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道教兵馬是什麼

2021-01-15 三斌道長

道教兵馬分為上壇下壇,道士在授籙之後,除撥付上壇兵馬將帥之外,還有另行撥付下壇兵馬,佐助行持。

上壇兵馬為撥付的籙中官將,道士行法,如:拜章上表、禳星禮鬥、合炁招神。所使用的籙中官將。這個在授籙之時就會在籙券中說明,根據法師的生辰八字:恩將、心將是哪位元帥,撥付多少兵馬。但是法師使用上壇兵馬較為複雜,且條例眾多,需要法師有較高的行持,才能役使上壇兵馬將帥。

下壇馬的組成則是:五猖兵馬、五顯靈官、五通兵馬、遊師兵馬,而這四者又可以統稱為「五猖兵馬」,民間道法中的五猖兵馬是法術修煉中極其重要的一門法術,五猖兵馬可以在作法驅邪時施以援助,分為請五猖和帶五猖。請五猖是由於道行低只能請五猖兵馬來幫助處理一些事情,當修為達到一定境界,有傳法的師父分撥兵馬給你,就可以擁有自己的五猖兵馬,稱之為帶五猖,邪魅不能靠近。

相關焦點

  • 淺談唐代宮廷大象,有哪些文化影響?傳統哲學思想,道教與佛教
    導語:淺談唐代宮廷大象的來源,分布,用途,大象文化的影響,與傳統哲學思想、道教、佛教都有影響影視劇《長安十二時辰》,將觀眾的目光帶到了繁華瑰麗的唐朝,我們藉助這個話題來淺談一下唐朝的大象。大象除了在宮廷儀仗用或者做表演用外,唐朝對外戰爭中也使用過戰象,曾有藩屬國向唐朝廷請求戰象兵馬支援。《冊府元龜》記載,「唐玄宗八年,南天竺國王,請以戰象及兵馬討大食及吐蕃等,仍求以名其軍,帝甚嘉之。」
  • 「董卓上洛」兵馬小考
    本文可以看作「廢少立獻始末淺談」的姊妹篇。本文主旨是探究董卓入京後的軍隊規模變化,這也是解釋董卓「西遷長安」的鎖匙所在。本文共 4200 字,閱讀須 12 分鐘① 所謂「晝入夜出」(卓軍)輒夜潛出軍近營,明旦乃大陳旌鼓而還。
  • 道教經典《道德經》的三個要點是什麼?帶你走進道教
    道教是以「道」為核心思想的宗教,「道」最早是由春秋戰國時期的老子提出來的,因此,老子在道教被稱為太上老君,為道教祖師之一。現在的大多數道教派系都源自於老子。老子最偉大的著作是《道德經》,他在《道德經》第一章就說:「道可道,非常道」,提出了「道」的概念。
  • 什麼是道教經韻?
    道教也是以經韻唱誦的方式來傳教布道。道教唱誦之經韻既是一種藝術形式,同時也蘊育著豐厚的宗教內涵。換句話說,道教經韻是音樂藝術與宗教信念的有機結合。就歷史淵源而言,經韻音樂幾乎與道教一樣古老。在東漢魏晉南北朝的近600年間,道教經韻漸次歷經了初步萌生、基本成形和系統發展三個歷程。此後,在信仰支撐和儀式依託下,道教經韻承載著士族官吏得道成仙的嚮往和追求,並以趨於凝固的傳承模式而流於後世。
  • 淺談道教神仙體系——南鬥六星君
    大家好,昨天我們簡單認識了道教中的眾星之母——鬥姆元君,那今天自然是要認識一下她無數子孫中很出名的六位神仙——南鬥六星君。
  • 你知道什麼是道教哲學嗎?
    道教哲學的個性是由其特徵體現的,它有何特點?它的特點是在與道家、儒家和佛教哲學的比較中顯現出來的。通過比較,可以更加看清道教與道家的同異,認識什麼是道教哲學。道教繼承了老莊哲學的特點,受儒家思想和佛教哲學影響,發展出自己的特色。這些特色總括起來有以下幾點:(一)以人生哲學為主,以宇宙本體論為輔。以個人為本位,追求個體生命的永恆性。
  • 道教中的「步罡踏鬥」指的是什麼?
    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它吸收了很多民間的傳統文化,包括神仙方術、民間巫術等等,這些文化逐漸演變為道教中的齋醮科儀,俗稱道教科儀。在道教科儀中,步罡踏鬥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在本篇文章中,小編就來介紹一下步罡踏鬥。
  • 揭秘:道教祖師三清天尊的原型分別是什麼?
    揭秘:道教祖師三清天尊的原型分別是什麼?「道家三清」是指太清太上老君、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道君。
  • 道教的語義學解釋
    什麼是道教?這是解讀道教文化基本含義之前所必須說明的一個問題。按照學術界的一般看法,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要了解道教,應該從宗教意義陳述入手。對於「宗教」這兩個字,人們向來也有不同見解。就中國傳統文字學的角度看,「宗」與祖廟是密切相關的。
  • 道教講「承負」,佛教講「因果」,儒教講什麼?
    ,道教講「承負」即佛教中的「因果」,但又不同於「因果」。因此道教以「無為」作為得道意、得天心、致太平的根本。《淮南子原道》說:「所謂無為者,不先物為也;所謂無不為者,因物之所為」。魏晉以後,「無為」逐漸成了道教社會觀的基礎。河上公在《老子注》中說:「法道無為,治身則有益精神,治國則有益萬民」。所謂「治身」的「無為」,應當「無為事主,無為事師,寂若無人,至於無為,」這樣才能全身、去危、離咎。
  • 道教的核心「道」,「道」的具體含義是什麼?
    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以「道」為最高信仰,是世界五大宗教之一。東漢祖天師張道陵正式創立道教,距今已有1800年歷史。崇「道」。道教的核心即是道,道教奉老子為教主,基本信仰是道,這個道與作為道家學派代表老子的道既有區別又有聯繫,它是繼承老子的道而加以宗教型成。老子所說的「道」是道教教義的核心,是以「清靜為宗、虛無為體、柔弱為用」的一種「道」。
  • 道教的五種神仙,到底是什麼,道教兵解又到底是什麼意思
    老陽按:大家都知道道教裡面對神仙的分類,大概有大羅金仙,天仙,地仙,人仙,鬼仙,這裡面到底咋一回事呢,再比如道教的兵解,又是個什麼意思。和大家一起分享我今天看見的南懷瑾先生的一段話。
  • 道教中的「守庚申」是什麼意思!
    這裡的「庚申」代表是「庚申日」而道教的守庚申源自於斬三屍!道教認為人的身體中有「三屍神」,三屍為:上屍名彭倨,它使人好色。中屍名彭質,它使人多思。下屍名彭矯,它使人淫慾。更不利於道人修行,所以道教修行之人就想方設法要除去「三屍」,一種是「去欲」正所謂「欲生則三屍生,欲滅則三屍滅」。還有就是服符誦咒,以及厭勝、服藥、服氣。
  • 《靜心咒》佛教和道教皆有,他們有何不同?
    同然,道教作為我國本土的教派,更是包羅萬象,源遠流長;道之一字可演天地,演人間地府,化秩序規則;隨著時間的積累和沉澱,也留下來了部分真解與經文。無論佛教還是道教,若要修行,最開始要修的是不動心;今日藉此機會,我們來淺談一下的佛教與道教最為基本靜心咒法。
  • 「佛教、道教與民間宗教的儀式傳統」工作坊紀要
    第二位報告人是山西大學國學研究所尚麗新副教授,她的發言提綱《民間宣卷儀式淺談》從整體上介紹了全國各地迄今仍在流傳的宣卷儀式的概況,對宣卷表演的功用、儀式流程、寶卷文獻等內容做了圖文並茂的講解和梳理。張教授提出兩個問題:第一,新符籙派的傳統和早期的傳統有什麼區別?第二,呂老師對田野做了觀察和解讀,但是否訪談過受籙者?張廣保教授指出巫能昌老師的研究也能追溯到中國文化的大傳統,對個案進行了細緻的描述,但是巫老師的解讀似乎還沒有徹底完成,有待補充。下午舉行的第四組學術討論主要涉及民間信仰的話題,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汪桂平研究員擔任主持兼評議人。
  • 中國道教正統道教神仙之金母木公是誰,他們的具體司職是什麼?
    中國道教正統道教神仙之金母木公道教所說的木公金母即仙人東王公和西王母,又稱東王木公和西王金母,為道教尊神。東王木公男神領袖,住在蓬萊仙島;西王金母女仙的首領,居住在西方的崑崙山。被道教奉為男仙領袖,與西王母共為道教尊神。與西王母共為道教尊神。無父無母,無名無姓。生於遠古洪荒之亂世,碧海蒼靈之華澤,因地屬東荒,指生處為名,自號曰東華。以萬物為師長,以天地為洪爐,以眾生為磨礪,執蒼何劍,守九住心,以殺止殺,以戰止戰,專注一趣,亦神亦魔。座下七十二座神將,皆一時之豪傑,戰無敗績,兵行必勝,天下遂安。即天地共主之位,定仙神之律法,掌六界生死,掌萬仙籍錄,凡有登仙品階事,必謁之。
  • 幾千年洗禮的道教「經書」都經歷什麼?
    道教所奉的經書,包羅甚廣,《道藏》內不僅包括有道教的經戒、科儀、符圖、煉養等類的經書,也包括有道家哲學及有關的儒、墨、名、法、陰陽、兵、醫、雜等諸家書籍,數量很龐大。可見在晉時道教經書便已很多了。《抱樸子·遐覽》記載的道教經典圖符共有一千二百餘卷。以後道教經書一天比一天增加,《隋書·經籍志》記載有經戒三百○一部,九百○八卷,服餌四十六部,一百六十七卷;房中十三部,三十八卷,符籙十七部,一百○三卷,共三百七十七部,一千二百十六卷。
  • 道教的宇宙世界觀
    道教認為,宇宙之間,上有三十六天,下有三十六地。三十六天之最上一層為大羅天;其次三天為三清境,分別是清微天、禹餘天、大赤天。其次四天為四種民天,又稱四梵天,分別為賈奕天、梵度天、玉隆天和常融天。再次為三界二十八天,包括無色界四天、色界十八天和欲界六天。大羅天為三清尊神所居,三清境為九聖、九真、九仙所居。
  • 道教與天氣預報
    那麼道教究竟和天文的關係是什麼呢?且看李崇高的—— 從漢代開始,道教建立之初,道教就致力於「關雲望氣」,以佔晴雨風霜,並和人事之吉兇聯繫在一起。 馬王堆出土的《五星佔》中就有許多「佔雲氣的內容」,與當時的氣象有關。隨著道教興盛,宋元時期出現了一派專門研究「雷法」的道士,他們往往有祈雨之術。
  • 揭秘道教:盤點道教那些被別人誤解二三事
    道教是中華土生土長的宗教,道教是張道陵祖天師沿襲,老子道家理秘所創。主張無為逍遙、清心寡欲。道教為中華民族精神之所寄託,是漢民族文化繁榮的見證。隨著時代的發展,很多人對於道教會有一些誤解,下面就來盤點一些容易誤解的道教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