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於網絡 , 侵權必刪
文 | 華商韜略 巴圖海
中國近年全力投入國產大型客機C919製造,目前已有28家海內外用戶、全球訂單總數達815架。
但國產大飛機也有面臨被卡脖子的風險。
C919客機的動力系統、航電飛控系統、以及起落架等關鍵技術,都是使用的西方成熟產品和技術。沒有美國提供的發動機LEAP-X1C,C919根本飛不起來。
但如果你看看國產的大飛機來路,就不會因為沒用國產發動機而氣餒。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開國大閱兵,全球矚目。
因為只有17架飛機,一兩分鐘就飛過去了。為了讓閱兵更有氣勢,決定飛機編隊飛過天安門上空以後,再飛一次。
其實,中國製造飛機的歷史,並不比世界落後。
早在1908年,萊特兄弟發明飛機五年後,馮如就造出了中國第一架飛機。
當今航空界「槓把子」波音公司第一任總工程師,就是赴美深造的中國人王助,他甚至在危難時刻,拯救過波音的命運。
但因為軍閥混戰等原因,中國領先成了曇花一現,並變成了抗日戰爭期間的被動挨打。抗戰爆發前,中國只有300架飛機能飛,而日本二戰期間產能就是6萬多架!
百廢待興始於解放後。從1953年到1957年,蘇聯對中國展開了堪稱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技術轉移。156個援助項目,從東到西,從南到北,遍布華夏大地。
如今執中國航空工業牛耳的一批企業,如沈飛、成飛,也在這一時期誕生。
當中國航空工業人還在沉迷於在軍機超英趕美時,卻踏空了一次航空工業的革命——民航工業。
▲圖片來源於網絡 , 侵權必刪
受制於此,中國領導人不能做自己國家的飛機出遠門,還要租外國人的飛機。陳毅曾說:「我這個外交部長,出國不能坐自己的飛機,地位就與別人不同。」
在最高領導人首肯下,造飛機的任務交給了上海。
1970年9月14日,中國的航空工程師接受了一項密令,為首長設計一款專機。也就是人們熟知的708工程,飛機代號運10。
期間,缺乏資料的中國航空人甚至連飛機殘骸都拿來學習。彼時,巴基斯坦一架波音707在新疆墜毀。中國工程師們立刻直撲事發地,現場測繪,並將飛機殘骸帶回上海。
這些殘骸後來成了設計師們的活教材。
經過十年研製,頂著歷史環境下的幹擾,終於在1980年,運10衝上雲霄。
機體國產化率100%。110噸的最大起飛重量,運10成功使得中國成為美、蘇、英、法之後,第五個能設計幹線飛機的國家。
研製大飛機是個燒錢的事情,波音有美國補貼,空客也是砸了數百億才成功。但彼時,中國遠沒有這樣家底去投入。
在運10研製期間,發生了許多影響生存命運的事情。
決策層內部對運10的態度出現了分歧,有人說,運10是揠苗助長,想一步登天;也有人說,運10是激進的產物,必須否定。
隨著中美關係緩和,外購合作等路線話語權開始抬頭。
在眾多的爭議聲中,運10的經費開始供不應求。1982年,運10因經費不足停止研製。終於,在1985年,運10耗盡了最後一滴油,停飛了。
網上有這樣的聲音:如果當年可以給一些經費,運10可以完成,就不用一直等到今天再花費上億元才能擁有自己的大飛機。
此後,為了個給合作的麥道產線騰地方,投資過億的運10生產線被拆除。
但「市場換技術」路線再次失敗,中國淪為組裝車間,外企對核心技術閉口不談。期間,中國航空工業人更是接連被波音、空客放了鴿子,數以億計的投資打了水漂。
1992年,雙方敲定了40架MD-90的生產合同。麥道慷慨地答應提供圖紙和原材料,而中方則獲得了零部件的生產機會。但因為波音收購麥道,中國和麥道的合作計劃被終止,數十億投資打了水漂。
此後,中國投資百億,和空客合作生產支線飛機,但結局卻是被對方戲耍。
期間,空客不但索要18億美元技術轉讓費,連每次見面會談都要收費。空客用合作撬動了中國市場,一舉扭轉對波音的劣勢,但反手卻對外宣布了自己研製的支線飛機,中國的合作又不了了之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 侵權必刪
兜兜轉轉30多年,在造飛機這件事上,中國航空工業人已經嘗遍了所有的路徑,唯有自主研發才是最可靠路徑。
和30前不同時的,如今不僅有共識,還有充足的資本和國內市場作為支撐,未來二十年國內需要6000架新飛機的市場容量。
國運昌盛,初代大飛機設計師熊焰和馬鳳山眼睜睜看著運10生產線被自己人拆除,最後抱憾而終的故事,不會再出現了!
——END——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