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入僵局!Nature 表示可能不是穿山甲,現有研究的證據不足……

2020-12-08 騰訊網

文章來源:丁香學術

新型冠狀病毒天然宿主和潛在中間宿主準確溯源,對阻斷病毒動物源頭、避免病原長期傳播、促進新型冠狀病毒的源頭防控、防止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死灰復燃具有重大意義。

新型冠狀病毒基因組與蝙蝠身上攜帶的蝙蝠冠狀病毒基因組比對結果表明,新型冠狀病毒完成從蝙蝠到人的進化和傳播,中間至少需要一個中間宿主。

2 月 27 日,廣州市政府新聞辦在廣州醫科大學舉辦疫情防控專場新聞通氣會,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在疫情防控新聞通氣會表示「中間宿主我不相信只有穿山甲,應該還有別的」

圖源:Nature 官網

無獨有偶,Nature雜誌也在密切關注新型冠狀病毒潛在中間宿主是否為穿山甲的問題答案。

2 月 7 日和 2 月 26 日,Nature分別發表了題為《Did pangolins spread the China coronavirus to people》和《Mystery deepens over animal source of coronavirus》的文章,認為基於現有新型冠狀病毒和穿山甲冠狀病毒基因組研究的數據,尚不足以說明新型冠狀病毒和穿山甲冠狀病毒之間的宿主路徑關係。

整合多家研究機構關於新型冠狀病毒天然宿主和中間宿主溯源的研究工作,穿山甲是除天然宿主蝙蝠外唯一被新型冠狀病毒相關冠狀病毒感染的哺乳動物。

我們在前文中(感興趣可戳:繼管軼之後,華南農大再添石錘!新型冠狀病毒中間宿主溯源指向穿山甲)留下了關於新型冠狀病毒是否有除穿山甲外的中間宿主,新型冠狀病毒從穿山甲傳播到人類的宿主傳播路徑是否能閉環等問題,我們在這篇文章裡一起繼續探討。

主要嫌疑-穿山甲,證據不足

90.3%

2 月 20 日,華南農業大學、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沈永義肖立華團隊及廣州動物園科研部在預印本bioRxiv發表了題為《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2019 -nCoV-like Coronavirus from Malayan Pangolins》的研究成果,通過對穿山甲樣品進行宏基因組分析,發現穿山甲為新型冠狀病毒的潛在中間宿主。

圖源:bioRxiv 官網

沈永義、肖立華團隊對 2019 年 3 - 12 月獲得的中華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和馬來亞穿山甲(Manis javanica)進行了檢測,馬來亞穿山甲中冠狀病毒陽性率為 68%(17 / 25)。血清學試驗表明,馬來亞穿山甲體內抗體可與新型冠狀病毒的 S 蛋白結合,提示在自然條件下,穿山甲可能已被新型冠狀病毒相關的冠狀病毒感染。

蝙蝠冠狀病毒、穿山甲冠狀病毒相關冠狀病毒和新型冠狀病毒序列比對和進化分析

圖源:bioRxiv 官網

從馬來亞穿山甲中分離的冠狀病毒基因與新型冠狀病毒刺突表面糖蛋白(S)、小包膜蛋白(E)、基質蛋白(M)和核衣殼蛋白(N)分別具有 90.4%,100%,98.2%,96.7% 一致性。全基因組對比發現,穿山甲和人體內這種病毒的 DNA 相似度為90.3%。注意這個蝙蝠 Bat SARSr-CoV RaTG13,我們在下文討論。

圖源:bioRxiv 官網

此前,華南農業大學新聞發布會和多家自媒體曾提到——通過對病毒基因組分析,發現穿山甲體內分離的病毒株與目前感染人的新型冠狀病毒毒株序列相似度高達 99%。

事實上,全基因組序列對比發現,穿山甲冠狀病毒和人體內新型冠狀病毒基因序列一致性為90.3%,99%相似度是指受體結合域(RBD)。對於數據錯誤解讀,肖立華認為99% 序列一致性的報導源於「生物信息團隊和實驗團隊之間一次令人尷尬的溝通失誤」

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王林發表示,即使兩種病毒的受體結合域有 99% 的相似性,也不足以說明兩者之間的聯繫。

90.23%

2 月 21 日,廣東省生物資源應用研究所陳金平團隊在預印本bioRxiv上發表了題為《Are pangolins the intermediate host of the 2019 novel coronavirus (2019 -nCoV)》的新型冠狀病毒溯源分析結果,表明穿山甲冠狀病毒與新型冠狀病毒、蝙蝠冠狀病毒均有遺傳相關性,但不支持新型冠狀病毒直接來源於穿山甲冠狀病毒。

圖源:bioRxiv 官網

從馬來亞穿山甲中分離的冠狀病毒刺突表面糖蛋白基因與新型冠狀病毒刺突表面糖蛋白基因序列一致性僅為 83.05%(沈永義、肖立華團隊 S 蛋白序列一致性為 89.1%,可能與測序樣本量不同有關)。

蝙蝠冠狀病毒 RaTG13、穿山甲冠狀病毒- 2020、蝙蝠冠狀病毒 SL-CoVZXC21 與 SARS 冠狀病毒的序列比對

圖源:bioRxiv 官網

新型冠狀病毒 S 蛋白中負責與受體結合的 S1 亞基和負責膜融合的 S2 亞基之間存在一段 PRRA 短序列,形成獨特的 Furin 酶切位點。這一短序列及其形成的 Furin 酶切位點在蝙蝠冠狀病毒 RaTG13 和穿山甲冠狀病毒- 2020 中並不存在,表明新型冠狀病毒可能另有中間宿主,在神秘宿主體內通過病毒基因重組被插入了這段序列。

穿山甲冠狀病毒- 2020 與新型冠狀病毒的進化分支分類單元

圖源:bioRxiv 官網

陳金平團隊在馬來亞穿山甲體內分離的穿山甲冠狀病毒- 2020 和新型冠狀病毒基因序列存在 90.23% 一致性。同時,在全基因組水平,穿山甲冠狀病毒- 2020 較雲南蝙蝠上分離的蝙蝠冠狀病毒 RaTG13 離新型冠狀病毒進化距離更遠。故不支持穿山甲是新型冠狀病毒的中間宿主,但同樣不能排除新型冠狀病毒可能在穿山甲中發生病毒重組。

85.5%- 92.4%

圖源:bioRxiv 官網

研究人員對 2017 年 8 月至 2018 年 1 月及 2018 年 5 月至 7 月兩批次穿山甲組織樣品進行了高通量基因測序與 qPCR 檢測。結果表明穿山甲肺,腸,血液等樣品呈新型冠狀病毒相關的冠狀病毒陽性,與新型冠狀病毒基因組相似率在 85.5%- 92.4%。

系統進化樹分析表明 GD/P1L 和 GD/P2S 兩個穿山甲冠狀病毒分支與新型冠狀病毒密切相關

圖源:bioRxiv 官網

新型冠狀病毒與穿山甲冠狀病毒的受體結合域 RBD 胺基酸序列相似性高達 97.4%,蝙蝠冠狀病毒與新型冠狀病毒的受體結合域胺基酸相似度為 89.2%,與蝙蝠冠狀病毒相比,穿山甲冠狀病毒與新型冠狀病毒序列相似度或一致性更高。故支持穿山甲是新型冠狀病毒的中間宿主。

91.02%

雲南大學張志剛團隊在預印本bioRxiv上發表題為《Pangolin homology associated with 2019 -nCoV》的研究論文。

圖源:bioRxiv 官網

張志剛團隊通過全基因組測序發現穿山甲冠狀病毒在全基因組水平上與新型冠狀病毒和蝙蝠冠狀病毒 RaTG13 相似度分別為91.02%和 90.55%。

穿山甲冠狀病毒是新型冠狀病毒和蝙蝠冠狀病毒 RaTG13 最近的共同祖先。與蝙蝠冠狀病毒 RaTG13 相比,穿山甲冠狀病毒的 S1 蛋白與新型冠狀病毒的關係更為密切。此外,與人類 ACE2 受體相互作用的五個關鍵胺基酸在穿山甲冠狀病毒和新型冠狀病毒之間完全一致,但在蝙蝠冠狀病毒 RaTG13 中發生了四個胺基酸突變。

上述結果表明穿山甲冠狀病毒具有與新型冠狀病毒類似的致病性,故張志剛團隊認為穿山甲可能是新型冠狀病毒起源和可能的中間宿主。

分子和系統發育分析表明,新型冠狀病毒與穿山甲冠狀病毒和蝙蝠冠狀病毒均有遺傳關係,但不支持穿山甲冠狀病毒是新型冠狀病毒的祖代

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 Arinjay Banerjee 教授表示,一般而言,遺傳基因序列相似性或一致性需要比上述研究中得到的一致性數字更高,才能確認鑑定結果為新型冠狀病毒的中間宿主。例如 SARS 冠狀病毒與果子狸體內 SARS 冠狀病毒基因組序列一致性為 99.8%,故果子狸被認為是 SARS 冠狀病毒的中間宿主。

對於新型冠狀病毒,即使穿山甲最後被證明是中間宿主,也不能說上述研究中用到的馬來亞穿山甲是新型冠狀病毒的中間宿主。

其他中間宿主仍有嫌疑

龜類

2 月 26 日,暨南大學吳建國、湖北醫藥學院附屬人民醫院的劉龍團隊在Journal of Medical Virology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Composition and divergence of coronavirus spike proteins and host ACE2 receptors predict potential intermediate hosts of SARS-CoV- 2》的中間宿主溯源研究成果,認為龜類和穿山甲可能是新型冠狀病毒傳播人類的潛在中間宿主之一。

圖源:Journal of Medical Virology 官網

與組氨酸相比,酪氨酸與 ACE2 受體結合域 RBD 第 501 位天冬醯胺具有更高的親和力,推測龜類和穿山甲可能是人類新型冠狀病毒的祖代。

雖然龜類可攜帶包括中華鱉出血症候群病毒在內的數十種病毒,考慮到同為冠狀病毒的 SARS 冠狀病毒在哺乳動物間進行宿主間傳播的路徑,作為爬行動物的龜類是新型冠狀病毒中間宿主的結論需要更多證據支撐。

蛇類

1 月 22 日,北京大學、廣西中醫藥大學、寧波大學和武漢生物工程學院聯合研究團隊在Journal of Medical Virology雜誌發表了題為《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within the spike glycoprotein of the newly identified coronavirus may boost cross‐species transmission from snake to human》的研究論文。研究團隊認為蛇最有可能是新型冠狀病毒的動物宿主。

圖源:Journal of Medical Virology 官網

根據同為冠狀病毒的 SARS 冠狀病毒在哺乳動物間進行宿主間傳播的路徑,作為爬行動物的蛇類是新型冠狀病毒中間宿主的結論可能並不嚴謹和可靠。Nature雜誌隨後也發表了哺乳動物更可能是新型冠狀病毒中間宿主的觀點。

圖源:Nature 官網

新冠病毒溯源是否還有另外一種可能?

在另外一篇新型冠狀病毒溯源的研究中,我們發現了新型冠狀病毒起源與進化的部分線索。

新型冠狀病毒與 MERS 冠狀病毒、蝙蝠 SARS 冠狀病毒和 SARS 冠狀病毒處於相同的乙型冠狀病毒進化枝中。與蝙蝠 SARS 冠狀病毒平行進化,相比於 SARS 冠狀病毒,新型冠狀病毒與蝙蝠冠狀病毒存在更密切的親緣關係。

圖源:Cell Host & Microbe 官網

2 月 22 日,南方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三級生物安全實驗室張寶團隊在《南方醫科大學學報》以知網網絡首先發表的形式發表了題為《冠狀病毒 SARS CoV- 2 病毒變異進化的分析》的研究論文。

研究人員計算了新型冠狀病毒的共同祖先時間 tMRCA,發現新型冠狀病毒與蝙蝠冠狀病毒 RaTG13 之間的時間進化信號呈負相關,新型冠狀病毒與 RaTG13 的進化距離是變小。表明新型冠狀病毒與蝙蝠冠狀病毒 RaTG13 不存在時間進化關係,即新型冠狀病毒並非來源於蝙蝠冠狀病毒 RaTG13 的進化。

而陳金平團隊通過對比不同冠狀病毒的基因序列發現蝙蝠冠狀病毒 RaTG13 與新型冠狀病毒序列一致性高達 96%。新冠病毒、RaTG13、 CoVZC45、CoVZXC21 這四種冠狀病毒的 E 蛋白序列一致性高達 100%。對蝙蝠冠狀病毒 RaTG13、穿山甲冠狀病毒和新型冠狀病毒序列一併進行進化樹分析,結果表明新型冠狀病毒可能進化於穿山甲冠狀病毒相關的冠狀病毒和蝙蝠冠狀病毒 RaTG13 的重組。

結語

目前,與新型冠狀病毒基因組匹配度最高的是來自我國雲南省的 RaTG13 蝙蝠(序列一致性 96.2%)。關於中間宿主的一連串基因組遺傳學分析尚不能作為穿山甲是新型冠狀病毒中間宿主的決定性證據。

不管疑似中間宿主是穿山甲、還是蛇、龜等其他動物,有一個問題至今無法回答,為什麼中間宿主生活的其他地域沒有成為疫情首發地域,偏偏發生於武漢?

除了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王茂團隊提到新型冠狀病毒爆發可能與氣候和溫度存在密切關係外,可能還有目前不為我們所知的答案。

讓我們共同期待科研人員抽絲剝繭解密中間宿主。

真相,終將水落石出!

封面來源:站酷海洛 Plus

「好文」,點個好看再走吧!

相關焦點

  • 也可能不是穿山甲?新冠病毒動物來源尚未找到決定性證據
    穿山甲是當前主要的懷疑對象,但一連串的遺傳學分析尚不能找到決定性證據。圖片來源:James O'Brien | quantamagazine.com原作 David Cyranoski隨著新冠病毒在全球肆虐,科學家正在抓緊確定新冠病毒的來源。
  • 穿山甲可能不是將冠狀病毒傳播給人類的動物
    科學家說,穿山甲可能不是將冠狀病毒傳播給人類的動物,因為人與穿山甲病毒基因的相似性不足以達到99%的閾值。據《南華早報》報導,自流行病爆發以來,穿山甲-穿山甲-被認為是冠狀病毒感染人類的潛在中間宿主,多項研究顯示出相似性。
  • 撇清關係 不是「穿山甲迷案」終點
    □李   記「廣西官員請吃穿山甲繼國家林業局展開督察後,廣西壯族自治區紀檢部門也表示,對網傳「廣西官員請吃穿山甲」事件展開調查。「穿山甲公子」的曬照片行為令其成為網友口中的「2017年反腐第一人」。
  • 中華穿山甲瀕臨滅絕?
    綠會秘書長周晉峰告訴記者,近兩年在福建、江西、廣西等地都有發現中華穿山甲的消息出現,但綠會跟蹤調查時,發現者均未能提供包括照片拍攝細節、穿山甲糞便樣本等進一步證據,因此不能確定觀測到的中華穿山甲是否來自當地。  「考慮到在觀測到中華穿山甲出沒的地區也發現了更多數量的馬來穿山甲,因此不能排除被發現的穿山甲是被走私進來的可能。」周晉峰說。
  • ...重磅論文:新冠病毒或由穿山甲冠狀病毒與蝙蝠冠狀病毒重組產生
    穿山甲?從新冠疫情爆發之初,到如今全球累計確診病例數逾 383 萬,這個問題仍然沒有確切的答案。近日,我國研究人員給出了最新的答案:新冠病毒可能是由穿山甲冠狀病毒與蝙蝠冠狀病毒重組產生!新冠病毒的中間宿主可能是穿山甲然而,科學的魅力就在於不斷探索、提出新發現,推翻或是印證前人的觀點。2020 年 2 月 7 日,華南農業大學針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研究攻關情況舉行了新聞發布會。會上,華南農業大學、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沈永義、肖立華等科研人員表示,穿山甲可能為新冠病毒的潛在中間宿主。
  • 除了穿山甲,還有超過100萬個物種可能在數十年內滅絕
    除了穿山甲,還有超過100萬個物種可能在數十年內滅絕近日,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根據近三年的實地調查研究所得數據,公布了中華穿山甲在中國大陸地區已經「功能性滅絕」這一令人吃驚的消息。調查結果顯示,除去中國臺灣地區的1.5萬到2萬隻中華穿山甲外,中國大陸地區僅僅監測到11隻中華穿山甲,且並未獲得野外中華穿山甲種群存在的任何證據。因此,中華穿山甲在中國大陸的生存狀況極其不容樂觀。穿山甲是一種鱗甲目哺乳動物,它們喜食白蟻和螞蟻,每隻穿山甲每年可以吃掉大約700萬隻白蟻和螞蟻,一隻穿山甲就可以控制面積大約350畝的森林中的白蟻種群,是名副其實的「森林衛士」。
  • 最新研究:新冠病毒可能40至70年前從蝙蝠病毒中分化出,穿山甲不大可能是中間宿主
    新華社倫敦7月28日電(記者張家偉)一個國際團隊28日在英國期刊《自然·微生物學》發表報告說,新冠病毒可能在40至70年前從與之關係最緊密的蝙蝠病毒中分化出來,這意味著產生新冠病毒的病毒譜系可能已在蝙蝠中傳播幾十年了。
  • 中美歐最新研究溯源:新冠病毒最早可能1948年在蝙蝠中出現
    上述研究認為,如此長的分化時間表明,可能存在未取樣、具有潛在傳染力的蝙蝠病毒譜系。作者提示說,蝙蝠病毒譜系中病毒重組的現有多樣性和動態過程,證明了要事先鑑定出有可能引發重大人類疫情暴發的病毒困難重重,那麼人類疾病實時監測系統才是剛需,只有建立該系統才能快速地鑑定病原體並對其進行分類。
  • 安全研究人員表示,英特爾解決硬體缺陷方面仍存在不足
    華雲網11月13日訊(思言綜合) 數月來,英特爾一直在努力修復其晶片中可能洩露PC端或伺服器機密數據的硬體缺陷。但安全研究人員表示,英特爾在修補這些問題方面仍存在不足。周二,兩組獨立的學者表示,他們能夠利用第9代英特爾Cascade Lake來處理晶片缺陷,該處理器據稱是為了阻止此類攻擊而設計的。
  • 但管軼等論文所涉穿山甲來源與武漢華南海鮮...
    第一財經記者電話聯繫到廣西醫科大學胡豔玲教授,她向第一財經記者強調,所謂的97%同源,是指穿山甲冠狀病毒某些部位(RBD)與人類冠狀病毒的同源性最高達到了97%,並不是全基因組的同源性。值得注意的是,RBD這部分包含了病毒入侵人體細胞的方式。胡豔玲還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他們所研究的這批穿山甲,與此前華南農業大學團隊的穿山甲樣本不同,也與武漢華南海鮮市場沒有關係。」
  • 馬兜鈴酸致肝癌證據不足
    馬兜鈴酸具有明顯腎毒性,但致肝癌證據不足  為了協助國家有關部門有效應對這一中藥安全性問題,及時提供相關的臨床科研信息諮詢,中國中醫科學院日前專門組織召開了專家研討會。  解放軍第三〇二醫院中西醫結合中心主任、全軍中藥研究所所長肖小河解釋說,馬兜鈴酸是一種植物次生代謝產物,其與機體DNA結合,形成「馬兜鈴酸-DNA加合物」,可導致腎小管功能損害,並有可能發展形成腎功能衰竭,還可導致上尿路移行細胞癌和膀胱癌。目前,馬兜鈴酸引起人體基因突變及泌尿系統癌症,已得到國內外研究證實,但其致肝癌證據不足。
  • 中華穿山甲已「功能性滅絕」?轉發,留住最後的它們!
    但也有不少學者表示,中華穿山甲應該還到不了功能性滅絕的狀態。判斷一個物種是否已經功能性滅絕要格外慎重,需要足夠的科學依據。相關專家表示,中華穿山甲在中國大陸的確正面臨生死存亡的嚴峻時刻,只有快速、科學、系統、全力推進中華穿山甲保護工作,才有可能避免其在中國大陸地區走向徹底滅絕。
  • 研究發現:新冠病毒可能早已具備感染人類的能力
    結果證明,這個病毒很可能是由蝙蝠直接或『近乎直接』地傳播給人類。」西交利物浦大學生物科學系的姜小煒博士表示。「『近乎直接』的意思是,像蝙蝠病毒這樣的新冠病毒只需要經過最小程度地進化就能傳到人類身上,也就是說,該病毒可能在蝙蝠身上已經進化出了能夠感染人類的能力。」他說。
  • 臺灣穿山甲死亡率與發病率研究 | 綠會學習與分享 | 編譯
    據估計,當時每年穿山甲捕獲量達到六萬多隻。這種過度利用導致臺灣穿山甲數量大幅下跌,捕獲穿山甲不再有利可圖。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期,政府禁止以商業目的捕獲出口穿山甲,可能因此使得臺灣地區穿山甲的數量增加。雖然這一政策終止捕殺穿山甲用作國際貿易,但是中國國內市場對穿山甲的需求仍在增長。
  • 不是穿山甲?新研究稱樹鼩、雪貂或是新冠病毒潛在中間宿主
    不是穿山甲?穿山甲、蚊蟲甚至龜類都曾相繼「背鍋」。如今,科學家又提出了一種新的假設。此前,科學界認為SARS-CoV-2可能首先從蝙蝠傳播到中間動物宿主,然後再傳播到人類。為了探索可能的中間宿主動物假說,研究人員採用分子動力學模擬和自由能計算的方法,研究了蝙蝠冠狀病毒與來自公共資料庫的47種動物物種ACE2蛋白的結合情況。
  • 不要混淆穿山甲種群測定和野外放歸,來源不確定不是藉口
    不要混淆穿山甲種群測定和野外放歸,來源不確定不是藉口 2019-08-12 22: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自然》:新冠病毒或是穿山甲冠狀病毒與蝙蝠冠狀病毒重組...
    2月份,華南農業大學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發現穿山甲是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潛在中間宿主。但3月份來自中國的2項研究推翻了這一結論,穿山甲或不是新冠病毒中間宿主。管軼和胡豔玲團隊發表在《自然》的論文發現,穿山甲身上攜帶有新冠病毒相關的冠狀病毒,基因組相似率在85.5%-92.4%。但認定中間宿主要求其病毒基因組相似性達到99%以上,因此,不足以證明穿山甲是新冠病毒中間宿主。
  • 穿山甲是新冠病毒潛在中間宿主?專家:需公開基因序列
    記者 | 陳鑫2020年2月7日凌晨,一則穿山甲可能是新型冠狀病毒潛在中間宿主的消息迅速在網絡流傳。這是繼蛇和水貂假說後,又一項針對新冠病毒中間宿主進行的研究。「這個成果首次表明穿山甲是新型冠狀病毒可能的中間宿主,有利於阻斷病毒動物源,避免病原的長期傳播,促進新型冠狀病毒的源頭防控。」肖立華說。界面新聞多次致電華南農業大學及肖立華,截至發稿未有接聽。廣州動物園辦公室人員表示,目前不接受採訪。
  • 西交利物浦大學:研究表明冠狀病毒可能早已具備感染人類的能力
    結果證明,這個病毒很可能是由蝙蝠直接或『近乎直接』地傳播給人類。」西交利物浦大學生物科學系的姜小煒博士表示。「『近乎直接』的意思是,像蝙蝠病毒這樣的新冠病毒只需要經過最小程度地進化就能傳到人類身上,也就是說,該病毒可能在蝙蝠身上已經進化出了能夠感染人類的能力。」他說。
  • 最新研究駁斥新冠病毒為「人造」產物 蛇不是中間宿主
    而研究人員在患病動物的肺中發現了91%與人類病毒蛋白質相同的蛋白質序列。此外,穿山甲冠狀病毒突刺蛋白的受體結合域僅與SARS-CoV-2存在5個胺基酸差異,而人與蝙蝠病毒蛋白的差異為19個。因此,研究人員認為,這一證據表明穿山甲是最有可能的新冠狀病毒中間宿主,但也有可能是其他中間宿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