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文件已經發下來了:疫情跟甲魚沒關係,大家請放心食用。今天是2020.3.20春分。萬物復甦的好時節。甲魚們也差不多都從冬眠狀態裡甦醒過來了。
甲魚是鱉(軟殼水生龜)的俗稱,一般甲魚指的是中華鱉。
中華鱉:龜鱉目,曲頸龜亞目,鱉科,鱉屬,中華鱉種。中華鱉分布區域是中華文化圈(中國,越南,南北朝鮮,日本)和俄羅斯(西伯利亞)
中華鱉北到俄羅斯,南到越南北部
中國除了高海拔的青海西藏之外各省和自治區都有分布,也都適合人工養殖。那問題來了
為什麼中華鱉分布範圍這麼廣呢?
原因一,神奇的水下輔助呼吸器官
民間有諺語:
春天發水走上灘,夏日炎炎柳蔭棲。
秋天涼了入水底,冬季嚴寒鑽泥潭。
也就是說中華鱉是通過入水鑽泥的冬眠方式來應付東北的寒冷冬季的。那冬眠期間甲魚在水底淤泥裡的呼吸怎麼解決?用不用遊到水面呼吸?這個問題一直也困惑了我很久。
首先,我們要知道甲魚主要靠肺呼吸。其次,甲魚可以在水裡呼吸(把水吸進嘴裡,吞進肚子吸收氧氣,然後把CO2(廢氣)和廢水(尿)一起從嘴裡排出來)。整個冬季中華鱉都可以利用身體裡的輔助呼吸器官呆在水底淤泥裡而不用遊到水面呼吸,時間長達半年。
現象是這麼個現象,至於這個輔助呼吸器官在哪裡?學術界有兩個回答。一部分人認為是在嘴巴內側及上下緣的細微齒狀凸起。另一部分人認為是這個輔助呼吸器官在鱉的喉嚨部位(和魚鰓一個部位)。
思達米大膽猜測(他們都錯了):甲魚的輔助呼吸器官是它的腸道。思達米的理由是中華鱉90%的尿液從嘴巴排出但並沒有相關管道(直接就是利用腸道)。而和尿液一起排出的還有CO2(說明CO2產生的地方離腸道非常近)。也可能根本沒有什麼輔助呼吸器官,甲魚的肺就可以直接利用水進行氧氣和CO2的交換。
無論如何,冬眠期間甲魚都不需要費力遊到水面換氣,這是事實。基於水裡的溫度永遠不會低於0°c的特點及大量脂肪儲備,生活於東北地區和西伯利亞地區的中華鱉表示過冬完全沒有問題
喝進去水就可以吸收氧,果然是「水魚」
原因二,進化程度很高。
在龜鱉目下,鱉的進化程度最高。比陸龜科,蛇頸龜科,淡水龜科,海龜科進化程度都高(進化裡鱉是老大)。而完全適應深水及冬眠習性的特化身體構造使中華鱉(甲魚)成為現今分布最廣,適應能力最強的鱉種。
原因三,甲魚的繁殖能力超群
我們來比較一下
黃緣龜的繁殖力是8枚/年/只(4枚/穴,2穴,9克)
三線閉殼龜的繁殖力是8枚/年(4枚/穴,2穴)
北種黃喉的繁殖力是15枚/年(5枚/穴,3穴)
南種黃喉龜的繁殖力是20枚蛋/年(7枚/穴,3穴)(9克/枚)
烏龜的繁殖力是25枚/年(6枚/穴,4穴)
鱷龜的繁殖力是60枚/年(30枚/穴,2穴,11克)
巴西龜的繁殖力是60枚蛋/年(15枚/窩,4窩)。
中華鱉的繁殖力是100枚/年(20枚/窩,5窩,6克/枚)。年份越高體型越大,下得越多。15年以上的鱉繁殖力是200枚(50枚/窩,4窩)!
可以看出甲魚是「超級產蛋王」的存在。一窩蛋即使只有1%存活,甲魚的種群依舊可以延續。(和中華民族的強大基因一樣無敵:打不過你,我以數量淹死你)
(以上產蛋間隔基本為20天。以第一穴時間開始計算,沒達標自己找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