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管涉性侵養女案還有多少疑點#近日,一上市公司高管性侵養女的新聞讓許多人義憤填膺。
讓許多人憤怒的不僅只是媒體所曝光的驚人細節:一個14歲女孩被一公司高管當作養女,可這位高管在四年時間內長期侵犯她,更讓人氣憤的是這位高管似乎對這一切指控並不擔心,並無羞愧,他的應對顯得很「專業」。
關於性侵養女的回應,他沒有正面否認。
他的回應,顯得很專業與冷靜。
首先,面對廣泛關注超乎常人的冷靜。
鮑一上來,沒有自我澄清,而是以隱私為由,拒絕透露相關的細節。
試想,一個正常的人,一個心地坦白的人,如果受到了不實的指控、污衊,會是什麼反應?
肯定會十分激動,肯定會急於證明自己的清白。
鮑毓明在一開始就顯得異乎常人的淡定。
這或許是一個律師的專業態度,或許是一種早已有所準備的冷靜。
其次,否認最關鍵最核心的內容。
鮑在公開的第一次回應中稱,與指控他的女孩不是「養父女」關係。既然不是養父女,一般男女之間的關係,如果出現了什麼男女授受不親的事情,就是可以理解的事情,其所背負的道德壓力就小得多。
許多人看過《這個殺手不太冷》這樣一部電影,裡面的小女孩經過一番接觸後,漸漸地愛上了一個年長的殺手。
試想,現實中,如果真的如鮑某所說,沒有了養父女的關係,擺脫倫理與道德上的約束,性侵的故事不就會走向另外的劇情?
然而,這不光是道德層面的考慮,還有著更深的用心。
第三,適度維權,精心設計的反攻?
在雲山霧罩間留下伏筆,是一些混淆是非黑白者常用的手法。
一個是未成年涉事不深的女孩,一個是精通法律擁有財富與人脈的上市公司高管。
顯然對於現行法律在相關問題上的研究是非常深入的。他還曾經有過專門的文章。
14歲,對於普通人而言,或許只是一個普通的年齡界線,而對於了解法律的人來說,這是一個衡量犯罪輕重的一個重要依據。
據我國現行的法律規定,如果被認定性侵不滿14周歲幼女的,將會受到從重處罰。
據報案的小女孩李星星向媒體披露,她剛滿14歲的那天,養父就侵犯了她。
對於一個有著理性的人而言,他的行為通常都有著一個邏輯在背後支撐。
李星星陳述的剛滿14歲所發生的一切,或許不是一個偶然的時間點。
事件曝光後,鮑毓明對外公開的QQ上他與「養女」親密聊天的內容,似乎這已經是他早就準備好的呈堂證供。
這些聊天記錄,似乎成為他先前表述的兩人並非「養父女」關係的證據,也是他適當維權的憑證。
當一個人談論維權時,外界會認為他的權利被侵犯了。
鮑律師如今談論維權,他仿佛一下由加害人搖身一變成為了這起事件的受害者。
當然,他提了「適度」,似乎還在與對方保留和解的空間。
從一開始,就精心算計、精心設計,即使暴露了,被指控了,心中還有可以自救的牌,還有可以把水攪渾的料。
這似乎跟這位精明的律師身份十分相稱。
這也是讓許多人無比憤怒的一個原因:當一個法律專業的精緻頭腦,與一個沒有同情心羞恥心的靈魂結合在一起,會演繹出怎樣的一種冷靜而專業的邪惡?
在無數中外的影視作品中,我們都目睹過這樣的故事與情節:一些巧舌如簧的律師,他們不是正義的使者,而是邪惡的幫兇,他們用手中的武器——法律摧毀的是人們對於法律與正義的信仰。
不能讓任何一個「聰明」的犯罪得逞,是對其他類似的企圖的警告!
正因為如此,公眾與社會才會如此高度關注這一事件,在相關部門成立專案組後,近日又有高規格的督導組,相信不久的將來,事情的真相會公之於眾。
在現實生活中,有人掌握法律漏洞與縫隙後,確實演繹出「教科書式的老賴」,難道我們還能允許出現顛倒黑白、混淆是非的「教科書式的耍流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