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農業農村部緊急印發《關於貫徹落實全國人大常委會革除濫食野生動物決定的通知》,明確中華鱉、烏龜等列入《國家重點保護經濟水生動植物資源名錄》物種和農業農村部公告的水產新品種兩棲爬行類動物,按照水生物種管理。也就是說,中華鱉、烏龜、牛蛙等品種可以不被禁食。隨後,3月5日,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局長張顯良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新聞發布會也表示,陸生和水生之間的兩棲爬行動物,如龜鱉類和蛙類,根據協商,明確由農業部按照水生動物管理。包括中華鱉、烏龜在內的絕大多數龜鱉,以及蛙類中的牛蛙和美國青蛙可以養殖食用。這給產業從業者吃下了一顆定心丸。
然而,不少養殖蛙類如黑斑蛙、泰國虎紋蛙、棘胸蛙等卻仍「待判決」。對此湖南農業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教授向建國、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二級研究員曾令兵、仲愷農業工程學院動物科技學院教授林蠡聯合為蛙類發聲,本土蛙與牛蛙同屬兩棲類,是安全馴養品種,不應被禁!
新冠肺炎疫情形勢下棘胸蛙養殖業的去留選擇
文 | 湖南農業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 向建國、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 曾令兵、仲愷農業工程學院動物科技學院教授 林蠡
當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引起的肺炎正在全國乃至全世界流行,有研究認為此次疫情可能與銷售和食用野生動物有關。2月24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表決通過《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3月5日,農業農村部根據《決定》提出了六項具體的措施,並發布了「農漁發[2020]3號」文件(以下簡稱「3號文件」),明確了野生魚類以及中華鱉、烏龜、牛蛙、美國青蛙等兩棲爬行類等水生野生動物不列入禁食範圍,按照漁業法的規定進行管理。《決定》和「3號文件」的發布立刻成為廣大水產從業人員最為關心和熱議的話題,由於管理權歸屬單位不同,與牛蛙、美國青蛙同屬兩棲類的土著黑斑蛙、棘胸蛙、棘腹蛙等蛙類的去留尚不明確,產業前景撲簌迷離,這使得許多蛙類相關從業人員對產業與生活前景十分擔憂。為此,本人從學術角度,客觀闡明個人對棘胸蛙產業的認識,以期為職能部門科學決策提供參考。
一、加強人畜流行病學研究,優選馴養物種
這次新型冠狀病毒襲擾期間,我們舉全國之力,團結一心抗擊疫情,已初見成效,其中一個重要舉措是對新型冠狀病毒病原的跟蹤研究,初步判斷與陸生野生動物關聯,但尚不能明確具體物種。在這種形勢下,建議醫療領域與養殖領域的學者全面聯動,全面篩查現有馴養品種,逐一排查病原攜帶物種,並形成長效聯動機制,掌握馴養動物病原演變動態,為今後有效預防類似疫病爭取主動,為當下優選馴養品種提供科學依據,確保在選擇馴養品種時不錯選、不漏選,減少主觀判斷,避免決策失誤,減少農業經濟損失。
二、全面禁食陸生野生動物,完善監督體系
研究與實踐證明非典和新型冠狀病毒均與食用野生動物有關,且兩次疫情均從人口密集的城市先發,這不能不引人深思。由於陸生野生動物大多為恆溫動物,容易攜帶多種人畜共患病原,直接食用陸生野生動物給人類帶來很多安全隱患。《決定》此次全面禁食陸生野生動物不僅及時,也很必要。縱觀人類發展史,馴養野生動物歷史悠久,給人類提供了豐富的動物蛋白源,如豬牛羊,雞鴨鵝,青草鰱鱅等,這證明野生動物在條件可控、防疫到位、食物把關等人工條件下馴養能生產出安全的動物產品。因此,我們要學習古人馴養豬牛羊的經驗,傳承馴養歷史悠久、技術成熟的陸生物種,不斷規範馴養技術,引導民眾食用安全的馴養產品,不再食用非人工馴養的陸生野生動物;對馴養技術不成熟的陸生物種,要加強馴養管控並交由專門部門馴養研究,不斷總結馴養技術,為後人積累馴養經驗,在技術未成熟前,不準推廣養殖和上市交易,堅決禁止食用。
三、適度拓寬水生動物馴養,規範馴養技術
健康發展野生動物的馴養利用,可有效保護野生資源。我們在全面禁養陸生野生動物時,要適度拓寬相對安全的水生動物馴養品種。蛙類作為特色水產養殖品種,具有極高的科研、營養、藥用、生態及經濟價值,並有半個世紀的養殖歷史。蛙類雖屬兩棲類,但絕大多數終生離不開水,是安全的馴養物種,此次農業農村部率先將蛙類中牛蛙、美國青蛙列入養殖名錄就有力證明了這一點。
由林草部門分管的棘胸蛙,雖非瀕危物種,但屬「三有動物」,野生自然種群資源不斷減少,理應受到重點保護。棘胸蛙是我國南方土著冷水蛙類,藥食同源,是蛙中極品,被譽為「百蛙之王」。棘胸蛙適宜水溫18℃-28℃,水溫超過30℃則會出現夏眠,水溫超過36℃則活動異常甚至出現死亡。該蛙雖屬兩棲類,但90%時間生活在冷水洞穴中,終生離不開水,其活動空間小,棘胸蛙生活習性與大鯢十分相似,在動物分類上屬兩棲水生動物。
水生動物大多屬變溫動物,目前還沒有發現人魚共患的重大疫情,是公認相對安全的食用物種,但是,我們在馴養過程中,更應該重視安全生產,諸如人魚共患的寄生蟲病以及過度用藥、禁藥違禁使用、水環境汙染等帶來的水產品安全隱患,我們同樣不能小覷,防患於未然。因此其管理可借鑑大鯢管理辦法,野生資源由林草部門管理,禁止捕食,人工馴養由農業部門管理,規範馴養技術。
四、深入調研棘胸蛙養殖業,助推扶貧大計
棘胸蛙主要分布在我國浙江、福建、安徽、江西、湖南、四川、雲南、貴州、廣東、廣西等省份的廣袤山區。半個世紀來,產地山區民眾聯合科研院所,依託當地豐富的冷水資源,自發組織開展棘胸蛙馴養實踐,數十年中,地方政府、企業及廣大群眾投入力度大,大力培育、發展棘胸蛙養殖這一特色產業,使得棘胸蛙養殖技術已十分成熟。棘胸蛙對生存環境特別是對水質的要求很高,採用仿生態養殖汙染少,效益高,食用安全。棘胸蛙適宜在貧窮落後地區推廣發展,現已具規模。以江西省為例,棘胸蛙養殖總戶數563戶現存欄成蛙210.4萬隻;半成蛙481.5萬隻;幼蛙835.6萬隻;蝌蚪7705萬尾;總投資2.25億元;年產棘胸蛙10260噸;總產值20.52億;從業人員3378人,帶動貧困戶2452人。目前,我國年產棘胸蛙60260噸;總產值90-120億元;從業人員35378人,帶動貧困戶20452人。棘胸蛙養殖業在產地省份均得以長足發展,並在精準扶貧、產業扶貧偉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為此,在全面抗擊疫情時,我們建議上級主管部門給予棘胸蛙養殖業同等支持,並呼籲全社會在馴養過程中優選馴養物種、規範養殖技術、完善監督體系、規範市場管理、正確引導消費、改善人居環境、切斷傳播途徑等方面全面使力,為類似疫病做好預防性工作。同時,我們也呼籲棘胸蛙養殖從業者遵紀守法、尊重自然、遵循規律、依託科技,促進棘胸蛙產業健康發展,為社會進步與經濟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
轉載聲明
農財寶典約稿,作者:湖南農業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 向建國、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 曾令兵、仲愷農業工程學院動物科技學院教授 林蠡。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本期編輯:Ivyzeng116(新聞爆料、轉載授權請加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