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的新戰略:三分歐亞大陸

2020-11-29 華爾街見聞

英國商務諮詢公司Flint Global高級顧問Bruno Maes 在文章《俄羅斯新的能源冒險》(Russia’s New Energy Gamble)中指出,俄羅斯在融入西方全球政治秩序失敗後,似乎迅速找到了新的定位:歐亞大陸的能源中心。

莫斯科為此提出了「三分歐亞大陸」的戰略:北極和俄羅斯、裏海和中東地區,構成中部能源生產區;亞太地區和歐洲構成東西兩大能源消費區,分別由中國和德國領導;俄羅斯通過出兵敘利亞、拓寬在中東地區的能源版圖,來鞏固對中部能源生產區的領導,在塑造新的歐亞大陸體系方面邁出決定性的一步。

莫斯科不相信眼淚

俄羅斯位處歐亞大陸的中心地帶的地理優勢,使它可以成為歐洲和中國聯繫的一座橋梁。而俄羅斯對中國和歐洲的影響力,取決於其多大程度上能夠加強對能源生產的控制。

2013年到2015年間,俄羅斯經濟一直處於極端壓力之下,主要原因並不是烏克蘭危機後遭受的經濟制裁,而是能源價格急劇下跌。2015年,克林姆林宮確信美國和沙特蓄意拉低市場石油價格,施壓俄羅斯和伊朗。

外界預計,由於兩國的財政預算高度依賴石油收入,俄羅斯和伊朗可能因此採取收縮戰略;有人甚至希望,伊朗在壓力下放棄核計劃,俄羅斯放棄幹涉烏克蘭。

2015年底,俄羅斯公共支出減少10%,被認為是國際制裁和油價下跌壓力日趨沉重的結果。因為俄羅斯財政收支平衡,油價需要維持在每桶100美元。

面對直接挑戰,俄羅斯決定南下中東。

Bruno Maes認為俄羅斯實現新定位的關鍵,是在全球能源市場獲得更高的支配地位,這需要介入中東事務,而敘利亞危機給了俄羅斯絕無僅有的機遇。

得敘利亞可安天下

就在各方猶豫之際,俄羅斯2015年出人意料地出兵敘利亞。這是冷戰結束後,第一次有國家無視美國,在遙遠的國界線外投射軍事力量。而美國2015年在敘利亞面臨無牌可打的窘境,表現出無心戀戰的跡象。

俄羅斯介入敘利亞內戰,現在被認為是成功的。俄羅斯現在是敘利亞總統阿薩德的有力靠山,而土耳其、伊朗、沙特、伊拉克和以色列在敘利亞都有重大利益。突然間,莫斯科在中東賓至如歸,成為該地區每個國家的重要對話者。

2016年底,俄羅斯和沙特最終達成協議,聯合減產推高全球油價,這是俄羅斯對中東影響力的直接體現。不到一年後,減產協議使油價提高到每桶60美元。2017年10月,沙特國王薩勒曼首訪俄羅斯,並達成至少30億美元的軍購協議。

此外,俄羅斯過去兩年籤署的一系列合作協議,拓寬了在整個中東地區的能源版圖。

俄羅斯第二大石油公司「盧克石油」(LUKOIL)正在談判參與開發伊拉克新發現的Eridu油田;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Gazprom)已經在伊拉克庫德斯坦進行石油勘探,同時還經營著伊拉克南部巴德拉油田(Badra field)。

俄羅斯國家石油公司(俄油,Ronsneft)已經和庫德斯坦和利比亞籤署了合作協議,併購買了埃及巨型海上天然氣田Zohr 30%的股份。此外,俄油還將控制庫德斯坦主要的石油管道,對庫德斯坦的投資增加到35億美元。此舉有助於緩解庫德斯坦獨立公投後,面臨的巴格達的軍事和政治壓力。俄油還與伊朗國家石油公司籤署了初步協議,未來幾年將參與伊朗投資總額達300億美元的石油和天然氣項目。

四家俄羅斯石油公司甚至已經開始在敘利亞進行商業談判。當然,目的不是勘探和開發敘利亞有限的石油資源,而是積極參與敘利亞石油和天然氣基礎設施的重建和經營,以控制伊朗和卡達油氣資源進入歐洲的重要過境路線。

俄羅斯石油公司還吸收了來自歐洲、俄羅斯和中國,以及其他地區的資金和專業技術,廣泛地投資蘇格蘭、埃及、越南、和印尼的能源勘探和提煉項目。俄油就是很好的例子,俄羅斯政府擁有50%的股份,其它股東包括英國石油公司、卡達投資局、Glencore等等。

Bruno Maes在文中指出,2017年10月,俄油執行長Igor Sechin 在義大利維羅納,不尋常地向聽眾宣講一份名為「歐亞一體化理想」(ideals of Eurasian integration) 的地緣政治報告,讓俄羅斯這一新戰略由幕後走到臺前;俄羅斯成功介入敘利亞事務,則使得全世界開始接受這一事實。

三分歐亞大陸

報告所使用的一張地圖,將整個亞歐大陸一分為三:中部能源生產區和東西兩大能源消費區。俄羅斯和北極、裏海和中東地區,組成能源生產區,並將兩大能源消費區隔開;西端能源消費區,是包括土耳其和烏克蘭在內的歐洲,東端能源消費區是包括印度在內的亞太地區。

歐亞大陸三分形勢圖

這張地圖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

首先,土耳其、烏克蘭在地圖中被劃歸能源消費區歐洲一側。俄羅斯權力高層批准使用這種地圖是不尋常的。因為,俄羅斯寧願承受西方嚴厲的經濟制裁,也不放棄介入烏克蘭事務。而土耳其,則是俄羅斯傳統的軍事擴張對象,雙方曾經爆發十二次大規模戰爭。

其次,這份地圖展示俄羅斯新的自我定位的重要一點:從能源地緣政治角度,俄羅斯對歐洲和亞太地區一視同仁,表明莫斯科在嘗試放棄其融入歐洲的傳統定位,希望通過靈活的東西方視角獲益。

這份地圖最後決定性的一點,是劃定的三個區域中,其中兩個明顯已經有一個主要參與者領導:歐洲的德國,和亞太地區的中國。

這些高度工業化地區的生產鏈,越來越多地由中國或德國公司進行管理。這些公司往往獲得更高的利潤,它們的影響力滲透到幾乎所有領域,除了能源。自然,為了保障能源供應,兩大邊緣區域將加入能源生產區的博弈,而能源生產區的核心區—中東不存在霸主,因此它們的努力更可能成功。

根據Sechin描述的歐亞體系性質,如果中部能源生產區充分團結並組織起來,將受益於其中心位置,在東西能源消費區之間左右逢源,實現利益最大化;俄羅斯如果能夠鞏固其領導下的三個能源生產地區,可以在塑造新的歐亞體系方面邁出決定性的一步。

不過,Bruno Maes認為,莫斯科控制能源市場的努力,不能忽視中美的影響。

不可忽視的影響因素

美國的因素有著決定性影響。隨著美國在過去十年中,大幅增加油氣產量(這是頁巖氣革命的結果),華盛頓在全球能源地緣政治中的作用開始轉變。

首先,華盛頓不再認為中東對其安全和繁榮至關重要。如果美國國內的能源供應可以取代進口,那麼華盛頓對中東和平與穩定的投入就會減少。在頁巖氣革命之前,它對敘利亞內戰的反應更加積極和堅決。

其次,美國豐富的新能源很可能作為地緣政治工具:扭轉能源流動方向,影響市場價格,獎勵友好國家,懲罰他人。克林姆林宮越來越相信,美國正在對俄羅斯和伊朗這樣做。

中國的能源供應多元化戰略,也可能使俄羅斯控制能源市場的努力受挫。近年來,中國積極拓寬能源進口來源,除了俄羅斯外,安哥拉、沙特、伊拉克、伊朗等國家也是中國重要的能源進口國。去年以來,美國對華石油出口也大幅增加。這將使俄羅斯對華原油議價能力大為削弱。

原文作者是Bruno Maes,本文由華爾街見聞整理編譯。

Bruno Maes是英國商務諮詢公司Flint Global的高級顧問,中國人民大學和華盛頓哈德森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高級研究員,2013-2015年曾擔任葡萄牙歐洲部長,著有《歐亞的黎明》(The Dawn of Eurasia)。

相關焦點

  • 俄羅斯出臺新版國家北極戰略
    》(下稱國家北極戰略或戰略)。 (二)俄北極地區發展和國家安全保障現狀評估 戰略第二部分從北極對俄羅斯的重要意義、上版國家北極戰略的實施成果、北極地區面臨的威脅挑戰,以及國家北極管理體制調整等方面,對俄羅斯北極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與國家安全保障現狀做出全面評估。
  • 俄羅斯批准聯邦北極地區發展戰略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sputniknews報導,俄羅斯批准聯邦北極地區發展戰略。文件確定近15年北極圈外區域開放的主要目標和任務。其中優選方向有:生態、社會領域、提升經濟和國家安全。     12月末前,政府應提交實施既定任務的詳細計劃。其中,2035年前,液化氣生產計劃增加到10倍,北極海路運輸量幾乎增加3倍,平均工資最少應上漲一倍。
  • 中國空軍新戰略與新安全觀 空天一體是戰略選擇
    在上世紀初的海灣戰爭中,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先後動用了12類50多顆軍用和商用衛星構成戰略偵察網,集結了2790架現代化的固定翼飛機和1700多架旋翼飛機,其中,包括600多架攻擊直升機,在奪取伊拉克制空權方面發揮了威力。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在「空天一體」方面,也不甘落後。俄羅斯始終重視建設國家空天防禦系統,不斷加強空天部隊建設。
  • 北約新戰略認為未來十年中國是僅次於俄羅斯的第二大敵人
    北約預告了一份新的研究報告,該報告呼籲進行重大改革,並提出了題為 "北約2030年----聯合起來迎接新時代 "的未來長期戰略大綱。該報告由於關注中國的崛起而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報告稱中國應被視為大西洋軍事聯盟未來十年的第二大敵人和競爭對手。
  • 俄羅斯提出與美國新政府合作五大方向,包括戰略穩定、太空合作...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12月3日消息,俄羅斯駐美國大使阿納託利‧安東諾夫稱,俄羅斯或與美國新政府至少在戰略穩定性、遏制核武擴散、太空合作、反恐和抗擊新冠疫情這五個領域加強合作。安東諾夫表示,俄美兩國的聯絡渠道應得到恢復,他期待兩國的國防與外交部長開展「2+2」形式會談。安東諾夫還指出,雖然俄羅斯做了努力,但沒有信心在軍備管控上與美國改善關係。
  • 美媒:俄羅斯現役戰略核彈頭數目可能超過2400枚
    中國網3月22日訊 據美國《核威脅倡議》2012年3月15日報導,根據最新一版的《原子科學家》,雖然與美國的雙邊戰略武器控制條約要求其數量限制在1560枚以下,但有跡象表明,俄羅斯今年年初仍有大約2430枚核彈頭部署在各種現役的陸、海和空基運載平臺上。
  • 俄羅斯公布新型北風之神戰略核潛艇照片,體型好巨大!
    「北風之神」級潛艇為俄羅斯第四代戰略核潛艇.又稱955型戰略核潛艇.由聖彼得堡紅寶石中央設計局設計。「尤裡·多爾戈各基」號為955型核潛艇的首艇,艇長170米,寬13.5米,定員107人,排水1.7萬噸,最高航速26節,下潛深度450米。
  • 俄羅斯北極跳傘,澳大利亞南極耍賴,金一南:兩極地區將成為新爭奪點
    俄羅斯媒體稱,這在世界空降兵歷史上尚屬首次。其實,空降並非是一個新出現的作戰訓練科目,那麼,為何此前沒有國家能夠在北極地區實現高空傘降的突破?72周年閱兵式上,俄羅斯極地部隊的人員和裝備方陣首次亮相,讓外界看到了俄羅斯正積極加強北極軍事部署的信號。
  • 美國說:北極地區不是你俄羅斯的,我想來就來!
    其中北極地區是指以北極點為中心,北極圈以內的地區,範圍包括北冰洋及附屬島嶼、北美大陸和歐亞大陸的北部邊緣地帶。國際流傳一句話:誰控制了北極就意味著誰佔據了「北方制高點」。 上世紀自美蘇爭霸以來,美蘇就圍繞北極資源展開各種對抗,穿越北冰洋上空,無論是戰略轟炸機還是遠程飛彈,都能以最近的距離向對方實施攻擊。北極地區,也一度成為北約,華約兩大軍事陣營先進武器部署最密集的地區,尤其是戰略彈道飛彈的部署加劇了地區緊張局勢。
  • 俄羅斯母親河「伏爾加河」的存在,使得俄羅斯實現了「五海通航」
    我國是一個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的沿海國家,我國有著漫長的海岸線,我國大陸海岸線北起遼寧省鴨綠江口,南至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港東興市的竹山,海岸線長度達1.8萬千米。在我國漫長的海岸線上分布著眾多的港口城市,包括大連、天津、煙臺、青島、秦皇島、上海、寧波、福州、廈門、深圳、湛江、北海和防城港等等,我國的這些港口臨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相互之間水域連成一片,可十分便捷的互相通航,為我國「北煤南運」和「北糧南運」等戰略的實施提供的海洋運輸條件。
  • 俄羅斯「押寶」北極:在北冰洋部署10餘艘戰略核潛艇
    4月5日電 據《俄羅斯報》報導稱,俄軍事偵察人員正參加在北極地區的軍事科研演習,演習中將測試其裝具,檢驗技術裝備、裝具、武器以及軍事通信設備在北極條件下的適用性。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在莫斯科報導指出,俄羅斯北極部隊成立於2014年12月,目前正在研究在城市下瓦爾託夫斯克成立將在北極服役的空降兵和特種兵分隊人員培訓中心。俄羅斯一直將北冰洋作戰重要的軍事基地,部署了海軍、空軍和精銳的地面部隊。為加強對美戰略核威懾,俄羅斯在北冰洋部署了10餘艘彈道飛彈核潛艇和7艘柴電潛艇,近幾年一直在北冰洋巡航。
  • 俄羅斯沃斯託克大型石油項目開始運營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11月26日莫斯科報導,俄羅斯石油巨頭俄羅斯石油公司(Rosneft)周三宣布,其位於北極的沃斯託克(Vostok)大型石油項目開始運營。該項目是俄羅斯戰略能源計劃的一部分。
  • 俄羅斯「核重建」隱身與高超並舉|「匕首」飛彈|逆火|戰略轟炸機|...
    老舊戰略轟炸機提升作戰能力最省事的做法是為其增加新型精確制飛彈藥,比如亞聲速遠程隱身巡航飛彈、空射彈道飛彈、高超聲速飛彈等彈藥,不僅能提升其遠程精確打擊能力,還能提高載機的生存能力。冷戰結束後,繼承蘇聯空基核力量遺產的俄羅斯在升級改進老舊轟炸機中,也增加了多種新式機載武器。
  • 俄羅斯國防部:美戰機白令海上空伴飛俄戰略轟炸機
    俄羅斯國防部說,俄羅斯空天部隊兩架圖-95MS型戰略轟炸機8日在白令海上空執行10小時巡邏飛行任務,美國戰鬥機在一部分航程中「伴飛」。  「俄羅斯空天部隊兩架圖-95MS型戰略轟炸機在白令海中立水域上空執行『海洋之盾-2019』演習框架內的飛行任務,」俄羅斯國防部聲明說,「在飛行的部分階段,美國空軍F-22型戰機和F-18型戰機伴飛。」  「海洋之盾-2019」海軍演習8月1日在波羅的海舉行,持續至9日,出動大約70艘戰艦和支持艦隻以及58架俄羅斯海軍和空天部隊戰機,演練反潛和防空等多項任務。
  • 俄為戰略轟炸機配備新巡航飛彈 射程達數千英裡
    中新網12月7日電 據法新社報導,俄羅斯政府於周一披露說,它目前正在為其戰略轟炸機配備新型的非核彈頭巡航飛彈,這種新配備的新型巡航飛彈的射程將達數千英裡,可以對數千英裡之外的目標進行精確打擊,誤差範圍僅為幾米。俄羅斯政府此次放話是其後冷戰時代軍事戰略的第一次明顯暗示。
  • 戰略縱深最大的國家是哪個?中國、美國和俄羅斯,三國各領風騷!
    一般來說,「戰略縱深」和一個國家的國土面積大小有關,在很多時候,國土面積越大就意味著這個國家擁有越大的戰略縱深。如果按照這個概念來理解,那麼俄羅斯無疑是戰略縱深最大的國家。因為俄羅斯的國土面積甚至超過了冥王星的表面積。
  • 東非大裂谷是否是地球產生新大陸的暗示?
    我們都知道地球在最早期的時候是大陸和海洋分離開來的,地球上只有一塊大陸其餘部分都是海洋。後來經過板塊運動逐漸形成了七大洲、四大洋。最初的大陸上是多災多難的,火山與乾旱遍布了整個大陸,但是一切自從大陸分裂後與海洋融為一體時,地球上才逐漸孕育出了各種各樣的生命,其中就包括人類。
  • 均勢外交——俄羅斯的外交策略
    至此,均勢理論被廣泛應用於外交戰略,並在國際政治實踐中導演出一幕幕均勢外交的精彩話劇。法國由於是戰勝國,得到了通向德意志的戰略通道阿爾薩斯的大部,成為歐洲大陸的第一強國,大有稱霸全歐洲之勢。路易十四登基後,企圖取得法國的「天然疆界」(由黎塞留提出,應該是南庇里牛斯山、東阿爾卑斯山、東北萊茵河、其餘臨海),法國成為歐洲最具擴展力的國家,法國的行動對歐洲局勢的影響最大。西歐外交活動的步調,主要即由法國君主的行動,以及對抗這些行動的努力所決定。
  • 俄羅斯空天軍壁紙(1)—圖160「白天鵝」超音速戰略轟炸機
    俄羅斯圖- 160型「白天鵝」是蘇聯圖波列夫設計局於1970年代設計的有史以來最大和最重的飛行速度在2馬赫以上超音速軍用飛機,1987年開始服役,是最後一種為蘇聯設計的戰略轟炸機。截至2016年,俄羅斯空軍遠程轟炸航空兵至少裝備有16架圖-160,自2000年代早期以來一直在升級電子系統。
  • 金一南點評俄羅斯北極跳傘,澳大利亞南極耍賴
    俄羅斯媒體稱,這在世界空降兵歷史上尚屬首次。其實,空降並非是一個新出現的作戰訓練科目,那麼,為何此前沒有國家能夠在北極地區實現高空傘降的突破?金一南:人類跳傘從來沒有過這樣的高度。比如我們平常乘坐飛機,飛行高度通常在8000米到12000米,艙外溫度一般在零下40度到零下50度,而且,艙外空氣非常稀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