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這篇文字,我繼續跟你聊醫案、講故事,說中醫。
故事的主人公,是羅天益。
羅天益是誰啊?他生於1220年,卒於1290年,活了正好70歲。嚴格講,他是元朝人,我國金元時期的著名醫學家。他有一個師傅,叫做李東垣。李東垣是補土派的創始人,重視脾胃調理在疾病治療過程中的作用。羅天益受老師的學術思想影響很大,並且在1281年寫了《衛生寶鑑》這部書。
我要講的故事,就出自《衛生寶鑑》裡頭。
話說有這麼一回,羅天益接診一個小患者,年紀才十三歲。
這個孩子,據說是「中山王知府次子」,從小就備受嬌慣。結果有一次,正值六月份,天下起了暴雨。池塘中的水跟著就多起來了。這小孩子一看,很高興,於是戲水,結果把衣服都弄溼了。
回到家以後,肯定是免不了一頓責罵訓斥。但是當天晚上,他就覺得自己沒精神,倦怠,腦袋暈沉沉的,想睡覺。
第二天早晨起來,壞了,頭痛身熱,腿腳沉重。
這怎麼辦啊?家裡人趕緊找郎中。
郎中來了一看,說這好辦啊,這不就是外感了風寒溼邪嘛!我來給你發散發散。
於是,用了大隊的發散藥,而且把家裡門窗都關得死死的,患者躺在床上,蓋上被子。
結果,這一夜下來,大汗淋漓,被子都溼透了。第二天天亮,家裡人一看孩子,好懸沒嚇死!
原來,小孩子神志不清,六神無主,開始「尋衣搓空」了。這就類似一些老人,在病重神志不清的時候,手指不停捻動,仿佛是在搓線,拽衣角一般。這能不嚇人嗎?
這時候,下藥的郎中來一看,心說不好,這是發汗太過,熱邪陷進去了!於是,用了承氣湯之類的攻下瀉熱之品。
這回好些了嗎?也沒有!相反,孩子開始說不出話來了,四肢僵直不收,脖子也僵硬,手腳有時候抽筋兒痙攣,嘴唇蠕動,眼睛往左看,白眼仁露出來好多,飲食俱廢,形體大大消瘦。
總而言之啊,給人的感覺,像是植物人了!
這家裡人又急又恨啊,一頓責罵,把郎中攆跑了。估計啊,一分錢沒給。
這怎麼辦啊?後來,大家想到了羅天益這個人。據說此人醫術了得。事已至此,不如請他來看看吧。
於是,羅天益就被找來了。
羅天益來了以後,一開始也犯難。但是在仔細檢查孩子的舌脈,理清前醫的用藥方案後,他心中有數了。
羅天益開了一個方子,什麼呢?就是補中益氣湯加上黃柏和芍藥。具體用量,醫案中並沒有記載,但是藥味,無外乎就是黃芪、甘草、人參、當歸、橘皮、升麻、柴胡、白朮,加上黃柏和芍藥。
結果,這個方子早晚各服一次,三天之後,小孩子能說話了,四肢柔和,可以短距離走路。再過幾日,終於恢復如常。
這個故事,就記載於《衛生寶鑑》裡頭,你能可以自己找來讀讀。
那麼,這裡頭有什麼奧秘呢?
其實啊,我們仔細看看小患者之前的經歷,就不難發現原委了。
一開始,這小孩子被投以大量發散藥,導致大汗淋漓。汗多了,怎麼樣?我說過,傷氣啊!就是說,經過這麼一弄,孩子的氣大大受損。
緊接著,用了直入脾胃的承氣湯,用於攻下洩氣。好傢夥,進一步傷氣。尤其是脾胃中氣,這個時候更是受損。
這一來,患者的中氣不足,成了定局。
中氣是幹啥的?就是脾胃之氣,用於化生、輸布氣血和津液的。氣血津液,由於中氣受損而無法生產和輸布,於是人體就出問題啊。
你看,由於氣血津液不能濡養筋脈,所以患者腿腳僵直、脖子僵直,手指抽動。
氣血津液不能濡養於筋,所以眼後筋脈攣縮,導致眼睛看向一邊。
脾主肌肉。口唇為脾所主。脾不能化生氣血津液,影響了肌肉的機能,於是就口唇蠕動啊,所以他走不了路啊。
你看看,所有這些,不都是源於中氣受損,令氣陰兩傷所致嗎?因此,治療起來,就得補氣、養陰、潤燥啊。
所以說,羅天益用了補中益氣湯加上黃柏、芍藥的配伍。
補中益氣湯,我前面介紹過了,基本組成是黃芪、甘草、人參、當歸、橘皮、升麻、柴胡、白朮。這個配伍,是羅天益的師父,李東垣的代表作。它專門用於補中益氣。其中,人參、白朮、黃芪補中益氣,當歸補血,令氣血雙補,橘皮行氣,令補而不滯。柴胡和升麻提升中氣,在這個基礎上,加上芍藥、黃柏,配合當歸來養陰血、清熱堅陰。這樣一來,不就解決問題了嗎?
其實,羅天益作為李東垣的學生,對補中益氣湯的價值,那一定是非常熟悉了。因此,他才大膽地用這個配伍,來改善患者氣陰兩傷的危險局面。可以說,這是羅天益對老師經驗的發揚光大。
故事啊,基本說完了。我們能從中體會到什麼呢?
我覺得,道理很淺顯:我們的脾胃中氣啊,太寶貴了。它是化生和輸布氣血津液的中樞啊。脾胃要是不行了,百脈皆枯,百筋皆痿啊。你看為什麼有些上了年紀的人,腿腳越來越差,筋骨越來越弱啊?除了風溼啊、寒邪啊這類問題,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脾胃中氣越來越差,他沒有足夠的氣血津液來濡養全身啊。可能,這類人的症狀,不如上文中小患者那麼典型,但是道理,是一樣的。不信你品品,那些常年躺在床上的老人,腿腳不能動了,貫穿這個過程中的,一定是食慾的日益衰敗。等到了只能吃流食的時候,起床翻身都費勁了。
所以我說啊,中氣不足,百脈枯。我們的身體、腿腳能不能自如地動,很大程度上看脾胃。因此,為了我們的胳膊腿,能多用幾年,務必管理好你的脾胃,好好吃飯,規律吃飯,保護你的中氣。這是千真萬確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