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帝國,漂亮國學習模仿3百年的對象,它的衰亡與現今何其相似

2021-01-09 騰訊網

羅馬帝國,西方世界中世紀前最為閃耀的偉大文明

以羅馬人為核心的羅馬,自公元前509年成立羅馬共和國之後,憑藉著堅韌的意志,打敗了腓尼基、高盧、埃及和波斯等對手,將希臘、英吉利和亞平寧等地都收入囊中,寬闊的地中海逐漸淪為羅馬人的內湖,羅馬執政官凱撒遇刺後,其養子蓋烏斯-屋大維獲得「奧古斯都」稱號,帶領羅馬進入帝國時代。

這個東起伊拉克幼發拉底河流域,西至英吉利、西班牙,南達非洲撒哈拉沙漠邊緣,北抵萊茵、多瑙河流域的500萬平方公裡的龐大帝國,是同時期唯一能與中國漢王朝相匹敵的歐洲國家

正是羅馬帝國在西方,有著這樣無法比擬的榮耀。因此,自二戰後,尤其是冷戰結束以來,漂亮國的主流社會一直將自己比作羅馬帝國,認為漂亮國必將延續羅馬帝國的榮光。

但是,他們只看到了羅馬帝國的高光時刻,卻沒有更多的去思考,羅馬帝國又是如何衰亡的

正如英國著名史學家愛德華-吉本在其著作「羅馬帝國衰亡史」中所述,羅馬帝國的衰亡,不是單一方面原因所引起的,而是諸如宗教、蠻族和專治的奧古斯都獨裁體制最終使羅馬帝國走上了分崩離析的不歸路,與現今的漂亮國何其相似。

有鑑於此,今古在這裡為大家簡單講述一下,羅馬帝國衰亡的最主要原因,源自外部發生,在內部形成,並最終成為無法逆轉的蠻族化及宗教、教育等因素的影響。

帝國初期,羅馬帝國核心——尚武進取的羅馬人

羅馬帝國建立前夕,羅馬處於共和時代的巔峰時期,在凱撒的帶領之下,高盧為羅馬所徵服,日耳曼人不敢南下與之相抗衡,地中海也被羅馬所控制,但羅馬的疆域遠未達到極致,強大的第9軍團還未登陸不列顛群島。

此時羅馬軍團主力仍以羅馬公民為主,他們為了土地、奴隸等財富積極從軍。

尚武的精神,鼓舞著他們參與到羅馬對世界的徵途中。

此時的羅馬充滿了尚武和銳意進取的鬥志,當凱撒倒在元老院的血泊中,屋大維為之復仇並打敗了自己最大的競爭對手安東尼後,羅馬人選擇擁護這位凱撒的養子,寄希望於他繼續如凱撒那樣帶領羅馬走向輝煌。

自此,屋大維身披奧古斯都尊號,集大權於一身,形成以元首制為名的帝王統治制度。

他的登頂,不僅順應了羅馬從城邦制到帝國制的發展趨勢,改變了羅馬早已落後於時代的元老院寡頭政治體制,更對原有的城邦政治格局進行改革,開創了羅馬帝國嶄新篇章。

屋大維是一位機智善斷、謹慎穩健的政治家。在他建立的羅馬帝國新政治格局中,羅馬人始終處於其中最為核心的地位,尤以羅馬公民為最

此時的羅馬帝國繼承的是羅馬共和國700年的持續擴張成果,疆域已達奴隸社會國家組織能力可控範圍的極限。

為此奧古斯都一改700年來羅馬不斷擴張的策略,選擇放棄了羅馬吞併世界的雄心,為羅馬帝國消化吸收共和時代的成果,創造了難得的休養生息機會。

他不僅在自己當政時採用這一策略,甚至於在其即將離世時,仍舊不放心的囑咐繼任者並留下珍貴的指示。

在他的遺訓中,他要求繼任者必須將羅馬帝國已然形成的東至幼發拉底河流域、西抵大西洋沿岸、南到撒哈拉沙漠邊緣、北到萊茵河流域所形成的自然地理分界線,作為羅馬帝國永固的邊界和防線,不再向外拓展,著力發展內部建設,緊守最為富饒的環地中海區域,防禦野蠻人的覬覦

這種思維類似於中國漢朝初期的休養生息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穩固了羅馬700年來對外徵戰獲得的勝利果實。

而羅馬帝國能做到這一點,更關鍵還在於他們擁有著一批以羅馬公民為核心的帝國軍隊,這是羅馬能夠生存並為之強大的基礎。

強悍的羅馬軍團隨著羅馬的擴張,散布到羅馬帝國的每一個角落,這為羅馬帝國穩固各種新佔領區提供了最為堅實可靠的力量。

而他們的到來,也為羅馬開拓邊疆,發展羅馬帝國的莊園經濟和商路貿易帶來了更多的促進作用。

雖然羅馬軍團中會夾雜一些蠻族僱傭兵,但是這些蠻族僅僅是羅馬軍團的輔助力量,戰場上的主力依舊是羅馬人組建的羅馬軍團。

在這個階段不論是屋大維還是瓦盧斯、阿格裡帕等人,都是羅馬人統帥的傑出代表。

可以說,此時的羅馬是一個團結、奮進的羅馬,羅馬人為羅馬而戰,蠻族僱傭兵亦為羅馬而戰

帝國中期,羅馬公民核心——放下對外徵服野心的羅馬人

但這一情況在奧古斯都離世後,開始出現變化。

奧古斯都離世後,他的繼任者中除了涅爾瓦、圖拉真、哈德良和另外兩位安東尼皇帝算是能夠知人善任維持了80年左右的和平時期以外,其他皇帝大多向尼祿這個殘暴、貪婪的皇帝看齊。

這樣的局面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奧古斯都一手造成的,在他離世時,由於擔心繼任者不斷發動戰爭給羅馬帶來萬劫不復的境地,為此他確定了羅馬帝國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的固定邊界,以期他們能夠守護羅馬。

正如羅馬史學家「愛德華-吉本」在其著作《羅馬帝國衰亡史》中所述,奧古斯都所提出的懷柔政策,使得羅馬帝國在失去對外擴張引導的大社會環境的影響下,銳意進取的風氣開始為之改變,進而產生驕奢、享樂的氛圍。

哪怕在此期間出現了積極作為的皇帝「圖拉真」,也未能真正改變羅馬帝國趨於保守這一變化的趨勢。

圖拉真這位繼奧古斯都之後唯一的一位尚武皇帝,自小就接受嚴格的軍事訓練,有著統帥大軍的才能,他把奧古斯都保守的遺訓拋諸腦後,開始帶領羅馬帝國軍隊向邊境進發。

圖拉真首先向北打敗了達契亞人,將羅馬帝國的疆域推進至下多瑙河與黑海一線,將邊境線擴展了一千多裡,極大降低了羅馬帝國在北部邊疆的蠻族威脅。

在解除了北疆的後顧之憂後,他即刻率軍向東方進發,沿著亞歷山大大帝的徵服之路,陸續徵服了帕提亞、亞美尼亞、美索不達米亞和波斯地區,羅馬帝國艦隊甚至到達紅海,肆意蹂躪阿拉伯海岸,準備追隨亞歷山大的腳步,徵服印度。

但強悍的徵服者圖拉真,最終無法戰勝的是生命的終結。

圖拉真逝世後,繼承圖拉真帝位的哈德良這位守成之君,首先做的,便是放棄圖拉真帶領羅馬軍團在東方徵戰中獲得的利益。

哈德良把圖拉真駐守在亞美尼亞、美索不達米亞和亞述的羅馬守備部隊全部撤走,讓帕提亞人重新獲得自由,所做的這一切,只為遵循奧古斯都的遺訓,將東方的幼發拉底河流域作為帝國東部的邊界。

在這樣一種政策的引導之下,不出意外的羅馬開始變得更加保守

而羅馬公民則放下自己徵服世界的刀劍,拿起餐桌上的酒杯,坐享莊園和貿易帶來的財富,舉行晝夜不停的晚會消磨他們尚武的意志。

和平年代為羅馬人帶來了新的繁榮,社會經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人口不斷增長,大量的城鎮拔地而起,到克勞狄皇帝時期(公元41-54年),羅馬男性公民數量已經達到了994.5萬人的水平,如果把與之匹配的女人和兒童計算在內,羅馬公民大約在2000多萬人左右

我們再把羅馬境內的行省屬民和奴隸一起統計進來,一般來說行省屬民會是公民數量的2倍即4000多萬人,而奴隸則會是公民和行省屬民總和的2倍,那麼也就是6000多萬人,這樣一來我們就可以知道,羅馬帝國在建立初期的人口,就已經接近極為龐大的1.3億人口

可是,即使羅馬帝國的人口如此之多。

但是,其中真正能稱為羅馬核心的羅馬公民只有2000萬,而能戰的男子則不到1000萬

又加上羅馬帝國坐守的政策,使得羅馬公民無法再像以前那樣,利用對外擴張為自己掙得榮譽和財富。

那麼公民參加羅馬軍團的積極性勢必受到極大影響,但羅馬軍團的配置又是必須的。

以哈德良時期來舉例,此時的羅馬帝國共配置了30個羅馬軍團,他們的駐紮情況如下:

不列顛地區(3個軍團),萊茵河及多瑙河地區(16個軍團),幼發拉底河地區(8個軍團),埃及(1個軍團),阿非利加(1個軍團),西班牙(1個軍團)。

另外還在義大利地區配屬了2萬精兵的城市支隊和保衛皇帝的禁衛軍

一個羅馬正規軍團一般會配有6831名羅馬人,加上相應配屬的協防軍,羅馬一個軍團的人員規模一般在12500人左右。

那麼以整個羅馬帝國來計算,帝國的常備軍團人員總數大概在395000人的水平。

這個數字和1000萬男性羅馬公民的數量做對比看似不起眼,只是男性人口中的4%而已,但我們換一種角度來看,那就是幾乎25個羅馬成年男性公民裡就需要1個人成為軍人,這個比例就很可觀了。

同時,缺乏戰爭磨礪的羅馬軍團自身軍事實力的持續降低,這才是羅馬軍力降低最為致命的問題所在。

羅馬公民已經不再是那個具有征服世界野心的羅馬人。

帝國末期,蠻族取代羅馬人——貪婪腐化的羅馬人的引狼入室之路

「愛德華-吉本」在他的著作《羅馬帝國衰亡史》中寫到的,羅馬帝國的衰亡更多的原因主要還是在於道德、精神和尊嚴的淪亡。

此時的羅馬帝國,由於疆域過於寬廣,在其擴張的過程中,徵服了大量的國家和民族,並且將這些形形色色擁有自身文化特點的外來民族納入到了羅馬帝國的統治之下。

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羅馬帝國的實力,但也對羅馬帝國的主體人口結構帶來了威脅。

羅馬帝國的主體民族開始逐漸由羅馬人,變成了這些外來民族組成的行省屬民。

甚至於,在羅馬主體民族結構出現巨大變化之後,為了穩定社會關係。

道德與精神的淪亡

羅馬帝國在帝國建立之初,對羅馬共和國時期就已經頒布的《公民法》和《萬民法》進行了進一步的詳細詮釋與調整。

使羅馬自由民與公民之間的權利逐漸變得一樣,沒有區別。

在這種文化相互影響和融合的過程中,使得羅馬人自古以來就存在積極向上的社會精神和道德體系逐漸崩壞,羅馬人變得不再像以前那樣熱血愛國。

多民族的構成,削弱了羅馬的核心精神,羅馬人的國家意識開始逐步崩塌。

軍事力量主體的變化,尚武的羅馬人放下了刀劍,蠻族人成為了羅馬的保護者

而遷徙進入羅馬境內的蠻族們,在羅馬境內能夠給予其發展的空間也極為有限。

大多數的工作崗位和產業都早已被羅馬公民所佔有,羅馬的公民們,可以極為輕鬆的便攫取大量的莊園收穫和貿易利潤,以供應他們奢侈的享受

而蠻族能做的工作大多是這些羅馬公民所不屑從事的低級或較為辛苦的雜役等工作。

為了擺脫自身困苦的生活環境,開始鋌而走險,從事僱傭兵的工作,這對於擁有著身體優勢的他們而言,無疑是最為適合的。

而羅馬公民從軍意願的不斷降低,從側面又使得蠻族僱傭兵在羅馬各項軍事行動中的表現愈發出彩。

羅馬帝國統治者們開始考慮將蠻族納入到羅馬軍團中,畢竟使用蠻族僱傭兵作為羅馬的軍事力量,不僅省錢還能彌補羅馬的軍事缺口,於是被奧勒良遷入羅馬帝國境內的數千日耳曼人,在遷入羅馬之後,其所轄官兵皆由蠻族所組成。

自此羅馬也打開了引狼入室自我滅亡的大門,其後的羅馬帝國皇帝多次被蠻族將領殺死和替換,甚至為蠻族將領所擔任,這使得羅馬帝國逐步失去了自主的軍事保護力量。

所以根本就不需等到後來的阿拉裡克和阿提拉攻入羅馬,羅馬就已經早已蠻族化了。

文化信仰的急劇轉變,崇尚多神和開明哲學的羅馬,被外來的排他性宗教所禁錮

相對於早期的羅馬文化信仰,我們可以看到是開明和包容的。

不論在羅馬帝國的任何地方,包括羅馬自身所信仰的多神教,如穀物之神、戰爭之神這些羅馬諸神和各個被徵服民族自身所信仰的眾神諸如密特拉神教和太陽神教等,大多會被放入羅馬萬神殿享受著與羅馬諸神一致的待遇。

而基督教在出現之初,就被羅馬帝國所禁止。

禁止的原因很簡單,那就是基督教的排他性,他們最大的不同就在於認為這個世界只有一個神,其他都是偽神,是需要被消滅的對象。

這就和羅馬的萬神教以及中國的佛教截然不同,畢竟如中國的佛教更多的是體現的兼愛非攻的思想。

羅馬的鎮壓不可謂不強力,但是基督教根植於被羅馬統治者所剝削的奴隸和部分自由民之間,使得他們不斷通過抓取羅馬底層人民的訴求痛點,不斷發展壯大。

羅馬的鎮壓愈發強烈,但不能解決底層奴隸及人民的訴求,就將不斷為基督教提供發展的溫床,直到羅馬帝國的統治者發現,採用武力鎮壓已經無法遏制基督教的發展後,不得不選擇承認基督教的合法地位,進而使基督教迅速成為羅馬的唯一宗教,最後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羅馬帝國的隱性君主。

而正是由於基督教的排他性,使得羅馬原有兼容並包的文化格局開始逐步消失,原先自由發展的文化和科學氛圍,被一神論所主宰,一切文化和科學研究都開始走向為這一宗教服務的畸形發展之路。

羅馬的文化與科學,開始變得如同一潭死水。

同時,基督教在羅馬帝國的確立,摧毀了羅馬人的神明信仰,破壞其傳統道德和國家安定的基石。

他們不斷宣導教徒用個人苦修和禱告以求獲得神的恩賜和解脫,而不是尋求效忠國家,當羅馬帝國鼓舞人民保衛國家免於蠻族入侵時,基督教則大多散布和平和反戰的言論,使得羅馬人參軍的意願不斷降低,國內反戰暴動此起彼伏,國家疲於奔命。

以此可以看出,羅馬的衰亡與外來的基督教關聯頗深。

教育上,只注重精英教育的發展,使得羅馬底層民眾開始變得反智和不可理喻

羅馬帝國及之前的羅馬共和時代,由於羅馬對全體公民採取的是共同教育管理體系,所有公民都有著為國家學習與努力徵戰的義務。

因此,此時的羅馬公民全民素質相對較高,人民參與國家發展的熱情高漲。

但隨著羅馬帝國的建立,羅馬的國策由進攻轉變為防守,權力階層開始逐步固化。

同時,由於公民與自由民之間的界限開始變得模糊,這兩類人已經開始逐步混雜,形成羅馬帝國的底層民眾。

而擁有著權力與財富的羅馬貴族應運而生

為適應並管理龐大的帝國領土和人民,羅馬帝國的統治者們開始採用精英管理教育模式。

也就是將最為優質的教育資源都傾斜到貴族這個群體中,而對羅馬帝國底層民眾的教育則有著與教會相結合對民眾採取類似於愚民教育的模式。

這就使得羅馬民眾在愚民教育的模式下,其對事物的認知和理解變得不可理喻。

極為容易被一些所謂的公知人物或者教會領袖所影響,他們愚昧且固執的認可自己所認可人物所宣導的理論和學說。

雖然這種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貴族的權益,但是久而久之,底層民眾的愚化,使得他們更加容易被別有用心的人所煽動。

就如前文所說,民眾在羅馬帝國遭受蠻族入侵,國家需要民眾一同抵禦外敵時,就極易被教會所宣揚的和平與反戰言論所影響,對近在眼前的蠻族入侵置之不理,而更多的爭取自身所謂的教權。

更有甚者,在西羅馬帝國陷落之時,羅馬帝國旗下的民眾早已不將自己看做羅馬帝國的一員,他們選擇追隨各行省具有獨立傾向的貴族或是入侵後的蠻族,建立了諸如西班牙、英國及法國、德國和義大利三國前身的諾曼帝國。

在他們看來,此時的羅馬只是一個過去的符號而不是他們應當為之效忠的國家,反智的民眾只看重自身的權益,而不會為整個國家的利益而考慮,這又與現今的漂亮國何其相似。

結語

古羅馬帝國的衰亡,原因極為複雜。但其最主要因素還是在於羅馬帝國進入保守階段後,其對自身主體民族結構和文化認知的破壞。

正是由於大量遷入的蠻族不斷稀釋並取代了原有的羅馬人作為主體民族結構的穩定形式,造成了民族矛盾日益尖銳,原有主體民族對國家的認同感不斷降低,使得國家民族意識及威嚴受到了傷害,使得最終保護羅馬的不是羅馬人而是蠻族,其衰亡也就無法避免了。

而外來宗教基督教的建立,又使得羅馬人對羅馬兼容並包的文化和精神造成了極大的衝擊,羅馬的思想和文化開始進入了禁錮的階段,原有羅馬的進取精神,已經大羅馬國家意識開始被教會所侵蝕,民眾更多注重教會及個人權益的保護,而不是為效忠國家而努力。這就使得羅馬開始失去對底層社會階層的控制。也就使得羅馬的衰亡與分裂變得理所當然。

可以這麼說,作為西方早期最為偉大的國家——羅馬帝國。其存在有其偉大之處,也是其為漂亮國所推崇並學習的原因所在。但同時,比照現今的漂亮國,我們也可以清晰的發現,漂亮國學的真的很徹底,就連羅馬衰亡的因素都照抄了過去,不論主體民族結構的改變,還是精英文化下愚民教育盛行反智民眾的衍生,至於之後會變成什麼樣?讓我們拭目以待!

相關焦點

  • 從羅馬帝國衰亡到羅馬世界轉型 :晚期羅馬史研究範式的轉變
    從學術史上看,現代學者認為,吉本通過這部六卷本的鴻篇巨製經典性地確立了「羅馬帝國衰亡」模式,主宰此後學術界達兩百年之久。「我們關於中世紀早期的整個認識都帶有愛德華•吉本的《羅馬帝國衰亡史》的色彩。《羅馬帝國衰亡史》,愛德華·吉本著,席代嶽譯,吉林出版集團2014年版 新的「羅馬世界轉型」範式如何興起,如何長期影響晚期羅馬史研究,它與「羅馬帝國衰亡」範式的關係如何?國內學術界業已注意到這種新的學術動態,或者從新舊更替的角度進行學術史梳理,或者介紹了轉型模式下的諸多新成果;有學者甚至借鑑轉型範式來考察羅馬帝國文化的轉型。
  • 淺談通史性歷史巨著:《羅馬帝國衰亡史》為什麼暢銷?
    在回憶最初的學習生活時,吉本寫道:「讀書,自由而任意的讀書,這乃是我孤獨時候的工作和安慰。」不過,正規的教育體系似乎與他無緣,雖然曾在牛津大學莫德林學院就學,他卻聲稱這是自己一生中「最無聊和最無益」的時期。吉本起意從事羅馬史的研究,起因於他的一次歐洲大陸之行。1763年1月,結束了軍旅生活之後,他開始在歐洲大陸旅行。這時,歐洲資產階級啟蒙運動正如火如茶地席捲整個歐洲大陸。
  • 羅馬帝國衰亡史:回顧羅馬帝國怎麼滅亡?
    羅馬的衰亡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麼?羅馬作為當今西方世界引以為傲的輝煌歷史,甚至將其作為自己法制社會建立的源頭。羅馬確實給人類文明帶來很多的借鑑和思考,但是羅馬帝國的衰落問題,卻依舊是一個謎團。是個謎團,並非因為原因不可探尋,而是原因太過複雜。
  • 帝國的餘灰:格陵蘭冰蓋下藏著另一部羅馬帝國衰亡史
    很久很久以前,某年的3月15日,幾十名身強力壯的政客——正式當選、並宣稱效忠於共和國的元老——向他們的終身獨裁官、正走向元老院的裘力斯·凱撒拔出了匕首。毫無防備的凱撒被刺23刀,倒在了血泊中。由此引發的一系列戰爭終結了羅馬共和國,並拉開了羅馬帝國的帷幕。2062年過去了,我們的爭論從未停止。
  • 羅馬帝國隕落的原因
    羅馬帝國的事跡可謂是十分勵志。當時羅馬帝國的綜合國力僅次於漢代中國,為世界的一極。但由於帕提亞帝國(安息)和貴霜帝國的阻礙,兩位大佬一直沒機會扳一下手腕。然而再龐大的帝國也終究擺脫不了自然規律。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以君士坦丁堡為都城的東羅馬帝國和以羅馬為都城的西羅馬帝國,實力大損。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在人民起義和蠻族入侵中走向了滅亡。
  • 羅馬的墮落:了解羅馬帝國的結束
    羅馬的墮落 」一詞表明一些災難性的事件結束了從不列顛群島延伸到埃及和伊拉克的羅馬帝國。但最後,大門沒有緊張,沒有一個野蠻的部落,羅馬帝國一舉出動。相反,由於內外的挑戰,羅馬帝國緩慢地倒下了,幾百年來一直改變,直到形式無法辨認。
  • 羅馬帝國是怎麼滅亡的?日耳曼人是他的終結者嗎?
    羅馬帝國是人類歷史上最強大的帝國之一。極盛時期的羅馬帝國疆域西起西班牙、高盧與不列顛,東到幼發拉底河上遊,南至非洲北部,北達萊茵河與多瑙河一帶,整個地中海都被羅馬帝國所環繞,成為了帝國的內海。然而,世事總是盛極必衰。
  • 基本處於同時期的安息帝國和貴霜帝國,為什麼沒有羅馬帝國出名?
    貴霜帝國,公元1世紀中期至3世紀下期(這裡有人可能說是公元4世紀上葉才滅亡的,其實在公元3世紀下葉已分裂,名存實亡(公元375年),歷史記載模糊了)。貴霜帝國是曾存在於中亞的古代盛國。其鼎盛是期是公元105年至公元250年。
  • 不為人知的古羅馬帝國是怎樣一步步走向滅亡的?
    階級矛盾的日益激化在羅馬帝國早期,奴隸制度是最重要的經濟制度,因為當時羅馬帝國長期對外進行戰爭擴張,所以捕獲了大量的奴隸,這些奴隸都被投放到農業、商業與手工業之中,而勞動力的大量補充也促進了帝國的繁榮,為羅馬帝國的強盛打下了堅實的經濟基礎。因此,也有人說"沒有奴隸制就沒有羅馬帝國。"
  • 羅馬不再是羅馬,羅馬不再有信仰——重新思考羅馬帝國的滅亡之說
    羅馬的衰亡是腐敗還是腐化?分析兩者之間的同與異羅馬作為當今西方世界引以為傲的輝煌歷史,甚至將其作為自己的法治源頭。羅馬也確實給人類文明帶來很多的借鑑和思考。其中對於羅馬帝國如何衰落的問題,一直是經久不衰的熱門話題。很多人在政治、經濟、法律、社會以及外族入侵,政府的貪汙腐敗等各個方面論述了羅馬衰落並滅亡的原因。
  • 美國國鳥是白頭海雕,法國國鳥是高盧雄雞,中國國鳥是什麼
    體態優雅,羽毛雪白,丹頂鶴宛如凝聚了世間所有的美好,而有幾人知曉,它差點成為了中國的國鳥。國鳥之說何為國鳥,國鳥和國旗、國歌是有相似的寓意的,都彰顯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精神。作為如此重要的象徵,對於國鳥的訂立自然是要慎之又慎的。
  • 公元3世紀的羅馬帝國危機,使羅馬帝國陷入了崩潰邊緣
    在整個羅馬帝國的存續期間,它經歷了許多個時期的麻煩,但沒有一個像三世紀的危機一樣危險。帝國因內亂而被撕成碎片,來自各方的敵人都渴望偷走其土地。今天小編就來跟大夥扒一扒羅馬帝國的三世紀危機它是如何發生的,以及其後果。
  • 基因表達如何影響性格,3種模仿策略讓寶寶更聰明,望周知
    而主導這一切的就孩子的學習方式——模仿。02為什麼模仿如此重要,以至於影響人的基因表達呢?更為重要的是在家庭教育中,孩子在眾多的模仿對象中,其模仿又將觸發怎樣的矛盾和對抗呢?換句話說,如果孩子不模仿成人,他們又如何能夠聽懂你說的話並學會說話呢?生活中我們經常能見到一些非常熟悉的場景或現象,比如,爺爺帶大的孩子喜歡背著雙手走路,而奶奶帶大的孩子喜歡跳廣場舞。
  • 一個模仿飛蛾識別味道的神經網絡,解釋飛蛾的學習速度遠超機器
    作為現代機器學習基石的深度神經網絡,雖然模仿的是生物神經網絡,但其實這兩者之間有著極大的區別。拋開僅有的一些相似處,有些重要的機器學習機制沒有任何自然界的版本,而這兩者學習過程之間也有著大量的不同。這些區別很有可能解釋了為什麼機器學習系統在某些領域中的表現遠遜於自然系統。就拿昆蟲來說,昆蟲僅需接觸幾次新的氣味就能學會如何識別這些新氣味。
  • 曾經強大的羅馬帝國究竟是如何滅亡的?專家們終於給出了結論
    曾經強大的羅馬帝國究竟是如何滅亡的?專家們終於給出了結論一說到歐洲歷史,就離不開一個非常強大的帝國——羅馬帝國,其是一個以地中海為中心,跨越歐、亞、非三大洲的超級帝國,存在時間長達一千多年,羅馬帝國不僅僅是軍事力量強大,其他方面諸如藝術、建築等方面也是非常的優秀,可以說是一個全面發展的國家。
  • 父母是孩子第一模仿對象 家長態度建構子女世界
    父母是孩子第一模仿對象 家長態度建構子女世界 因為「模仿」是孩子學習的第一步,而父母則是他們第一個模仿對象。所以,我們的笑聲、舉手投足的動作都被他們盡收眼裡,逐一模仿。  昨天,哥哥欣喜地告訴我,7歲的侄兒已經開始在他們的書架上尋找適合他自己的書看了。哥哥說他期待這一天很久,在我看來,他和嫂子為這一天的到來也做了三十多年的準備了。哥哥從小愛看書,並且喜歡的範圍極廣,從哲學到科技,從宗教到歷史。
  • 論文模仿算抄襲嗎?
    對於剛開始寫一篇論文的人來說,最快最直接簡單的方法可能就是模仿。看看別人怎麼寫的,自己可以進行借鑑和模仿。注意,這裡的模仿不是說抄襲,因為模仿主要指的是學習借鑑別人想法,從而結合自己的思想進行寫作,這也是在學術寫作中常用的一種學習方式。
  • 當年入侵中國的八國,一個已滅亡,5個走向衰敗,它則面臨解體
    接連對中國和世界上其他國家發動戰爭,八國最終得到了應有的報應。百多年來,昔日的聯軍中一國滅亡、一國被肢解、五國衰落、一國正走向衰落。 一、八國聯軍中滅亡的國家 八國聯軍中,已經滅亡的是俄羅斯帝國(俄文:Российская империя),俗稱「沙俄」、「帝俄」、「第三羅馬」等。
  • 羅馬帝國的龐貝古城,是如何消失的?
    維蘇威火山,是歐洲最危險的火山,它是活的,時不時要噴發熱巖漿。 公元前時期,羅馬帝國是一個新興的帝國,剛統一亞平寧半島,並向外開疆拓土。不斷的軍事勝利,不但給羅馬人帶來巨大的財富,還為羅馬本土輸入了大量奴隸。
  • 《外交政策》:美國正在重蹈羅馬帝國的腐敗墮落
    文章來源:外交政策;作者:詹姆斯·特勞布;譯者:觀察者網黃鬱在《羅馬帝國衰亡史》這本書中,愛德華·吉本錄了公元前408年的羅馬,當時哥特人的軍隊正準備佔領這座城市。羅馬帝國的墮落不僅表現為民間普遍且怪誕的奢靡和浪費,而且表現為羅馬人對理性和科學信仰的整體性崩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