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4世紀的明朝,據說出現了中國「用火箭載人升天」的第一人。
他叫萬戶。
實際上,對於璀璨耀眼的中國歷史來說,「火箭」這個詞語並不陌生。
在《三國志·魏明帝紀》中,魏太和二年(公元228年),蜀國諸葛亮率領兵將攻打陳倉,當時魏國守將郝昭「以火箭逆射其雲梯」。當然,三國時的火箭非常簡陋,只是在箭矢上綁著浸滿油漬的麻布,點燃後再發射出去,算是火攻器械,主要用來縱火。
到了唐朝末年,「火箭」上的麻布等易燃物,開始被火藥替代,唐昭宗天祐元年(公元904年),楊行密率兵圍攻豫章,其部將「以所部發機飛火,燒龍沙門。」這裡的飛火,就是指火炮和火箭,其中的「火箭」是將火藥球綁在箭簇之下,和三國時期的「麻布火箭」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是威力更大。
這些攜帶火藥球的箭矢,在北宋時期得到廣泛應用,到了北宋後期,在民間開始流行利用火藥燃燒助推力高飛的「起火」,類似於適合觀賞的火箭煙花。到了南宋時期,這項技術開始大量運用於戰場,甚至出現了最早的「軍用火箭」。
在我的想像中,大概類似於法國電影《昆蟲總動員》最後階段的大威力「火箭」。
實際上,從十二世紀開始,在南宋、金和蒙古三國相互交戰的時候,「火箭」、火炮和各種火器,在戰場上就開始得到大量應用。比如1161年,金國完顏亮曾率水軍在採石鎮和南宋虞允文激戰,在反覆爭奪後,宋軍將金軍水軍攔腰截斷,用快船衝擊敵舟,然後發射「雷霆炮」,使得金軍傷亡極大。
所謂「雷霆炮」,用紙筒做成,內裝發射藥、爆藥和石灰屑。引線點燃後,紙筒會衝向敵船,炸藥延時引爆,紙筒內的石灰屑四散瀰漫,使得金軍士兵慘敗。
到了明朝的時候,火箭和火器技術不斷改進成熟,朱元璋和其繼承者都非常注重火器在馬、步、水軍中的訓練和裝備,到明成祖朱棣時,還設置了製造火藥的火藥局,製造火器的兵仗局和軍器局,還有操練使用火器的神機營。在明朝時期,不但有類似噴氣火箭的「一窩蜂火箭」,還有世界最早的二級火箭「火龍出水」。
這種武器級「火箭」,頭尾兩側還有4支「助推火箭」,推動「火龍」在距離水面3、4尺的高度低空飛行,就像火龍騰躍於水面一樣,等「助推火箭」燃燒殆盡,才會引燃「火龍」腹內的「小火箭」,從火龍口中飛出直擊敵船,能夠震懾敵軍,就是「火龍」的指向和時機受限於當時的科技水平,不太智能。
明代中期,為了抵禦和抗擊倭寇對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的侵擾,戚繼光還創製了「噴氣火箭」,分為飛刀箭、飛槍箭和飛劍箭,顧名思義,這些「噴氣火箭」的前端是刀、槍、箭等尖利的冷兵器,而箭簇後端則綁著火藥筒。發射的時候,將「火箭」拖在木架上,手持箭尾瞄準敵方,點燃後就可以一飛沖天、狙擊敵陣。
由此可見,明代的「火箭」技術非常繁榮昌盛,火箭種類也層出不窮,有單兵火箭「一窩蜂」,光看名字就知道是以量取勝;有車載火箭「架火器車」,靈活機動、威力巨大;還有在網上被吹捧的「神火飛鴉」、「火龍出水」等新式火箭。
但是最令人驚奇的,還是傳說中明代官員萬戶的「飛天」故事。
1945年,美國火箭學家赫伯特·S·基姆,在《火箭和噴氣發動機》一書中提到,在14世紀末,有一位叫做萬戶的中國官員,在一把座椅的背後,安裝了47枚火箭,然後將自己綁在椅子前,兩手各拿一個大風箏,想要藉助47枚火箭的推進力和風箏提供的上升力,飛向高空。然而,在這些火箭發出轟鳴,噴出火焰以後,實驗家萬戶在火焰和煙霧中消失了。
萬戶的本名是陶成道,原名陶廣義,後被朱元璋賜名「成道」。美國火箭學家認為,萬戶是「試圖利用火箭作為交通工具的第一人」。為紀念萬戶,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將月球上的一座環形山以這位古代的中國人命名,被譽為「世界航天夢想第一人」。
沒錯,萬戶就像是電影《功夫熊貓》中的阿寶一樣,為了中國人的航天夢,坐在一張幫滿火箭的椅子上,獻出了自己的生命,灰飛煙滅。
2020年是中國航天事業64周年,謹以此文,紀念從古至今,為華夏兒女的航天事業做出無私貢獻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