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太空探索合作將找到世界平衡點,不在極限超級大國間合作

2020-09-05 在家浪

中國是近百年受苦受難最嚴重的國家,清朝末期到新中國,長達百年的屈辱史至今在每個中國人心中都不敢忘記。新中國雖然在經濟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但是能源短缺、糧食進口以及人口結構都需要更科學的解決方案,在加上世界形勢的發展以及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提出,中國人第一次把自己的問題和世界的問題放在一個層面上。

大家都知道在大航海時代,歐洲各國社會矛盾尖銳、犯罪現象橫流,頻頻發生各國的戰爭,但是大航海時代開始以後,這些矛盾被神奇的解決了,全球化的航海運動把資源進行了重新分配,全球化經濟讓人類帶來了一個根本性的飛躍。

世界的太空探索時代在70年代走向沒落,2010年中國太空之旅的起航無疑給世界一根強心針,因為只有不斷探索太空,提高科技力量,才能在根本上解決世界之間矛盾,重現大航海時代的效應,太空探索是解決目前人類的能源、社會、政治等系列問題。

一、為什麼說呢?為什麼只有中國能呢?

1、中國是好朋友最多的國家,和其他國家沒有血海深仇,有血海深仇的也放下歷史問題積極合作,中國和日本的合作成就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

2、石油能源不是地球未來的能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新能源才是世界的未來,新能源科技在中國發展完善,太陽能、水電能,以及核能升值未來的量子引擎中國也開始研究了,有足夠的科技基礎吸引各國合作

3、全工業體系的建立,讓各種科研得到有效的展開和研究,中國的製造工廠不是吹出來的。

4、中國海納百川的情懷、不稱霸本心以及尋求更多合作的做事風格被越來越多國家的認可,中國的報恩情懷在疫情期間已經得到證明。在雙贏的情況下,中國能有更多的空間獲得合作機會,世界信中國。

5、中國是疫情防疫為數不多可以正常開展這種廣域性工作的地方。

6、全體系穩定部署的太空發展計劃,從衛星、探索器、著陸器、太空站、太空工廠(3D列印技術)各個階段穩步發展不會落空。減少資源浪費的同時,每個階段都有明確的目標,在根本上減少合作方的損失。

二、讓我們來看看美國主導的太空計劃

1、年年虧損,自己的航天飛船耗費資金都無法改善現有可持續問題;

2、領先幾十年,沒有根本性改變人類現狀,成為巨鱷寡頭的紅利印刷機;

3、技術壟斷,對有發展潛力的國家設卡為難,導致太空探索資源浪費無數;

4、主動丟棄太空科技發展,專注自己的資本運作;

5、沒有矛盾製造矛盾讓各國疲於奔波,很多對太空有研究能力的國家因此停止對太空的探索導致二戰之後,戰火依然不斷。


很顯然,世界各國的眼睛是雪亮的,我們中國也不會辜負各國期望,中國部署的太空探索發展計劃是世界人民期盼的,也是可行的。

相關焦點

  • 俄放棄與美太空合作,力挺我國?俄媒:中國太空探索將給世界驚喜
    值得指出的是,就在高分十三號衛星發射的同一天,俄羅斯國家太空公司負責人羅斯科斯莫斯表示俄羅斯航天局和中國國家航天局建立了信任關係,這為兩國在空間領域的雙邊合作開闢了廣闊前景,並表達了對中俄太空合作美好前景的預想。
  • 美媒:新太空時代迎來太空超級大國
    《時代》周刊報導截圖浩瀚的太空蘊藏著無數的秘密,為了探索這些秘密,航天大國紛紛制定各種各樣的深空探測計劃。
  • 排除了中國,美國所謂的太空探索「國際合作」到底要幹什麼?
    在成功登月後,美國開始加大深空探索力度,於1977年先後發射「旅行者1號」和「旅行者2號」不載人宇宙飛船,向太陽系外部飛行,並在途中對木星、土星、天王星等外行星實施近距自動探測。與此同時,太空梭在1981年首次升空,極大地提升了美太空運載能力,其近地軌道運載能力更是在蘇聯「能量」號重型運載火箭問世之前一直居於世界領先地位。
  • 攜手探索太空奧秘,中國向世界敞開探月合作大門
    新華社發(國家航天局 供圖)新華社北京1月10日電(記者喻菲、全曉書、胡喆)首次實現月球背面軟著陸的嫦娥四號任務搭載了4臺國際載荷,而中國計劃在未來月球探測和空間站上開展更廣泛深入的國際合作,讓全球更多科學家獲得太空探索的機會,集中人類智慧破解宇宙謎題。
  • 中澳航空領域合作協議即將到期,澳方:將不會續約繼續同中國合作
    文案:曾正編輯:正昊據環球網報導,中國同澳大利亞於2011年籤署的一項航空領域合作協議即將到期,澳方近期發布聲明稱,協議到期後將不會續約繼續同中國合作。澳大利亞方面如果繼續支持美國,將遭到後果反噬。國際問題評論員奧森提到,澳大利亞高調宣稱願與中國發展互惠互利合作關係,然而私底下並不會這麼做。對於澳方態度,中國早就留有一重要底牌。2019年,中國就與南太平洋島國吉里巴斯建立外交關係,該國有一個衛星站在太平洋,中國將不會受到澳大利亞放棄續約影響,澳大利亞此舉百害而無一利。
  • TutorABC跨界合作《挑戰吧太空》,加速探索英語場景教學
    10月29日,首檔太空探索生存挑戰類節目《挑戰吧太空》舉行發布會,正式宣布定檔於11月17日播出。成人在線英語教育平臺TutorABC作為節目行業贊助夥伴,將與觀眾一起見證「太空C計劃」志願者非凡的「太空探索挑戰之旅」。
  • 嫦娥回家成功,拜登團隊不再淡定,呼籲和中國合作探索太空
    繼美國和前蘇聯之後,中國是世界上第三個登月取回樣本的國家。當然了,以中國的經濟實力和體量,完成這個計劃並沒有什麼好奇怪的,但是結合這個時間段來看就非常有意思了。,中國還有餘力去搞航天去探索星辰大海?尤其是對某個大國,整天攻擊我國體制如何、人權問題又如何如何,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結果現在感染人數超過1800萬,死亡人數也已經超過了30萬,整個社會醫療系統面臨崩潰,還哪有疫情前那種高傲的樣子。也正因為如此,拜登團隊本著務實原則提出在航天領域和中國合作進行太空探索,雖然在意料之外,但也在情理之中。首先我們要明確一點,太空探索非常消耗人力物力。
  • 中國太空發展不屑於美國技術合作
    今年的胖五首飛成功,標誌中國特大推力運載火箭技術,達到甚至於超過世界水平。中國太空技術98%都是自有技術,是完全的自主自有智慧財產權的。中國太空技術與美國沒有什麼毛關係。金融危機使美國太空項目幾乎終止,如果不如中國進行太空合作,美國在未來的時間裡,太空大國的地位不保。中國將與2025年前後建立起太空站,到時候美國再自絕於中國的太空合作,美國就更沒有機會,也沒有能力保持其太空大國地位,也不能保證其太空霸權了。2025年一旦中國太空站建立,中國擁有自己的太空實驗站,中國的太空技術與太空開發將突飛猛進,到時候的美國山姆大叔,只能有求於中國了。
  • 美國不支持與中國進行太空合作,歐洲相反,太空人正加緊學習漢語
    英國廣播公司6月27日文章,原題:為什麼歐洲太空人學習漢語 這不是太空人馬蒂亞斯·毛雷爾當初報名參加和中國太空人一起進行海洋救生訓練(如圖)時所預想的樣子。「太好了,太放鬆了。」這名歐洲航天局的德國太空人說道。這次訓練發生在去年,地點是煙臺附近新建的訓練中心。
  • 美媒:拜登的太空顧問呼籲與中國合作
    美國《政治》雜誌12月20日文章,原題:拜登團隊的太空顧問呼籲與中國合作拜登的高級顧問們稱,即使新一屆政府在其他幾乎所有領域都將北京視為最大的競爭對手,與中國合作進行太空探索也很重要。他們認為,華盛頓和北京之間建立有限的太空夥伴關係可以緩和緊張關係,並且可以降低發生一場不穩定的太空競賽的可能性。
  • 中國航天讓俄羅斯折服:俄高官提議撇開美國,中俄合作探索月球
    此外,羅戈津還表達了與中國合作探索月球的想法,包括聯合建設月球科學站,而對於美俄太空合作,羅戈津表示俄羅斯不會參與美國的月球計劃。1970年,中國在一窮二白、缺少外部技術支持的情況下成功地將東方紅一號衛星送入太空,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獨立研製並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
  • 拜登太空顧問:美國與中國開展航天合作很重要
    博爾登擔心,美國若不與中國進行合作,中國會利用自己獨立的太空項目「搶走」美國的合作夥伴。博爾登說,「我們似乎並不擔憂中國發射並建造自己的空間站」,但「這是目光短淺的表現,這不是一個好領導者的標誌」。弗裡澤還提到,中國還具備其他國家沒有的優勢,比如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射電望遠鏡——中國天眼,也是世界上首個將探測器登陸月球背面的國家。中國這些「與眾不同」的能力,能夠向美國的合作夥伴提供「獨家」數據。 弗裡澤擔憂,「他們決定不與美國競爭,而是搶走我們的合作夥伴,提供與我們不同的合作機會。」
  • 霍爾推力器成功點火,中國航天或將開啟超級模式,改變太空規則
    最近中國航天表示,即將開啟「超級模式」,一系列的航天計劃正在穩步進行,「40射」的宏偉目標公布,北鬥實現全球組網,天宮核心艙發射升空,火星探測器發射,嫦娥五號成功採集月球樣本並返回,這些外國人眼裡不可能的事情,我們即將在今年統統實現。中國的航天腳步現在正在穩步加快,美國稱霸太空早已成為了歷史故事,一個新興升起的航天大國以強硬的姿態走向世界之巔。
  • 中國「天眼」面向世界 交流合作是發展正道
    2021年4月1日,被譽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將正式對全球科學界開放。這一消息引起了各國業內人士的高度關注,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記者前往中國天眼進行實地探訪時還表示:中國迅速崛起的科技實力令人側目!中國天眼,大國重器。
  • 中國「天眼」面向世界,交流合作是發展正道
    中國網評論員 牛慧穎  2021年4月1日,被譽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將正式對全球科學界開放。這一消息引起了各國業內人士的高度關注,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記者前往中國天眼進行實地探訪時還表示:中國迅速崛起的科技實力令人側目!  中國天眼,大國重器。
  • 與世界合作共贏的中國
    作為一個新興經濟大國,我們牢牢把握經濟全球化的戰略機遇,與國際社會深化合作,積極參與國際經濟治理體系,共同應對挑戰,推動世界經濟復甦,尋求實現與世界的合作共贏。  中國成為世界經濟增長最重要的貢獻者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經濟實現了歷史性跨越。從世界排名第32位的依賴初級產品出口的貿易小國,一躍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製成品出口大國。
  • 天問,中國的太空探索及想像
    01 中國的太空探索和想像 「天問一號」發射成功了!但其實中國航天人的願景更加宏偉。 天問是中國的行星探測任務,不只是火星,後續所有行星探測任務都將以此命名。 中國行星探測任務開啟於2016年11月。2020年4月24日,國家航天局將該任務命名為「天問」,並公布了「攬星九天」的標識。
  • 大國太空競爭拉開序幕,各國都將做好準備
    據悉今年夏天將是火星距離地球最近的一段時間,因此很多國家都瞄準了這個時期打算一探火星真容。預計今年將會有不少國家在最近幾個月進行火星探測器發射任務,為首的三個大國都已經摩拳擦掌了,看起來新一輪的太空競賽已經拉開了序幕,究竟誰會拔得頭籌?俄羅斯放出豪言稱:美國若是錯過這次機會,將會淪為二流國家!為什麼這麼說呢?
  • 與法國天體物理學家對話嫦娥四號與中法太空合作前景
    羅卡爾自1989年至今負責法國國家太空研究中心(CNES)的太陽系探索項目,發表多部著作,其中《這是火星》《知識的大蘋果+小蘋果叢書:太陽系的歷史是什麼》等科普作品在中國出版。羅卡爾表示,嫦娥四號的成功對中國和世界都意義深遠,中法太空合作前景可期。 記者:在您看來,嫦娥四號成功登陸月球,其對航空航天科學乃至全人類有何重要影響?
  • 專家:中國崛起勢不可擋 2023年將成超級大國
    中國真的會在十年之內成為世界超級大國嗎?中國的周邊局勢又將走向何方?中國的外交策略正在發生哪些調整?繼續堅持不結盟原則會幫助中國崛起嗎?  帶著這一連串的問題,《中國經濟周刊》日前獨家專訪了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世界和平論壇秘書長閻學通,請他為我們解讀中國乃至世界的未來局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