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解讀:影響因子計算方式將發生重要變革,科研評價將受多大影響?

2020-12-07 騰訊網

日前,科睿唯安發布消息稱:2021年JCR報告中關於影響因子的計算方法將發生重要變革!本文是針對此次變革迄今最詳細的解讀。

影響因子幾乎是現在一切科研論文評價的基石,因此影響因子的變革無疑將對期刊和論文的評價帶來極大的衝擊。

本次變革主要來自於一種名為「Early Access」論文的引入

那麼什麼是Early Access論文呢?想必大家經常會下載到一些沒有年、卷、期和頁碼的文章(SCI-HUB上經常出現此類文章),有些上面還會有「Articles in Press」、「Online First」類似的標記或水印,這些論文就是所謂的Early Access論文。

所以,Early Access論文其實就是指在正式出版之前就已經先在網上掛出來的文章。除了沒有卷、期、頁碼這些之外(有的可能還沒排版),其它信息和正式版本並無任何分別。

我們舉個例子就知道了,下面這篇文章是ACS AMI最新掛出來的一篇文章,有DOI號了,還沒有年、卷、期,但是你已經可以下載、閱讀,甚至引用了,這就是一篇Early Access論文。

這裡我們不得不提一下一直廣被吐槽的Elsevier,其經典操作就是提前幾個月甚至半年出版。我們看下CEJ,目前的文章已經排到2021年2月份了。

但是這些文章卻並不是Early Access,我們打開2021年2月份的隨便一篇文章,裡面年卷期和頁碼(文章號)齊備,已經算是正式出版了,因此並不是Early Access

所以,Elsevier大聲哭著說:Early Access這個鍋,我不背……

那麼,Early Access論文將如何影響IF的計算方式呢

我們先把2021年6月份將要發布的2020IF的計算公式擺出來。

現在要把Early Access論文放進上面這個公式的分子和分母當中。

這裡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是Early Access出版日期和最終正式出版的日期是同一年,那麼這個好辦,還是參照老辦法,直接用上面這個公式就行了。

關鍵是第二種,Early Access出版日期和最終出版的日期不是同一年。舉個例子,A論文的Early Access出版日期為2020年,但正式出版日期為2021年,你說該怎麼套到上面的公式裡?

老辦法是按正式出版日期(2021)算,上面那個公式裡的分子分母裡都沒有它的位置,所以這篇文章對於2020IF是沒有貢獻的。

那麼現在新辦法,對於Early Access出版日期和最終出版日期不在同一年的論文,將不再使用正式出版日期,而是統一使用Early Access出版日期。這樣一來,這篇A論文對上面公式的影響如下:

1、分母不受影響,仍然還是2018+2019的Article和Review數。

2、分子就比較複雜了,被引次數來自於三個方面的文獻:(1)正式出版日期為2020的非Early Access論文和Early Access論文(這一部分就是老辦法的分子);(2)Early Access出版日期為2020的論文;(3)Early Access出版日期為2019或更早的論文。

因此,最後總結起來,就是明年六月將發布的2020IF中,分母不變,但是分子裡面還加了兩條,所以影響因子將迎來一波普漲,看到這裡,各位看官是不是已經準備敲鑼打鼓慶祝了?

但是,別急,情況並不是那麼好,因為還要注意以下兩點:

1、科睿唯安同時也說了,Early Access出版日期和最終出版日期不是同一年的論文是比較少的,所以影響應該不是很大。

2、人無遠慮,必有近憂,2020IF要漲,那2021IF會怎麼樣,我們來看下公式(改:分子中第二個2020應為2021):

相對於2020IF,這個公式的分母中將引入Early Access出版日期為2020的論文,而分子則只剩下正式出版日期為2020的非Early Access論文和Early Access出版日期為2020的論文。因此,分母增大而分子減小,所以2021IF又要普遍下跌了

聲明:本文轉自「學之策」,文章轉載只為學術傳播,如涉及侵權問題,請聯繫我們, 我們將及時修改或刪除。

沃斯(WOSCI)由耶魯大學博士團隊匠心打造,專注最新科學動態並提供各類科研學術指導,包括:前沿科學新聞、出版信息、期刊解析、論文寫作技巧、學術講座、論文潤色等。

相關焦點

  • 重磅解讀:影響因子計算方式將發生重要變革,科研評價將受多大影響...
  • 重磅!影響因子(IF)的計算方法將發生變革,或將普遍上漲
    https://clarivate.com/webofsciencegroup/article/whats-next-for-jcr-defining-early-access/ JCR發生了什麼變化
  • SCI期刊及影響因子前途未卜,中國科研評價何去何從?
    這些消息一出,世人譁然,更為風口浪尖的「影響因子之爭」添了一把火,大有SCI期刊的影響因子將被「拋棄」之勢。筆者藉此機會簡單介紹目前主要的期刊評價指標和對科研工作者的科研評價指標,以使大家對目前的科研評價指標及其功能有更進一步的了解和認識。
  • 科學網—影響因子「綁架」科學評價?
  • 2021年JCR分區有「新動作」:影響因子也將迎來「通貨膨脹」?
    近日,科睿唯安(Clarivate)官方發布消息稱:2021 年 JCR 報告中關於影響因子的計算方法將發生變革!圖片來源:科睿唯安官網一石激起千層浪引得眾多科研黨紛紛圍觀對於辦刊人來說這則消息更是牽動人心畢竟影響因子仍舊是期刊質量的重要衡量標準而本次變革主要來自於
  • sci期刊發表影響因子的計算公式
    科學影響力因子用于衡量科學期刊的學術水平.作為JCR的重要指標,通常認為它代表期刊的重要性.如何計算科學期刊的影響因子如下:IF(k) = (nk-1+nk-2)/Nk-1+Nk-2IF是影響因子,k是某一年,Nk-1 + Nk-2是該期刊在前一年或兩年中發表的論文數,nk-1和nk
  • 期刊影響因子的影響因素
    摘 要期刊的影響因子是測度期刊學術影響力的重要定量指標之一,因此,期刊編輯和論文作者難免會對其給予較多的關注。實際上,影響因子的設計和計算中有其不足之處,在使用中是需要了解和留意的。影響因子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期刊的有用性和影響力,但由於其受計算方式、學科特點、論文引次、期刊類型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較為顯著,因而在使用影響因子作為期刊評價或研究評價的工具時,還是需要倍加小心的。1. 不同學科的引證行為存在顯著差異,從而導致論文被引頻次達到峰值的時段有很大不同。
  • 《科學》雜誌副主編:影響因子不應被用於評價科學家
    10月2日揭曉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加拿大科學家唐娜·斯特裡克蘭的相關論文發表在「不能用於職稱評定的、低影響因子」期刊《光學通訊》上,使得人們對於通過發表高影響因子論文來評判科學家的「扭曲觀念」進行了新一輪探討。  影響因子怎麼算,能評價啥?  「影響因子的計算是有意義的。」
  • 以期刊影響因子考核科研人員誤人子弟
    利用我們自己的眾多期刊,我們提供數據解釋為何沒有一篇文章能夠依據它所發表的期刊的影響因子來進行評價。 這篇合作完成的文章呈現了11份期刊(包括PLoS Biology、PLoS Genetics和PLoS ONE)的頻率曲線圖(即引用分布圖),其中這些期刊的影響因子從小於3到30以上(以2015年計算出來的影響因子)。
  • 「影響因子」不再一家獨大 新指標將提升中國期刊國際地位
    人民網北京5月3日電(趙竹青)全球學術期刊出版巨頭愛思唯爾(Elsevier)2016年底開始引入一項新的期刊評價指標:CiteScore(縮寫為CS)。這一指標的推行,將使更多中國期刊將被納入到同一個國際權威數據平臺進行評價,有利於提升中國期刊的國際影響力。
  • 期刊影響因子的「含金量」
    既然吃飯都有米其林餐廳評級作為參考,更何況嚴謹的學術科研成果……   期刊影響因子的「含金量」     ■今日視點   新華社記者 張家偉   期刊影響因子長久以來被學術界視為一個重要的科研水平參考指標。在一本影響因子高的期刊發表論文,科研人員的科研能力和成果也更容易獲得認同。
  • Nature發文,宣布改造影響因子,重塑期刊評價體系!
    這一數據不是由期刊中心直接計算給出的,而是由Thomson Reuters計算並發布的。出版商們紛紛大肆宣揚其一路飆升的影響因子。不用說,大家也知道,對出版商而言,期刊影響因子就是評估其發行量的重要指標之一。但是,影響因子本身就是一種比較原始的、粗暴的量化標準,因而常常帶有一定的誤導性。
  • 【Nature發文】宣布改造影響因子,重塑期刊評價體系!
    Nature也正在緊鑼密鼓地籌劃:重新塑造影響因子評價體系,讓評價體系多樣化。Metrics are intrinsically reductive and, as such, can be dangerous.
  • 影響因子:是好還是壞?!
    對主編(Editors-in-Chief)來說,影響因子是一個極為重要且有用的工具,可以通過引用數來展現他們的工作質量,向世界表明他們將科研出版守門員的角色扮演的有多好。對於出版商來說,影響因子可量化衡量旗下各種期刊的表現。對於科研作者,將自己的工作發表在高影響因子期刊可以幫助提升科研職涯。對於責任編輯(Managing Editor),則可以展現期刊有多健康,策略方向是否正確。
  • sci影響因子
    其中,期刊影響因子是一個重要的量化指標,但由於影響因子自身計算方法的局限性,僅憑影響因子一個量化指標做出的評估鑑定往往具有不可靠性和片面性,因此對於影響因子的應用,要在正確理解影響因子及其存在問題的基礎上,合理地、科學地加以使用,同時可以結合其它量化指標,建立科學的評估方法體系。如果您對期刊發表還有其它疑問,或者想要提升您的文章質量,歡迎免費諮詢(nm6360),1對1為您提供期刊服務!
  • 計算類期刊2020年影響因子一覽
    寫在前面的話期刊影響因子是出品的期刊引證報告的一項數據,即某期刊最近兩年所發表的學術論文在這個報告的年份中被引用總次數除以這個期刊在這兩年內發表的論文總數,也是一個國際上通行的期刊評價指標。2020年6月29日,科睿唯安公布了SCI期刊雜誌的影響因子信息,激動了多少科研人員的心,小編系統整理了藥物設計,化學信息學,生物信息學,藥物信息學,計算生物學,計算化學,量子化學等領域主流期刊雜誌的最近2年以及近五年平均影響因子信息,同時標註了中科院分區信息,為大家投稿提供參考,小編推薦先收藏,再慢慢看。
  • 影響因子:一個簡單變量的「封神」之路
    作為一個學術指標,最重要的是要讓科研管理者與科研人員相信,這個指標與學術水平、論文質量是成正相關的,而影響因子要證明的是引用情況好的論文就是影響力大,質量高的論文,此類論文的載體就是好期刊。當這種評價標準在屢受抨擊之後,影響因子被推到前臺,本質上是將SCI收錄的學術期刊再次劃分三六九等,依據刊物影響因子實施獎勵,這比起「唯數量論」來雖有小小進步,卻依然擋不住它成為評價體系核心指標後所體現出來的荒謬。第一,平均值下的邏輯遊戲。
  • 獨家解讀 | 2019 期刊影響因子發布:國產期刊趕英超美(附完整名單...
    昨天,廣受科研股民關注的2018 年 SCI 學術期刊影響因子終於發布了!學霸菌整理了今年的影響因子,用一句話總結今年的趨勢:牛刊依然牛,國產趕英超美,OA 日子不好過。再來關注一下這幾個指標JCR 充分意識到單一影響因子帶來的評價失真,所以也在不斷地改進評價方式。比如會定期剔除一些自引率過高的期刊。此外,JCR 也引入一些新參數來儘量公平公正地評價期刊。這些指標在默認的期刊影響因子列表中都可以找到。
  • 反抗影響因子「暴政」!施普林格自然行動了
    施普林格自然由此成為首家籤署該宣言的大型研究出版機構,並承諾其擁有的全部期刊都將提供若干衡量指標,以支持公正的科研評估。「這是一場起義。我們不願意再受它的支配。」8年前,美國細胞生物學會等70多個組織的150餘位科學家籤署了一份宣言,以反抗影響因子暴政,即DORA。
  • 打破SCI與「影響因子」的神話
    國內對SCI的通行評價是: SCI(科學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ISTP(科技會議錄索引)是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獻檢索系統,是國際公認的進行科學統計與科學評價的主要檢索工具,其中以 SCI 最為重要。可見SCI在中國科學界的崇高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