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上,對河流地區的人類的農業發展影響最為嚴重的自然災害當屬洪災和旱災,而在這些自然天氣影響之外,還有一種鋪天蓋地令人聞之色變的災害,那就是蝗災。這些繁殖力極強的蟲子喜歡成群結隊,而且所經之處的糧食甚至植物往往片甲不留,這到底是為什麼?這不,中國科學院團隊就發表了一篇研究成果,揭示了這個長久以來的人類農業生物災難的根源。
據環球網報導,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的院士團隊在《自然》雜誌上發表的最新研究成果顯示,散居型的蝗蟲本身在一兩隻時並不會產生任何問題,當3-5隻蝗蟲放在一起時,就會有一種奇特的名叫4-乙烯基苯甲醚的物質被釋放了出來,這種化合物的釋放是相當獨特的,在一堆數十個蝗蟲卵的孵化過程後也能清楚的發現其存在,而當獨處時又會消失。這說明這種化合物就是蝗蟲為了群聚而釋放的信息素,因此,如果從這個化合物下手,不僅能解決長期困
去年的時候,一場沙漠蝗的大爆發從非洲地區一路刮到了印巴邊境,席捲了沿途20多個國家和地區,受災農田超過26萬公頃。而在世界範圍內,這種災難的到來其實是經常性的,給全球的糧食帶來了相當嚴重的危機,而在部分貧困地區,一場蝗災所帶來的的饑荒和隨之引發的社會問題甚至政治動蕩都是家常便飯,我國的歷史上,因蝗災引發的糧荒也經常能夠在各種史書和傳記中看到。而對全人類而言,蝗蟲聚集並引發蝗災的這種現象具體的成因在不足百年的認識和研究中一直是個謎團。
大部分國家包括中國在內對於蝗蟲的治理方式往往也都是直接大面積噴灑農藥,對於土地和莊稼來說都是相當有害的,而且相當容易導致數量眾多的蝗蟲發生特異性的變異,從而導致其耐藥性變強。至於更深層次的基因方面的改變更加充滿風險,類似的事情在美國實驗室釋放到巴西遏制瘧疾的變異蚊子上就能夠明顯看出來,不僅沒有能夠遏制蚊子的發展,反而導致大量耐藥蚊子的出現。而這種由蝗蟲體內產生的群聚性信息素的發現就能很好避免這一點。
既然這種化合物能夠釋放群聚的「信號」,那麼通過對這種化合物進行檢測就可以推算地區蝗蟲的大概範圍和數量,而中國本就在治蝗上有著長期的經驗,在已經建立得相對完善的監測蝗蟲的網絡上通過對化合物密度的監控就能清楚知道蝗災的規模和可能的起始地點。而人工在一個地區釋放合成的化合物則可以將該地區的蝗蟲吸引到該地區集中處置,避免農藥對環境造成多餘影響,通過更深層次的研究甚至可以通過噴灑相對應的拮抗劑,使得蝗蟲沒辦法接收4-乙烯基苯甲醚,讓群聚現象直接消失,同時還能保留蝗蟲在生態循環中所處的位置,而蝗災也不會進一步蔓延,一舉多得。
由此可見,這種化合物的發現是中國治蝗成果的又一個裡程碑,也給全球範圍內的蝗蟲治理點明了一個方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生物災害給各國帶來的損失將會逐漸減小,全球農業的發展也會更加穩定和安全。在中國高速發展的過程中,生態環境一直都是相當重要的一環,也會是未來一段時間內首要的一環,中科院的這一發現無疑給中國的生態環境治理帶來了新的推動力,為保護糧食安全提供了重要的參考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