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microRNA表觀轉錄調控新機制——位點特異性氧化 - 中國...

2020-12-06 中國生物技術網

心肌肥大是心肌細胞對各種外在和內在刺激的反應,這些刺激會增加生物力學的壓力。雖然肥厚最終能使腸壁張力正常化,但它仍能導致不利的結果,如猝死或心力衰竭【1】。研究發現,氧化應激是引起心肌肥厚尤其是腎上腺素能性肥大的一個重要原因。氧化應激是一種病理學上高水平的細胞內氧化劑,可能會推動心血管疾病的進展,這一概念已經引發了許多幹預措施的臨床試驗,如抗氧化維生素。但這並沒有降低疾病的發展和風險,部分原因可能是人們關注氧化應激的危害,卻忽視了氧化還原平衡、活性氧(ROS)和活性氮在細胞生理病理中的廣泛作用【2】

氧化還原信號——一種對細胞內信號通路組分進行特定的、通常可逆的氧化/還原修飾的活性反應組分——在許多生理和病理過程中被認為是至關重要的【3】。而其中一個很重要的修飾就是8-氧代鳥嘌呤(8-oxoguanine,o8G)。核酸中鳥嘌呤氧化產生o8G,可以與腺嘌呤配對,誘導DNA中鳥嘌呤向胸腺嘧啶(G>T)的突變【4】,而研究發現在各種疾病發病過程中, RNA比DNA更容易產生o8G修飾。

在心臟中,氧化還原信號可以調節多種生理過程,並參與多種病理生理過程和內穩態或應激反應途徑。miRNA作為靶向mRNA的轉錄後調節因子,其氧化已被發現與細胞的氧化還原狀態相關,同時多種miRNA被證實參與了心肌肥厚發病過程。但是,迄今為止,o8G氧化修飾僅被認為是氧化損傷的結果,而其與miRNA相關的有效的表觀轉錄水平作用從未被提及,並且其是否與心肌肥大有關也未可知。

2020年8月5日,來自韓國高麗大學的Sung Wook Chi研究團隊在Nature上在線發表文章「Position-specific oxidation of miR-1 encodes cardiac hypertrophy」,在氧化還原相關的心肌肥厚動物和細胞模型中對氧化的miRNA進行了特異性測序,發現miR-1種子區域可以產生位置特異性o8G修飾,並通過o8G·A鹼基配對調控新的mRNA,從而誘導心肌肥厚的發生。由此表明miRNA的位置特異性氧化可以作為一種表觀轉錄機制來協調病理生理氧化還原所介導的基因表達。

首先,體外細胞實驗和體內小鼠模型均證實,腎上腺素能受體抑制劑(苯腎上腺素PE或異丙腎上腺素ISO)可刺激心肌肥厚的發生,促使細胞產生ROS。此外,血清飢餓(刺激腎上腺素能性心肌肥厚的前提條件)可以增強高基礎ROS水平下的心肌增大表型。而抗氧化劑N-乙醯半胱氨酸(NAC)則可以逆轉這些現象。同時,研究發現在PE處理過的大鼠心肌細胞(H9c2細胞)及原代大鼠心肌細胞(rCMC)中,小RNA尤其是20 nt大小左右的miRNA中出現了o8G修飾的富集,這比細胞中出現在大RNA中的o8G的程度更高,也遠遠高於由百草枯誘導的氧化應激所出現的o8G修飾的數量。

隨後,本文研究人員通過優化免疫沉澱技術和o8G誘導的G>T轉換,開發了一種針對miRNA中o8G的測序方法,即o8G-miSeq。將該方法應用於H9c2細胞或rCMC中,結果均顯示,miR-1b比其他miRNA更易被氧化,o8G富集程度更高,並且在PE處理後,o8G主要發生在種子區域,其中第2、3、7和15位置的o8G明顯增加(圖1 左)。而當對PE處理的rCMC進行血清飢餓時,miR-1b的第7位鹼基G成為唯一被氧化的鹼基(圖1 右),miRNA測序分析表明僅在這個位置G>T轉換增加了約2倍。

圖1o8G-miSeq分析PE處理後的rCMC(右:進行血清飢餓)

進一步的實驗證實,雖然在ISO處理的小鼠心臟中,miR-1的表達降低,但是其氧化水平是增強的。那麼發生在其種子區域的o8G(位置2、3、7,分別命名為2o8G-miR-1、3o8G-miR-1 和7o8G-miR-1)是否可使得miR-1通過o8G·A鹼基配對而識別新的靶點呢?結果是肯定的。螢光素酶報告實驗顯示o8G-miR-1可以通過同源的含氧位點使靶基因沉默,這些含氧位點可以對PE處理產生反應,並在NAC處理後反應減弱,從而表明內源性o8G-miR-1的水平足以重新靶向目的基因並實現基因沉默。當然,由於殘存的o8G·C鹼基配對活性,氧化的miR-1也能夠抑制與種子序列匹配的一些靶基因,只是抑制效果遠遠不如未被氧化的miR-1。

已知miR-1可以誘導細胞萎縮,但是本文研究人員發現PE處理可以損傷miR-1的這種作用。當向心肌細胞中導入合成的2o8G-miR-1、3o8G-miR-1 和7o8G-miR-1時,細胞表現出比PE處理後更嚴重的肥厚表型,當用鹼基U替代o8G(形成2U-miR-1、3U-miR-1和7U-miR-1)時也出現了同樣的表型,由此表明o8G對心肌肥厚的誘導是依賴於其o8G·A鹼基配對活性的。進一步的,研究發現,由7o8G-miR-1或7U-miR-1誘導產生的心肌肥厚,其細胞內心房肽ANP(一種心肌肥厚的標誌物)的表達顯著增加,隨著時間的增加,細胞逐漸增大。將合成的7o8G-miR-1或7U-miR-1通過尾靜脈注射給予小鼠後,小鼠心臟室間隔心肌細胞增大約19%,心臟增大至少10%(圖2)。同樣的,心肌細胞特異性表達7U-miR-1的轉基因小鼠也表現出類似的表型。而當特異性抑制小鼠心肌細胞中的7o8G-miR-1時,ISO誘導的心肌肥厚現象減弱。

圖2 7o8G-miR-1給藥後小鼠心臟組織切片

對o8G-miR-1給藥後的心肌細胞進行RNA測序以評估miR-1的氧化帶來的轉錄組效應,研究人員發現miR-1的o8G氧化修飾使得其重新靶向了一批新的mRNA,miR-1種子區域的氧代位點(如7氧代位點)在3』-UTR區域進化保守,使大多數基因表達下調,而這些表達下調的差異基因功能主要與心臟功能如心臟形態發生、心臟收縮和鈣離子轉運相關,並富集於心肌肥厚相關通路中。

最後,研究人員發現,o8G-miR-1也參與了其他類型心肌病的發生,在心肌病病人的心肌細胞中,miR-1種子區域的氧代位點靶向的mRNA也出現富集,例如HSPB7——先天性擴張性心肌病的風險基因——具有7氧代位點。

綜上所述,本文證明了腎上腺素能受體的激活產生ROS,導致miR-1種子區域o8G的形成(尤其是形成7o8G-miR-1),從而使得miR-1重新靶向抑制可在心肌肥厚通路中發揮作用的新靶點,進而驅動心肌肥厚和疾病的發生。也由此表明,o8G在miRNA中的形成可能是一種普遍的表觀轉錄機制,通過這種機制,ROS在病理生理條件下可以對基因表達進行微調,作為氧化還原信號的一部分,最終導致表型的改變。

原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2586-0

來源:BioArt

參考文獻:

1. Frey, N. & Olson, E. N. Cardiac hypertrophy: 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Annu. Rev. Physiol. 65, 45–79 (2003).

2. Burgoyne, J. R., Mongue-Din, H., Eaton, P. & Shah, A. M. Redox signaling in cardiac physiology and pathology.Circ. Res. 111, 1091–1106 (2012).

3. Forman HJ, Fukuto JM, Torres M. Redox signaling: thiol chemistry defines which reactive oxygen and nitrogen species can act as second messengers.Am J Physiol, Cell Physiol. 2004; 287:C246–C256.

4. Shibutani, S., Takeshita, M. & Grollman, A. P. Insertion of specific bases during DNA synthesis past the oxidation-damaged base 8-oxodG.Nature349, 431–434 (1991).

相關焦點

  • 《Nature》報導T細胞功能調控的關鍵轉錄因子
    本研究通過轉錄組及表觀組學手段,發現功能缺陷的T細胞 [Dysfunctional T cell], 包括免疫耐受T細胞 [Tolerant T cell] 和慢性感染和腫瘤微環境導致的耗竭T細胞 [Exhausted T cell], 都特異性穩定高表達轉錄因子NR4A1。NR4A1對於自身免疫疾病和腫瘤免疫都起著關鍵負調控作用。
  • 研究發現自然殺傷細胞促進胚胎發育的轉錄調控新機制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免疫學研究所教授魏海明、傅斌清和田志剛課題組合作研究發現,蛻膜自然殺傷細胞(NK細胞)高表達轉錄因子PBX1,能夠增強生長因子轉錄,促進胚胎發育;NK 細胞 PBX1 功能異常與不明原因復發性流產病因存在相關性。
  • 中國科大發現自然殺傷細胞促進胚胎發育的轉錄調控新機制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免疫學研究所教授魏海明、傅斌清和田志剛課題組合作研究發現,蛻膜自然殺傷細胞(NK細胞)高表達轉錄因子PBX1,能夠增強生長因子轉錄,促進胚胎發育;NK 細胞 PBX1 功能異常與不明原因復發性流產病因存在相關性。
  • 揭示天然反義轉錄本調控microRNA生物合成和植物抗熱性的新機制
    該研究組長期從事miRNA生物合成分子機制及其應用技術的研究,曾經在模式植物擬南芥和蔬菜作物白菜中識別出大批miRNA基因的天然反義轉錄本(natural antisense transcripts,NATs),新發表的論文首次報導了miR398基因天然反義轉錄本調控miR398生物合成和植物抗熱性的新機制,該結果為人們深入探究生物體內基因沉默和表達調控的秘密,在實踐中通過miRNA和天然反義轉錄本改良作物重要農藝性狀提供了科學依據
  • 【科技前沿】張宏團隊揭示自噬調控新機制:IPMK通過抑制轉錄因子...
    敲除IPMK提升自噬活性並促進溶酶體的產生和功能進一步研究發現,IPMK對於自噬活性和溶酶體產生的調控依賴於轉錄因子TFEB。IPMK缺失可以特異性地提高TFEB的轉錄活性,促進TFEB下遊基因的轉錄,進而促進溶酶體的產生和功能,提升自噬活性。敲減TFEB能夠抑制IPMK敲除細胞中異常增強的自噬活性和增多的溶酶體。
  • 西交利物浦大學團隊繪製出精確M6A表觀轉錄組地圖
    蘇州2019年3月22日 /美通社/ -- 來自西交利物浦大學的研究人員已完成對全轉錄組m6A RNA修飾的高解析度預測,成功繪製了精準的m6A表觀轉錄組地圖。 這項由生物科學系孟佳博士帶領的研究已於近日發表在《核酸研究》上。 孟博士表示,研究結果可能會給許多疾病帶來希望。
  • MYC-MYB轉錄因子調控擬南芥維管束鞘特異性基因表達
    此外,參與硫代葡萄糖苷生物合成的MYB76及其他MYB結構域轉錄因子的轉錄本也優先與維管束鞘核糖體相關聯【3】。但是目前尚不清楚這種特異性基因表達模式的調控機制。近日,英國劍橋大學Julian M.Plants在線發表了一篇題為A bipartite transcription factor module controlling expression in the bundle sheath of Arabidopsis thaliana的研究論文,結合DNaseI-Seq數據與功能分析,揭示了MYB76基因在維管束鞘細胞特異性表達的調控模塊
  • 生命科學學院蘇曉東實驗室揭示茉莉酸信號通路中轉錄因子調控新機制
    MYC2與DNA複合物晶體結構,發現轉錄因子的多聚化調控茉莉酸信號通路基因表達的新模式。茉莉酸是重要的植物激素,在幫助植物抵抗外源環境壓力,以及調控植物自身生長發育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該信號通路中的核心轉錄因子是一類屬於bHLH家族的蛋白,包括MYC2、MYC3等。一直以來人們都認為該信號通路中轉錄因子的調控能力主要和其自身在植物中的表達量相關,其結構細節及聚集狀態從未被研究過。
  • Cell Res:陳玲玲等揭示一條lncRNA調控MYC轉錄的新機制
    研究發現並揭示了一條結腸癌特異表達的長非編碼RNA(CCAT1-L)通過參與染色質高級結構維持實現對MYC基因轉錄調控的分子機制。該研究通過對結腸癌病人臨床樣品的全基因組測序,在「基因沙漠」區域(gene desert)——8q24區域、MYC基因上遊約500 Kb處發現了一條豐度很高,且在結腸癌中特異表達的lncRNA,命名為CCAT1-L。
  • 上海生科院揭示革蘭氏陽性細菌CcpA蛋白的調控新機制
    它通過識別並結合至靶基因的特定位點執行其轉錄調控功能,進而形成複雜的調控網絡,這類結合位點被稱為cre(catabolite response elements)序列。目前已發現的被CcpA識別的cre通常是14-16個核苷酸的反向迴文序列,其基序在長度和核苷酸組成上均比較相近。
  • 構建葉片轉錄調控網 讓玉米基因編輯不再「大海撈針」
    山東農業大學農學院李平華教授與香港中文大學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鍾思林教授、美國康奈爾大學基因組多樣性研究所合作,利用高通量研究玉米轉錄因子調控位點技術
  • 南開大學團隊揭示B肝病毒轉錄複製調控新機制
    南開新聞網訊(通訊員 張瑋光 記者 吳軍輝)記者獲悉,長期從事B肝、肝癌研究的南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張曉東教授團隊在B肝病毒轉錄、複製調控機制方面有了新突破。日前,他們在生物醫學領域學術期刊《Theranostics》上發文,首次報導了「組蛋白乙醯轉移酶HAT1信號通路促進HBV cccDNA(B肝病毒共價環狀閉合DNA)微小染色體組裝和表觀遺傳修飾」的新機制,為臨床清除HBVcccDNA和治療B肝提供了新的潛在靶點。  B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的慢性感染可導致肝炎、肝硬變和肝癌。
  • 重慶大學李正國團隊揭示番茄果實成熟轉錄調控新機制
    The Plant Journal 重慶大學李正國團隊揭示番茄果實成熟轉錄調控新機制責編 | 奕梵通過對番茄果實成熟突變體的研究,現已鑑定出了多個調控果實成熟的基因。乙烯作為一種重要的植物激素,在呼吸躍變型果實(番茄、蘋果、香蕉等)的成熟過程中發揮關鍵調控作用。目前報導較多的果實成熟調控基因多為正調控因子,且很多基因的作用機制仍不清楚。
  • 化學學院來魯華課題組發現基因轉錄調控相分離新機制
    DNA形成液液相分離的新機制。作為遺傳信息的載體,DNA在細胞中被緊密組裝在不同的染色質結構域中,而如何調控這些染色質結構域的組裝,從而控制基因的轉錄仍然是未解之謎。生物大分子的相分離現象是指蛋白質及核酸等分子通過多價相互作用在細胞中形成無膜包裹的細胞器,在大分子結構組裝、功能調控和信號轉導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 Nestin基因表達調控研究進展
    研究Nestin基因的表達調控規律,將有助於人們認識神經前體細胞的生物特性。Nestin基因的第二內含子具有中樞神經系統(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組織特異性增強子活性,然而調控該基因在神經發育過程中表達的轉錄因子尚不明確。在這項工作中,金志剛等研究人員首先發現小鼠Nestin 基因的第二個內含子能指導報告基因LacZ在發育的神經系統中專一表達。
  • 西北大學校研究團隊揭示丁香假單胞菌轉錄調控網絡
    10月2日,《自然·通訊》雜誌在線發表了嚴健、鄧新教授帶領的西北大學與香港城市大學聯合研究團隊的重要研究成果——A compendium of DNA-binding specificities of transcription factors in Pseudomonas syringae,通過HT-SELEX技術解析丁香假單胞菌基因組內上百個轉錄因子的DNA序列結合特異性,並進一步構建該植物病原體全基因組轉錄調控網絡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等揭示H3K27me3識別與轉錄抑制調控的新機制
    研究發現了一個新的組蛋白H3K27me3閱讀器,並揭示了該閱讀器抑制轉錄的一種新的分子機制:通過抑制Pol II末端磷酸化抑制轉錄的起始。組蛋白H3第27位賴氨酸的三甲基化修飾(H3K27me3)是一類重要的轉錄抑制性翻譯後修飾(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PTM),在生物進程的各個方面發揮作用。
  • 研究揭示天然反義轉錄本調控microRNA生物合成和植物抗熱性機制
    該研究組長期從事miRNA生物合成分子機制及其應用技術研究,曾在模式植物擬南芥和蔬菜作物白菜中識別出miRNA基因的天然反義轉錄本(natural antisense transcripts,NATs),新發表的論文首次報導miR398基因天然反義轉錄本調控miR398生物合成和植物抗熱性的新機制,研究結果為學界深入探究生物體內基因沉默和表達調控機制,在實踐中通過miRNA和天然反義轉錄本改良作物重要農藝性狀提供科學依據
  • 同濟大學醫學院癌症中心王平課題組揭示腫瘤幹細胞調控新機制
    同濟大學醫學院癌症中心王平課題組揭示腫瘤幹細胞調控新機制 來源:醫學院   時間:2019-01-02  瀏覽:
  • MYB轉錄因子調控苦蕎蘆丁合成的分子機制方面取得新進展
    近日,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在線發表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蕎麥基因資源創新小組題為『Jasmonate-responsive MYB factors spatially repress rutin biosynthesis in Fagopyrumtataricum 』的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