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人樹突狀細胞的兩條發育途徑對IRF8偏好性不同

2020-12-05 科學網

研究發現人樹突狀細胞的兩條發育途徑對IRF8偏好性不同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2 23:20:51

英國紐卡斯爾大學Venetia Bigley團隊在研究中取得進展。他們發現人樹突狀細胞(DCs)的兩種發育途徑需要不同濃度的IRF8轉錄因子。 這一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2020年7月30日出版的國際學術期刊《免疫》上。

使用高維分析、體外分化和人IRF8等位基因缺失譜系,研究人員證明了cDC2(CD1c + DC)異質性源於兩種不同的發育途徑。表達CD123和BTLA的接觸淋巴IRF8hi途徑帶有漿細胞樣DC(pDC)、cDC1和DC2印記,而表達SIRPA的常見髓樣IRF8lo途徑形成DC3和單核細胞。研究人員通過粒細胞-巨噬細胞祖細胞(GMP)區室追蹤到不同的發育軌跡,表明AXL+ SIGLEC6+ pre-DC僅映射到DC2途徑。為了滿足對IRF8較低的需求,人DC3發育為替代部分IRF8缺乏症中的DC2。

據悉,哺乳動物DCs的形成受多種造血轉錄因子(包括IRF8)的調控。IRF8缺失對DC亞群(包括pDC和常規DC譜系cDC1和cDC2)產生不同的影響。在人體中已經發現了與cDC2相關的亞型,包括AXL+ SIGLEC6+ pre-DC、DC2和DC3。但這種異質性的起源是未知的。

附:英文原文

Title: Differential IRF8 Transcription Factor Requirement Defines Two Pathways of Dendritic Cell Development in Humans

Author: Urszula Cytlak, Anastasia Resteu, Sarah Pagan, Kile Green, Paul Milne, Sheetal Maisuria, David McDonald, Gillian Hulme, Andrew Filby, Benjamin Carpenter, Rachel Queen, Sophie Hambleton, Rosie Hague, Hana Lango Allen, James E.D. Thaventhiran, Gina Doody, Matthew Collin, Venetia Bigley

Issue&Volume: 2020-07-30

Abstract: The formation of mammalian dendritic cells (DCs) is controlled by multiple hematopoietic transcription factors, including IRF8. Loss of IRF8 exerts a differential effect on DC subsets, including plasmacytoid DCs (pDCs) and the classical DC lineages cDC1 and cDC2. In humans, cDC2-related subsets have been described including AXL+SIGLEC6+ pre-DC, DC2 and DC3. The origin of this heterogeneity is unknown. Using high-dimensional analysis, in vitro differentiation, and an allelic series of human IRF8 deficiency, we demonstrated that cDC2 (CD1c+DC) heterogeneity originates from two distinct pathways of development. The lymphoid-primed IRF8hi pathway, marked by CD123 and BTLA, carried pDC, cDC1, and DC2 trajectories, while the common myeloid IRF8lo pathway, expressing SIRPA, formed DC3s and monocytes. We traced distinct trajectories through the granulocyte-macrophage progenitor (GMP) compartment showing that AXL+SIGLEC6+ pre-DCs mapped exclusively to the DC2 pathway. In keeping with their lower requirement for IRF8, DC3s expand to replace DC2s in human partial IRF8 deficiency.

DOI: 10.1016/j.immuni.2020.07.003

Source: https://www.cell.com/immunity/fulltext/S1074-7613(20)30283-1

相關焦點

  • 研究發現樹突狀細胞新亞型
    研究發現樹突狀細胞新亞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25 16:10:50 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Alexander Y.
  • 漿細胞樣樹突狀細胞由Ly6D+淋巴祖細胞發育而來
    漿細胞樣樹突狀細胞由Ly6D+淋巴祖細胞發育而來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7/28 18:34:14 新加坡A-STAR研究所的Florent Ginhoux研究組揭示了漿細胞樣樹突狀細胞由不同於髓系的
  • 耐受性樹突狀細胞:治療自身免疫和炎症性疾病的新手段
    人類cDC1細胞表達TLR3和TLR10,識別病毒和細胞內抗原,並產生III型幹擾素;cDC2細胞表達TLR2、TLR4、TLR5、TLR6和TLR8。 另一組樹突狀細胞以所謂的炎性樹突狀細胞(infDCs)代表,炎症樹突狀細胞從外周血中滲出的組織中分化而來。在穩定狀態下,特別是在炎症狀態下,在不同的組織中都可以檢測到infDCs。
  • 樹突狀細胞功能的代謝調控:詳細解讀
    靜息狀態下DC包括1型樹突狀細胞(cDC1s)、2型樹突狀細胞(cDC2s)、雙陰性(CD8/CD103-CD11b-)樹突狀細胞(DN-DC)和漿細胞樣樹突狀細胞(pDCs)。激活的DCs轉換到糖酵解提供能量,其代謝產物可重新進入戊糖磷酸途徑(PPP)(表1、2)。TCA循環可作為免疫調節的中間體,中間產物可以作為免疫調節信號並為FAS提供底物(圖3)。目前關於DC代謝的研究都是源自小鼠骨髓中GM-CSF分化的DC樣細胞。該DC培養模型對了解DC刺激後的代謝過程發揮很大作用,但對不同的DC亞群至今仍未有研究。
  • 樹突狀細胞
    樹突狀細胞因其成熟時在形態上像神經元上的樹突而得名,由斯坦曼(R.M.Steinman,1943-2011)於1973年發現。2011年,斯坦曼因發現樹突狀細胞及其在免疫系統中的作用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他也是一位去世後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當年是10月3日頒獎,他於9月30日去世)。斯坦曼利用自己發現的樹突狀細胞治療自己的胰腺癌,使自己多活了4年多。
  • 樹突狀細胞的世界
    圖a:顯示樹突狀細胞(DC)各亞群之間的關係,並且包括了不同DC亞型的關鍵表面標記。
  • 神經所成年新生神經元的樹突極性發育機制研究獲進展
    該工作通過在體定點注射逆轉錄病毒操作,螢光標記成年小鼠海馬齒狀回區域的新生顆粒細胞,以及雙向改變標記神經元中蛋白激酶LKB1的表達水平等手段,研究了神經元的形態建成機制,揭示了神經元極性發育的分子與細胞機制。
  • 樹突狀細胞對免疫治療起關鍵作用
    科技日報北京3月12日電 (記者付麗麗)12日,記者從信達生物製藥集團獲悉,該公司研發人員關於腫瘤免疫治療機制最新進展11日發表在美國《科學》雜誌子刊《科學轉化醫學》上,研究首次闡明樹突狀細胞在PD-L1抑制劑中對於臨床抗腫瘤治療的關鍵作用和機制,這對以後臨床篩選病人和指導聯合用藥具有積極意義。
  • 藥學院唐海東課題組發文揭示樹突狀細胞PD-L1抑制T細胞活化的新機制
    清華新聞網10月6日電 近期,清華大學藥學院唐海東課題組針對樹突狀細胞的PD-L1分子削弱T細胞活化並調控免疫檢查點阻斷治療的應答開展研究並取得成果,成功揭示了樹突狀細胞上PD-L1分子在T細胞活化與腫瘤免疫治療中的關鍵作用。 近年來,腫瘤免疫療法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並在臨床上得到了廣泛應用。
  • 白細胞介素6的持久性受到樹突狀細胞來源血液緩衝系統的調節
    白細胞介素6的持久性受到樹突狀細胞來源血液緩衝系統的調節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25 14:43:07 2020年12月22日,麻省理工學院Daniel Lingwood課題組在《免疫》雜誌發表論文表明,
  • 腦科學日報:突觸形成和樹突發育的關係;人類大腦會因分形而愉悅
    駱利群團隊在Neuron發表論文探究突觸形成和樹突發育的關係來源:小柯生命12月22日凌晨0時,美國史丹福大學駱利群實驗室在Neuron發表研究論文,題為「GluD2- and Cbln1-mediated competitive interactions shape the dendritic arbors of cerebellar Purkinje cells」。
  • T細胞通過外泌體轉移DNA 起始樹突狀細胞的免疫反應
    該研究結果有助於理解早期階段開始的細胞過程,並解釋了免疫系統的不同細胞群如何交流以對病原體產生有效反應。CNIC研究人員證明,納米囊泡中含有的線粒體DNA會激活受體細胞的警覺狀態,從而激活抗病毒遺傳程序。這些稱為外泌體的納米囊泡由T淋巴細胞產生,並通過細胞間接觸被樹突細胞吸收。
  • 基於樹突細胞的癌症免疫治療手冊(患者版)
    隨後,他一直在研究這種細胞在人體抵抗病原體中發揮的重要性,以及它如何被用來治療疾病。34年後,他不幸被診斷為最為難治,預後極差的胰腺癌。於是他基於樹突狀細胞設計了一系列癌症治療方案。包括三種樹突細胞疫苗,最終研發出一種疫苗,使用斯坦曼的腫瘤表面特異性多肽刺激斯坦曼自己的樹突狀細胞,然後用激活的樹突狀細胞啟動免疫應答。當這些樹突狀細胞注射回體內時,已經可以識別並攻擊腫瘤細胞了。
  • J immunol:TGF-b信號調節樹突狀細胞分化
    2016年7月20日 訊 /生物谷BIOON/ --樹突狀細胞(DC)具有不同的亞群,每一亞群的DC在基因表達、組織分布、細胞因子分泌以及呈遞抗原的種類方面都有明顯的區別。由於所有類型的DC都是從骨髓的DC前體細胞分化而來,因子,IRF、HLH、BATF、ETS、STAT等家族轉錄因子對DC各亞型的分化具有關鍵的作用。
  • B肝先天性開發新藥,樹突狀細胞,被認為在誘導應答有意義
    隨著醫學水平的不斷進步,HBx被發現屬於一種重要的細胞內的B肝病毒蛋白,在肝細胞的宿主細胞中,起著幹擾轉錄、信號轉導、細胞周期進程、凋亡以及染色體穩定性的作用。科學家也因此,引出了一系列的新藥研發靶點。
  • J immunol:STAT2調節樹突狀細胞交叉呈遞
    2016年5月31日 訊 /生物谷BIOON/ --樹突狀細胞的交叉呈遞效應"cross-presentation"能夠激活CD8 T細胞抵抗胞內的外源微生物以及並不感染樹突狀細胞的其它微生物。此外,交叉呈遞作用還能夠有效激活抗腫瘤T細胞免疫反應。外源微生物特有的分子結構是激活DC的主要元素,激活後的DC能夠提高其交叉呈遞的效率。
  • 巨噬細胞與樹突細胞形態學
    70年代發現,於1981年率先在國內報告。GC大小20~100μm,外形為圓形、卵圓形及多邊不規則形;胞核較小,多為1個,少數2~4個,偏於一側,染色質粗糙似網狀,偶見核仁;胞質豐富,染色淺黃中帶紅或淡藍色,有明顯的波紋狀條索樣的原纖維結構,有時呈洋蔥皮樣或蜘蛛網樣;PAS和酸性磷酸酶(ACP)染色陽性。骨髓切片內,GC數量不一,常呈局限性、間質性或彌散性片狀分布,胞質以豐富透明並有明顯線形條紋狀的弱嗜酸性為特點。
  • Science:釀酒酵母揭開細胞衰老的兩條不同途徑:核仁與線粒體
    >兩種不同途徑,並設計了一種新方法——通過基因編程來延長細胞壽命。人類壽命是由單個細胞的老化所決定的。為了解不同的細胞是否以相同的速度和原因老化,研究人員研究了釀酒酵母。這是一種研究衰老機制的可操作模型,也適用於皮膚和幹細胞的衰老途徑。我們知道,許多損傷因素,包括染色質不穩定、線粒體功能障礙和活性氧都有助於細胞衰老。
  • Science|細胞分化過程中狀態圖譜與細胞命運圖譜
    雖然scSeq能以高解析度描述細胞狀態,但其無法將祖細胞的詳細狀態和其最終分化命運聯繫起來。而且,scSeq數據不能直接揭示祖細胞進入一個或多個命運的階段,或有多少不同途徑導致細胞達到相同的最終分化狀態。scSeq的高維特性導致同一數據可以有多種方法構建細胞分化軌跡。所以,需要尋找新的方法將細胞詳細的全基因組狀態和長期的動態行為聯繫起來。
  • Science重大發現!遷徙性樹突狀細胞激活TGF-β來調節CD8 T細胞
    2019年10月14日訊 /生物谷BIOON /--來自美國和英國的一組研究人員發現遷移性樹突狀細胞(dendritic cells,DCs)在調節未致敏的CD8 + T細胞之前可以激活轉化生長因子-β(TGF-β),使T細胞轉換為定植在皮膚的組織駐留T細胞(tissue-resident T cells,T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