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發球和正手拉球時,教練很強調擊球時的內旋發力,羽毛球教練更是如此。但是加入內旋發力後,很多人拉球出現容易下網的情況。這裡可能是2.5和3.0的分割區域,由於內旋加入產生威脅同時,大大提升了下網概率,尤其是對方的無力量球,反而2.5以下比賽名次好的很多是放高球的。如果下圖的內旋發力太早了就容易下網。
這個疫期把以往談這個問題的文章找出來看看,不少作者已經明確了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法,但是由於不同作者使用名詞不同,容易讓人糊塗。
例如真正的發力前會有個拍柄對球的瞬間,有的人說這是外旋,有的人翻譯過來的是超越器材(超越器材意思大概是重心要走到器材前面,其實就是教練常說的拍頭滯後,這個名詞真心讓人難以看出字面意思啊)。外旋這個詞好像不太準確,因為內旋是小臂或者肩部向內轉動,但這裡說的那個外旋並不是肩或者手臂向外的轉動,是拉拍軌跡有些向外。
比如圖中所示,費德勒在肩沒有完全轉平時,會有拍柄指向外的過程。當然,不同球向外因素有所不同,如果想拉的更穩更上旋,往往從內向外因素更多。如果想拉的彈跳低,前衝力量大,向前更多,向外角度小。德約的上旋球慢動作更可以看出向外的動作,所以很多人說費德勒正手是偏進攻,德約正手是偏向防守,我個人比較認同。
費德勒偏平擊一些的拍柄指向會明顯向前,拍面和沒有那麼封閉地面,這種球會打出前衝效果。
有教練籠統的說拍柄指球,但是很多人嘗試了效果還是不好。因為這個說法有點含糊,是什麼時機拍柄指球?一直指著還是只有中間某個時刻?如果不是一直指著那麼什麼時間結束?我個人覺得是有個瞬間指球,這個瞬間只是為了形成前面說的重心在器材前面的感覺,這個過程後進入內旋區域,進入的遲些還是早些會明顯影響弧線高低。納達爾就會明顯更晚一些內旋,雖然他內旋很誇張。
當然平擊有的時候加了拍柄指球的因素會因為手腕太活了增加失誤。平擊球和桌球攻球類似,攻球不應該太活動手腕,要更加穩定結構,小一些的引拍和快速發力。手腕太活動了雖然力量會多一些角速度,但容易失控。平擊球的外旋因素很少,就好像桌球攻球,基本上動作是從外向內。但要明確一點,桌球對應的往往是桌球中遠臺對拉,而不像桌球那麼容易打上升期和下降前期。所以網球外旋因素要明顯大於桌球。
至於內旋區域和外旋區域切換時機,只能說要自己找。有的人一下子就過了這個關口,多數人都需要自己找出來,找不出來就被困在前面一個級別中要習慣練習無力量球,因為平時大家都喜歡對拉,互相都是有力量球,可以借力過去,不需要相對精確,沒有外旋根本不是事。比賽時遇到軟球高球,不同力量球,就各種失誤。有個朋友說比賽時淺球和機會球老失誤都失誤出晚上做噩夢的效果來了。(來源:網球之家 作者:自律即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