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遼文化是寧城歷史文化的一部壯麗史書,然而在遼文化之前,在寧城的土地上尚有一筆鮮為人知的文化瑰寶———漢長城。我們將連續推出三集文化記錄筆記,詳細介紹寧城漢長城遺址保護以及守望在漢長城邊上的人們,今天播出第二集【漢長城·古堡】。
公元十世紀,當耶律阿保機的鐵騎在遼中京的土地上止戈散馬後,草原上安土息民,草木葳蕤,生靈競長。之後,一個至今讓世代寧城人自豪並為之守望的契丹王朝,在這片土地上曾經喧囂與浮華了一個多世紀。
今天,站在歷史的古道上,當我們的目光穿越這個王朝漸去漸遠的背影再往前投放到兩千多年前,一段更加動人心魄的足跡讓我們激動不已,那就是漢長城。
———————————————
【二】漢長城 . 古堡
太陽升起來的時候,李相中、李志文照例沿著城牆走一圈,一圈巡城下來就是近五千米。
同劉鳳軍一樣,他們兩位也是漢長城文物保護員。
這裡是寧城縣右北平(原甸子)鎮,距縣城天義110華裡,漢長城在寧城境內現存的三處城堡、一處障址,李相中、李志文的家鄉就有城堡兩處。一處是黑城城址,一處是位於福峰山的喇嘛洞堡,還有喇嘛洞障址一處,障址也就是小一點的城堡。
李相中、李志文小的時候, 城堡就在村子邊上佇立著,不過那時他們還不知道什麼是文物,更不懂得怎樣保護文物,如今,土生土長的他們已經成了家鄉遺址遺蹟的文物保護員。
因為家鄉豐富古城堡遺址的存在,不僅是李相中、李志文哥倆兒,村莊裡的人也一直覺得非常自豪。
李相中、李志文巡城下來的時候,古城邊上的村子就醒了 ……
對於這些世代生息在古城腳下的人們來說,古城的歷史已經深入淺出的融化在他們的骨子裡,每個人都是這段歷史的守望者、見證者。
周鳳玉,寧城縣文史研究會理事,右北平鎮四道營子村人,出於多年來對家鄉的熱愛,一直致力於黑城城址文化的挖掘與研究。
行走於家鄉的一山一水,傾心於古城的一磚一瓦,攄五千年文明之果,思歷代興衰之事,嘔心力著《黑城史話》,約十多萬字,詳細的記述了一段行走於歷史脈絡中的朝代更迭。據周鳳玉老師《黑城史話》記載:早在三皇五帝時期,就出現了石城,形成了紅山古國。
公元前300年,燕將秦開率兵擊敗東胡,東胡北退千裡。燕於其北境修長城以禦敵。並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以御東胡。右北平郡治所設於平岡(今黑城)。
公元前119年(西漢元狩四年),漢武帝遣驃騎將軍霍去病,率兵5萬騎出兵漠北擊匈奴左地,匈奴大敗遠逃,後漢武帝任用飛將軍李廣為右北平太守,鎮守北部邊防,並修築了漢代長城。
在距離黑城遺址不遠處的喇嘛洞山頂也有一處城堡和一處小的障址。傳說是飛虎將軍李存孝為母親修的城,當年李存孝鎮守黑城,李存孝的母親思兒心切,常常登上山頂瞭望兒子鎮守的城,孝順的李存孝就為母親修築了這個城堡,今天民間也叫望兒城。
世事流轉,千年過隙。
而今,無論是傳說還是史說,都已經煙雲散去。然而,站在古城牆上,那些往事卻依然在不經意間讓你怦然心動。遙想當年戰國及秦漢時期右北平的雄偉壯觀,透過兩千餘年大大小小不停的戰事,聯想被委以重任的燕國大將秦開、漢朝名將李廣、霍去病等多次出兵右北平……
歲月流轉,朝代更迭。屹立古城邊的馬盂山靜靜見證著古城的榮辱興衰,深埋地下的夏家店文化記錄著幾千年前的繁榮盛世,古城牆的斷壁殘垣與歲歲枯榮的生長之物共同點綴著寧城滄海桑田的土地。硝煙散盡,雄風不再。右北平的平岡古城已經結束了它戰略重鎮的歷史使命,但是其所攜帶的黑城文化卻穿越時光依舊在民間口耳相傳。
沿著508公路北行,在晚霞夕照中,我們與八裡罕鎮塔其營子城堡相遇,這是繼右北平鎮城堡之後保存較好的又一處城堡。
塔其營子城堡位於八裡罕河東北岸村邊一片河谷臺地上。其遺址本是春秋戰國時期東胡古城,漢代又在此遺址上修建了城堡。此城堡位於漢右北平郡郡治平岡(今黑城)以北道邊,在漢長城烽火臺腳下,是平岡的前哨,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城為方形,坐北朝南,每面170米。城外東、西、北三面皆有城壕。城內遺物以漢代建築材料為主,有瓦片、磚塊等,也有春秋戰國時期的紅陶罐殘片。
正是一場秋雨之後,彩虹下,塔其營子城堡雖然沒有了當年的雄風震撼,卻也滄桑威嚴,似乎是想向我們證明點什麼。
不遠處的村莊裡,建起了塔其營子村歷史展示館。九十歲的郭秀英奶奶撫摸著112年前母親十七歲繡的旗袍,像拂過自己的青春,村支書裴學福和村主任陳明泉介紹說,為了讓村民們世世代代記住歷史,記住祖先,他們把城堡包括漢長城文化以及村莊歷史物件整理挖掘,老一輩的村民們至今能講述關於城堡的傳說。
曾經歷史深處的鐵馬雄風,如今就這樣在村莊午後溫暖的陽光下,成為村民們茶餘飯後的談資。
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夕陽西下,古城牆漸漸在落日的餘暉中被勾勒成一幅剪影,時光一眼千年的讓歷史上的今天成為永恆,然而,在守望著古城生活的人們心裡,那段歷史卻是一種延續……
來源: 寧城縣融媒體中心
編輯:畢永寶
如有侵權請私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