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真正的第一顆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已經於7月23日12時41分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預計在7個月後進入火星軌道!回望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我國的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還在太空翱翔,能將它回收下來,成為我國太空事業的實物裡程碑?
「東方紅一號」是在1970年4月24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的,在它之前已經有蘇聯和美國以及法國和日本等均已經發射了第一顆衛星,距離第一顆衛星,蘇聯的「史普尼克一號」晚了13年,但到目前為止,所有的第一顆衛星中,只有中國和法國的衛星還在天上飛,其它衛星均已隕落星辰!
各國第一顆衛星狀況
為何「東方紅一號」那麼能熬?
這得從「東方紅一號」的設計開始說起,1965年1月,時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五院副院長的錢學森向原國防科委提出制定中國人造衛星研究計劃,史稱651計劃,孫家棟擔任了衛星的技術負責人。
「東方紅一號」在衛星跟蹤以及信號傳遞和衛星調控系統方面比前面多國的第一顆衛星均有大幅度的提升,另外衛星搭載的儀器設備也具有實際意義的探測電離層和大氣層密度的設備,加上電池與附加組件,總重達到了173千克,比蘇美法日衛星總計還要重!
長徵一號將「東方紅一號」送入了軌道,當時的軌道參數是近地點441千米,遠地點2368千米,傾角為68.44度的橢圓軌道!
長徵一號
這兩指標是衛星持續維持軌道的關鍵,質量大,近地點時稀薄大氣阻力對衛星阻力影響相對比較小,大橢圓軌道則讓衛星絕大部分時候都遠離仍存微弱阻力的低軌道!
東方紅一號最新數據
從上圖東方紅一號的最新數據來看,它較1970年發射時近地點下墜了大約7千米,而遠地點則下墜了340千米,因此它的軌道仍然在不斷衰減,只是這軌道衰減率很低,儘管沒有任何燃料,但東方紅一號上天已經半個世紀,近地點仍然只有7千米的衰減。
國際空間站的軌道比較接近正圓形,因此幾乎時時刻刻在地球稀薄大氣層的阻力之下,而且國際空間站是一個桁架結構、並且具有大面積太陽能電池板的大型空間設施,因此這個很多朋友認為可以忽略的空氣阻力是非常大的!
國際空間站的軌道數據
因此國際空間站不得不每隔一段時間就要調整一次軌道,怎麼調整?用燃料將空間站軌道抬升,所以國際空間站每年的燃料消耗就是成本的一個大頭,要不然過不了多久這個有史以來人類製造的最大空間飛行器就要墜入大氣層啦!
過去一年中國際空間站的軌道高度變化
表面上是稀薄大氣,但其實背後則是太陽活動的太陽風擾動了大氣層,使得近地軌道附近大氣分子密度出現變化,它無法達到大氣層內的那種摩擦級別,但長年累積就會造成目標物軌道衰減,直至墜毀!
不管我們是否願意,東方紅一號已經在工作28天後就已經成為太空垃圾!但這塊「垃圾」對我們的意義非同一般,特別是在未來中國人踏上月球,踏上火星,足跡遍布太陽系的那一刻,回望我們在1970年發射的那個「鐵疙瘩」,那是一座裡程碑式的進步,同時也是中華民族星辰大海的元年!
既然「東方紅一號」的意義那麼重大,為何不收了它?
準確的說對於回收東方紅一號在技術上來看並不存在無法逾越的技術鴻溝,要重新捕獲它需要幾項技術:
太空中的機動變軌技術
發現目標的探測技術
靠近後的捕獲技術
從我國的神舟飛船的變軌和對接來看是沒有問題的,但我們要了解一點,神舟一號飛船的軌道是343千米幾乎圓形軌道,要變軌到434*2028千米的大橢圓軌道,理論上是可以實現的,只要加注足夠多的燃料即可,但「東方紅一號」這個軌道會穿越範艾倫輻射帶的內帶,輻射比較大,不過如果任務順利,一次即完成捕獲,完全沒有問題!
如何發現它?東方紅一號目標直徑超過1米,正64面體反射率比較高,在太空中無論是雷達追蹤還是光學跟蹤都不是大問題,因此在地面導航下靠近目標,最終目視發現,理論上沒有問題!
最後就是捕獲技術,央視《大國重器》中披露,中國未來空間站的六自由度機械臂技術可以捕獲大型衛星,並且固定進行站外作業維修,甚至還可捕獲報廢衛星,清除太空垃圾等!因此這個捕獲技術抓取東方紅一號沒有技術障礙!
比較麻煩的是,捕獲後怎麼帶回來?神州一號飛船沒有專門的貨倉,而且未來的貨運飛船是否支持直徑超過1米的衛星轉運等等,就質量來說,174千克並不是很高,但這麼大體積的傢伙,想要從現有的飛船上帶回來,似乎很難,也許要等待未來更大的貨運飛船或者空天飛機!
執行這樣一趟任務的成本很高,就現在的技術而言,幾乎要單獨研製並且發射專用的捕獲飛船,在星辰大海的初級階段執行這樣的任務並不合適,可能將這個問題留待未來出來更好,因為東方紅一號的軌道維持比較好,如果它不是意外和別的衛星相撞的話,它的軌道再維持幾百年一點問題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