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十餘年前的一次國際天文聯合會上,眾多天文學家將月球上一座環形山命名為萬戶山,以紀念這位「世界上第一個試圖利用火箭作飛行的人」。
在許多航天史著作中,明朝人萬戶也都被稱為世界航天第一人。
萬戶之所以能夠做出這等壯舉,首先源自他所處的時代。
可以說,無論從哪方面來講,明朝的火箭技術都領先於世界。
在當時,明朝對於火箭的研究頗為精深,首先是發射方式多樣,有架式發射,筒式發射,廂式發射,如神機箭,可以一次發射三枚火箭,飛廉箭可一次發射四十九枚火箭,百虎齊奔箭更能夠一次發射百枚火箭……
明朝火箭的射程和殺傷力更是奇大。從宋朝以來,火箭就被運用於實戰,然而,宋元時期的火箭還是用鐵製的箭鏃,殺傷力有限。明朝卻成功研發出了神火飛鴉,震天雷炮等爆炸型火箭,他們在火藥中加入鐵片瓷片,可極大增加火箭爆炸的殺傷效果。
明朝人還研發出一種水戰火箭,名為「火龍出水」。在當時的抗日援朝戰爭中,大顯神威,焚毀日寇多艘戰艦。
那麼,明朝人萬戶在火箭研究上又有哪些獨到貢獻呢?
萬戶生活時期,還是明朝初年,那時候燕王朱棣坐鎮北京,抵禦蒙古,萬戶是北京兵器局一位官員,醉心於武器研發。
當時,萬戶有幸遇上一位同樣熱衷火箭技術的領導,此人名叫班背。
兩人共同研發武器,彼此惺惺相惜,萬戶對火箭的理解大有長進。可惜好景不長,班背受奸臣排擠,被派往前線,最終死在蒙古騎兵的刀下。臨死前,班背讓人將自己用畢生心血寫就的《火箭書》,交給萬戶,並囑咐萬戶一定要研究出射程超遠的火箭。
尋常弓箭不過能射出數十步,即便是少數力量奇大的武將,射出的弓箭也不過百餘步。
當時軍中使用的火箭,與普通弓箭相比,只是在箭矢上附帶火藥,在擊中目標時,能夠造成更大殺傷力,甚至將目標點燃。然而這種傳統火箭,所依靠的依然還是士兵的臂力,在射程上,與普通弓箭相比,沒有任何優勢。
班背、萬戶研發的超遠距離火箭就是想要用火藥的推進力完全取代臂力。在這裡,火藥各種成分的配比就顯得極為重要。
經過多年研究,萬戶終於研發出一種名為「飛龍」的火箭,他藉助兩級火箭的推動力,射程最遠可達一千米,遠遠超過了傳統弓箭。
在完成飛龍火箭的研究後,萬戶又決心向太空邁進,研發出一種可以載人飛行的新式武器。若是能將這項研究完成,士兵就能藉助飛行器,飛行到更遠,對敵人的打擊也將更有效果。
美國著名火箭學家赫伯特在他的專著《火箭和噴氣發動機》一書中就曾提到,在中國十四世紀之末,有位官員名叫萬戶,他在一把座椅的背後,綁上了四十七枚火箭,兩手各拿一個大風箏,然後叫他的僕人同時點燃四十七枚大火箭,想要藉助火箭向前推進的力量,升空飛行……
萬戶在座椅下安放四十七枚火箭,是要藉助火箭之力升空,雙手各持一枚風箏,是要藉助火箭的推進力滑翔。本來按照萬戶的計劃,只要他好好掌控手中風箏,大有可能安全著陸。
然而,現實總是那麼殘酷,在火箭依次點燃後,萬戶成功升空,可就在眾人歡呼之時,剩餘火箭同時爆炸,萬戶也當場身亡。
雖然萬戶的研究失敗了,但是他對火箭技術的貢獻,對飛天夢想的堅持都值得後人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