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徵三號甲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風雲二號H星(謝奇勇 攝)
東方網記者解敏6月5日報導:北京時間6月5日21時07分,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八院抓總研製的風雲二號09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徵三號甲運載火箭發射升空。這是我國第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二號的最後一顆衛星,也是我國成功發射的第17顆風雲系列氣象衛星。風雲二號09星完成在軌測試後,將專注為中國西部地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天氣預報、防災減災等提供信息支撐。
風雲二號靜止氣象衛星共有三個批次的衛星,其中03批衛星於2006年立項開始研製,風雲二號09星為03批的第三顆業務應用衛星,入軌後將命名為H星。據風雲二號衛星總指揮李海生介紹,風雲二號09星主要功能與03批的前兩顆衛星一致,但卻是風雲二號所有衛星中可靠性最高、性能最穩定的衛星,09星相對於G星,共有15項技術狀態得到改進提升。
記者了解到,風雲二號09星將在東經94.1°定點並開展在軌測試,完成後將定點至79°提供觀測,即在與我國新疆喀什相同經度的赤道上方,重點為中國西部地區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提供服務,實時獲取中國及其周邊地區可見光、紅外雲圖和水汽分布圖,收集並轉發氣象、海洋和水文等環境監測資料,播發數字展寬雲圖,監視不同時間和空間尺度天氣系統的變化。
服務一帶一路 氣象火災監測中發揮重要作用
國際災害資料庫的統計顯示,「一帶一路」沿線相對災害損失是全球平均值的兩倍以上,且以氣象災害居多。這些地區多山地、高原、沙漠、海洋等無人區,氣象觀測盲點多,成為天氣預報的短板。運行於「天外」的氣象衛星可對大氣進行全天候、立體化觀測,清晰捕捉風雲變化,有效彌補地面觀測短板。目前,風雲二號在軌衛星(E星、F星、G星)在颱風、暴雨等災害性天氣及沙塵暴、森林草原火災的監測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我國「風雲」系列氣象衛星曾在「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發揮著重要作用。2017年8月,風雲二號E星提前捕捉到巴基斯坦強降水跡象,氣象預警及時發出,避免了人員傷亡。在2015年尼泊爾「4·25」地震期間,「風雲」衛星數據成為該國震後24小時內抗震救災的重要保障。據國家衛星氣象中心測算,「風雲」衛星的投入產出比達1:40。
風雲二號歷史檔案 三顆衛星已「年滿退休」
1986年3月,國務院正式批准了風雲二號氣象衛星研製任務。「風雲二號」氣象衛星是我國自主研製的第一顆地球靜止軌道遙感衛星,採用雙自旋穩定控制方法。至今,已經成功發射了3個批次、8顆風雲二號衛星。
風雲二號靜止氣象衛星01批A、B兩顆試驗衛星於1997年6月10日、2000年6月25日成功發射。
02批C、D、E三顆業務衛星分別於2004年10月19日、2006年12月8日和2008年12月23日相繼成功發射,構成了「雙星觀測、互為備份」的業務運行格局。
03批F、G、H三顆業務衛星分別於2012年1月13日、2014年12月31日和2018年6月5日相繼成功發射,實現了「多星在軌、統籌運行、互為備份、適時加密」運行模式。
中國氣象局資料顯示:截至2017年底,我國已經利用風雲二號衛星對西太平洋生成的430多個颱風、登陸或影響中國的160多個颱風監測實現了全覆蓋。氣象衛星資料的加入,使颱風預報準確率連年提升,2015年我國颱風24小時路徑預報誤差首次低於70公裡,達到世界領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