溜坍湧突極高風險新平隧道貫通施工人員歡慶(徐章位 攝)
中鐵隧道局施工人員在「雨」中作業(程凱 攝)
中鐵隧道局施工人員在進行隧道支護作業(彭國武 攝)
大型機械在隧道裡進行開挖作業(彭國武 攝)
4月26日上午,經過近4年的艱苦奮戰,中老昆(明)萬(象)鐵路重點控制性工程——新平隧道安全按期貫通,標誌著中老昆萬鐵路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將為全線按期完成鋪軌任務奠定堅實基礎。
新平隧道位於雲南省玉溪市新平縣,全長14.8公裡,屬單洞雙線隧道。該隧道從兩大斷裂帶間通過,共穿越7條斷層破碎帶,圍巖極其鬆散、破碎、富水,溜坍、軟巖大變形以及突泥湧水頻發,地質條件極為複雜、安全風險極高、施工難度極大,是全線的「咽喉」工程。
因施工難度大,安全風險高,2016年6月開工建設以來,每向前掘進1米建設者們都要付出艱辛的努力。據了解,每天隧道湧水量均保持在2萬立方米以上,湧水如柱,在掌子面形成碩大的水花。在這裡,水鞋、雨衣、安全帽成為了建設者的標配。有的職工嫌麻煩,乾脆把雨衣脫掉,穿著水鞋、帶著安全帽,光膀子在水中幹活。
「隧道施工怕軟不怕硬,巖石地質採用大型機械化配套能快速推進,但富水粉細砂地層成巖性差,長時間受水浸泡後呈流塑狀,施工中極易湧水、湧砂,新平隧道的砂比芝麻粥還細,含水量最高達28%,就跟水豆腐一樣。建設者們形容隧道的建設是在『水豆腐』中打洞。」中鐵隧道局玉磨鐵路項目部總工程師王慶建說。
在這樣的環境下,每個作業小組要站在水中作業四五個小時,然後又換另一個作業小組,每天周而復始,反覆作業。儘管這樣,新平隧道6號橫洞因突泥湧水阻斷施工,導致半年內兩次改道繞行。據統計,新平隧道先後發生突泥湧水31次,湧突量6.7萬餘方,溜坍410餘次5.7萬餘方,累積變形達2160米。
期間,為破解施工難題,鐵路部門和施工單位組織專家組進駐現場,根據現場實際進行動態設計,採取長隧短打策略,全隧開設13個輔助坑道,最多時29個作業面同時施工。在與複雜地質的博弈中,參建單位創新使用「三臺階預留核心土帶仰拱非爆一次性開挖工法」,把複雜地質劃成若干個小單元,精細組織推進,自主研發整體配套移動棧橋、組合式變截面二襯臺車等隧道施工利器全力推進工程建設。
「新平隧道是全線的『卡脖子』工程,這座隧道的安全按期貫通不僅為全線化解安全風險,也為後續橋梁架設、軌道鋪設創造條件,為全線按期建成通車提供保障。」中國鐵路昆明局集團滇南鐵路建設指揮部副指揮長劉俊成說。
中老昆萬鐵路全長1000多公裡,其中,國內玉溪至磨憨段全長508公裡,設計時速160公裡,預計2021年底與寮國段磨丁至萬象鐵路同步開通。通車後,中老昆萬鐵路將成為我國西南地區又一條進出境國際鐵路通道。屆時,昆明至西雙版納客車旅行時間僅需3小時左右,至寮國首都萬象有望實現夕發朝至。(中國日報雲南記者站)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