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第4類熱傳遞,或為納米器件帶來「量子冷卻」

2021-01-15 關注未來世界

熱傳遞是自然界再普遍不過的一種現象。從物理課本上我們學到熱傳遞的途徑有三種:熱傳導、熱對流和熱輻射。比如家用的電暖器,我們靠近它就會感到溫暖,這主要是熱輻射在起作用;如果打開電暖器上自帶的小風扇,熱風吹來讓我們感到更加溫暖,這主要是熱對流在起作用;用手摸摸電暖器的外殼,這時感覺到的就是熱傳導了。

熱輻射是電磁波在奔向我們,電磁波可以在真空中傳播,所以熱輻射並不依託於物質載體,而熱對流需要依託空氣,熱傳導需要靠手與電暖器的直接接觸。

宇宙尺度的真空中,熱傳遞必須靠熱輻射,太陽系大大小小的天體,都在圍著太陽烤火。那麼納米尺度呢?除了熱輻射之外,還有沒有其它的傳熱方式呢?

經典力學支配著宇宙空間,量子力學支配著納米世界。量子力學裡有一種「真空不空」的觀念,意思是雖然真空中沒有物質,但是仍有能量漲落,因為即使是真空,也不能阻隔粒子和場之間的相互幹擾。量子漲落會在相互靠近的物體之間產生奇妙的影響,這對科學家來說已經不是新鮮事了,比如,他們可以觀察到一種卡西米爾效應。兩個被真空阻隔的中性原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力稱為卡米西爾力,當量子漲落引起這兩個原子的電荷密度改變時,卡西米爾效應就產生了。

諧振子

關於這兩個被真空阻隔的中性原子的故事還遠遠沒有結束。卡西米爾效應發生之後,在電荷力的推動下,這兩個原子之間的相對位置會發生微小的變化。它倆這一動不要緊,周圍其它原子也受到了擠兌,跟著動起來。晶格振動產生聲子,聲子可以傳熱。就這樣,熱突破真空的阻隔傳遞開來。

理論物理學家早已預測了這種由卡西米爾效應促成的熱傳遞現象。然而,想要證實這種理論模型,卻十分困難。近日,物理學家K. Y. Fong 等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發表論文,第一次通過實驗證實了這種新的傳熱模式,並且測量了傳遞的熱量與真空間隔距離的關係。

卡西米爾效應只有在極短的距離內表現比較明顯,所以實驗設計在納米尺度上開展。研究人員將兩片直徑為300微米的鍍金氮化矽薄膜放在真空腔體中,這兩片薄膜之間的距離只有幾百納米,他們還設法杜絕了光對傳熱的影響。然後,研究人員加熱其中一片薄膜的同時,測量到另一片薄膜的溫度也會升高。

兩個宏觀物體之間利用卡西米爾效應傳遞的熱量是非常有限的,隨著距離的增大這種效應會迅速減弱。不過,一旦兩個物體之間的距離縮減到納米尺度時,卡西米爾效應熱傳遞的效果則可以與其它傳熱形式媲美。

結語

「第四類熱傳遞」對於納米級器材的性能提升具有重要的意義。散熱一直是制約納米技術的瓶頸之一,許多電子設備用到的微型電路的規模,都受到散熱的制約。如果 「量子冷卻」可以精確測量,並用於納米級器材的設計,或許會給納米技術帶來嶄新的發展機會。

參考資料:Fong, K.Y., Li, H., Zhao, R. et al. Phonon heat transfer across a vacuum through quantum fluctuations. Nature 576, 243–247 (2019)

相關焦點

  • 第4種熱傳遞方式被發現,宇宙不再只通過熱輻射進行熱傳遞
    熱對流是指流體內部質點發生相對位移的熱量傳遞過程。由於流體間各部分是相互接觸的,除了流體的整體運動所帶來的熱對流之外,還伴生有由於流體的微觀粒子運動造成的熱傳導。熱的傳遞方式主要是這三種,那麼這三種熱傳遞方式在太空中適用嗎?
  • 量子漲落傳熱——第4種熱傳遞方式?
    一項近期發表於《自然》雜誌的實驗就首次證明,量子效應可以讓聲子在真空中傳遞熱量。終於,一種全新的熱傳遞方式被找到了。 在物理課本上,除了熱輻射,熱傳導、熱對流這兩種通過聲子傳熱的方式,都無法在真空中發生。但在量子物理學家看來,真空並不是一片真正的「虛空」,而是充滿了量子漲落。一項近期發表於《自然》雜誌的實驗就首次證明,量子效應可以讓聲子在真空中傳遞熱量。終於,一種全新的熱傳遞方式被找到了。我們從小就會接受這樣的教育:做飯時不要碰灶臺上的鍋,也不要靠近火焰,不然就會被燙傷。
  • 想看到量子效應嗎?用納米粒子的量子光學冷卻吧!
    博科園:本文為量子物理學類當一個粒子完全脫離它的環境時要看到量子效應,一個重要的要求是把粒子運動中的所有熱能去除,也就是說,把它冷卻到儘可能接近絕對零度的溫度。維也納大學(University of Vienna)、奧地利科學院(Austrian Academy of Sciences)和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研究人員現在通過展示一種冷卻懸浮納米粒子的新方法,離實現這一目標又近了一步,其研究結果發表在著名的《物理評論快報》上。
  • 真空聲子傳熱:改寫教科書的第4種熱傳遞方式被發現了
    在物理課本上,除了熱輻射,熱傳導、熱對流這兩種通過聲子傳熱的方式,都無法在真空中發生。但在量子物理學家看來,真空並不是一片真正的「虛空」,而是充滿了量子漲落。一項近期發表於《自然》雜誌的實驗就首次證明,量子效應可以讓聲子在真空中傳遞熱量。終於,一種全新的熱傳遞方式被找到了。 撰文 | Charles Q.
  • 真空聲子傳熱:改寫教科書第4種熱傳遞方式被發現了
    來源:環球科學量子漲落使得聲子可以在真空中傳遞熱量。(圖片來源:張翔/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還記得熱傳遞的3種方式嗎?在物理課本上,除了熱輻射,熱傳導、熱對流這兩種通過聲子傳熱的方式,都無法在真空中發生。但在量子物理學家看來,真空並不是一片真正的「虛空」,而是充滿了量子漲落。
  • 真空聲子傳熱:第4種熱傳遞方式被發現 教科書要被改寫
    在物理課本上,除了熱輻射,熱傳導、熱對流這兩種通過聲子傳熱的方式,都無法在真空中發生。但在量子物理學家看來,真空並不是一片真正的「虛空」,而是充滿了量子漲落。一項近期發表於《自然》雜誌的實驗就首次證明,量子效應可以讓聲子在真空中傳遞熱量。終於,一種全新的熱傳遞方式被找到了。
  • 雷射冷卻可使納米機械振蕩器接近其基態
    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和IBM歐洲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最近展示了雷射冷卻納米機械振蕩器到零點能量(即包含最小能量的點)的過程。他們的成功演示被《物理評論通訊》(Physical Review Letters)刊載,可能會對量子技術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 量子點,納米材料與器件領域的「新貴」
    3月4日上午,由蘇州工業園區科技和信息化局主辦的「科技創享匯」如期舉行。本期活動邀請園區領軍人才蘇州星爍納米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允軍博士為大家做納米材料與器件方面的精彩講座。
  • 雷射冷卻控制離子團實現新突破,或為量子器件製備提供方向
    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NIST)的物理學家們採用和原子鐘實驗中一樣的邏輯,找到了控制單個帶電分子,或者離子團(molecular ions)的量子性質的方法。這項新技術達成了一個難以觸及的目標:使分子在雷射冷卻下的可控度達到了和原子相當的水平。對原子的量子態控制曾使原子物理領域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也為原子鐘一類的應用打下基墊。
  • 雷射冷卻納米機械振蕩器至零點能量
    這一技術成功的發現,對量子技術的應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該項研究成果發表在著名的物理類頂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論文題目為:Laser Cooling of a Nanomechanical Oscillator to Its Zero-Point Energy。
  • 第四種?除了對流、傳導、輻射,自然界竟還有這種熱量傳遞方式?
    從小到大,老師和課本告訴我們,熱量只有三種傳遞方式:通過相互接觸的熱傳導、通過氣體液體的熱對流、通過光子的熱輻射。我們對此也沒有過多懷疑,因為細想周圍世界,無論是大地上第一縷陽光帶來的熱量,還是冬夜裡享受空調吹出的暖風,又或者是相互依靠的肩膀,我們感受到的溫暖似乎只有通過這三種方式來實現。不過,科學從未停下腳步,也永遠都在發現未知,這不,《自然》上發表的一篇論文似乎揭示了大自然還有第四種熱量傳遞方式——量子漲落傳熱。
  • 繼傳導、對流、輻射,科學家發現熱能的第4種傳遞方式:量子波動
    教科書教我們,熱的傳遞方式有三種:傳導、對流、輻射。傳導和對流需要介質,無法在真空傳遞熱量;而輻射是電磁波,可以在真空中發送能量,是恆星傳遞能量給其他星球的主要方式。根據量子力學,我們無法同時確定粒子在某個時間點的動量與位置;也就是說,真空不是完全空的,而是有「量子波動」(quantum fluctuations),也就是「虛粒子」(virtual particles)會不斷在真空中出現與消失。虛粒子可以傳遞力量,是否也可以傳遞熱能?
  • 二維材料中的新型量子點:為量子電子器件帶來新可能!
    那麼,量子點到底是什麼?簡單說,量子點(Quantum Dot)是半徑小於或接近於激子波爾半徑的半導體納米晶體,由有限數目的原子組成,是一種大部由Ⅱ-Ⅵ族或Ⅲ-Ⅴ族元素組成的準零維納米材料,其三個維度的尺寸都在1-10nm。
  • 第四種熱傳遞方式被找到了!
    熱在真空環境下很難被傳遞,這是經典物理學中的一個基本概念,在中學物理課上,我們學習了熱量的3種傳遞方式:熱傳導、熱對流,以及熱輻射。其中,除了熱輻射,前兩種熱傳遞方式都無法在真空中進行。現在,第四種熱傳遞方式被發現了。
  • 華人科學家發現第四種傳熱方式!真空聲子傳熱將改寫物理教科書
    早在上中學時,我們就知道傳熱一共有三種方式,熱傳導、熱對流、熱輻射。如今,這一教科書上的知識要被改寫了。 近期,一篇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論文讓不少傳熱學、物理學、量子力學等領域的科學家們興奮不已。
  • 超冷原子云可為熱振動製冷
    原標題:超冷原子云可為熱振動製冷  科技日報訊 瑞士巴塞爾大學物理學家開發出一種新的製冷技術,用超冷原子氣體作製冷劑,把一種膜振動冷卻到絕對零度以上1攝氏度之內。這一技術可用於給量子機械系統製冷,有望讓量子物理實驗系統變得更大,並帶來新的精密檢測設備。相關論文發表在最近的《自然·納米技術》雜誌上。
  • 科學家發現一種全新熱傳遞方式,或改寫物理教科書
    熱傳遞的三種方式在初高中的物理學課上,都會涉及聲、光、電、力、熱這幾個部分。其中在講到熱力學時,老師通常會說,熱傳遞有三種方式:熱傳導、熱對流 、熱輻射。那這三種方式該如何去理解呢?第四種熱傳遞方式最近,由物理學家張翔帶隊的考研團隊,通過實驗證實了,在納米尺度之下,真空環境下會發生真空聲子傳熱,也就是一種全新的熱傳遞方式。他們還在《自然》上發表了相關的學術論文。這裡補充一點,這裡的「聲子」是翻譯而來的一個名字,它的傳遞是不需要介質的,是在真空狀態下完成的。那張翔的團隊是如何證實的呢?
  • 上海微系統所成功研製3D納米超導量子幹涉器件-科技創新-每日科技...
    【每日科技網】  在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B類專項等國家重大項目的支持下,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超導電子學卓越創新中心在納米超導量子幹涉器件(nanoSQUID)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 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器件無關的量子隨機數
    以往通常有兩類獲取隨機數的途徑:基於軟體算法實現或基於經典熱噪聲實現。軟體算法實現的隨機數是利用算法根據輸入的隨機數種子給出均勻分布的輸出。然而,對於確定的輸入,固定的算法將給出確定的輸出序列,從這個角度上來說,這類隨機數本質上是確定性的,並不真正隨機。基於經典熱噪聲的隨機數晶片讀取當前物理環境中的噪聲,並據此獲得隨機數。
  • 納米級隧道效應器件
    換言之,雙電子層隧道電晶體和共振隧道二極體等隧道效應器件比MOSFET更適合於納米電子學。它由一個絕緣勢壘和兩個二維量子阱組成,絕緣勢壘位於兩個量子阱之間。為使器件正常工作,量子阱和勢壘厚度都很小,分別為15nm和12.5n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