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覺得上面這張圖像動漫裡的一個畫面?或者覺得是PS上去的?
這可是實打實的實景拍出來的,感覺下一秒就要被風吹走的「那張紙」,實際上是紐西蘭藝術家尼爾·道森(Neil Dawson)的大型雕塑作品《地平線》,用焊接鋼製成,高15米。它以獨特的創意和造型,贏得了無數好評,被稱為「打破次元壁」的存在。
《地平線》(Horizons)細節
尼爾·道森(Neil Dawson,1948-)
道森在紐西蘭出生和長大,是一位具有國際聲譽的雕塑家,一直關注著各種社會文化環境和全球聚焦的事物,在紐西蘭、澳大利亞、亞洲、英國、歐洲和美國創作了許多雕塑作品。
他的代表作品包括克賴斯特徹奇大教堂廣場的《聖杯》(Chalice);惠靈頓人民廣場的《蕨類》(Ferns);中國上海IFC國金中心的《千裡送鵝毛》(Feather from Afar)等等。
尼爾·道森的公共藝術作品已經成為各個城市的標誌。2004年,尼爾被授予紐西蘭榮譽勳章(New Zealand Order of Merit)。
《聖杯》(Chalice)
《蕨類》(Ferns)
《千裡送鵝毛》(Feather from Afar)
道森的雕塑注重線條的運用和正、負空間的運用,在國際上留下了不可忽視的影響。其結合實際空間和三維空間,同時摒棄了傳統雕塑的體積、重量和不透明等性質,作品看起來都很「輕盈」,仿佛不受地心引力的作用。
奧克蘭大學榮譽教授麥可·鄧恩博士(Dr. Michael Dunn)就在《紐西蘭雕塑:一段歷史》(New Zealand Sculpture: A History)中寫到:
他的雕塑作品以其輕盈的感覺、透明性和脫離地面基座展示的方式而藐視著傳統。
《Kahu》,1994
我們通過各種不同的角度去觀賞他的雕塑,會得到迥異的感受,因為每個雕塑都在內部和周圍的空間和光線中進行合作,通過陰影、透視和體積等視覺元素產生不同的效果。 就像道森把公共藝術作品描述為動態的,它們的外形、意義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
作品《回聲》中,道森不僅用「回聲」這個詞捕捉了他作品中轉瞬即逝的光芒,其效果和存在也依舊依賴於外部事物。
自文藝復興以來,透視法一直被看作是觀察事物或表現事物的「恰當」方式,但《回聲》只能從一個特定的位置觀看,才能被感知到其三維形式,「如果不是從那個特定的位置看,它根本就構不成畫面,就像隨手撿起的樹枝一樣支離破碎,形成的是一個線網」。
《回聲》(Echo,1981)
看他的雕塑,我們會很明顯地感受到什麼叫以天地為背景,再去深究其背後的含義,「輕飄飄」的背後也會很厚重。
他的《線圈》是一件在紐西蘭具有重要意義的作品,於2013年安裝在克賴斯特徹奇城的拉蒂默廣場(Latimer Square)上方。作品的塔尖外形參考了在2011年2月22日地震中被摧毀的大教堂的塔尖,這不僅為每一個觀者的哀悼和反思提供了與眾不同的視野和空間,同時,這件作品也被認為是這座城市需要銘記的歷史時刻的標誌。
《線圈》(Spires)
《地球》,看起來極薄極脆弱的球狀結構,表面描繪的是陸地和海洋上漩渦狀的氣流和洋流。海洋是可見的負空間,透過鏤空的地方,可以看到另一邊的內側金屬色和天空的藍色。
《地球》(Globe)
牛掰掰最喜歡的是他的《漣漪》,就像一滴打破了天空的寧靜的水,漾起了一圈一圈的水紋。
這件作品被懸掛在當時新的懷卡託藝術與歷史博物館的後方。道森說:「當你從博物館的窗戶往外看時,你看到的一半是雄偉的懷卡託河,另一半是天空。我希望,就像你在水中看到天空一樣,看到天空中的水。」
《漣漪》(ripple,1987)
道森的所有作品都能夠在三維空間中有力地表現我們習以為常的事物,並分享其中的精彩奧妙之處,讓自然世界的美盡顯眼前。
《大氣》(Atmosphere, 2018)
道森對畫廊一直有著矛盾的感情,他認為這會讓觀眾遠離現實和他們的環境,讓藝術成為一種獨有的活動,他想要儘可能的平易近人——不僅僅是在地理位置上,還與他從這些觀眾那裡能夠引起的反應有關。所以,他之前一直專注於戶外大型雕塑。
然而,在去年接受媒體採訪的時候,道森表示自己已經逐漸從大型公共雕塑中脫離出來轉向小型雕塑創作,因為「大型公共工程最近變得不那麼受關注,並不總能找到可以為我的項目提供必要內容的關係和合作,另外,設計和實現過程已經變得相當複雜、昂貴,充滿了風險」。
當然,他依舊沒有放棄從自然界獲取靈感,並將自己的作品與全世界儘可能地聯繫起來——「我住在海邊的房子裡,品味著當地的鳥類和灌木,創作雲和羽毛雕塑。同樣地,要想建立一種聯繫,你需要多瞥幾眼作品的來源。在你從那種體驗中創造出一些東西之前,你需要花同樣長的時間讓環境滲透到你的身體裡、腦海裡。」
《Kahu》(2019),紐西蘭
《諾西拱門》(Nor'West Arch,1994),紐西蘭
《天空圖畫》(Sky Drawings,1994)
《對齊》(Snap,1992),阿德萊德節日中心,澳大利亞
關注NOTHINGART,不錯過每一期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