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紮實的本土案例研究中深化理論

2020-11-28 中國社會科學網
推進我國科學社會學研究發展 在紮實的本土案例研究中深化理論

2017年08月28日 12:14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潘玥斐

字號

內容摘要:受訪學者認為,近年來,國內的科學社會學研究在理論觀點的系統化、研究的深度與廣度上都取得了一定的進步,但學科的發展和建設還需要進一步加強。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成素梅研究應立足於中國現實從總體發展來看,西方科學社會學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對作為整體科學的社會學研究,第二個階段是以實驗室研究為基礎,對科學知識生產與傳播過程的社會學研究。然而,就促進我國科學社會學研究的發展而言,加深第三階段的研究,不僅能夠從社會學的視域對我國的科學研究與發展做出新的研究,而且還會有助於促進科技政策的研究。關注科學技術與社會發展問題研究的學者,已不限於社會學領域,來自政治學、哲學、倫理學、歷史學以及文化研究等領域的越來越多的學者都關注與科學技術相關問題的研究。

關鍵詞:科學社會學;學科;社會學研究;科學技術;學者;發展;科學知識;哲學;影響;關注

作者簡介:

  科學社會學是社會學的一個分支,是用社會學方法研究科學這一社會建制、科學共同體和科學知識建構的一門學科。科學社會學作為一個獨立的研究領域在西方經過多年的發展,在理論與研究方法上已取得了突出進展。受訪學者認為,近年來,國內的科學社會學研究在理論觀點的系統化、研究的深度與廣度上都取得了一定的進步,但學科的發展和建設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圍繞科學社會學研究的相關問題,記者採訪了專家學者。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周程

  關注「科技與社會協同演化」

  在大科學時代,科學日益社會化,社會日益科學化,科學、技術與社會、環境之間的交互影響日益顯著,從而推動了社會結構、知識形態和倫理規範的不斷重構。科學社會學作為一門重在研究科學技術與人類社會交互影響過程與關係的新興交叉學科,可以幫助人們深入了解由科學、技術與社會相互纏繞而成的「社會技術系統」的運行邏輯、運行過程、運行機制和運行策略,引導人們在風險內生的信息社會中儘可能地規避社會風險和降低知識的不確定性。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國外科學社會學已經從以默頓學派為代表的科學建制社會學(SSI)、愛丁堡學派為代表的科學知識社會學(SSK)逐步過渡到以巴黎學派為代表的科學實踐社會學(SSP);在進入新世紀以來,科學社會學家更是不遺餘力地將基於SSP而勾勒的「科技與社會協同演化」的互構論圖景,從實驗室科學領域拓展到政府決策、法庭審判和醫療診斷等日常生活實踐的科技領域,以便更好地呈現科技與社會同步重構的活生生的動態實踐流。而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科學社會學目前存在SSI、SSK和SSP「三足鼎立」的學術格局。儘管如此,在前輩學者引進SSI和SSK的基礎上,學術新生代們更加關注SSP提供的互構論圖景,並且試圖藉助於中國本土的案例研究來和國際同行進行初步的學術對話——比如北京大學的科學社會學團隊,嘗試對中國青蒿素結構論文刊發始末、中國淘寶在線支付技術和底層學者的科研生態等本土案例進行「文本深描」,從而試圖初步揭示出技性科學得以成功治理、風險共識得以達成的學術理路。當然,目前中國科學社會學界總體上依然停留在SSI的社會結構論和SSK的社會建構論相互博弈的階段,而對於國際SSP社會互構論的了解有待加強,而後者關涉到中國的科學社會學者能否有效引導社會各界有序化解本土的科技爭議、政治僵局和潛在風險。

  為了更好地推動我國科學社會學的發展,我們必須始終立足於國際眼光和本土情懷,一方面可以在學術薪火傳承的過程中,指導青年學者夯實科學社會學乃至整個社會科學的基礎理論,另一方面熟悉規範的定性定量研究,從而在從事扎紮實實的本土案例研究中深化理論,甚至在理論修正的基礎上服務於社會公共福祉。

  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成素梅

  研究應立足於中國現實

  從總體發展來看,西方科學社會學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對作為整體科學的社會學研究,第二個階段是以實驗室研究為基礎,對科學知識生產與傳播過程的社會學研究,目前進行的第三個階段是以知識學(science of knowledge)研究為基礎,把前兩個階段融合起來,轉向對技能和專長的研究。這三個階段分別突出了實在論、相對主義和實用主義的立場。科學社會學研究的這些轉變既體現了社會學家對科學的關注從整體到部分再到新的整體的發展,也體現了新的科學社會學研究進路對傳統科學哲學和技術哲學研究的促進作用,從而為科學哲學、技術哲學和科學社會學的交叉對話與融合發展提供了新的視域,為抽象的理論研究與具體的實踐發展相結合提供了新的切入點。

  我國科學社會學的研究對西方科學社會學研究前兩個階段的引進與評介做了大量工作,有許多原創性成果,但對第三階段的關注與研究還非常不夠。然而,就促進我國科學社會學研究的發展而言,加深第三階段的研究,不僅能夠從社會學的視域對我國的科學研究與發展做出新的研究,而且還會有助於促進科技政策的研究。

  由於社會學研究有地方性,因此推進我國科學社會學研究,建議立足於中國現實,重點討論以下幾方面的問題:科學的公眾接受問題、科學的精英主義和民粹主義問題、科學專長的培育問題等等。

  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教授林聚任

  解釋科技發展的社會意義

  進入新世紀以來,科學技術在諸多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重大進展,特別是計算機與信息技術、生物與醫藥科技、空間科學、新材料、新能源等領域的一系列新突破,正在深刻改變著人類的社會生活。這給科學社會學也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研究課題與發展機遇。所以,社會學家應該更多地去關注科學技術與社會發展之間的關係,深入認識和探討科學活動的社會意義。具體而言,科學社會學研究的重要價值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們關於科學和技術的認識發生了很大變化,技術在社會中的支配性影響越來越大,社會學應對科學技術新發展的社會意義提出新的解釋。以往的科學社會學更多關注對「純科學」領域社會現象的研究,但現在應從更廣泛的社會方面關注科學技術所帶來的深刻影響。隨著科學觀的重大改變,人們對科學技術的批判性意識越來越強,因此應深刻反思科學技術可能帶來的社會後果及深遠影響。譬如,轉基因技術的潛在影響、胚胎幹細胞技術應用的社會倫理問題等,這些新技術在帶動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的同時,相應地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社會倫理問題,值得深入研究。

  第二,科學社會學研究本身近年來也發生了一些新轉向,理論觀點越來越多元化。以往曾佔主導地位的結構功能主義科學社會學觀點,逐漸被各種反實證主義、後現代主義觀點所超越。理論觀點的多元化既反映了整個學科研究取向的新變化,同時也反映出此領域目前缺乏統一的主導性觀點。因此密切關注相關理論的新發展,對從學理上深入認識科學社會學這個學科具有很大意義。

  第三,科學社會學研究的跨學科特徵日益突出,研究議題日趨多樣。關注科學技術與社會發展問題研究的學者,已不限於社會學領域,來自政治學、哲學、倫理學、歷史學以及文化研究等領域的越來越多的學者都關注與科學技術相關問題的研究。因此,這個研究領域有了一個新的名稱「科學技術論」(S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此領域具有突出的跨學科性和綜合性特徵。認識到這一研究領域的新特徵,將有助於開展更廣泛議題的合作研究。

  國內的科學社會學研究近年來取得了一定進展,特別是在中國科學學與科技政策研究會和中國社會學會之下,分別設立了專門的科學社會學專業委員會,學科的制度化建設取得了很大發展。但總體而言,科學社會學仍然屬於邊緣性的小分支學科,沒有得到應有的大發展。這種狀況與科學技術在當今社會中的顯著地位及廣泛影響極不相稱。社會學研究者普遍缺乏對科學技術問題研究的興趣,相關的研究課題不足,這方面的專業人才培養也明顯不夠。這裡既有學科自身的原因,也有學界認識上的原因。此外,在當前科學社會學研究的問題方面,也存在著一定的學科上的偏誤。有的學者仍然關注那些相對陳舊的理論性問題,缺乏對當今科學技術發展帶來的重大現實問題的關注,創新性、開拓性研究不足。科學社會學應該是一門現實性極強的經驗研究學科,應該有更多的人轉向對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及其社會影響的系統經驗研究。此外,還需要擴大與社會學界同行的對話,注重學科規範的培養,從而使科學社會學研究更具「社會學」特色,以提升其在社會學界的地位。

  未來的科學社會學要有新的發展與突破,一方面需要加強學科自身理論與方法的系統研究,強化學科創新意識,提高自身的解釋力和學科地位。另一方面,倡導更多的社會科學學者關注科學技術與社會發展問題的經驗研究,強化問題意識,對當今人們關注的重大現實問題作出應有的回應。

  記者 潘玥斐

分享到: 0轉載請註明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編:張彥)

相關焦點

  • 紮實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新知新覺)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黨的思想理論建設,要求「深化拓展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宣傳教育」,充分發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等思想理論工作平臺的作用。紮實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以下簡稱「工程」),要把學習研究宣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根本任務,堅持以重大問題為主攻方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持續提供理論支持。
  • 在提高針對性中不斷深化新時代理論武裝
    【關鍵詞】新時代  理論武裝  針對性    【中圖分類號】D261    【文獻標識碼】A新時代深化理論武裝的基本主題理論引領行動,正確的行動必然有科學的理論支撐。因此,與時俱進地深化理論武裝具有必要性、必然性和緊迫性。深化理論武裝,就是要以科學的方式將科學的理論熔鑄於人民群眾的內心深處,使人民群眾加深理論認同、樹立理論自信、培育理論自覺、進行理論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理論武裝也必然要有新氣象和新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引領新時代新發展的指導思想,是理論武裝的基本主題。
  • 【李平專欄】案例研究之所見 ③ 紮根理論和案例研究的研究目的有...
    ① 案例研究中哲學思想的選擇,實證還是詮釋?她的案例研究方法已經成為案例研究方法體系中最為流行的兩大範式之一。Eisenhardt的方法主要參考了紮根理論和其他案例研究學者的研究方法(例如Glaser & Strauss, 1967; Yin, 1981),尤其強調採用案例研究構建新的理論。
  • 用科學的理論指導價格工作實踐 在生動實踐中深化對理論的認識
    全書共分三個板塊:第一板塊主要是「理論解讀」,重點闡述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價格領域重要論述的重大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對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價格理論作出的重大貢獻,並對圍繞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深化價格形成機制改革、做好民生商品保供穩價、創新和完善資源環境價格機制、健全壟斷行業價格監管體系等方面的重要論述談認識體會。
  • 中山大學管理學院講座預告丨案例研究近路之爭:案例研究最佳實踐...
    年12月18日(周五)上午9:30-12:00講座地點管理學院善思堂M201課室主辦單位陳瑞球亞太案例開發與研究中心講座簡介本場講座主講嘉賓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介紹案例研究中的研究方法:(1)研究方法的基礎理論;(2)研究方法的具體內容;(3)本土研究方法基礎;(4)六大案例研究方法:紮根理論建構方法、Yin案例研究方法
  • 深化新時代教育科學研究
    與會專家學者圍繞「新時代教育科學研究:使命、任務與機制、舉措」主題展開深入研討。新時代教育改革發展對教育科研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廣東省教育廳主任督學李璧亮表示,教育科研領域應當力爭成為教育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的策源地、教師隊伍成長的孵化器、教學模式創新的試驗田、教育全域要素變革的源動力。新時代,教育科研系統必須把握大局大勢,明晰工作主題主線。
  • 林小波:深化鄧小平理論研究的幾點思考
    原標題:深化鄧小平理論研究的幾點思考   沒有毛澤東就沒有新中國,沒有鄧小平就沒有今天的中國。鄧小平理論是指導中國人民勝利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科學理論,是我們黨長期必須堅持的指導思想。
  • 歷史唯物主義研究的深化和拓展
    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的重大發現之一,在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新中國成立70年來,歷史唯物主義研究在深度和廣度上都有很大進展,取得了豐碩研究成果。改革開放以來,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研究的領域不斷拓展,對概念和原理的闡發不斷深化。
  • 深化鄧小平理論研究的四個重大課題
    因此,今天我們對鄧小平理論的研究,要把重點放在鄧小平同志提出來的與我們今天的實踐息息相關的重大理論問題上,也就是我們今天所做的事情上,只有這樣,鄧小平理論研究才能不斷深化下去。   鄧小平理論中的思想觀點,大概可以分三種情況。
  • 抓好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
    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以下簡稱「工程」)是黨的思想理論建設的基礎工程、戰略工程,也是高校鑄魂育人的靈魂工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辦好我們的高校,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要堅持不懈傳播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抓好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
  • 大唐內蒙古寶利煤炭有限公司:「六個聚焦」,推動「黨建鞏固深化年」
    及時修訂《公司「三重一大」決策制度實施辦法》,細化決策事項清單,修訂完善黨委工作規則,確保黨委研究討論作為公司決策重大問題的前置程序。  聚焦「思想建黨」,黨員幹部理想信念不斷堅定  一是深化黨委理論中心組學習的深度和廣度。
  • 山西省強制隔離戒毒所「三區同步」紮實開展大整頓活動
    深化戒毒管理和隊伍建設大整頓活動開展以來,山西省強制隔離戒毒所結合疫情防控和場所工作實際,周密安排部署,封閉執勤區、封閉備勤區、機關辦公區「三區同步」,分區開展大整頓活動。各區活動氛圍濃厚,各顯特色,有力推動了大整頓活動紮實開展。
  • 案例研究法在教育課題中的應用
    定性研究方法包括人種學研究、民族志研究、現象學研究、案例研究、紮根理論、批判性研究、歷史研究等。其中案例研究法是一個對於教師來說教容易掌握的教育研究方法。一、案例研究及其要素案例研究(Case Study)也叫做個案研究,是質性研究的一個重要的研究方法,在教育研究中,它的主要特點是注重對某一現象的具體實例(即個案)進行細緻的研究,而不重視將研究成果推廣。案例研究具有四個要素:研究現象:具有研究價值的事件、人物等。研究個案:個案是現象的一個具體實例。
  • 推進高校學習研究的本土化發展
    構建有中國特色的「大學生學習理論」,關鍵在於儘快展開「高校學習研究的本土化」,其要義在於,超越過往學習研究的西方化框架和路徑,探尋中國學習者學習的獨特規律,以構建真正具有「中國效度」的本科教學體系。構建中國一流本科教育,理應把提升大學生的學習質量、構建一流的大學生學習質量放在中心位置。
  • 深化改革舉措紮實 立德樹人成效明顯——「十三五」時期高校思政課...
    2016年,在全面實施「十三五」規劃開局之年,習近平總書記出席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政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2020年,在「十三五」規劃勝利收官之年,中共中央機關刊《求是》發表了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主要部分,強調「辦好思政課,是我非常關心的一件事」,為進一步深化思政課改革創新擘畫了宏偉藍圖。
  • 研究前沿 | 情境社會學:一個理論遺珠
    在與形上學的抗爭中,社會學借鑑自然科學的理路逐漸形成一種以邏輯實證主義為代表的學科傳統。其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將經驗的情境視作可為社會學研究源源不斷地提供素材的源頭活水。然而長期以來,情境一直被作為人們獲取經驗材料的產地和背景因素,作為發現社會本質和規律的橋梁和跳板,但對情境本身的理論意蘊,人們卻未能給予足夠的關注。
  • 以實踐難題為導向 發揮理論研究智庫作用
    來自學術界與實務界的三十餘位專家學者和課題組代表,圍繞「檢察機關積極參與和促進國家治理研究」「檢察機關法律監督能力現代化研究」「『四大檢察』職能深化」三大主題、15個立項課題,進行了深入研討。吳宏耀認為,「案-件比」一定要防止形式主義,通過紮實的實證分析,讓「案-件比」真正成為考察法治狀況的指標。
  • 王處輝 孫曉冬:近三十年社會學學術研究的發展軌跡與本土化反思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社會學恢復重建伊始,本土化問題就由於港臺學者的倡導而受到大陸社會學者的重視,相關研究強調從中國社會歷史與現實中提煉和創造社會學理論與方法[9][14]。在社會學重建前十年理論與方法的回顧與反思研究中,這一主題被列為理論研究的第一個問題[15]。
  • 2019年終報導之黨的建設①深化理論武裝 把準政治方向
    從以前「你」來找「我」審核,到如今「我」去為「你」審核,省醫保局工作人員急臨床所急、服務群眾的紮實行動,是我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黨員幹部作風轉變的縮影。 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以來,全省上下形成了深入一線摸實情、破難題、謀發展的濃厚氛圍。
  • 化工高等教育 | 反應動力學案例在化工過程分析與合成課程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反應動力學案例在化工過程分析與合成課程教學中的應用研究梁志武,黃楊強,高紅霞(湖南大學  化學化工學院,湖南  長沙410082)化工過程分析與合成是化工及相關專業的重要核心課程,將理論與前沿實驗案例相結合是該課  程教學過程中需解決的重要問題,也是工藝流程創新、優化與計算的重要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