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毓明竟然談維權!沒有羞恥感的精明,如何掩飾得了醜陋的靈魂?

2021-01-12 肖申克的讀書筆記

#高管涉性侵養女案還有多少疑點#近日,一上市公司高管性侵養女的新聞讓許多人義憤填膺。

讓許多人憤怒的不僅只是媒體所曝光的驚人細節:一個14歲女孩被一公司高管當作養女,可這位高管在四年時間內長期侵犯她,更讓人氣憤的是這位高管似乎對這一切指控並不擔心,並無羞愧,他的應對顯得很「專業」。

關於性侵養女的回應,他沒有正面否認。

他的回應,顯得很專業與冷靜。

首先,面對廣泛關注超乎常人的冷靜。

鮑一上來,沒有自我澄清,而是以隱私為由,拒絕透露相關的細節。

試想,一個正常的人,一個心地坦白的人,如果受到了不實的指控、污衊,會是什麼反應?

肯定會十分激動,肯定會急於證明自己的清白。

鮑毓明在一開始就顯得異乎常人的淡定。

這或許是一個律師的專業態度,或許是一種早已有所準備的冷靜。

其次,否認最關鍵最核心的內容。

鮑在公開的第一次回應中稱,與指控他的女孩不是「養父女」關係。既然不是養父女,一般男女之間的關係,如果出現了什麼男女授受不親的事情,就是可以理解的事情,其所背負的道德壓力就小得多。

許多人看過《這個殺手不太冷》這樣一部電影,裡面的小女孩經過一番接觸後,漸漸地愛上了一個年長的殺手。

試想,現實中,如果真的如鮑某所說,沒有了養父女的關係,擺脫倫理與道德上的約束,性侵的故事不就會走向另外的劇情?

然而,這不光是道德層面的考慮,還有著更深的用心。

第三,適度維權,精心設計的反攻?

在雲山霧罩間留下伏筆,是一些混淆是非黑白者常用的手法。

一個是未成年涉事不深的女孩,一個是精通法律擁有財富與人脈的上市公司高管。

顯然對於現行法律在相關問題上的研究是非常深入的。他還曾經有過專門的文章。

14歲,對於普通人而言,或許只是一個普通的年齡界線,而對於了解法律的人來說,這是一個衡量犯罪輕重的一個重要依據。

據我國現行的法律規定,如果被認定性侵不滿14周歲幼女的,將會受到從重處罰。

據報案的小女孩李星星向媒體披露,她剛滿14歲的那天,養父就侵犯了她。

對於一個有著理性的人而言,他的行為通常都有著一個邏輯在背後支撐。

李星星陳述的剛滿14歲所發生的一切,或許不是一個偶然的時間點。

事件曝光後,鮑毓明對外公開的QQ上他與「養女」親密聊天的內容,似乎這已經是他早就準備好的呈堂證供。

這些聊天記錄,似乎成為他先前表述的兩人並非「養父女」關係的證據,也是他適當維權的憑證。

當一個人談論維權時,外界會認為他的權利被侵犯了。

鮑律師如今談論維權,他仿佛一下由加害人搖身一變成為了這起事件的受害者。

當然,他提了「適度」,似乎還在與對方保留和解的空間。

從一開始,就精心算計、精心設計,即使暴露了,被指控了,心中還有可以自救的牌,還有可以把水攪渾的料。

這似乎跟這位精明的律師身份十分相稱。

這也是讓許多人無比憤怒的一個原因:當一個法律專業的精緻頭腦,與一個沒有同情心羞恥心的靈魂結合在一起,會演繹出怎樣的一種冷靜而專業的邪惡?

在無數中外的影視作品中,我們都目睹過這樣的故事與情節:一些巧舌如簧的律師,他們不是正義的使者,而是邪惡的幫兇,他們用手中的武器——法律摧毀的是人們對於法律與正義的信仰。

不能讓任何一個「聰明」的犯罪得逞,是對其他類似的企圖的警告!

正因為如此,公眾與社會才會如此高度關注這一事件,在相關部門成立專案組後,近日又有高規格的督導組,相信不久的將來,事情的真相會公之於眾。

在現實生活中,有人掌握法律漏洞與縫隙後,確實演繹出「教科書式的老賴」,難道我們還能允許出現顛倒黑白、混淆是非的「教科書式的耍流氓」?

相關焦點

  • 鮑毓明的「完美布局」,讓人不寒而慄
    近日,「上市公司高管被指性侵養女」案持續發酵,而作為整個事件當事人的鮑毓明,更是被釘上了「禽獸不如」的標籤,遭到眾人唾罵。可事到如今,鮑毓明不但不認罪伏法,反而想盡一切方法為自己開脫。4月11日,鮑毓明再度回復性侵養女案,表示「控訴內容存在不實,將適度做一些維權工作。」
  • 律師談鮑毓明案 應查清兩人角色地位和相處模式 稱女方重度抑鬱
    律師談鮑毓明案 應查清兩人角色地位和相處模式 稱女方重度抑鬱 2020-04-17 11:03:15 來源:大河報網  |  作者:佚名 | 字號:A+ | A- 【律師談鮑毓明案】鮑毓明涉嫌性侵
  • 柯潔評鮑毓明事件:戀童癖biss嗷 建議物理閹割
    網易體育4月13日報導:對於日前傳得沸沸揚揚的鮑毓明涉嫌性侵養女事件
  • 女孩子如何克服對性的羞恥感
    女孩子處於青春期時,對性方面的知識欠缺就會產生羞恥感,心裡想要探索又恐懼,甚至讓她不知道所措,甚至造成女孩子無法克服心理因素,對此處於青春期的女孩子一定要正確的認識性的概念,才能克服對性的羞恥感,那么女孩子如何克服對性的羞恥感的問題,想必許多家長也是比較關心的問題。
  • 當鮑毓明遇上「諾貝爾替代獎」得主郭建梅
    中興通訊其獨立非執行董事鮑毓明性侵養女事件被媒體曝光後,輿論一直持續發酵。4月8日,有媒體報導,小蘭自2016年,即她14歲起,被養父鮑某某長期控制在山東煙臺某公寓,遭多次性侵。兩個人的身份分別是:高高在上的總裁鮑毓明,養父;未成年少女,養女。
  • 鮑毓明的可怕:功成名就的高智商豺狼,無情撕碎了她人的童話
    1972年出生的鮑毓明,2015年是43歲,孩子即將年滿14歲,不是法律上的收養,鮑毓明心知肚明。這也是鮑毓明為什麼有要和孩子媽媽「組成家庭」的說法,但從未實施的一個原因。所以,鮑毓明說:「此事說來話長,我和她從來沒有以養父女關係相處。」不是法律上的繼父,也不是法律上的養父,我就說說,你奈我何?
  • 鮑毓明案牽扯出一條令人髮指的黑色產業鏈:男嬰10萬,女嬰8萬
    藏匿在鮑毓明案背後的黑色產業鏈這幾天,全網都被上市公司高管鮑毓明性侵案刷屏了。鮑毓明,一家跨國公司高管,中美兩國註冊律師,多項名譽加身,就是這樣一位看起來無限風光的「霸道總裁」,性侵14歲的「養女」長達四年之久。
  • 「羞恥感」對孩子來說有多重要?父母別因「玩笑」毀了這教育法寶
    我以為孩子會改變他的態度,結果孩子竟然不耐煩地說:"看不看去就別看啊!我又沒強迫你看著我寫作業。"我看著孩子的話語與神情,啞口無言。這種表現,根本就是毫不知恥的表現。相反,孩子為他的毫不知恥感到榮譽。一個孩子如果沒有羞恥感,未來孩子的各方面發展都會受到抑制。所以,"羞恥感"對孩子來說是很重要的。那麼,為什麼孩子沒有"羞恥感"?
  • 鮑毓明性侵案背後,若隱若現的現代版「揚州瘦馬」:令人不寒而慄
    04鮑毓明的步步為營以鮑毓明的身份,比作古代的富商卓卓有餘。巧的是,在被害女孩剛滿14歲那年,其母親就被「網友」介紹給了鮑毓明,當時他43歲,單身。過了半年,他就把女孩從其母親身邊帶走,先後輾轉北京、煙臺。用鮑毓明在寫給她《保證書》中的話——「給我現在的女兒,未來的妻子」。可謂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 羞恥感正在毀掉你的人生
    由此看來,這是一種十分重要的情緒存在,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羞恥感。01.什麼是羞恥感? 羞恥感是一種令人痛苦的信念,它讓人相信,自己生而為人,存在著一些根本的缺陷。適度的羞恥感是有好處的,但過度的羞恥感卻會帶來很大的危害。它會讓人陷入自我厭惡,出現自我忽視、自我虐待,甚至自我破壞。
  • 兩千宋軍不敵十七騎,靖康之恥,南宋之人有沒有羞恥感?
    看一下,宋軍兩千啊,竟然被十七騎打敗,這簡直難以想像啊。這仗慘得在歷史上還沒有過,靖康之恥的恥的如此之慘,軟弱的缺鈣病深入大宋軍隊骨髓。二,宋朝之弱有一些宋朝的粉絲,總是吹捧宋朝的經濟發達可以佔到世界的百分之七十,而且文化繁榮,科技先進。宋朝是多麼的好,在中國多麼的強。但是宋朝,國家富強,首先要做到軍事強,國防強,這樣才能保證人民生活,社會進步。
  • 孩子在學校丟面子,血的教訓告訴我們:羞恥感才是悲劇的隱藏元兇
    羞恥感作為一種直接針對自我的情感,它會讓我們貶低對自我的價值,心理學家們就將其稱為人類最負面的情緒。羞恥是靈魂的疾病,過高或過低都能引發靈魂動蕩1、什麼是羞恥感?心理學家對羞恥的定義是這樣的:它是一種令人痛苦的信念,感到羞恥的人相信,自己身為人類,存在著一些根本的缺陷。
  • 讀完這本書後,我有強烈的羞恥感
    艾德勒讀到密爾竟然是在五歲時就讀了柏拉圖的書之後,不但從此為哲學所著迷,也開始了他大學的正式求學。《如何閱讀一本書》初版是1940年,本書的譯者之一郝明義說:讀完這本後好,讓他對閱讀及出版有了重新的認識。並且因為這本書,有一種強烈的羞恥感。作為一個出版人,在自己四十多歲時才知道這本書的存在,才去閱讀了這本書,簡直是無地自容。
  • 一個來自底層的社會學家,如何反思面對出身的「羞恥感」?
    因無法完成學業而懊怒一生的母親,有暴力傾向、總是大喊大叫的父親,把孩子們丟給孤兒院的外祖母……在《回歸故裡》中,埃裡蓬用坦誠的自白,剖析自己的原生家庭,和因此而產生的「羞恥感」。借用社會學視角,他看到了法國底層邊緣群體是如何「被侮辱」和「被損害」的,他看到學校教育的桎梏,看到家庭教育的在底層邊緣家庭中的缺失……《回歸故裡》是迪迪埃·埃裡蓬結合自身經歷創作的一部反思性社會學作品,他重返過去,回顧家族的歷史,回憶童年時身處的法國工人階層,回溯他如何從工人家庭的窮孩子成為法國著名的知識分子……在對底層生活困境的分析之中,埃裡蓬試圖與原生家庭和解,這是「一場自己改變自己的勞作
  • 那不是你的錯:擺脫羞恥感,走出童年創傷
    她曾問母親,我們家什麼教育都有,為什麼沒有性教育?母親回答,什麼性教育,性教育是給那些需要性的人,所謂教育不就是這樣子嗎?對於性教育持這種態度的母親,思琪也無法去開口傾訴她的痛苦。可憐的思琪迫使自己愛上這個大她37歲的油膩男人,以合理化他們之間的關係,也說服自己活下去。
  • 經濟學人:鮑毓明一案或將影響中國的性同意年齡立法
    【歐洲時報實習記者蔡蕊編譯報導】4月9日,上市公司副總裁兼首席法務官鮑毓明被指涉嫌長期性侵「養女」。此案一出,立即在中國引爆輿論場。據中國媒體報導,鮑毓明在當事人剛滿十四周歲時對其實施了性侵,因此十四歲定為性同意年齡是否合理成為了討論的焦點之一。
  • 羞恥感及克服它的四大原則
    一定程度的羞恥感是需要的,正因為有了廉恥心,我們才能遵循社會規則,不再是一個反社會的人。但過度的羞恥則是有害的,它往往反映了嬰幼兒期撫養者的回應不足,是一種自體耗竭的自戀人格,忍受著來自沒有被鏡映的抱負和沒有實現的理想的空虛和抑鬱(Andrew P. Morrison)。
  • 正向利用小孩的「羞恥感」,教育效果事半功倍
    幼兒園裡,經常調皮搗蛋的孩子都會被老師拉到講臺上面罰站,把頭埋得低低的,也不敢看人,但是時間久了孩子也就習慣了,到了上小學的時候,就覺得被老師罰站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為什麼孩子一犯錯就喜歡躲起來、被罰站就會把頭埋的低低的呢?這是因為我們大人都善於用孩子的羞恥感來束縛孩子的言行。
  • 《如何停止不開心》:人生中的那些情緒失控,都來自內心的羞恥感
    所以,想到高中,想到英語,那種羞恥感立即會捲土重來。對於我的同學們來說,那兩個時刻,也許早就像高中時做完的無數張試卷一樣被遠遠拋棄和遺忘了。但對於我來說,那兩個時刻所體驗到的羞恥感,卻一直伴隨我,並可能跟隨我一生。這兩個時刻讓我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愚蠢至極,哪怕我後來的高考英語135分,哪怕我的高考成績是全校前十,都無法挽救自己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