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年來,人類從未停止過對世界的探索。
從人類遷徙,到大航海時代,再到航天事業的發展,人類的探索領域越來越廣泛。而在這一系列探索當中,最能體現人類勇於進取精神的,就是對月球的探索。人類對於月球的嚮往和探索,有文字記載的至少有數千年歷史。
在中國有關月亮的記載最早出現於神話當中,《山海經·大荒西經》記載:「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除此以外,古代中國還有「嫦娥奔月」、敦煌莫高窟「仙女飛天圖」等傳說,體現著古代人類對於月亮的嚮往。而令人震驚的是,中國古代通過肉眼和簡單的儀器對月球進行觀察,但許多記載和猜測卻在現代被證實。比如唐朝小說《酉陽雜俎》中記載有一位月球人穿越到地球,他還說月球是一個球體,上面凹凸不平,月亮的光是折射太陽的,這本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科幻小說,卻能夠推測出月球的特徵,古人智慧真是高!
許多人都認為航天事業起源於近現代,但其實在數百年前的中國元末明初時代,就有一位太空探索者,他已經開始用生命去踐行人類的早期航天事業,而這位中國明朝初期的探索者叫做萬戶。
中國人萬戶是世界上第一個利用火箭飛天的英雄,他所創想的利用火箭推力升空的原理,至今也一直被世界航天各國中的運載火箭發射所沿用,因此他被世界公認為「真正的航天始祖」,而為了紀念世界航天始祖萬戶,世界科學家將月球上的一座環形火山命名為「萬戶山」。
據說在約600年前的元朝末年,有一個木匠名字叫陶成道,他原是浙江婺城陶家書院山長,喜好鑽研煉丹技巧,一次煉丹事故後,轉為試製火器。元末,吳王朱元璋下婺州,陶成道率一干弟子相投,獻火神器技藝。在歷次戰事中屢建奇功,受到朱元璋封賞「萬戶」。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朱棣,想繼位當皇帝。他一方面網羅黨羽,擴充兵力;另一方面搜羅各種技藝,獻給朱元璋,討其喜歡。李廣太投燕王所好,知道陶成造飛鳥的,對其軟硬兼施,想利用他來為皇上造飛龍背,陶成道表面上同意造飛龍,想趁機營救好友班背,同時完成造飛鳥的宿願。
陶成道去鬼谷與班背會合,但是晚了一步,原來班背已被瓦剌軍所害,是李廣太暗中給瓦剌軍報的信。好在班背見勢不好,令隨從帶著他的《火箭書》衝了出去。陶成道決心造出飛鳥,以實現班背的遺願。
他仔細閱讀了班背的《火箭書》,造出了各種各樣的火箭,然後畫出飛鳥的圖型,眾匠人按圖製造飛鳥。試飛時,飛鳥放在山頭上,陶成道拿起風箏坐在鳥背上。先點燃鳥尾引線,火箭噴火,飛鳥離開山頭向前飛去。接著兩腳噴火,飛鳥衝向半空。不久,火光消失,飛鳥翻滾著摔在山腳之下……
如今看來,萬戶的行為似乎是荒謬的,但正是因為有這樣一位探險者,人類才能不斷開拓進取,人類社會才會不斷進步。古時的火箭是將火藥裝在紙筒裡,然後點燃發射出去、起初只是用於過年過節放煙火時使用,是我們祖先首先發明的。到13世紀,人們把火箭用作戰爭武器,以後傳入歐洲。
1921年,「現代火箭之父」羅伯特•戈達德研製出人類歷史上第一臺液體火箭發動機。然而,羅伯特的研究道路上卻布滿荊棘,外界的嘲笑、研究的不斷失敗以及科研經費的缺乏,都讓羅伯特的研究舉步維艱。但羅伯特沒有放棄,他經過二十年堅韌不拔的研究,最終研究出新式的火箭發動機。
二戰結束以後,美國與蘇聯兩個超級大國開始在航天領域進行激烈的競爭,而他們探索的首要目標,便是月球。1957年10月4日,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標誌著人類航天時代的真正到來。
不過,對航天事業的探索是充滿危險的,在當時載人航天的事故率很高,許多優秀的航天員在訓練時就因事故犧牲。然而這些並沒有阻滯人類探索太空的步伐,1961年4月12日,這對於世界來說是一個重要的日子,因為在這一天,蘇聯航天員尤裡·阿列克謝耶維奇·加加林乘坐東方1號宇宙飛船,飛上太空,這是人類歷史上首次載人宇宙飛行,它標誌著人類航天事業往前邁進了一大步。
自此以後,人類的航天事業快速發展,對月球的探索也不斷深入。現代以來,中國快速發展,航天事業成為中國戰略發展領域。2004年,中國正式開展月球探索工程,並以「嫦娥工程」命名,它代表著中國繼承先人們探索太空的夢想,以及新中國進入新時代以後的蓬勃發展。隨著人類航天技術的發展,人們開始對火星、木星等多個行星進行探索,相信有一天,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可以衝出太陽系乃至銀河系,去往更遠的地方,去探索那片神秘而浩瀚的宇宙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