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間最無情的七大客觀存在。

2020-10-18 高博新視野

一,無情的宇宙。

宇宙對你即無敵意,也無善意,它只是淡淡無情而已。

愛因斯坦說「宇宙中最不可理解的事情,就是宇宙是可以被理解的。」

人類誕生之前宇宙存在,人類湮滅之後宇宙還是存在。

我生之前誰是我?我死之後我是誰?宇宙中的一切皆是原子組成的星塵。

二,無情的基因。

基因的基本特性就是"自私"。基因為達到生存目的會不擇手段。基因的目的就是不斷的複製自己,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基因將人類變成了承載的容器,基因想盡一切方法讓人類完成基因的生存跟複製。

三,無情的時間。

世間最無情的是時間,時間給予你一切又帶走一切。

時間給予你童年又帶走童年,給予你愛情又帶走愛情,給予你美麗又帶走美麗。

時間最終不會跟你商量,把你從這個世界帶走,不管你有多留戀。

四 ,無情的社會。

人活在世界上有三個你:社會標準規定的你,你自己以為的你和別人眼中的你。

這三個你都被無情的社會塑造,而且社會也並不跟你商量,也不管你能不能承受。

五,最無情的人。

最無情的人是西遊記裡的唐僧,為了求取真經,回歸佛界。

唐僧拋棄了愛情,親情,友情。

至真至純為了實現目標,不顧一切。

要完成一項目標必須無情,觀音對孫悟空說得很清楚:,金箍戴上之後你再也不是個凡人,人世間的情慾不能再沾半點。

(不戴緊錮兒救不了你,帶了緊錮兒必須離開你。)

唐僧亦然,也有一張網網住了他。

秩序意味著光明和安寧,意味著內在的自由和自我控制;秩序就是力量,……秩序是人類最大的需要,是真正的幸福所在。——阿米爾

六,無情的金錢。

金錢喜歡扎堆,金錢能帶來金錢。你錢越多,奔向你的錢只會更加多。

在金錢眼中,眾生一律平等,它喜歡朝著社會基層的頂端去。

七,無情的愛情。

因未擁有,跟短暫相處而擁有愛情,愛情是一種天下最美妙的感情。

可擁有過後,長期的相處,愛情又會消失無蹤。

美好的感覺需要時間和空間的距離。

相關焦點

  • 哲學終極之問:世界是客觀存在的嗎?
    《哲學七大終極之問》第1問–世界是客觀存在的嗎?作者:蔡銀兵關於這個世界的真實性,作為讀者的你是否曾懷疑過?世界到底是真實而客觀存在的,還是我們主觀意識建構出來的,至今沒能給出一個滿意的答案。在著名的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眼裡,世界是理念的世界,是思維的世界,是精神的世界。換言之,所有失去意識的世界,將成為一片虛無,根本沒有什麼意義。
  • 終止執迷不悟:客觀存在並不存在!
    其中最荒謬的修補措施是樹立了客觀存在,這個自我欺騙的認識把人類害得好苦。為了使這個"客觀存在"符合邏輯,人們不得不去填補更大的漏洞。這些漏洞顛倒了人們的生活,讓人活著苦不堪言。問:客觀存在為什麼誤人?答:人們認為客觀存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是與人無關的獨立存在。
  • 駁傳統客觀存在論,論科學並非是客觀存在的某種規律
    今天可以看到很多人定義科學的時候,是這樣說的:「科學是反應客觀規律的知識體系。只要是客觀存在的,都可以說是科學的,因此,沒有無法解釋的事情,只有沒有被認知的事物,而認知也是需要一個長時間的過程。」這句話對科學的定義並不精準,可以說是錯誤的。
  • 史上最無情的「搬運機器」
    史上最無情的「搬運機器」 史上最無情的
  • 原神七大主城分別叫什麼 原神七大主城介紹
    本次給大家帶來的是原神中七大主城的名字介紹,目前雖然只推出了兩個主城,但是按照透露的消息來看已確定的有七個外加一個附加主城了可能是DLC,下面給大家詳細介紹一下,希望能幫助到各位
  • 醫院,是人世間見證生離死別最多的地方!
    哭是人類很正常的一種生理本能,尤其是經歷大悲大喜的時候,哭是人類用來表現喜悅和悲傷最直觀的一種表情,而世間的最痛,莫過於看著親人的逐漸離世,看著不幸突然降臨在自己身上或者自己的家人身上,那種悲從心來,是一般人所無法感同身受的!
  • 事實:讓意識內容與客觀存在相吻合
    很多的意識存在並不屬實,並不符合客觀實際,並不如實反應客觀存在。再次強調,你看的那些電視劇,或許並不符合實際,你對某個人的想像,或許並不符合這個人的真實內心想法和做法,你對自己未來的規劃或許並不符合自己的未來現實,你的所謂的方法,你認為能夠達成目標,或許並不能達成目標,會失敗。
  • 人世間最寶貴的就是生命,它因頑強而美麗
    人世間最寶貴的就是生命。當今世界,自殺已經成為最為危險的現象,社會上因挫折壓力而自殺者越來越多。佛教講人身難得,我們要善待自己,珍惜自己的生命,同時更要慈愛善待一切眾生的生命。
  • 從「心」觀時空:客觀實在性,本質上是主觀的
    「一念」亦日「一心」,指心念活動的一剎那,即一瞬間廠三千」指「三千世界」,包括人世間和佛教講的非人間的整個世界。「世界」並稱作為一個合成詞,實來自佛教,其內涵則相當於中國固有的「宇宙」概念。「世」相當於「宙」,「界」相當於「宇」。《楞嚴經)(四)日:「世為遷流,界為方位。汝今當知: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為界;過去、未來、現在為世。」因此,「世界」也是指時間空間。
  • 是人類定義的還是客觀存在的?
    是人類定義還是客觀存在的?科學的本質是客觀的還原宇宙事實真相。能夠客觀真實的解釋宇宙人生的真相,這就是科學的本質。所以科學的觸角可以延伸到所有領域,可以把一切事物當成研究對象,來客觀的還原事物的真實的樣子以及弄清事物之間的複雜關係。
  • 生命觀念不能自圓其說,還能客觀存在下去嗎?(理性反思)
    本來,我們創造的生存邏輯模式應該是完整的能夠自圓其說的理論體系,但是,我們竟然從兩個不能解釋,更不能自圓其說的立論為基礎,一個是客觀存在,一個是生命存在。這兩個存在的邏輯缺口是無法彌補的,任其後人們用多少理論、多少學說,都無濟於事,生存的理論體系竟然從反邏輯開始,我們一直不以為然。人類的文明大廈就建立在兩個不符合邏輯的存在基礎上,這個荒謬的開端會導引出什麼形態的人類文明?還會有懸念嗎?
  • 時間存在嗎?鐘錶上的時間並不存在,鐘錶外的時間客觀存在
    時間存在嗎?時間當然是存在的,如果時間不存在,我便無法寫出這篇文章,你也無法閱讀這篇文章。但真實的時間是客觀存在的,我們所說的宇宙,本質上就是時間、空間和物質的集合體,三者缺一不可。那麼時間到底是什麼呢?時間就是變化,在宇宙之中存在著宏觀變化與微觀變化,而所有的宏觀變化都是由微觀變化累加而成的。
  • 心靈感應是一種客觀存在的事實
    聽臨沂市周易研究會胡秉言老師講:心靈感應,是一種客觀存在的事實。心靈感應,不僅僅發生在「母子、父子、兄弟姐妹」等親人之間,有時也常會發生在熟人甚至陌生人之間。這就是為什麼心靈感應在「父母與子女、雙胞胎、兄弟姐妹」之間最明顯最多的原因。因為「父母與子女、雙胞胎、兄弟姐妹」之間的「四大部件」的聚合一致性存在狀態的相似性相對於沒有血緣關係的人而言,其相似性程度要高的多。
  • 時間是客觀存在,還是人類主觀產物?
    時間大家都不陌生,因為我們每天都會接觸到時間,有了時間我們就能夠做很多有意義的事情,時間的測量和計數也給我們生活帶來巨大的幫助,但是有個問題需要弄清楚,那就是時間到底是客觀存在,還是人類主觀產物?今天我就來談談這個問題。
  • 愛因斯坦的七大預言,七大預言實現4個(2060年地球毀滅)
    愛因斯坦的七大預言如今已實現了四個,七大預言中最恐怖的就是預言2060年地球將會毀滅!一起起來看看愛因斯坦的七大預言是什麼!這位英國最偉大的科學家的神秘手記裡,預言著隨著瘟疫和戰爭的爆發,人類也終將會從地球上消失......
  • 被歷史無情碾壓的印第安人
    第一,他認為在無限的茫茫宇宙中,一定存在著其它形式的生命,或許外星生命正盯著我們看呢。第二,他認為在茫茫宇宙中,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生命,一旦被發現,就很快會面臨生死大限。有這麼一個人種的存在被「暴露」了以後,遭到了非人的排擠和欺負,那就是悲慘的印第安人。
  • 物質就是脫離人們意識而獨立存在的客觀實在
    馬克思主義哲學既然認為多種多樣現象的共同本質就是物質,那麼我們撇開各種現象質的多樣性,就可以發現他們歸根到底有一點總是共同的,這就是他們都是脫離人們意識而獨立存在的客觀事實。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草木森林、鳥蟲走獸等等,不管形態上如何千差萬別,卻並不像唯心主義者所說的乃是人們意識中的東西,恰恰相反,它們都是在人們意識之外獨立存在著的東西。根據這些現象的這些共同本質,馬克思主義哲學唯物主義就得出了這樣的結論:物質就是脫離人們的意識而獨立存在的客觀實在。這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唯物主義的物質概念。
  • 李白一首28字七言詩,寫盡了人世間的變幻無常,讀懂的人甚少!
    李白一首28字七言詩,寫盡了人世間的變幻無常,讀懂的人甚少!李白是我國唐朝時期的著名的大詩人,可以說如果大唐盛世有十分,那麼李白獨佔三分一點都不為過。酒入豪腸,三分嘯成劍氣,餘下的七分釀成詩篇,秀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李白可以說是當時文人裡面最厲害的一個人物,貴妃研磨,力士脫靴,這樣的待遇恐怕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
  • 我們如何明確這個世界是客觀存在,而不是為「我」而存在的呢?
    巴克萊不看月亮時月亮在巴克萊眼中不存在了,但月亮依舊在看月亮的李克萊眼中存在。同樣,李克來的感覺經驗決定不了張克萊眼中的月亮是否存在,餘此類推,月亮的存在,不受任何個人感覺經驗的決定。雖然巴克萊看月亮,月亮在他眼中存在;巴克萊不看月亮,月亮在他的感覺經驗中消失。
  • 心理活動是對客觀現實的反映,存在決定意識
    心理活動是對客觀現實的反映。存在決定意識,這既是一個科學的哲學命題,也是對心理現象準確地描述。沒有高山的地方,人們無法想像高山的巍峨;沒有大海的地方,人們無法感受到大海的遼闊。由於個體生理影響著心理,客觀現實決定著主觀反映,因而人的心理活動是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首先,不同年齡階段的人,隨著身體狀況的變化,其心態是不一樣,如處理不好,就會產生認識上的「代溝」;其次,「人是環境的產物」,隨著生活環境的變化,人的心理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即所謂的"到哪一個坡唱哪個歌」、「心隨境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