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靈肉是否一體
耶穌自始至終都是因為受命於上帝才來到凡世完成自己的使命,使命達成的時候,耶穌就進入了天國,其實復活之後的耶穌是沒有實體的,這就是為什麼他的門徒看到他都是突然就出現的,就是因為此刻耶穌已經脫離了肉體的束縛。但是為何墓穴裡沒有了耶穌的屍體?要解釋這個問題首先要看是否把肉體和靈魂視為一體。如果是一體的,那麼耶穌的肉身是三位一體的身體,跟靈魂是一起來到這個凡世,而後被釘上十字架,肉體和靈魂一同承受世間罪惡,最後完成使命後一同進入天國——這是可以解釋聖經裡說的耶穌屍體不見的原因。但是如果把肉體跟靈魂分裂開來,就無法解釋聖經本身體現出來的矛盾。因為聖經裡明確說了耶穌屍體不見了,也明確說了耶穌進入了天國,而且在進入天國前跟門徒的交流方式可以看出耶穌已經非常自由。所以無論如何,閱讀聖經應該確立的一個觀點就是靈肉是一體的。

但是在佛教思想裡面,靈與肉是分開來的。因為佛教思想裡要普渡眾生的原因就在於人世有輪迴,而進入輪迴的靈魂必然是要經歷生老病死這等苦楚的,無法逃離,三界皆苦,而修佛是唯一的出路,因為佛會把一個靈魂帶入西方極樂世界,不再進入輪迴。輪迴的存在形式是多樣化的,這個你前世作惡還是行善,或是欠債或是有恩於人有莫大的關係,只是靈魂是始終如一的,在六道輪迴裡為自己前世的行為接受既定的命運,這就是因果循環。
2,使命感的內外驅動
三位一體是很複雜的宗教思想,我們姑且簡單一點說,耶穌基督是上帝的「聖子」這一個位格下凡替全人類贖罪,所以耶穌的出身本身就是神性的體現。耶穌從降臨的那一刻開始就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雖然他的母親知道自己兒子會是一個無冕之王,卻不知道是一個遭受巨大苦難的王。耶穌的經歷是身體的苦隨著使命的到來越發地苦。至於精神,剛開始的時候耶穌精神上是滿足的,愉快的,因為接受並期待使命的到來。但是在被捕的前夜,我們知道耶穌也祈禱過讓上帝換一種方式,因為那即將到來的慘烈讓耶穌也「顫抖」了。所以我認為耶穌是遭受了靈肉雙重的巨大折磨才完成使命的。最後進入天國的耶穌也沒有想像中安然舒適,因為他是上帝的「羔羊」,他依舊帶著自己的使命隨時準備遭受第二次以及接下來無數次的贖罪苦難。聯想到人們向上帝祭獻羔羊,那麼耶穌是不是上帝向自己和撒旦戰爭祭獻的羔羊呢?

耶穌自始至終受命於既定的使命,這個驅動來源於上帝。
釋迦牟尼的降生時也有很多傳奇,但是他自己是王子,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可以說是人間富貴人,可是卻看見世人的苦而萌生了出家的念頭,為的是替自己然後發展到替普羅大眾尋找一種解脫的方式。釋迦牟尼主動去過清苦的生活,也在身體和精神上遭受苦難後悟道成功,進入了佛的境界。這個驅動自始至終是來源於他的內心,即使有一種說法,認為他是釋迦牟尼佛自願於娑婆世界五濁惡世示現成佛,也是自身驅動力在起作用。釋迦牟尼也可以說是主動犧牲自身進入塵世向世人示現成佛,提供一種進入西方極樂世界徹底解脫輪迴之苦的修行方式。
3,原罪和業障
我們知道耶穌贖罪的最大原因就是人類帶著原罪,世人不但本身有原罪,還容易受到撒旦的蠱惑犯下各種錯,為了把人類從罪惡中贖出來,耶穌才成為了「羔羊」犧牲掉了,在立意上當然耶穌更多體現了悲壯的嚴肅主題。而釋迦牟尼更自在一些,是示現成佛,以身作則告知世人如何做人,行事,以及進入極樂世界的修行方式。佛面向的也是普羅大眾,但是只有悟道之人才有機會消除自己的業障,明白如何為自己犯的錯進行救贖。釋迦牟尼進入了塵世,卻沒有為誰的罪孽去承擔,因為自己的業障只有自己才能承擔。所以修道修的是個人,佛教更多的是提供解除世人煩惱的思路,但是罪還是恩還得個體自己去承受。所以佛教的因果關係更強,前因後果的邏輯是唯一的邏輯,也告誡世人要謹言慎行,因為你自己的言行就是唯一的因果,而不會有誰替你受過。

4,環之外的耶穌和釋迦牟尼
基督教來說,一個人的好壞,得看身體是被上帝代表的善良純潔佔據還是被代表撒旦的邪惡醜陋佔據,這裡很多時候人並沒有主動權,做好做壞全由佔據身體的靈做主。所以耶穌永遠都在天國候命,等待屬於自己的使命時刻到來——替人類贖罪,然後大家從頭再來一遍。這個環是人類永遠在善惡間搖擺不定,大部分時候被惡佔據了上風,所以上帝安排了環之外的耶穌來拯救世人。如果世人大多信奉上帝,那麼耶穌就少糟一輪的罪,如果世人大多被撒旦誘惑,那麼耶穌就得被釘完一回又一回。

而釋迦牟尼佛則閒適很多,沒有背負這麼沉甸甸的擔子,他頂多幻化一下形體感念一下塵世,讓更多的事物加入到佛的世界裡去。至於人,緣起緣滅全憑一念之間,前世今生來世完成一個封閉的環,你不能甩鍋給任何人,從來沒有救世主,你自己就是主人。如果你悟性特別高,那麼恭喜,你可以不用受輪迴之苦,直接不生不死進入了極樂世界。這個環就是世間萬物的六道輪迴,而釋迦牟尼提供的是環之外的方式,至於你在輪迴中受苦還是享福,行善還是作惡都沒關係,因為果子都是你自個兒的。你要有悟性就跳出環,進入永恆無憂模式。
(本文作者原創。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