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4月24日,東方紅一號升空,那時候的轟動程度絕對不亞於這次的天問一號發射,50年過去了,雖然東方紅一號依然在太空中繞著地球轉動,但實際上,它上空28天後電池耗完,並與地面失去聯繫,現在,它是在沒有任何動力的情況下運行的。
除了東方紅一號,太空中還有許多不同功能的衛星,以及一些空間站,所有這些太空飛行器都是在沒有動力的情況下飛來飛去的。
常理告訴我們,沒有動力的物體終將落向地面。那麼這些太空飛行器為什麼沒有墜毀呢?
其實,這些太空飛行器根本不需要動力,它們在自身慣性作用下,以萬有引力為向心力,不斷改變自身原有的速度方向,繞地球作周期性曲線運動。
這似乎有點難以理解,不過高中物理老師肯定已經教過你。
假設,你向前方拋出一塊石頭,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它會掉落地面,但由於你提供了一個向前的推力,它同時還會向前飛行一段距離。
但是,當你的力氣足夠大的時,可就不一樣了,石頭就有可能不會掉落到地面!
因為地球是圓的,它的平均半徑為6371km,而曲率是它半徑的倒數(1/6371km)。
通過簡單換算就是,沿水平方向每延伸7.9km,地面就會「下降」4.9m,
換句話說,只要你高於4.9m,然後以7.9km/s的速度飛行,它就永遠不會落地,因為在地球引力作用下一秒下落4.9m((h=gt^2/2)),而在動力作用下,它飛行了7.9公裡,地球正好彎曲了4.9米,下降被彎曲完全抵消。
這個就是第一宇宙速度。只要物體達到這個速度,它將環繞地球運動,而不是掉落地面,衛星也一樣。
但是我們知道,在地球上,除了地球引力,我們還有空氣阻力。在沒有動力的情況下,一個物體不可能永遠勻速前進。
幸運的是,隨著高度的增加,大氣將越來越稀薄,那又可以回到我們的主題,衛星需要在多高的地方才不需要動力呢?
答案是160公裡。這是近地軌道的最低高度,一般認為近地軌道的最高高度是2000公裡。
太空飛行器在160公裡以下,在大氣阻力的作用下,它將快速經歷軌道衰減,換句話說,它將迅速地墜向地面。而超過2000公裡,地球的引力將變得越來越可以忽略。
其實,並不是說,太空飛行器到了160公裡,就可以一勞永逸了。在這樣的高度,一樣會有大氣阻力。
以國際空間站為例,它的高度大概是400公裡左右,但是它每天都在墜落一點,每隔一段時間,就需要給它提供一個上升的動力,這就是由於空氣阻力的作用。
近地軌道對於航天飛行來說非常重要,除了登月任務外,現在所有載人航天飛行都是在近地軌道內完成的。而這些載人航天是我們探索宇宙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