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一帶一路」地區「通風報信」 滬研風雲二號09星成功發射

2021-01-10 東方網

長徵三號甲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風雲二號H星(謝奇勇 攝)

  東方網記者解敏6月5日報導:北京時間6月5日21時07分,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八院抓總研製的風雲二號09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徵三號甲運載火箭發射升空。這是我國第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二號的最後一顆衛星,也是我國成功發射的第17顆風雲系列氣象衛星。風雲二號09星完成在軌測試後,將專注為中國西部地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天氣預報、防災減災等提供信息支撐。

  風雲二號靜止氣象衛星共有三個批次的衛星,其中03批衛星於2006年立項開始研製,風雲二號09星為03批的第三顆業務應用衛星,入軌後將命名為H星。據風雲二號衛星總指揮李海生介紹,風雲二號09星主要功能與03批的前兩顆衛星一致,但卻是風雲二號所有衛星中可靠性最高、性能最穩定的衛星,09星相對於G星,共有15項技術狀態得到改進提升。

  記者了解到,風雲二號09星將在東經94.1°定點並開展在軌測試,完成後將定點至79°提供觀測,即在與我國新疆喀什相同經度的赤道上方,重點為中國西部地區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提供服務,實時獲取中國及其周邊地區可見光、紅外雲圖和水汽分布圖,收集並轉發氣象、海洋和水文等環境監測資料,播發數字展寬雲圖,監視不同時間和空間尺度天氣系統的變化。

  服務一帶一路 氣象火災監測中發揮重要作用

  國際災害資料庫的統計顯示,「一帶一路」沿線相對災害損失是全球平均值的兩倍以上,且以氣象災害居多。這些地區多山地、高原、沙漠、海洋等無人區,氣象觀測盲點多,成為天氣預報的短板。運行於「天外」的氣象衛星可對大氣進行全天候、立體化觀測,清晰捕捉風雲變化,有效彌補地面觀測短板。目前,風雲二號在軌衛星(E星、F星、G星)在颱風、暴雨等災害性天氣及沙塵暴、森林草原火災的監測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我國「風雲」系列氣象衛星曾在「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發揮著重要作用。2017年8月,風雲二號E星提前捕捉到巴基斯坦強降水跡象,氣象預警及時發出,避免了人員傷亡。在2015年尼泊爾「4·25」地震期間,「風雲」衛星數據成為該國震後24小時內抗震救災的重要保障。據國家衛星氣象中心測算,「風雲」衛星的投入產出比達1:40。

  風雲二號歷史檔案 三顆衛星已「年滿退休」

  1986年3月,國務院正式批准了風雲二號氣象衛星研製任務。「風雲二號」氣象衛星是我國自主研製的第一顆地球靜止軌道遙感衛星,採用雙自旋穩定控制方法。至今,已經成功發射了3個批次、8顆風雲二號衛星。

  風雲二號靜止氣象衛星01批A、B兩顆試驗衛星於1997年6月10日、2000年6月25日成功發射。

  02批C、D、E三顆業務衛星分別於2004年10月19日、2006年12月8日和2008年12月23日相繼成功發射,構成了「雙星觀測、互為備份」的業務運行格局。

  03批F、G、H三顆業務衛星分別於2012年1月13日、2014年12月31日和2018年6月5日相繼成功發射,實現了「多星在軌、統籌運行、互為備份、適時加密」運行模式。

  中國氣象局資料顯示:截至2017年底,我國已經利用風雲二號衛星對西太平洋生成的430多個颱風、登陸或影響中國的160多個颱風監測實現了全覆蓋。氣象衛星資料的加入,使颱風預報準確率連年提升,2015年我國颱風24小時路徑預報誤差首次低於70公裡,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相關焦點

  • 分享|風雲二號H星發射成功,來一波高清美圖
    今天21時07分,我國風雲二號H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甲運載火箭成功發射。H星是我國第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的最後一顆,將與在軌的風雲二號E、F、G星開展組網觀測。完成在軌測試後,H星將進行軌道調整,定點於東經79度赤道上空,有助於提高我國天氣系統上遊地區的監測能力,並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亞太空間合作組織成員國提供天氣預報、防災減災等監測服務。
  • 風雲二號」收官之戰 我國成功發射風雲二號H星
    這是風雲二號系列氣象衛星的最後一顆星,將著重為我國及部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持續穩定的氣象監測服務。  此次發射的風雲二號H星是一顆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運行於距地面36000公裡的地球同步軌道,衛星運行和地球自轉同步,所以專門用於對固定區域進行氣象遙感探測。
  • 我國成功發射風雲二號H衛星,將替補歐洲衛星監控印度洋氣象
    6月5日21時07分,風雲二號09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圖片來源:微信公眾號中國航天科技集團) 據新華網報導稱,國防科工局同時也意味著該星可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亞太空間合作組織成員國等提供氣象衛星監測服務。風雲二號H星在原定軌道上完成在軌測試後,將進行軌道向西調整。 據國際災害資料庫的統計,「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相對災害損失是全球平均值的兩倍以上,且以氣象災害居多。風雲二號H星成功發射後,我國將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亞太空間合作組織成員國免費分發風雲氣象衛星數據和產品。
  • 「風雲二號」最後一星完成出廠評審 將專注為中國西部和「一帶一路...
    「風雲二號」09星順利完成出廠評審,將於今年上半年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擇機發射。在軌測試完成後,這顆衛星將專注為中國西部地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天氣預報、防災減災等提供支撐。評審委員會一致認為,「風雲二號」09星按流程規定完成出廠前的各項研製工作,經測試與試驗驗證,衛星各項功能、性能滿足「風雲二號」03批衛星研製總要求,同意通過出廠評審。
  • 風雲二號C星成功獲取可見光雲圖
    本報北京10月29日電我國自主研製的第一顆業務型地球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二號C靜止氣象衛星,今天成功收到第一幅高質量的可見光雲圖。這標誌著我國在氣象衛星的研製、運行控制和資料處理等方面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風雲二號C星於本月19日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升空。
  • 風雲二號C星成功獲取首幅可見光雲圖
    新華網北京10月29日電(記者姚潤豐)中國自主研製的第一顆業務型地球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二號C靜止氣象衛星,29日上午成功獲取第一幅可見光雲圖,這標誌著衛星已經準確到達預定軌道位置,並初步具備對地觀測能力,良好的圖像質量表明衛星各系統工作正常。
  • 我國風雲二號H星發射成功,第一代地球靜止軌道氣象衛星圓滿收官!
    自1970年中國成功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衛星以後,自此便開創了中國航天史的新紀元。此後,中國便不斷的在衛星領域取得成果,研發生產出了各種特殊功能的衛星,比如資源衛星,氣象衛星,通訊衛星,導航衛星等等。而中國也成為了繼蘇,美,法,日之後,世界上第五個用自製火箭發射國產衛星的國家。
  • 風雲衛星服務覆蓋47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中國氣象局針對天氣系統及洪水第一時間為其提供風雲氣象衛星遙感監測分析產品。截至目前,中國風雲衛星正在為47個「一帶一路」國家提供遙感數據和定量產品,一種更趨於定製化的衛星遙感服務模式正逐步形成。  據國際災害資料庫的統計,「一帶一路」沿線相對災害損失是全球平均值的兩倍以上,且以氣象災害居多。這些地方多山地、高原、沙漠、海洋等無人區,氣象觀測盲點多。
  • 風雲氣象衛星守護航天發射
    2014年12月31日,風雲二號08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 任務推遲5天後,6月10日,西昌航天人艱難地創造了低溫燃料二次加注並發射成功的世界航天史新記錄。風雲二號A靜止氣象衛星的成功發射也標誌著我國繼美國、歐盟之後,成為第三個同時擁有極軌和靜止氣象衛星的國家及地區。
  • 風雲二號C星29日上午成功獲取首幅可見光雲圖
    我國自主研製的第一顆業務型地球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二號C靜止氣象衛星29日上午成功獲取第一幅可見光雲圖,這標誌著衛星已經準確到達預定軌道位置,並初步具備對地觀測能力,良好的圖像質量表明衛星各系統工作正常。
  • 「風雲二號」F星是如何監測颱風的
    今年6月以來,「泰利」、「杜蘇芮」、「韋森特」、「達維」、「蘇拉」、「海葵」、「啟德」等熱帶風暴接連而至,給我國沿海地區甚至內陸部分地區帶來強風暴雨。2012年新發射升空並於近日成功實現在軌交付的「風雲二號」F星(以下簡稱F星)與目前在軌運行的D星和E星共同組網,並在汛期按照用戶(國家氣象中心)要求,啟動了8次區域加密觀測,時間頻次最高5分鐘/次,準確捕捉颱風動向。
  • 風雲氣象衛星服務一帶一路
    本報北京電(記者趙貝佳)記者近日從中國氣象局了解到,經過50年的發展,中國已成功發射17顆風雲氣象衛星。中國國家領導人在多次主場外交中提到利用氣象衛星為一帶一路國家提供數據和遙感應用服務。2018年4月,中國氣象局、國防科工局和亞太合作組織共同籤署《風雲氣象衛星應用合作意向書》,發布並啟動《風雲氣象衛星國際用戶防災減災應急保障機制》(FY_ESM)。
  •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航天報國氣象興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西昌發射場地處山區,是全球十大發射場中局地氣候條件最為複雜的發射場之一,強對流天氣、強降水是影響發射的主要氣象因素。    1997年6月5日,風雲二號衛星首次發射。由於天氣預報不準確,最後的發射窗口無法滿足最低發射氣象條件,導致發射任務中止。    直至今日,中心氣象專家、高級工程師江曉華仍對那個雷雨交加的夜晚記憶猶新。
  • 一帶一路專報:印度洋氣旋風暴「基亞爾」
    「一帶一路」衛星遙感服務專報 自21號颱風「博羅依"消亡後,全球海洋並未徹底沉寂,只不過轉移到了北印度洋,新風暴「基亞爾「來了。 風雲四號A星
  • ——「風雲二號」F星汛期應用服務解密
    中國氣象報記者 張靜  今年6月以來,「泰利」、「杜蘇芮」、「韋森特」、「達維」、「蘇拉」、「海葵」、「啟德」等熱帶風暴接連而至,給我國沿海地區甚至內陸部分地區帶來強風暴雨。
  • 中國衛星將服務「一帶一路」 俄媒:東半球天氣預報主要靠它
    參考消息網6月25日報導 俄媒稱,中國向軌道成功發射風雲二號H星,它能對地球三分之一的面積進行氣象監測及其數據搜集。風雲二號H星將位於印度洋上空,取代在那裡超期服役的歐洲氣象衛星。俄羅斯記者兼中國問題專家米哈伊爾·科羅斯季科夫為衛星通訊社撰寫此文就此加以評論。
  • 圓滿成功!我國成功發射天通一號02星
    原標題:我國成功發射天通一號 02 星:覆蓋廣、用途多、信號穩IT之家11月13日消息據新華社報導,11月12日23時59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天通一號02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 風雲氣象衛星事業50周年:「知冷知熱的百姓星」
    迄今,我國已成功發射17顆風雲系列氣象衛星,目前7顆在軌運行,形成了極軌、靜止兩個系列化、業務化的綜合觀測星座,實現了對大氣及地球多圈層系統全球化、精細化綜合探測能力,氣象衛星綜合性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為保障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做出了突出貢獻。 風雲氣象衛星的發展歷程是什麼樣的?風雲衛星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發揮了哪些作用?藍藍天工作室帶您探訪「風雲家族」背後的故事。
  • 高分九號05星發射成功
    2020年8月23日10時27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高分九號05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獲得圓滿成功。此次任務還搭載發射了多功能試驗衛星、天拓五號衛星。高分九號05星是一顆光學遙感衛星,地面像元解析度最高可達亞米級,主要用於國土普查、城市規劃、土地確權、路網設計、農作物估產和防災減災等領域,可為「一帶一路」建設等提供信息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