮和病理性焦慮,而今天討論的是現實性焦慮。焦慮是一種情緒體驗,具有短暫性和主觀性。是可以通過一些手段緩解或者解除。焦慮因何產生?
  • 切勿心理恐慌,正確應對「新型肺炎疫情」!
    今天全國疫情突破三萬例,隨著多個城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人數的增加,少數城市封城、交通運輸停運,農村也開始封村,各村路口都開始有專門人員把守值班,滿街都是帶口罩的人,再加上微信朋友圈裡不時能看到一些謠言,人們的恐慌心理也逐漸增多,恐慌心理會影響我們正確的認知水平。
  • 誰來緩解「方艙醫院」內的群體性焦慮!
    不過遇到一個問題就是,大量輕症和疑似病人聚集在一起,這樣會引發一些群體性焦慮。有湖北朋友發來方艙醫院的視頻,在視頻中會有些人因為產生恐懼情緒對工作人員發洩的行為,其實這無可厚非,面對疫情災難,工廠停工,物流受阻,中國的公私事業都受到了很大的影響。社會無法正常運轉,武漢市封城,湖北省幾乎等於全省封省。
  • 內容句句扎心 販賣焦慮也只是一種營銷策略
    ……經常看這樣的文章,讓人不免覺得心生焦慮。記者調查發現,這些文章都有一個「光明」的結尾——你可以通過上培訓班、做美容、購買推薦商品等方式改變命運。但業內專家指出,其實這些引發焦慮的文章根本就是穿了「馬甲」的廣告,而販賣焦慮也不過是一種營銷策略。內容句句扎心「窮小夥,27歲時得了抑鬱症,5年後不僅治好抑鬱症還年入千萬。
  • 孩子老是各種惶恐,多半陷入「本領恐慌」,分清類型引導才更有效
    處於現實社會,大部分人都染上了一種情緒,就是惶恐。生活中的惶恐與不安無處不在,很多人可能認為這種現象只會出現在大人身上,但其實孩子也會有惶恐和擔憂。孩子可能也會擔心自己的學習成績、體育情況、朋友社交等等,這些都屬於正常現象。但總處於恐慌中的孩子,長期下來可能就會出現性格怯弱、缺少勇氣。
  • 日本研究發現:遏制恐慌的神經迴路
    日本理化研究所日前宣布,其研究人員發現了對動物克服恐慌不可或缺的腦神經迴路,這一神經迴路能使動物在察覺危險後,克服恐慌反應並冷靜地採取適當辦法來規避危險。 涉世不深的小老鼠感覺到貓的氣息時,會因為恐慌而嚇得縮成一團,而經驗豐富的老鼠,卻不會出現這種恐慌反應,反而會尋找最安全的通道逃走。
  • 黨員幹部要用積極心態面對「本領恐慌」
    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知識更新的速度越來越快,一些黨員幹部出現了「本領恐慌」,指的就是自己的能力滿足不了社會的需求,而產生了擔憂、恐慌心理。  「本領恐慌」的產生是正常的,這是擔心自己被社會淘汰的正常心理。一些黨員幹部職位越來越高,閱歷也越來越豐富,但是卻越來越沒有自信。
  • 分離焦慮和安全感有啥關係?有交集也有區別,這個年齡是分割點!
    寶寶的這種分離焦慮,是這個年齡段特有的功能,幾乎處於自動模式,只要親密的人離去,就會自動開啟,這種大哭大鬧阻止父母離去的方式,是寶寶用來反抗的一種手段,他們會利用這種手段阻止父母離開自己,也更進一步說明了寶寶對父母的愛很深切。
  • 《新聖水湖畔》:有一種付出叫做奉獻
    從而,有效地展現了「有一種付出叫做奉獻」的精神風貌。其次,這部電視劇作也通過建幼兒園的事件內容,有效地展現了「有一種付出叫做奉獻」的精神風貌。在這部電視劇作的故事裡,馬蓮等人為了改善村民百姓的生活而想了些辦法。其間,修建幼兒園便是其中的一個點子。起初,馬蓮等人修建幼兒園的想法是與另外的人物角色發生過衝突的。但是,她卻堅持了下來。
  • 一種叫做Botox的毒品
    一種叫做Botox的毒品 2002-10-17 13:29 如果把美國食品藥物檢查署剛剛批准通過的抗皺新藥稱為一種毒品
  • 有一種愛戀叫做永遠,永遠……
    只能將你的容顏深深地鐫刻胸前哪怕是風霜雪雨的歷練誰說我的情感只是茫茫宇宙演化的片刻瞬間我要將你我的軌跡放逐太陽系的邊緣讓那光的腳步攜帶著我對你的愛勇往直前讓我為你譜出的旋律響徹太陽系的線線點點誰說身卒就是百年因為在我的心中還有千年萬年即便是霜襲雙鬢的我依然是年少時的誓言因為我知道有一種愛戀叫做
  • 你的焦慮,他們的大生意
    刷朋友圈時,焦慮會以冷不丁的形式,從動態縫裡冒出一條「自學Python提升辦公效率」的廣告;看抖音短視頻時,焦慮則會化身貼心老師,言傳身教告訴你「報考消防員證」是發家致富的財富密碼。甚至是看下知乎、上個微博,就會有「剛下飛機」、「收入過萬」等字眼,一遍遍刺激讓你焦慮。真是應了那句話:焦慮如風,常伴吾身。第二層or第五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