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戶:「世界航天夢想第一人」,月球有一座環形山以他的名字命名

2020-11-23 騰訊網

在14世紀的明朝,據說出現了中國「用火箭載人升天」的第一人。

他叫萬戶。

實際上,對於璀璨耀眼的中國歷史來說,「火箭」這個詞語並不陌生。

在《三國志·魏明帝紀》中,魏太和二年(公元228年),蜀國諸葛亮率領兵將攻打陳倉,當時魏國守將郝昭「以火箭逆射其雲梯」。當然,三國時的火箭非常簡陋,只是在箭矢上綁著浸滿油漬的麻布,點燃後再發射出去,算是火攻器械,主要用來縱火。

到了唐朝末年,「火箭」上的麻布等易燃物,開始被火藥替代,唐昭宗天祐元年(公元904年),楊行密率兵圍攻豫章,其部將「以所部發機飛火,燒龍沙門。」這裡的飛火,就是指火炮和火箭,其中的「火箭」是將火藥球綁在箭簇之下,和三國時期的「麻布火箭」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是威力更大。

這些攜帶火藥球的箭矢,在北宋時期得到廣泛應用,到了北宋後期,在民間開始流行利用火藥燃燒助推力高飛的「起火」,類似於適合觀賞的火箭煙花。到了南宋時期,這項技術開始大量運用於戰場,甚至出現了最早的「軍用火箭」。

在我的想像中,大概類似於法國電影《昆蟲總動員》最後階段的大威力「火箭」。

實際上,從十二世紀開始,在南宋、金和蒙古三國相互交戰的時候,「火箭」、火炮和各種火器,在戰場上就開始得到大量應用。比如1161年,金國完顏亮曾率水軍在採石鎮和南宋虞允文激戰,在反覆爭奪後,宋軍將金軍水軍攔腰截斷,用快船衝擊敵舟,然後發射「雷霆炮」,使得金軍傷亡極大。

所謂「雷霆炮」,用紙筒做成,內裝發射藥、爆藥和石灰屑。引線點燃後,紙筒會衝向敵船,炸藥延時引爆,紙筒內的石灰屑四散瀰漫,使得金軍士兵慘敗。

到了明朝的時候,火箭和火器技術不斷改進成熟,朱元璋和其繼承者都非常注重火器在馬、步、水軍中的訓練和裝備,到明成祖朱棣時,還設置了製造火藥的火藥局,製造火器的兵仗局和軍器局,還有操練使用火器的神機營。在明朝時期,不但有類似噴氣火箭的「一窩蜂火箭」,還有世界最早的二級火箭「火龍出水」。

這種武器級「火箭」,頭尾兩側還有4支「助推火箭」,推動「火龍」在距離水面3、4尺的高度低空飛行,就像火龍騰躍於水面一樣,等「助推火箭」燃燒殆盡,才會引燃「火龍」腹內的「小火箭」,從火龍口中飛出直擊敵船,能夠震懾敵軍,就是「火龍」的指向和時機受限於當時的科技水平,不太智能。

明代中期,為了抵禦和抗擊倭寇對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的侵擾,戚繼光還創製了「噴氣火箭」,分為飛刀箭、飛槍箭和飛劍箭,顧名思義,這些「噴氣火箭」的前端是刀、槍、箭等尖利的冷兵器,而箭簇後端則綁著火藥筒。發射的時候,將「火箭」拖在木架上,手持箭尾瞄準敵方,點燃後就可以一飛沖天、狙擊敵陣。

由此可見,明代的「火箭」技術非常繁榮昌盛,火箭種類也層出不窮,有單兵火箭「一窩蜂」,光看名字就知道是以量取勝;有車載火箭「架火器車」,靈活機動、威力巨大;還有在網上被吹捧的「神火飛鴉」、「火龍出水」等新式火箭。

但是最令人驚奇的,還是傳說中明代官員萬戶的「飛天」故事。

1945年,美國火箭學家赫伯特·S·基姆,在《火箭和噴氣發動機》一書中提到,在14世紀末,有一位叫做萬戶的中國官員,在一把座椅的背後,安裝了47枚火箭,然後將自己綁在椅子前,兩手各拿一個大風箏,想要藉助47枚火箭的推進力和風箏提供的上升力,飛向高空。然而,在這些火箭發出轟鳴,噴出火焰以後,實驗家萬戶在火焰和煙霧中消失了。

萬戶的本名是陶成道,原名陶廣義,後被朱元璋賜名「成道」。美國火箭學家認為,萬戶是「試圖利用火箭作為交通工具的第一人」。為紀念萬戶,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將月球上的一座環形山以這位古代的中國人命名,被譽為「世界航天夢想第一人」。

沒錯,萬戶就像是電影《功夫熊貓》中的阿寶一樣,為了中國人的航天夢,坐在一張幫滿火箭的椅子上,獻出了自己的生命,灰飛煙滅。

2020年是中國航天事業64周年,謹以此文,紀念從古至今,為華夏兒女的航天事業做出無私貢獻的英雄。

相關焦點

  • 明朝人乘飛車上天,被世界尊為「航天始祖」,月球環形山以他命名
    時至今日,若是問中國的飛天第一人是誰,大家會毫不猶豫喊出一個民族英雄的名字,那就是楊利偉。其實華夏民族在很早就有飛天的夢想,而且這夢想做得比地球上任何國家和民族都早。世界上很多「飛天史上的第一」都是在華夏民族中出現的。現在我們就來盤點一下中國航天史上的「世界第一」。
  • 月球上,中國被國際組織接納並命名的六位大神,你都認識嗎?
    隨著人類科技的進步,探索宇宙奧秘的手段也越來越多樣化,古時候對我們人類影響最大的天體月球,也逐漸向我們露出了它的真容。今天,我們就來說說月球上的中國人,那些用中國科學家名字命名的山體。月球環形山是指:像盤子狀的凹型坑邊緣隆起的那圈巖石,月球上布滿了這樣的坑(這坑也叫做月坑),月坑的四周有環繞高出月面的巖石圈,這圈就叫環形山!在月球上,環形山一般都是用已故全球著名的科學家名字來命名的。其中,我國佔了六座。
  • 明朝火箭技術有多強?萬戶為何被稱為世界航天第一人?
    >在四十餘年前的一次國際天文聯合會上,眾多天文學家將月球上一座環形山命名為萬戶山,以紀念這位「世界上第一個試圖利用火箭作飛行的人」。在許多航天史著作中,明朝人萬戶也都被稱為世界航天第一人。萬戶之所以能夠做出這等壯舉,首先源自他所處的時代。可以說,無論從哪方面來講,明朝的火箭技術都領先於世界。
  • 人類的航天始祖:元末明初的萬戶飛天
    數千年來,人類從未停止過對世界的探索。從人類遷徙,到大航海時代,再到航天事業的發展,人類的探索領域越來越廣泛。而在這一系列探索當中,最能體現人類勇於進取精神的,就是對月球的探索。人類對於月球的嚮往和探索,有文字記載的至少有數千年歷史。
  • 月球上以中國元素命名的地方有27個都是什麼 月球命名規則你了解多少
    ,事實上,月球上的很多山脈、平原、撞擊坑,都有自己的名字。如果製作一份月球旅遊地   原標題:月球上以中國元素命名的地方有27個都是什麼 月球命名規則你了解多少   嫦娥五號返回器帶著來自月球的「土特產」成功返回地球,這份「土特產」採自月球正面的風暴洋北部呂姆克山脈附近,事實上,月球上的很多山脈、平原、撞擊坑,都有自己的名字。
  • 原來中國人早就「登上」了月球背面,有這五位古代先驅者
    嫦娥四號"是人類探測器首次在月球背面的軟著陸,不過中國人早已以其他方式"登上"了月球背面。在天文界,經常以天文學家、科學家的名字命名發現的小行星、月球上的環形山等等。而在月球背面,就有五座以中國人命名的環形山。他們分別是戰國時代天文學家石申、東漢天文學家張衡、南北朝天文學家祖衝之、元代天文學家郭守敬和明代的航天嘗試人萬戶。
  • 嫦娥號探月為國爭光,最早探索太空的中國與美蘇航天技術哪家強?
    為了紀念萬戶的功績,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決定將月球背面的一座環形山命名為"萬戶環形山"。此環形山的月面坐標:西經138度,南緯9.5度。目前月球背面的環形山中,除了萬戶環形山外還有四座以中國人的名字命名的,它們是石申環形山、張衡環形山、祖衝之環形山和郭守敬環形山。近期的中國發生了一件極其振奮人心的事——嫦娥5號成功發射!
  • 2020年7月23日天問一號成功發射,那麼世界航天夢想第一人是誰呢
    合影顯示,地球與月球一大一小,均成新月狀。目前,我國航空航天事業已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走在世界前列。其實,我國的航天探索早在明朝,就有人付諸實踐了,儘管當時的科技還沒有達到升空的水平,最終失敗了,但是,他也因此被稱為「世界航天夢想第一人」,那麼他究竟是誰呢?他又是打算怎樣來實現升空的夢想的呢?
  • 2020年7月23日天問一號成功發射,那麼世界航天夢想第一人是誰呢
    合影顯示,地球與月球一大一小,均成新月狀。目前,我國航空航天事業已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走在世界前列。其實,我國的航天探索早在明朝,就有人付諸實踐了,儘管當時的科技還沒有達到升空的水平,最終失敗了,但是,他也因此被稱為「世界航天夢想第一人」,那麼他究竟是誰呢?他又是打算怎樣來實現升空的夢想的呢?
  • 科技日曆 | 她是恆星光譜的先驅者,月球上的一座環形山以她的名字...
    科技日曆 | 她是恆星光譜的先驅者,月球上的一座環形山以她的名字命名  Evelyn Zhang • 2019-12-11
  • 從古至今的飛天太空夢 萬戶傳奇
    飛上天或去太空星球是中華民族從遠古時代就有的夢想,比如嫦娥奔月、牛郎會織女的神話故事就對飛天和太空充滿了熱情!比如風箏和孔明燈的發明無不對飛天的嚮往和夢想!可是古時候科技不發達,人類無法飛天和飛上太空,可也擋不住古人對太空的嚮往,尤其是我們中國人,今天我們就講一個古代中國人飛天的故事,這個人叫萬戶,原名陶廣義,是元末明初人,距今六百多年了,他從小就對飛天和太空感興趣,經常放風箏和夜晚觀星星。
  • 水星上的環形山以她的名字命名?她就是女性楷模李清照
    生花妙筆的李清照寫下了「人比黃花瘦」的閒適,「悽悽慘慘戚戚」的悲涼,「生當作人傑」的豪邁。她是真性情的女詞人,她跌宕起伏的人生經歷讓人感嘆。我們總覺得她是一個多愁善感,清麗娟秀端莊的一個女子。李清照的詞,和她的人一樣也是永遠籠罩著一層淡淡的哀愁,永遠的籠罩著一層輕輕的面紗。
  •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中國人飛天夢想的實現歷程
    相信我們每一個人都夢想著自己能夠翱翔在天空中,俯瞰中國大地。當然,以現在的科學技術,我們可以乘坐飛機來滿足我們翱翔在天空中的夢想,不但如此,如果你是一名航天員,你也許有機會&34;,看一看地球以外是怎樣的風景。但是,在科學技術還沒有這麼發達的時候,人們是怎麼做的呢?今天,我就給大家講述中國人飛天夢想的實現歷程。
  • 忒伊亞,太陽系過去的一顆行星(月球來源)撞擊形成現今的月球
    明朝萬曆年間,一個名叫萬戶的官員將自己綁在椅子上,點燃了椅背上的47支火箭——在這位人類歷史上第一位有記錄的航天事業實踐者粉身碎骨600多年之後,月球上一座環形山以他的名字命名。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進步,這些年人類重返月球又興起熱潮。可見人們對月球的痴迷程度只增不減,而它又是怎麼形成的呢?
  • 月球土地的那些事兒:月球地形概況
    小的環形山甚至可能是一個幾十釐米的坑洞。直徑不小於1000米的大約有33000個,佔月面表面積的 7-10%。環形山大多以著名天文學家或其他學者的名字命名, 月球背面有4座環形山,分別以中國古代天文學家石申、張衡、祖衝之、郭守敬命名。
  • 中國航天日特別策劃|閃亮的名字
    「嫦娥奔月」是一則流傳了千百年的浪漫神話,寄託了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對於月球的無限憧憬和遐想。也代表著中國人的探月夢想也從未停止。繞月衛星有如此美麗名字打破了普通民眾認為航天科技遙不可及的印象。▲2007年10月24日18時05分,「嫦娥一號」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 從《天問》說起,看中華民族的航天夢和航天精神
    約14世紀晚期明朝的時候,有一名官吏叫萬戶,他在一把座椅的背後,裝上47枚當時可能買到的最大火箭。他把自己捆綁在椅子上面,兩隻手各拿一個大風箏。自然後叫他的僕人同時點燃47枚火箭,想借火箭向前推進的力量,加上風箏上升的力量飛向前方。不幸的是,火箭發生爆炸,萬戶也為此獻出了生命。
  • 誰是第一個會飛行的人?不是加加林,而是這位中國古人
    ,從第一次實現載人航天到現在的月球背面探測器,世界都在見證中國航天的迅猛發展。如果要追溯中國航天史的起源,那麼可能要從明朝一位歷史人物說起,他就是萬戶。說到萬戶,很多人對他的第一印象是世界上第一個嘗試藉助火箭來升空的人,那麼他後來的結局怎樣了呢?很遺憾的是,最終萬戶遇難犧牲了,但他名垂青史,名聲甚至傳到了國際社會,那麼萬戶一生經歷過什麼呢?根據歷史記載,他的故事要從元末明初開始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