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受牛頓管轄的「反物理」雕塑 | Neil Dawson

2020-11-20 NOTHINGART


是不是覺得上面這張圖像動漫裡的一個畫面?或者覺得是PS上去的?

這可是實打實的實景拍出來的,感覺下一秒就要被風吹走的「那張紙」,實際上是紐西蘭藝術家尼爾·道森(Neil Dawson)的大型雕塑作品《地平線》,用焊接鋼製成,高15米。它以獨特的創意和造型,贏得了無數好評,被稱為「打破次元壁」的存在。


《地平線》(Horizons)細節

尼爾·道森(Neil Dawson,1948-)


道森在紐西蘭出生和長大,是一位具有國際聲譽的雕塑家,一直關注著各種社會文化環境和全球聚焦的事物,在紐西蘭、澳大利亞、亞洲、英國、歐洲和美國創作了許多雕塑作品。

他的代表作品包括克賴斯特徹奇大教堂廣場的《聖杯》(Chalice);惠靈頓人民廣場的《蕨類》(Ferns);中國上海IFC國金中心的《千裡送鵝毛》(Feather from Afar)等等。

尼爾·道森的公共藝術作品已經成為各個城市的標誌。2004年,尼爾被授予紐西蘭榮譽勳章(New Zealand Order of Merit)。


《聖杯》(Chalice)

《蕨類》(Ferns)

《千裡送鵝毛》(Feather from Afar)



道森的雕塑注重線條的運用和正、負空間的運用,在國際上留下了不可忽視的影響。其結合實際空間和三維空間,同時摒棄了傳統雕塑的體積、重量和不透明等性質,作品看起來都很「輕盈」,仿佛不受地心引力的作用。

奧克蘭大學榮譽教授麥可·鄧恩博士(Dr. Michael Dunn)就在《紐西蘭雕塑:一段歷史》(New Zealand Sculpture: A History)中寫到:

他的雕塑作品以其輕盈的感覺、透明性和脫離地面基座展示的方式而藐視著傳統。

《Kahu》,1994


我們通過各種不同的角度去觀賞他的雕塑,會得到迥異的感受,因為每個雕塑都在內部和周圍的空間和光線中進行合作,通過陰影、透視和體積等視覺元素產生不同的效果。 就像道森把公共藝術作品描述為動態的,它們的外形、意義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


作品《回聲》中,道森不僅用「回聲」這個詞捕捉了他作品中轉瞬即逝的光芒,其效果和存在也依舊依賴於外部事物。


自文藝復興以來,透視法一直被看作是觀察事物或表現事物的「恰當」方式,但《回聲》只能從一個特定的位置觀看,才能被感知到其三維形式,「如果不是從那個特定的位置看,它根本就構不成畫面,就像隨手撿起的樹枝一樣支離破碎,形成的是一個線網」。


《回聲》(Echo,1981)


看他的雕塑,我們會很明顯地感受到什麼叫以天地為背景,再去深究其背後的含義,「輕飄飄」的背後也會很厚重。


他的《線圈》是一件在紐西蘭具有重要意義的作品,於2013年安裝在克賴斯特徹奇城的拉蒂默廣場(Latimer Square)上方。作品的塔尖外形參考了在2011年2月22日地震中被摧毀的大教堂的塔尖,這不僅為每一個觀者的哀悼和反思提供了與眾不同的視野和空間,同時,這件作品也被認為是這座城市需要銘記的歷史時刻的標誌。


《線圈》(Spires)


《地球》,看起來極薄極脆弱的球狀結構,表面描繪的是陸地和海洋上漩渦狀的氣流和洋流。海洋是可見的負空間,透過鏤空的地方,可以看到另一邊的內側金屬色和天空的藍色。


《地球》(Globe)


牛掰掰最喜歡的是他的《漣漪》,就像一滴打破了天空的寧靜的水,漾起了一圈一圈的水紋。


這件作品被懸掛在當時新的懷卡託藝術與歷史博物館的後方。道森說:「當你從博物館的窗戶往外看時,你看到的一半是雄偉的懷卡託河,另一半是天空。我希望,就像你在水中看到天空一樣,看到天空中的水。」


《漣漪》(ripple,1987)


道森的所有作品都能夠在三維空間中有力地表現我們習以為常的事物,並分享其中的精彩奧妙之處,讓自然世界的美盡顯眼前。


《大氣》(Atmosphere, 2018)


道森對畫廊一直有著矛盾的感情,他認為這會讓觀眾遠離現實和他們的環境,讓藝術成為一種獨有的活動,他想要儘可能的平易近人——不僅僅是在地理位置上,還與他從這些觀眾那裡能夠引起的反應有關。所以,他之前一直專注於戶外大型雕塑。


然而,在去年接受媒體採訪的時候,道森表示自己已經逐漸從大型公共雕塑中脫離出來轉向小型雕塑創作,因為「大型公共工程最近變得不那麼受關注,並不總能找到可以為我的項目提供必要內容的關係和合作,另外,設計和實現過程已經變得相當複雜、昂貴,充滿了風險」。

當然,他依舊沒有放棄從自然界獲取靈感,並將自己的作品與全世界儘可能地聯繫起來——「我住在海邊的房子裡,品味著當地的鳥類和灌木,創作雲和羽毛雕塑。同樣地,要想建立一種聯繫,你需要多瞥幾眼作品的來源。在你從那種體驗中創造出一些東西之前,你需要花同樣長的時間讓環境滲透到你的身體裡、腦海裡。


《Kahu》(2019),紐西蘭


《諾西拱門》(Nor'West Arch,1994),紐西蘭


《天空圖畫》(Sky Drawings,1994)


《對齊》(Snap,1992),阿德萊德節日中心,澳大利亞



關注NOTHINGART,不錯過每一期的精彩。

相關焦點

  • 「反雕塑」現象批評
    杜桑《泉》對生活器具的直接挪用,動搖了傳統雕塑的材料取向和造型方式。稍後,畢卡索的《牛頭》、沃爾夫岡的《大頭》、阿爾芒的《長期停泊》等一批既不「雕」也不「塑」的叛逆之舉開啟了當代雕塑家對傳統材料和技術方式的變革先河。  而在中國,「反雕塑」的情形似乎有些不同。1919年「新文化運動」的洪流雖然推動了中國雕塑的現代轉型,但前行的道路鋪設的是西方傳統雕塑的基石。
  • 高中物理牛頓運動定律知識點梳理
    三、牛頓第二定律。1、內容:物體加速度大小跟它受到的作用力成正比,跟它的質量成反比,加速度方向跟作用力方向相同;2、公式:F=ma;3、理解:是加速度的定義是,而為加速度的決定式,即揭示了加速度是由物體所受合外力產生的,由物體的質量和合外力大小決定,方向為所受合力方向。
  • 高考物理知識點:牛頓運動定律
    (3)不受力的物體是不存在的。牛頓第一定律不能用實驗直接驗證。但是建立在大量實驗現象的基礎之上,通過思維的邏輯推理而發現的。它告訴了人們研究物理問題的另一種新方法:通過觀察大量的實驗現象,利用人的邏輯思維,從大量現象中尋找事物的規律。
  • 【物理啟發】牛頓定律為何會失效?
    故而,數學是真實世界的近似,物理是客觀規律的表象。」科學定律通常基於概念假設和邏輯推理,而後建立起來。假設性概念雖然符合當下實驗觀測卻未必代表自然本質的現實(科學定律存在時代局限性,需要不斷完善)。牛頓第一定律:任何一個物體在不受外力或受平衡力的作用時,總是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直到有作用在它上面的外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為止。1)提出「慣性」概念,指明一切物體都具有慣性,慣性是物體的物理屬性。2)將「力」與物體分開,認為物體只會被迫「受力」,自身不產生「力」。
  • 博士課堂||高中物理:3.3 牛頓第三定律
    今天我們一起學習高中物理第三章第三節《牛頓第三定律》:如下圖,用手拉彈簧時,彈簧受到手的拉力 F,同時彈簧發生形變,手也就受到彈簧的拉力 F'。那麼手拉彈簧的力與彈簧拉手的力是什麼關係呢?人對體重計的壓力和體重計對人的支持力是一對作用力與反作用力C. 人所受的重力和人對體重計的壓力是一對平衡力D.
  • 高中物理必修1:牛頓第三定律知識點總結
    牛頓第三定律(1)內容:兩個物體之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條直線上.(2)表達式:F=-F′.牛頓第三定律的適用範圍:牛頓第三定律是個普遍定律.所闡明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關係不僅適用於靜止的物體之間,也適用於相對運動的物體之間,這種關係與作用力性質、物體質量大小、作用方式(接觸還是不接觸)、物體運動狀態及參考系的選擇均無關. 3.
  • 牛頓第一二三定律公式內容是什麼,高中物理必考
    很多高中學生對牛頓第一第二第三定律公式內容是什麼都不太清楚,當然這是高考物理必考內容,而且每年考試佔的比重都非常大。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一切物體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狀態,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為止。它又被稱作為慣性定律。
  • Scratch趣味編程與物理8—牛頓三大運動定律
    2)牛頓第二運動定律,物體加速度的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體的質量成反比,且與物體質量的倒數成正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用公式可表達為:F=m×a,其中當F為物體所受的作用力,單位牛頓、m為物體的質量,單位千克、a為物體加速度,單位m/s²。
  • 高中物理(第二十九講)牛頓第三定律
    跟順哥學物理,今天我們接著學習牛頓第三定律。看下圖,大力士能推動牆嗎?誰動了牛頓是英國人,他最開始寫的牛頓第三定律是用拉丁文寫的,因為人們那個時候用拉丁文寫東西,拉丁文被認為是一種很嚴謹的語言我們知道,太空中重力微弱,一旦與航空器分開,太空人會一直在太空漂浮,有可能永遠也回不來。這種情況下太空人要做的就是用身上攜帶的最重的物體,用力朝太空飛行器相反的方向拋出,這樣太空人會得到一個反推力,將太空人推向太空飛行器,從而獲救。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只要談到力,就一定存在受力物體和施力物體。
  • 高中物理:牛頓運動定律知識點歸納總結,新學期預習/複習必備!
    (1)運動是物體的一種屬性,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2)定律說明了任何物體都有慣性.(3)不受力的物體是不存在的.牛頓第一定律不能用實驗直接驗證.但是建立在大量實驗現象的基礎之上,通過思維的邏輯推理而發現的.它告訴了人們研究物理問題的另一種新方法:通過觀察大量的實驗現象,利用人的邏輯思維,從大量現象中尋找事物的規律.
  • 點評牛頓:為新物理革命做思想理論準備
    很顯然,在新一輪物理革命之前,對舊物理的理論進行客觀的評價是尤為必要的。當然,「宇宙的實在」就是最「客觀的評價」。那麼,第一個需要客觀評價的就是牛頓的理論。所以牛頓第一定律,及「慣性參照系」違背宇宙的實在,是不能繼承的劇毒遺產(遺憾的是,愛因斯坦很不幸地繼承了牛頓第一定律和慣性參照系,從而導致他的相對論全軍覆沒)! 所以,筆者認為,在新物理的理論框架中,牛頓第一定律必須毫不猶豫地予以廢除!2. 牛頓第二定律:物體的加速度跟物體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跟物體的質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 第19講 牛頓第二定律 高中物理必修一
    2、要知道一牛頓力的物理意義,使質量為一千克的物體產生一米每兩次方秒的加速度的力就是一牛頓,公式表示就是1㎏×1m/s2=1N。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就是這樣推導出來的。3、學習牛頓第一運動定律和牛頓第二運動定律後,應該對力和運動的關係作一小結:(1)物體所受的合外力產生物體的加速度。①當物體受到合外力的大小和方向保持不變、合外力的方向和初速度方向沿同一直線且方向相同,則物體做勻加速直線運動。
  • 【物理大師】牛頓VS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因光電效應理論獲得了1921年諾貝爾物理獎。科學家們認為,愛因斯坦還有六項能夠獲得諾貝爾獎的研究,分別是:狹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能量量子化、自發發射和受激發射、德布羅意波、玻色-愛因斯坦凝聚。因此,愛因斯坦應該獲得7次諾獎。
  • 搞笑照片:印度這個國家好神奇,他好像不在牛頓的管轄範圍
    沒有辦法,天太冷了,想抽根煙,我都不捨得伸手,用筷子是個不錯的選擇哦。看到垃圾桶上字,我想問一句,這個垃圾桶還有什麼用?早上出門的時候發現車上被別人噴了漆,報警之後才明白,那個姑娘噴錯了車。公司裡來了個新同事,據說他特別喜歡養動物,看到他的辦公桌我傻眼了。
  • 牛頓力學為什麼對粒子物理不適用?
    牛頓力學以牛頓三大運動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為基礎,所以牛頓力學的適用範圍,受限於這四個基本定理,像微觀和宏觀高速就不適用牛頓力學。如果我們深究其中的原因,其實還是牛頓力學的基本定律存在局限性,從而導致經典力學的適用範圍受限,牛頓三大運動定律分別是:慣性定律、牛頓第二定律(F=ma)、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定律。
  • 高中物理 | 4.5牛頓第三定律詳解
    兩個物體之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條直線上。表達式   F=-F一對相互作用力一對平衡力作用對象兩個物體同一個物體作用時間兩個力同時產生,變化,消失,同生共死一個力的產生,變化,消失不一定影響另一個力。
  • 美國「長臂管轄」反興奮劑 遭直懟:先管管你自己!
    「長臂管轄」,確鑿無疑!國際體育機構:美國,先管好你自己國際奧委會和世界反興奮劑機構迅速雙雙發聲,代表國際體育界表達對美國此舉的「不以為然」,並直指美國「雙標」。眾所周知,美國職業聯賽集興奮劑濫用的「重災區」和「飛地」於一身,美國大學體育聯盟(NCAA)在這一問題上也是「不遑多讓」。
  • 物理基礎要點:直線運動、力和物體的平衡、牛頓運動定律
    (3)不受力的物體是不存在的.牛頓第一定律不能用實驗直接驗證.但是建立在大量實驗現象的基礎之上,通過思維的邏輯推理而發現的.它告訴了人們研究物理問題的另一種新方法:通過觀察大量的實驗現象,利用人的邏輯思維,從大量現象中尋找事物的規律.
  • 反重力裙這個反人類的設定,為何在動漫中頻繁被使用,牛頓不想管
    要說動漫中最不符合現實的設定,最反人類的設定,除了動漫女孩那巨大無比的眼睛,就是動漫女孩子的反重力的群子,而且這種反重力還是一種條件性的反重力,在能夠遮住重要部位的時候遵循著基本的無力法則好好的隨風飄揚,在動漫女孩倒立裙子本應該遮不住的時候,偏偏就能反重力的遮住,讓宅男們看得很是難受。
  • 2019教師招聘物理學科《牛頓第三定律》說課稿
    《牛頓第三定律》說課稿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是X號考生,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牛頓第三定律》。課程標準指出,新時期物理學科的總目標是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養,我將本著這一核心理念,談一談我對本節課的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