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8月28日 12:14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潘玥斐
字號內容摘要:受訪學者認為,近年來,國內的科學社會學研究在理論觀點的系統化、研究的深度與廣度上都取得了一定的進步,但學科的發展和建設還需要進一步加強。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成素梅研究應立足於中國現實從總體發展來看,西方科學社會學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對作為整體科學的社會學研究,第二個階段是以實驗室研究為基礎,對科學知識生產與傳播過程的社會學研究。然而,就促進我國科學社會學研究的發展而言,加深第三階段的研究,不僅能夠從社會學的視域對我國的科學研究與發展做出新的研究,而且還會有助於促進科技政策的研究。關注科學技術與社會發展問題研究的學者,已不限於社會學領域,來自政治學、哲學、倫理學、歷史學以及文化研究等領域的越來越多的學者都關注與科學技術相關問題的研究。
關鍵詞:科學社會學;學科;社會學研究;科學技術;學者;發展;科學知識;哲學;影響;關注
作者簡介:
科學社會學是社會學的一個分支,是用社會學方法研究科學這一社會建制、科學共同體和科學知識建構的一門學科。科學社會學作為一個獨立的研究領域在西方經過多年的發展,在理論與研究方法上已取得了突出進展。受訪學者認為,近年來,國內的科學社會學研究在理論觀點的系統化、研究的深度與廣度上都取得了一定的進步,但學科的發展和建設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圍繞科學社會學研究的相關問題,記者採訪了專家學者。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周程
關注「科技與社會協同演化」
在大科學時代,科學日益社會化,社會日益科學化,科學、技術與社會、環境之間的交互影響日益顯著,從而推動了社會結構、知識形態和倫理規範的不斷重構。科學社會學作為一門重在研究科學技術與人類社會交互影響過程與關係的新興交叉學科,可以幫助人們深入了解由科學、技術與社會相互纏繞而成的「社會技術系統」的運行邏輯、運行過程、運行機制和運行策略,引導人們在風險內生的信息社會中儘可能地規避社會風險和降低知識的不確定性。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國外科學社會學已經從以默頓學派為代表的科學建制社會學(SSI)、愛丁堡學派為代表的科學知識社會學(SSK)逐步過渡到以巴黎學派為代表的科學實踐社會學(SSP);在進入新世紀以來,科學社會學家更是不遺餘力地將基於SSP而勾勒的「科技與社會協同演化」的互構論圖景,從實驗室科學領域拓展到政府決策、法庭審判和醫療診斷等日常生活實踐的科技領域,以便更好地呈現科技與社會同步重構的活生生的動態實踐流。而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科學社會學目前存在SSI、SSK和SSP「三足鼎立」的學術格局。儘管如此,在前輩學者引進SSI和SSK的基礎上,學術新生代們更加關注SSP提供的互構論圖景,並且試圖藉助於中國本土的案例研究來和國際同行進行初步的學術對話——比如北京大學的科學社會學團隊,嘗試對中國青蒿素結構論文刊發始末、中國淘寶在線支付技術和底層學者的科研生態等本土案例進行「文本深描」,從而試圖初步揭示出技性科學得以成功治理、風險共識得以達成的學術理路。當然,目前中國科學社會學界總體上依然停留在SSI的社會結構論和SSK的社會建構論相互博弈的階段,而對於國際SSP社會互構論的了解有待加強,而後者關涉到中國的科學社會學者能否有效引導社會各界有序化解本土的科技爭議、政治僵局和潛在風險。
為了更好地推動我國科學社會學的發展,我們必須始終立足於國際眼光和本土情懷,一方面可以在學術薪火傳承的過程中,指導青年學者夯實科學社會學乃至整個社會科學的基礎理論,另一方面熟悉規範的定性定量研究,從而在從事扎紮實實的本土案例研究中深化理論,甚至在理論修正的基礎上服務於社會公共福祉。
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成素梅
研究應立足於中國現實
從總體發展來看,西方科學社會學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對作為整體科學的社會學研究,第二個階段是以實驗室研究為基礎,對科學知識生產與傳播過程的社會學研究,目前進行的第三個階段是以知識學(science of knowledge)研究為基礎,把前兩個階段融合起來,轉向對技能和專長的研究。這三個階段分別突出了實在論、相對主義和實用主義的立場。科學社會學研究的這些轉變既體現了社會學家對科學的關注從整體到部分再到新的整體的發展,也體現了新的科學社會學研究進路對傳統科學哲學和技術哲學研究的促進作用,從而為科學哲學、技術哲學和科學社會學的交叉對話與融合發展提供了新的視域,為抽象的理論研究與具體的實踐發展相結合提供了新的切入點。
我國科學社會學的研究對西方科學社會學研究前兩個階段的引進與評介做了大量工作,有許多原創性成果,但對第三階段的關注與研究還非常不夠。然而,就促進我國科學社會學研究的發展而言,加深第三階段的研究,不僅能夠從社會學的視域對我國的科學研究與發展做出新的研究,而且還會有助於促進科技政策的研究。
由於社會學研究有地方性,因此推進我國科學社會學研究,建議立足於中國現實,重點討論以下幾方面的問題:科學的公眾接受問題、科學的精英主義和民粹主義問題、科學專長的培育問題等等。
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教授林聚任
解釋科技發展的社會意義
進入新世紀以來,科學技術在諸多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重大進展,特別是計算機與信息技術、生物與醫藥科技、空間科學、新材料、新能源等領域的一系列新突破,正在深刻改變著人類的社會生活。這給科學社會學也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研究課題與發展機遇。所以,社會學家應該更多地去關注科學技術與社會發展之間的關係,深入認識和探討科學活動的社會意義。具體而言,科學社會學研究的重要價值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們關於科學和技術的認識發生了很大變化,技術在社會中的支配性影響越來越大,社會學應對科學技術新發展的社會意義提出新的解釋。以往的科學社會學更多關注對「純科學」領域社會現象的研究,但現在應從更廣泛的社會方面關注科學技術所帶來的深刻影響。隨著科學觀的重大改變,人們對科學技術的批判性意識越來越強,因此應深刻反思科學技術可能帶來的社會後果及深遠影響。譬如,轉基因技術的潛在影響、胚胎幹細胞技術應用的社會倫理問題等,這些新技術在帶動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的同時,相應地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社會倫理問題,值得深入研究。
第二,科學社會學研究本身近年來也發生了一些新轉向,理論觀點越來越多元化。以往曾佔主導地位的結構功能主義科學社會學觀點,逐漸被各種反實證主義、後現代主義觀點所超越。理論觀點的多元化既反映了整個學科研究取向的新變化,同時也反映出此領域目前缺乏統一的主導性觀點。因此密切關注相關理論的新發展,對從學理上深入認識科學社會學這個學科具有很大意義。
第三,科學社會學研究的跨學科特徵日益突出,研究議題日趨多樣。關注科學技術與社會發展問題研究的學者,已不限於社會學領域,來自政治學、哲學、倫理學、歷史學以及文化研究等領域的越來越多的學者都關注與科學技術相關問題的研究。因此,這個研究領域有了一個新的名稱「科學技術論」(S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此領域具有突出的跨學科性和綜合性特徵。認識到這一研究領域的新特徵,將有助於開展更廣泛議題的合作研究。
國內的科學社會學研究近年來取得了一定進展,特別是在中國科學學與科技政策研究會和中國社會學會之下,分別設立了專門的科學社會學專業委員會,學科的制度化建設取得了很大發展。但總體而言,科學社會學仍然屬於邊緣性的小分支學科,沒有得到應有的大發展。這種狀況與科學技術在當今社會中的顯著地位及廣泛影響極不相稱。社會學研究者普遍缺乏對科學技術問題研究的興趣,相關的研究課題不足,這方面的專業人才培養也明顯不夠。這裡既有學科自身的原因,也有學界認識上的原因。此外,在當前科學社會學研究的問題方面,也存在著一定的學科上的偏誤。有的學者仍然關注那些相對陳舊的理論性問題,缺乏對當今科學技術發展帶來的重大現實問題的關注,創新性、開拓性研究不足。科學社會學應該是一門現實性極強的經驗研究學科,應該有更多的人轉向對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及其社會影響的系統經驗研究。此外,還需要擴大與社會學界同行的對話,注重學科規範的培養,從而使科學社會學研究更具「社會學」特色,以提升其在社會學界的地位。
未來的科學社會學要有新的發展與突破,一方面需要加強學科自身理論與方法的系統研究,強化學科創新意識,提高自身的解釋力和學科地位。另一方面,倡導更多的社會科學學者關注科學技術與社會發展問題的經驗研究,強化問題意識,對當今人們關注的重大現實問題作出應有的回應。
記者 潘玥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