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發球力量的最大秘訣:手臂的外旋和內旋

2020-11-25 東方體育

技術|發球力量的最大秘訣:手臂的外旋和內旋

現代網球發球算是網球中最難得一項技術,強有力的發球在比賽中會使你成為操盤手,掌握主動權。可以利用強有力的發球打出你的戰略戰術,控制整個賽場,高手發球經常能發ACE或者發球直接得分,在自己的發球局就可以佔據很大的優勢,從而順利的保下發球局。能確保自己的發球局不被破,就可以處於不敗之地,而且到了搶七,發球好的優勢更加明顯了。但是現代網球發球技術是一項很難的技術,想掌握高質量發球技術,不僅要求身體力量,還要保證每一個技術環節的連貫傳遞是發球力量的傳遞。

作為發球動力鏈的最後一個動作,手臂(包括手腕)的內旋直接決定了發球質量的好壞。為了保證最後手臂內旋得到最大能量釋放,你必須在球拍在身後完全下落後進行充分的手臂外旋。這是職業選手發球中最大的秘密之一。

在羅迪克的發球中,你會看到手臂外旋的樣子,網球中稱之為「過搔背」姿態(因為手臂比「搔背」動作更加扭轉),這裡會發現球拍與身體右側平行,這就是手臂(包括手腕充分向後翹起)外旋造成的結果。大部分的業餘選手直接把球拍下落在背後(球拍垂直與地面),手臂(包括手腕)沒有充分外旋,形成所謂的「搔背」動作。「搔背」動作絕對是網球界長久以來流行的最大誤區之一,即使到了今天,仍然有很多的網球教練在不厭其煩的使用它,直接影響了很多業餘球員發球質量。如果不進行手臂(包括手腕)的外旋,使得球拍與身體右側平行,那麼下一步的充分內旋就是不可能的,當然也就沒有快速的發球。

手臂(包括手腕)的內旋是發球中最為關鍵的力量來源,理解這一點至關重要。腿部彎曲、身體扭轉、手臂外旋最終都是為最後的手臂(包括手腕)內旋進行服務的。不管你的拋球動作多麼完美、「背弓」姿態多麼充分、力量傳遞多麼流暢,如果你沒有很好的手臂(包括手腕)內旋動作,你就不可能擁有良好的發球。

現在網球發球技術是網壇頂級球員中獲得勝利的法寶,不得不讓我們對它格外重視度,運用好這一技術將對網球愛好者球技的提升大有裨益。伴隨著特松加、拉奧尼奇、伊斯內爾等發球好手的迅速崛起,現代網球發球技術也在理論與實踐中得到了新的注釋。

相關焦點

  • 技術貼丨關於內旋和外旋的想法
    在發球和正手拉球時,教練很強調擊球時的內旋發力,羽毛球教練更是如此。但是加入內旋發力後,很多人拉球出現容易下網的情況。這裡可能是2.5和3.0的分割區域,由於內旋加入產生威脅同時,大大提升了下網概率,尤其是對方的無力量球,反而2.5以下比賽名次好的很多是放高球的。
  • 那是你不會內旋和外旋
    那是你不會內旋和外旋 最近遇到很多球友都在談,打完羽毛球之後手腕疼,而且殺球越厲害,手腕痛的越厲害,這是為什麼呢?一個最主要的原因為就是發力不對,用手腕的力量去把球壓下來,手腕過於彎曲,導致扭傷而疼痛。
  • 自由式肩膀的使用方法:帶你了解外旋和內旋各自的優缺點
    我覺得沒有「這個技術一定好」「這個技術不好」之分,我一直認為正確的遊泳姿勢是要符合自身身體素質(身體條件)、不受傷,滿足這兩點就是最好的。在考慮這兩點(自身素質、不受傷)的同時,今天我想著重的與大家聊聊自由式肩膀的使用方法(內旋和外旋),希望可以給愛好者們一些技術上的「靈感」。
  • 羽球內旋和外旋:用儘可能小的損失,將身體力量通過球拍傳遞出去
    羽球內旋和外旋:用儘可能小的損失,將身體力量通過球拍傳遞出去 想要打好羽毛球,其實有一個很簡單的原理:用儘可能小的損失
  • 瑜伽體式細節詳解:下犬式中,大腿到底是外旋還是內旋?
    內旋和外旋:在站立狀態下,關節在水平面,向身體內側轉動畫圈就叫內旋,向身體外側轉動畫圈就叫外旋。肩關節的內旋和外旋:在標準山式站立的基礎上,大手指向身體外側轉動叫外旋;大手指向身體內側轉動叫內旋。髖關節的內旋和外旋:在標準山式站立的基礎上,腳尖向外轉動成外八字時,髖關節外旋;腳尖向內轉動,成內八字時髖關節內旋。前屈和後伸:在站立狀態下,人體關節在矢狀面發生向前的運動叫前屈;人體關節在矢狀面發生向後的運動叫後伸,或伸展。
  • 羽毛球揮拍時,手腕小臂大致可分為四個動作:屈、伸、內旋、外旋
    羽毛球揮拍時,手腕小臂大致可分為四個動作:屈、伸、內旋、外旋 2020-04-19 19:55  羽毛球技術圈TB
  • 一分鐘教你用好內旋與外旋
    內旋揮拍指前臂向內轉動帶動球拍旋轉擊球。在正手範圍內,內旋揮拍擊球具有很強的殺傷力。在反手擊球時外旋前也都會先向內旋,以增大加速過程。   外旋   外旋揮拍指前臂向外轉動帶動球拍旋轉擊球。反手範圍內外旋擊球很具殺傷力。在大力擊球時,內外旋手臂混合使用是很重要的。
  • 羽毛球四種發力方式:向心內旋,向心外旋,離心內旋,離心外旋!
    我在今年不知道是哪期的《羽毛球》雜誌上看到這樣一段話:德國的一項運動研究表明,羽毛球運動員持拍手的肩關節囊的肌腱套要比非持拍手強壯,且肩部向心運動中,內旋的力量要比外旋的力量大;離心運動中外旋的力量要比向心運動中外旋的力量大。
  • 羽毛球內旋,外旋很高深,聽聽樂動體育資深教練如何點破
    (原標題:羽毛球內旋,外旋很高深,聽聽樂動體育資深教練如何點破)
  • 手臂外旋
    雖然說在比賽中背身高壓球其實並不常見,不過,為了以防萬一還是需要學習這項技術的。本期內容:反手背身高壓1、大陸式握拍背身高壓和常規正手高壓一樣採用大陸式握拍,這種握拍在手臂外旋擊球時拍面是對準球場的。然後前臂和手腕迅速向上揮動,記住大臂不要過多使用,小臂擺速要快,手臂外旋在身體左上方擊球,擊球時手腕固定,拍面垂直地面。(背後視角)(側面視角)在擊球之後向後擺動手臂、扣手腕隨揮至身後,非持拍手也向後展開。
  • 做引體向上時你體會過手臂的感受嗎?今天通過肩關節好好分析分析
    肩關節的內旋和外旋正手引體向上和反手引體向上的區別不僅僅在於手的握法,肩關節的內旋和外旋應該是這兩種動作的本質區別,而由於肩關節的不同姿勢才影響了各個肌群受到的刺激效果,如下圖展示的是內外旋的兩種動作,肩膀向前驅動是內旋,向後展開是外旋。
  • 以瓦爾德內爾為例,簡析桌球發球技術的重要性
    掌握好的發球技術,在遮擋時代可以行走江湖,青雲直上。詭異的旋轉讓人猜不透,手上動作又被手臂遮擋,得分效果非常不錯。在不遮擋時代,掌握好發球技巧,運用落點、線路取勝。
  • 打羽毛球幾年,內旋外旋還是分不清?一篇文章幫你搞定所有疑惑
    一篇文章幫你搞定所有疑惑 初學羽毛球時,很多球友不會注意手臂的旋轉,擊球就擊球,對著球一頓猛抽就是了。等到步法也上來了,擊球也熟練了,發現自己的水平一直處於「瓶頸」期,很難再提升。
  • 小臂內旋——羽毛球爆發力的來源
    小臂內旋——羽毛球爆發力的來源 小臂內旋,不是一個技術,而是正確動作的一個必然環節
  • 彎舉就能打造粗壯手臂,3種彎舉帶你練
    作為一個健身愛好者,很難拒絕粗壯手臂的魅力,它是展現力量與美的標誌性部位之一。初入健身房的人都不會忽視手臂訓練,訓練手臂的重要性也就不需要過多強調,一句話,足夠的手臂力量是接下來其他健身訓練的基礎。說到手臂訓練,很多人會想到彎舉,彎舉是訓練肱二頭肌最有效的方式。
  • 練瑜伽「大臂外旋」為什麼那麼重要?尤其要注意!
    那麼,肩膀外旋是為了肩頸放鬆,這是其中一個原因。如下圖中淺綠色的部位: 當雙手上舉過頭頂或者側平舉,如果此時大臂內旋(上圖左),會導致
  • 弧圈球先從上旋還是下旋開始練
    回顧一下自己練習正手拉球的過程,我是先從下旋球開始學起的,多球練習,練正手拉兩點,搓一板拉下旋,多球練習動作和成功率都沒有問題,可是一旦到了單球就不行了,拉不起來了,首先是動作不到位,人容易後仰,等我動作熟練了,我發現節湊不對,老是搶節湊,不能等球跳起來之後再去引拍,有一段時間我感覺非常絕望,我想我可能一輩子都學不會正手起下旋了,後面我就不練這個技術了,突然有一天我發現單球的成功率提升了很多
  • 重溫經典力學:發球的拋球軌跡
    後續兩篇中,有一個看似簡單實則恰恰被網球愛好者忽略的重點:即拋球後手為什麼要繼續上走,我將這一現象稱為「隨拋」,讀者是否記得我在BIOMEC動力鏈中那張圖片吧,如下:如何將拋球與隨後的環節的動力鏈進行有機的串聯就要靠那把鑰匙,是串聯後續發球蓄力及發力整個最重要動力鏈環節的關鍵,也就我下一篇要講的「隨拋」,先買個關子把。
  • 網球運動站立位置與姿勢,姿勢正確,可以提高網球技術
    發球開始前,雙腳與身體上部處在一條線上,側向擊球的目標,兩腳舒展分開,左手把球拿在腰的高度處,全身肌肉放鬆,形成穩定的開始發球,然後照準目標擊球。這樣的姿勢,能夠以靈活流暢的搖動,使身體重量向前轉移,並容易搖轉身體上部到發球上。結果以較小的努力,得到較大的力量和準確性。
  • 掌握這9點,你發球的旋轉就能達到專業水準了!
    這就像打拳一樣,你把拳先伸到別人身前10釐米處,再直接出拳用盡全力打他,估計他連痛的感覺都沒有,但是你如果把拳頭先後引,再一次打過去,那力量可能會大上幾十倍,發球時的引拍是一樣的道理。▌摩擦磨擦肯定是發球的重中之重,我把發球時好的磨擦稱為「非常實的薄磨擦」,但是很多人不明白,其實用另一句話來講就是球吃得很深,磨擦很充分,當你感覺你用了很大的力量,但球卻不是很快的被打出去,而是在球拍上有一個滯留時間,那麼恭喜你,你已經做到了非常實的薄磨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