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AANS/CNS《腦轉移瘤治療的偱證醫學指南》解讀

2021-01-10 丁香園

雖然較早的國內報導稱腦轉移瘤僅佔顱內腫瘤的3.5%~10.0%;但近來有國外報導指出腦轉移瘤的發病率可高達原發性腦腫瘤的4~5倍。已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重要疾病。因此,優化腦轉移瘤的治療方案對延長患者的牛存期和改善生存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近來,美國神經外科醫師聯合會(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Neurological Surgeons,AANS)和神經外科醫師大會(the Congerss of Neurological Surgeons,CNS)的聯合腫瘤分會組織了從事腦轉移瘤治療的顯微外科、立體定向外科、放射治療、藥物治療等學科的專家,在利用Medline等資料庫對1990-2008年間、少數追朔到1970的相關文獻系統複習的基礎上,制訂出2010年AANS/CNS《腦轉移瘤治療的循證醫學指南》(以下簡稱《指南》)。

該《指南》共分為八個部分,涵蓋了全腦放療、手術切除、立體定向放射外科治療和化療在新診斷的腦轉移瘤治療中的作用,復發性和(或)進展性腦轉移瘤的治療,預防性抗癲癇藥物的應用,激素治療以及新療法的應用等諸多方面。該《指南》對腦轉移瘤的規範化治療具有參考價值。

下載連結:http://d.dxy.cn/detail/2465501


相關焦點

  • NEJM突破性成果 聯合免疫療法顯著縮小黑色素瘤的腦轉移
    在題為「Combined Nivolumab and Ipilimumab in Melanoma Metastatic to the Brain」的這項研究中,主要作者Hussein Tawbi博士說:「近年來,隨著4期黑色素瘤的治療有了很大改善,我們的腦轉移患者仍然是最需要治療的人群,他們的預後最差,所以我們對這些結果感到非常興奮。」
  • 零下180℃氬氦刀「凍死」肺轉移瘤
    核心提示:廣州解放軍421醫院腫瘤中心屈立新教授就表示,從我們數百例氬氦刀治療肺轉移瘤的經驗來看,無論從小於一公分的肺轉移瘤乃至超過10公分的肺轉移瘤,以氬氦刀為主的綜合治療療效確切。   ●據統計,在我國死於惡性腫瘤的患者中,20%-30%有肺轉移現象。
  • 肺癌為何容易發生腦轉移?哪些檢查可以早發現肺癌腦轉移?
    目前腦轉移瘤(BMs)的發病率在所有癌症患者中的9-17%不等。  腦轉移瘤會導致嚴重的症狀,如頭痛,偏癱,言語不清等神經功能受損和昏迷,導致生活質量急劇下降。腦轉移瘤也與預後不良相關,因為未經治療的腦轉移瘤患者的平均生存期不到兩個月。通常,BMs來自特定的原發性癌症,包括肺癌(39–56%)、乳腺癌(13–30%)、黑色素瘤(6–11%)和結直腸癌(3–8%)。
  • 2010年非小細胞肺癌NCCN治療指南解讀(北京胸科醫院腫瘤二科 張樹...
    依據美國醫學物理學家協會工作組76指南,可接受的估算腫瘤移位的方法包括以下幾個:①移位包繞方法,如慢速CT掃描,吸氣和呼氣時的屏氣CT,4維呼吸相關CT;②應用外呼吸信號或內部基準參數的呼吸門控方法;③深吸氣屏氣方法,呼吸控制設備,無需呼吸監控的自我屏氣;④利用腹部壓迫強迫淺呼吸;⑤實時腫瘤示蹤方法。
  • 肺癌腦轉移,癌細胞是怎樣入腦的?會有哪些跡象呢?還能治療嗎?
    肝臟、骨骼、腦及腎上腺等是肺癌容易遠處轉移的部位,其中肺癌發生腦轉移的病人大概有40%左右,一些病人初診時就發現有腦轉移,一些病人治療過程中、或康復期發現腦轉移。當癌細胞發現某些部位自己特別喜歡,比如肝臟、腦,它們再次發揮自己特有的本領,「鑽」出管腔,安營紮寨、成長壯大,就成了轉移瘤。肺癌腦轉移的過程也是這樣的,癌細胞脫落進入體循環,在腦部形成病灶。癌細胞為什麼喜歡轉移肝臟、腦等部位?機制目前還不完全清楚,但是「種子、土壤」的理論被大家廣泛接受。
  • 《中華醫學會肺癌臨床診療指南(2019 版)》外科治療解讀
    指南中有關肺癌外科診治的內容主要包括:(1)Ⅰ~Ⅱ 期非小細胞肺癌的外科治療;(2)可切除的 Ⅲ 期非小細胞肺癌的外科治療模式;(3)多原發肺癌的外科治療;(4)局部可切除的小細胞肺癌的外科治療。本文基於《中華醫學會肺癌臨床診療指南( 2019 版)》,對肺癌外科治療相關的熱點問題進行解讀。
  • 患腦轉移癌=被判死刑?多學科協作診療可獲長期生存
    那麼,患了腦轉移癌,真的就被判了死刑嗎?近期,由首都醫科大學三博腦科醫院主辦的腦轉移癌診療最新進展研討會在北京召開。來自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北京婦產醫院的腫瘤內科、放療科、神經外科專家匯聚一堂,就腦轉移癌的臨床治療及最新進展作深入討論。三博腦科醫院神經外科二病區主任張明山主持了會議。
  • 免疫治療能成為NSCLC腦轉移患者的Mr.right嗎?
    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患者中有20%-32%會伴發腦轉移(BM),其中ALK(+)的患者中比例更是高達59%。
  • 這種方法或可阻斷轉移瘤的形成,讓患者個性化治療更近一步
    【杏和醫訊】外媒援引《醫學快訊》報導,抗衰老治療對轉移瘤有效,通向患者個性化治療。腫瘤研究所(IOR,隸屬於USI Universita dellaSvizzera italiana)進行的一項臨床前研究揭示了老化細胞在轉移瘤形成過程中的作用,並確定了一種能夠阻斷轉移瘤的藥物。
  • 腫瘤必讀基礎知識:轉移瘤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腫瘤轉移。 什麼是轉移瘤? 大多數情況下,腫瘤細胞轉移過程中會死亡。但是只要每一步都有利於腫瘤細胞,就有可能形成新的腫瘤。轉移的腫瘤細胞也可以在遠隔部位保持多年的活性,然後才開始生長。 腫瘤會轉移到那裡去? 腫瘤可以轉移到身體的很多部位,最常見的轉移部位是骨、肝和肺。
  • 國際視角 | 克利夫蘭診所專家談肺癌腦轉移靶向及免疫治療最新進展
    肺癌是我國最常見的惡性腫瘤,10%~15%的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在初診時已發生腦轉移,在整個疾病病程中約50%的患者會發生腦轉移。Manmeet Ahluwalia:我們知道,肺癌是可能擴散到大腦的最常見癌症之一,臨床資料顯示約50%的腦轉移瘤來源是肺。肺癌不是一種疾病,NSCLC佔所有肺部惡性腫瘤的80%~85%。包括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間變性淋巴瘤激酶(ALK)在內的驅動突變及其相應靶向藥物的出現給晚期NSCLC的治療和預後帶來革命性變化。
  • 免疫治療或可代替放療延長NSCLC腦轉移患者的生存期
    腦轉移是晚期非小細胞肺癌(NSCLC)一個日益嚴重的問題,多達40%的患者在疾病發展過程中會發生腦轉移,有一半的患者會因此殘疾或者死亡。對於有症狀的多發腦轉移,通常採用全腦放射治療;而對於無症狀的多發腦轉移,則進行全身系統治療。不過腦轉移的全身治療主要限制在靶向治療領域。
  • 專家:胃腸道間質瘤無特異性症狀 計劃推出新治療指南
    中新網廣州6月3日電 (蔡敏婕)胃腸道間質瘤是胃腸道最常見的間葉源性腫瘤。中國每年發病人數約為2至3萬例。目前,靶向治療是不可切除或復發轉移性胃腸道間質瘤的主要治療手段。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胃外科主任周志偉近日在廣州介紹,隨著對胃腸道間質瘤疾病機制研究的深入,發現靶向治療對胃腸道間質瘤有效,這引發臨床醫生對這罕見癌種的關注。「早期來說沒有症狀,到了中晚期會有一些臨床表現,包括腹塊、腹痛、消化道出血和腸梗阻等。」周志偉稱,胃腸道間質瘤臨床症狀沒有特異性,導致誤診率高。
  • 腦轉移最佳治療是什麼?這三種靶向藥該如何選擇?
    此外,由於腦磁共振成像(MRI)已成為NSCLC初始檢查的常規,肺癌患者在初始診斷時對中樞神經系統轉移的檢測有所增加。因此,中樞神經系統轉移的治療顯得尤為重要。 腦轉移在非小細胞肺癌(NSCLC)中較為常見,在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突變型癌症中發病率更高。
  • Blood:揭示癌症腦轉移新機制!抑制凝血因子可以降低腦轉移
    腦轉移是晚期癌症令人恐懼的併發症。不同的癌症對腦部的定植傾向不同。晚期黑色素瘤在大腦中形成轉移的病例佔所有病例的近一半,腦轉移在某些形式的乳腺癌和肺癌中也非常常見。腦轉移往往不能通過手術切除,而且經常對治療沒有長期反應。
  • 成人復發性膠質母細胞瘤,中國患者有了新的治療選擇
    原因是該瘤種的部分細胞屬於放療、化療抵抗類型,而且放療劑量過大還可能導致腦細胞壞死,從而影響腦功能,同時,大腦具備血腦屏障,藥物很難在腦中達到能夠殺滅腫瘤細胞的濃度。因此,現在膠質母細胞瘤的五年生存率僅有5%左右,只有極少的超過10%。腦膠質瘤分類眾多,可分為Ⅰ~Ⅳ級,膠質母細胞瘤(GBM)屬於第Ⅳ級,惡性度極高,是最常見的腦膠質瘤類型。
  • HER2陽性晚期乳腺癌腦轉移,如何優化治療?| 辯論
    在關於HER2陽性晚期乳腺癌腦轉移患者系統治療策略上,一道辯論題出現:優選TKI(酪氨酸激酶抑制劑)還是PH(曲妥珠單抗+帕妥珠單抗)雙靶治療?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乳腺腫瘤科的張少華教授與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內科樊英教授進行了一場學術「對戰」。大咖辯論,精彩紛呈,快來跟我們一起看看吧!
  • 2020版中國胃腸間質瘤診療指南在京發布
    工人日報客戶端8月22日電 8月22日,由中國臨床腫瘤學會胃腸間質瘤專家委員會主辦,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承辦的「中國臨床腫瘤學會2020版胃腸間質瘤診療指南發布會暨北京大學胃腸間質瘤高峰論壇」在京舉行。
  • CSCO首次發布胃腸道間質瘤診療指南,基石藥業阿泊替尼片入選一線...
    近日,由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胃腸間質瘤專家委員會組織編寫了首版《CSCO胃腸間質瘤診療指南》(下稱《指南》)。這是CSCO針對胃腸間質瘤(GIST)推出的首部指南。此前數年,中國GIST臨床診療主要遵循由CSCO編寫的《中國胃腸間質瘤診斷治療共識》(以下簡稱《共識》)。與《共識》相比,《指南》的推薦等級更高,更強調權威性和實用性。
  • 膠質瘤幹細胞 DC 疫苗治療膠質瘤前景廣闊
    膠質瘤幹細胞 DC 疫苗,靶向膠質瘤發生、復髮根源,延緩復發中心基礎研究首席科學家沈麗教授表示,腦膠質瘤幹細胞是腦膠質瘤中一群數量很少、具有引起腫瘤發生、維持腫瘤生長、保持腫瘤異質性的能力,化療和放療逃逸的細胞,處於休眠狀態。在適當條件下,腫瘤幹細胞可分化成為新的腫瘤細胞,因而被視為是腫瘤發生、復發、轉移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