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方和公式的證明

2021-01-15 佛系雞血陽爸
公式

平方和公式證明一

分開

上圖,其中的一個即為1方+2方+……+n方(以4層為例);三個組合起來,如下圖:

組合

上面多出了半層(空間想像不好的話,可以選擇證明二)

切開

上圖,將最上層的按1/2剖開,然後把深色部分旋轉擺在頂層,如下圖:

擺放

上圖立方體邊長分別為n、n+1、n+1/2,其體積為n(n+1)(n+1/2),由於這個立方體是由三個同樣的物體組合起來,則其中的每一個為n(n+1)(n+1/2)/3,即1方+2方+……+n方=n(n+1)(n+1/2)/3。

平方和公式證明二:

證明二

左上角紅色為1方,將1方擺在2方(黃色)上即左側第二個圖,繼續將1方+2方擺在3方(綠色)上,就是左側第三個圖,以此類推,左側圖示到5方(紫色)。1方及其底下覆蓋的其他格子,共為n層(示例中為5層),展開擺放,如右側紅色部分;2方及其底下覆蓋的其他格子(不含已經計算過的1方),共為n-1層(示例中為4層),每層3個(不含已經計算過得1方),如右側黃色部分;以此類推,綠色n-2層(示例中為3層),每層5個;紫色n-4層(示例中為1層,每層9個;在右側彩色方塊的兩側,增加黑色方塊,其中的一側,根據粗線分 隔,可以看出,即1方+2方+……+n方,當然彩色部分就是我們擺過來的1方+2方+……+n方,整個圖形為3倍的1方+2方+……+n方;圖形的寬為2(n-1)+1+2=2n+1,說明:2(n-1)+1是紫色的部分,看左側的圖,紫色轉角的部分為1,除去這個轉角,橫向和縱向各為n-1,此外還有右側圖形最底層的兩側,各增加一個黑色方塊,即2;圖形的高為1+2+……+n=n(n+1)/2;圖形的面積為(2n+1)n(n+1)/2,即n(n+1)(n+1/2),而這個圖形是3個1方+2方+……+n方,即1方+2方+……+n方=n(n+1)(n+1/2)/3。

相關焦點

  • 兩個數列求和公式:平方和公式、立方和公式是什麼?
    在數學的數列求和試題中,還會考到兩個公式。平方和公式,立方和公式。平方和公式:從1 開始,前n個自然數平方的和。G老師純手寫立方和公式:從1 開始,前n個自然數立方的和。(先立方,再相加)1+2+3+4+5+6+7+……+n=(1+2+3+4+5+6+7+……+n)=nx(n+1)/4注意,①平方和與立方和公式運用時,一定要從1開始
  • 立方和公式的證明
    公式立體圖1:紫色為1立方、黃色為2立方、藍色為3立方;圖2:將三個立方拆成一層;圖3:一層平面重新組合,奇數的立方(此處為3)比較容易拆分,偶數的立方(此處為2)需要把其中一份拆分成橫向和縱向兩半這個立方和公式證明,和之前的平方和公式,不算嚴謹,但是在娃的知識領域內,娃能了解、知道這個是對的,但是如《對數學(題)公式的怨念》中寫過的,他還是沒記住,無論公式本身,或者證明過程。不過就當作這樣有用吧。
  • 餘弦定理的定義公式及證明方法
    餘弦定理的定義公式及證明方法很多還沒有學到餘弦定理的同學們不知道什麼是餘弦定理,但是餘弦定理在很多題目的解答上都很簡便,有些題目如果同學們用餘弦定理解答會節約很多時間,今天有途網小編就來給大家講解一下餘弦定理。三角形任何一邊的平方等於其他兩邊平方的和減去這兩邊與他們夾角的餘弦的積的兩倍。
  • 數學|歐拉公式的簡單證明
    一 什麼是歐拉公式在數學中,sin函數和cos函數是最近乎完美的周期函數,e是自然對數的底,i是數學界中唯一一個平方為負的數字,這幾者一般很少有聯繫,而歐拉公式則很完美的將它們聯繫在了一起,且關係簡單明了:圖1 歐拉公式相信很多人第一眼看到這個公式會覺得不可思議,三角函數怎麼會和指數函數有這麼直接的關係,現在不妨來看看它的一個簡單證明
  • 初中數學:完全平方、勾股、面積公式在解三角形不等關係中的運用...
    ※證明三角形中不等關係的常用方法①把所證邊、角聚合到一個三角形中去比較;②構造全等三角形或等腰三角形,通過轉化成相等的情況來研究不等問題。例:如圖,在△ABC中,角A=90度,AD丄BC,垂足為D,求證:AD十BC>AB十AC。分析:因為要證的不等式的兩端均為兩線段之和,故此考慮構造線段和(差)轉化為兩線段不等問題。
  • 三角公式和定理的證明
    目前,下面有 16 篇關於三角函數的公式和定理的文章。想要閱讀哪篇文章,你只需點擊該文章的標題,即可進入閱讀。有什麼問題,可以留言。個基本公式的證明③【數學袋鼠】(7)三角函數14個基本公式的證明④【數學袋鼠】(8)三角函數14個基本公式的證明⑤
  • 一起推導自然數平方、立方甚至更高次方的前n項和公式
    > 自然數平方的前n項和 那麼通項公式如下形式的自然數平方的數列,其前n項和如何求解呢? 我們將這n個等式相加,可得 那麼我們就可得到自然數平方數列的前n項和公式 我們通過一系列等式相加、錯位相消,得到自然數平方的前
  • 已知電纜平方換算直徑的快速計算公式
    如何計算已知電纜平方數把他換算成直徑數:電纜平方換算直徑的公式是:截面除以圓周率(3.14)再開方,再乘以2.比如2.5平方的直徑是1.785毫米根據圓面積的計算公式,πr=2.5r=2.5/3.14=0.7962r=√0.7962=0.89252r=1.785其他電纜直徑計算以此類推
  • π告訴你:「偶數平方的倒數和」和「奇數平方的倒數和」等於多少
    前面我們介紹了歐拉自然數平方倒數之和公式,這個美妙的公式將延伸出許多與π相關的級數和例如我們在上述公式兩邊乘以1/2^2,這個式子就變成偶數平方的倒數之和我們用第一個式子減去第二個式子就變成了奇數平方的倒數之和
  • 10 個用圖形證明數學定律的例子,直觀領略數學公式的簡潔優雅
    證明數學定律不一定非要用枯燥的數學公式,如果用能用簡單的圖形表示公式中的項目(例如某個數的平方可以用一個正方形表示,立方則可以用立方體代替),證明過程將會變得更加直觀易懂,更加簡單和優雅。以下就是幾個經典的例子。
  • 證明sin1°和√2+√3+√5+√7是無理數
    昨天發布了「tan1°是無理數」的證明思路(證明過程其實並不完整)後,很多朋友都來了興致,探討起「sin1°是無理數」和「cos1°是無理數」的證明
  • 用方塊堆疊術巧妙證明:自然數的立方和等於它們各自和的平方
    自然數的立方和等於其和的平方,各類資料上都是用嚴格的數學歸納法證明,比較枯燥乏味,今天我們用方塊圖形來巧妙的證明這個等式原理。非常形象直觀,容易理解,人人都能看得懂。我們先從最簡單的自然數開始:1,2,3,4可以用下圖4中顏色的方塊表示那麼:1+2+3+4和的平方所表示的方塊就是下圖所鋪展開來的圖形換成更為直觀的平面圖,一目了然對吧我們把1+2+3+4和的平方所表示的4種方塊在立體空間上從新堆疊排列下
  • Excel開方與平方/立方/N次冪的三種計算法及用SumSQ函數求平方和
    在 Excel 中,計算開方(即求平方根)有三種方法,一種為用Power函數,另一種為用SQRT函數,第三種為用符號;求N次方根有兩種方法,分別用Power函數和用符號求。計算平方、立方及N次方有兩種方法,第一種為用Power函數計算,第二種為用符號計算;另外,還可以用SumSQ函數計算平方和,用Sum函數結果冪數組計算各數值指數不同的和。
  • 電流和電線平方怎麼算 電流和電線平方如何算
    電流和電線平方的計算這是關於電力學的知識,常用到的地方是在計算多少電流,多少電壓、多少長度的導線用多少平方的電線,那電流和電線平方怎麼算呢?下面我們就一下了解一下吧。根據歐姆定律和電阻定律來算。歐姆定律:在同一電路中,導體中的電流跟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跟導體的電阻成反比。
  • 前N個自然數的立方和等於其和的平方,該如何理解幾何意義?
    這是一個數學定理——「前N個自然數的立方和,等於前N個自然之和的平方」。恆等式表示為1^3+2^3+3^3+…+n^3=[1+2+3+……+n]^2。要證明該定理並不難,最簡單的就是利用數學歸納法,來證明自然數立方和公式為:1^3+2^3+3^3+…+n^3=[n(n+1)/2]^2;而後者,正是前n個自然數之和再平方。
  • 萬能的海倫公式
    2.海倫公式的證明我們都說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不實踐一下,怎能知道這個公式是真的呢。接下來的證明過程可能會亮瞎你的眼睛。是不是沒有看懂,小編就領大家證明一下另外一種方法。證明二:面積法   電腦不好打字,小編就寫紙上了,見諒。
  • 方差的計算公式 方差和標準差公式等
    方差的計算公式,方差和標準差公式,方差,平方差,標準差的公式如下若x1,x2,x3......xn的平均數為M,則方差公式可表示為:
  • 歐拉公式的證明_歐拉公式推導過程
    打開APP 歐拉公式的證明_歐拉公式推導過程 發表於 2017-11-28 19:59:14   歐拉公式的證明      這三個公式分別為其省略餘項的麥克勞林公式,其中麥克勞林公式為泰勒公式的一種特殊形式,在
  • 方差的計算公式 平方差及方差和標準差公式
    方差的計算公式   方差和標準差公式 方差,平方差,標準差的公式如下若x1,x2,x3......xn的平均數為M,則方差公式可表示為:
  • 30平方有多大 買房怎麼算平方
    想要知道30平方的房子有多大,我們就必須要清楚其中的計算方法計算一下,這樣的話才能知道自己買30平方的房子是否合適會不會太小,如果正合適的話那麼就能直接選擇,另外,我們要知道買房怎麼算平方,這個問題一定要清楚,因為,一般的話在設計裝修的時候也會算平方。下面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