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華躍進教授團隊發現RecJ參與DNA鹼基切除修復途徑

2020-12-06 騰訊網

2020年9月1日,國際知名期刊《Nucleic Acids Research》在線發表了浙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華躍進教授團隊題為「Participation of RecJ in the base excision repair pathway ofDeinococcus radiodurans」的研究論文。程凱瑩博士和博士生徐穎為共同第一作者。

耐輻射奇球菌(Deinococcus radiodurans)是一類耐受強烈電離輻射、化學誘變劑等壓力脅迫的極端微生物,具有強大的DNA損傷修復能力,是研究DNA損傷修復的模式生物。鹼基切除修復(Base Excision Repair, BER)為其中一種DNA損傷修復途徑,其主要過程為首先糖基化酶識別和移除受到損傷的鹼基,隨後AP(apurinic/apyrimidinic)核酸內切酶或者dRP(5』-deoxyribose-phosphate)裂解酶會把無鹼基核苷酸的糖苷-磷酸鍵切開,短片段鹼基切除修復途徑中,DNA聚合酶合成一個正確的核苷酸,而長片段鹼基切除修復途徑中,DNA聚合酶將合成一段核苷酸,被置換的鏈由flap核酸內切酶或5』-3』核酸外切酶降解,這兩種途徑最後都由DNA連接酶連接缺口。先前研究表明D.radiodurans中的RecJ,5』-3』單鏈DNA核酸外切酶,可能降解鹼基切除修復過程中的無鹼基核苷酸。但對其具體降解機制尚不清楚。

本研究通過X射線衍射的方法解析了耐輻射奇球菌RecJ蛋白(drRecJ)與含有類dRP的單鏈DNA的複合物結構,揭示了drRecJ的5』-單磷酸結合袋和催化核心中5』-dRP的存在。通過相應的生化實驗,研究了RecJ 的5』-dRP降解機制,暗示drRecJ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5』-dRP裂解酶。同時體外重建實驗表明drRecJ傾向於參與長片段BER途徑而不是短片段BER途徑。這些結果表明,RecJ參與DNA鹼基切除修復途徑。

論文連結:https://academic.oup.com/nar/advance-article/doi/10.1093/nar/gkaa714/5900117

相關焦點

  • 重磅 | 浙江大學團隊發現基因修復的新途徑
    責編 | 十一月2020年9月1日, 浙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華躍進教授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在線發表了 Participation of RecJ in the base excision repair pathway of Deinococcus
  • Nature:最新發現一類DNA修復酶
    新發現的DNA修復酶是一種DNA糖基化酶,DNA糖基化酶是由Tomas Lindahl發現的一個酶家族,他獲得了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承認這些酶可通過一個稱為鹼基切除修復的過程去除受損的DNA鹼基。這是目前生物學家已經確定的10個不同的基因修復途徑中的第一個。
  • DNA損傷修復基因資料庫
    DNA損傷與修復是生命活動中的重要現象,據統計,每個體細胞每天會受到至少六萬次的DNA損傷,正是由於DNA損傷修復機制的存在,才能夠隨時糾正和修復這些損傷,保證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BER全稱為Basic excision repair,稱之為鹼基切除修復,由DNA糖基化酶啟動,識別缺失,錯配,烷基化等損傷類型,可以切除或者替換單個受損的鹼基。2. NER全稱為nucleotide excision repair, 稱之為核苷酸切除修復,識別異常的DNA雙螺旋結構,針對連續多個鹼基的受損進行修復。3.
  • DNA損傷反應與DNA的修復(三)
    RPA-ssDNA是許多DNA修復途徑的重要結構。除了HR外,RPA-ssDNA還參與核苷酸切除修復,錯配修復,鹼基切除修復和複製叉重啟。ATR-ATRIP識別RPA-ssDNA的能力使其在感知DNA損傷和複製壓力方面非常重要。
  • DNA損傷反應與DNA的修復(一)
    DNA損傷的後果很嚴重,所以生物進化出了各種修復手段,針對不同類型的損傷。真核生物的DNA修復主要有4種類型:核苷酸切除修復(NER)、鹼基切除修復(BER)、錯配修復(MMR)和雙鏈斷裂修復(DSBR)。
  • 組蛋白H2A變異體增強核小體鹼基切除修復的啟動
    在這裡,我們研究了H2A家族的組蛋白變體對鹼基切除修復(BER)酶尿嘧啶DNA糖基化酶(UDG)和單鏈選擇性單功能尿嘧啶DNA糖基化酶(UDG)切除尿嘧啶(U)的影響。使用全基因組分布的U:G鹼基對的DNA群體,在H2A.Z和含大分子H2A的核小體核心顆粒(NCP)中觀察到增強的切除。
  • NMN中國:NAD+通過這些手段修復DNA
    02、DNA的修復 DNA中的核糖、鹼基以及磷酸二酯鍵都能成為DNA損傷的部位。常見的DNA損傷包括點突變、缺失、插入、倒位或轉位以及雙聯斷裂、鹼基破壞、脫落,DNA-蛋白質鉸鏈等。 DNA損傷之後,機體可以通過一些保護措施修復損傷,包括光逆轉、切除修復、重組修復等。
  • 諾貝爾化學獎解析:你知道吸菸會影響DNA修復功能嗎?
    但南加州大學凱克醫學院教授、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李國民告訴澎湃新聞,DNA本身就是名為脫氧核糖核酸的化學分子,DNA修復過程本質上是一系列化學反應,DNA修復機制的研究也可以被授予諾貝爾生理醫學獎,但也同樣適用於化學獎。DNA是人體內的遺傳物質,被稱為「底層代碼」,其攜帶的信息經層層傳遞後,不僅對生命活動產生影響,還傳遞遺傳信息對後代產生影響。
  • 研究揭示維生素C參與產生一種全新的DNA修飾
    後兩種修飾經由胸腺嘧啶DNA糖苷酶(TDG)耦聯的鹼基切除修復或DNA複製等途徑從基因組上被移除,完成DNA去甲基化過程。徐國良、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唐惠儒以及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黃開耀為共同通訊作者。
  • 細胞修復DNA有「工具箱」
    這些遺傳物質之所以沒有亂成一團,是因為大量的分子系統在持續不斷地監測並修復著我們的DNA。託馬斯·林達爾、保羅·莫德裡奇和阿齊茲·桑賈爾因描繪並解釋了DNA的修復機制而榮獲2015年諾貝爾化學獎。   託馬斯·林達爾與鹼基切除修復機制   「DNA到底有多穩定?」林達爾在上世紀60年代末就發出了這樣的疑問。
  • 徐冬一研究組發現調控DNA修復途徑選擇的新蛋白複合物
    錯誤的DSB的修復,會導致基因突變、染色體異位或者產生對細胞有害的修復產物。為了避免這些非正常的修復,細胞必須在多種互不兼容的修復途徑中,根據細胞所處的細胞周期和DSB的末端狀態做出作出正確的選擇。這個過程稱之為DSB修復途徑的選擇調控,對於維護基因組的穩定至關重要。
  • 維生素C參與產生一種全新的DNA修飾—新聞—科學網
    該研究首次在萊茵衣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這種單細胞真核生物中鑑定到一種新型的TET同源蛋白,並發現該蛋白可以將維生素C的碳基骨架轉移到DNA上,產生一種全新的DNA修飾。文章詳細闡述了維生素C直接參與該DNA修飾的反應機理,並揭示這一蛋白及其產生的DNA修飾在調節萊茵衣藻光合作用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 港大醫學院發現全新DNA修復網絡 以作為癌症藥物新標靶
    禤承恩教授研究團隊:港大醫學院助理院長(創新及科技)及生物醫學學院教授禤承恩教授(中間)、生物醫學學院助理教授遊承翰博士(左二);以及博士生董超先生(右二)、陳欣瑜小姐(左一)和黎俊詩小姐(右一)。領導今次研究的港大醫學院助理院長(創新及科技)及生物醫學學院教授禤承恩教授表示:「我們鑑定DYRK1B為一種新型的DNA修復因子,這不僅解釋了DYRK1B的錯誤表達將如何助長癌症發展,我們的發現亦將引導DYRK1B抑制劑的研發和使用,以作為與基因組不穩定相關疾病的治療方案。」
  • 一文讀懂所有的鹼基編輯器技術!
    David Liu實驗室開發了三種不同的鹼基編輯器,分別是胞嘧啶鹼基編輯器(CBE)、腺嘌呤鹼基編輯器(ABE)和先導編輯器(Prime Editor),這些鹼基編輯器在工作時不依賴DSB的產生,也不需要供體DNA的參與。2.
  • DNA損傷反應與DNA的修復(二)
    作為DDR(DNA損傷反應)的3個PIKK之一,DNA-PK在DDR中主要參與NHEJ過程。而另外兩個PIKK,ATM和ATR具有更多功能。ATM是毛細血管擴張性共濟失調症(AT)的突變蛋白,1995年被鑑定出來,並發現其C末端含有PI3K樣激酶結構域。AT是一種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患者同時還有免疫缺陷,易患惡性腫瘤。後來發現AT患者的細胞對放射線敏感,表明其突變基因與DNA修復相關。
  • Nat Biotechnol:構建出具有自我編輯活性的DNA鹼基編輯器
    為了增加體內編輯效率,第二代鹼基編輯器(BE2)系統除了將胞苷脫氨酶與dCas9連接在一起之外,還將鹼基切除修復抑制劑UGI與dCas9融合在一起,從而將編輯效率提高三倍,最高達到20%左右。對BE1和BE2而言,鹼基插入或刪除(insertion or deletion, indel)發生率是非常低的(<0.1%),這是因為它們並不直接切割DNA。
  • 科學家揭開DNA錯配修復之謎
    (mismatch repair,  MMR)研究的突破性發現。因為就算是一個鹼基的錯配也可能會造成嚴重的疾病。為了確保遺傳物質的完整和穩定,細胞具備了多種防止基因突變的系統,其中包括切除修復、直接修復、重組修復和錯配修復(MMR)。 MMR系統廣泛存在於生物體中,是細胞複製後的一種修復機制,它不僅通過矯正在DNA重組和複製過程中產生的鹼基錯配而保持基因組的穩定性,而且可通過誘導DNA損傷細胞的凋亡而消除由突變細胞生長形成的癌變。
  • 2015年諾貝爾化學獎—— DNA修復與疾病防治
    從三位科學家對DNA損傷修復機理的揭示可以得到一些回答。DNA修復林達爾的發現稱為鹼基切除修復,即細胞裡有一些蛋白質(尿嘧啶糖苷水解酶、糖苷酶等),專門尋找某些特定的DNA鹼基錯誤,然後把它從DNA的鏈上切掉,從而修復它。
  • 重大發現!科學家觀察到一種全新的DNA損傷修複方式
    獲取他們想要的DNA交聯損傷之後,Knipscheer和Patel團隊深入研究了它的修複方式。  FA通路確實參與了。  圍繞這個未知的修複方式,Knipscheer和Patel團隊的研究人員展開了深入的研究。結果發現,這個未知的修複方式不僅比FA通路快,還更安全:它竟然沒有切斷交聯位點附近的DNA鏈,而是直接把鏈子的一端解開了。
  • 酒精造成 DNA 損傷的新修復通路
    Hodskinson等人[2]在《自然》發表的文章報導了一種乙醛誘導ICL的修復機制,他們發現的這種修復機制比常規機制更安全。ICL修復失效與罕見遺傳病範可尼貧血症(FA)有關。有22個FANC基因可以編碼參與ICL修復的蛋白,任何一個發生突變都會導致這種疾病[3]。FA患者具有基因組不穩定、骨髓衰竭和過早老化的症狀,患癌的風險也偏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