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平40倍經濟鴻溝,福建逆襲反超臺灣,海峽關係歷史性轉折即將出現?

2021-01-10 新浪財經

來源:智谷趨勢

◎智谷趨勢(ID:zgtrend) | 齊以和

被臺灣碾壓多年的福建,終於在GDP層面迎來歷史性一刻。

11年前,福建曾放出狠話,GDP要在2020年趕超臺灣。

現在,福建的豪言壯語竟然真的實現了,而且還比原計劃提早了一年。

公開數據顯示,福建2019年GDP達到4.23萬億元,經濟增長7.6%,首次反超臺灣(4.22萬億元)。

近五年兩地GDP走勢,因不同年份匯率不同,部分年份的臺灣經濟總量可能會出現微小誤差

這是中國省份對當年「亞洲四小龍」的又一次碾壓,中國的經濟版圖開始出現歷史性變化。

對海峽局勢來說,福建GDP首超臺灣,釋放的信號意義非比尋常,兩地經濟局勢走向微妙。

按理說,臺灣省的優勢更明顯。單拿產業來說,臺灣有臺積電這樣的科技巨頭,福建被人熟知的卻是頗具爭議的莆田系,產業層次高下立見。

閩南人民,又是如何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條件劣勢下,一步步反超對岸,迎來逆襲?

臺灣經濟,還有希望嗎?

這背後,又隱藏著什麼樣的信號?

長期以來,福建都不是臺灣的對手。

早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臺灣抓住了第一波產業鏈轉移的有利時機,實現外向型經濟的轉型升級,成為名噪一時的「亞洲四小龍」之一,被譽為第三世界發展的成功典範。

彼時,大陸改革開放大幕才剛剛拉開,溫飽問題都沒解決,老工業基地未轉型,深圳、廈門等首批經濟特區尚處「摸著石頭過河」階段。

地處東南一隅的福建,迫於交通不便、土地貧瘠等先天不足,經濟上長期處於「中後梯隊」,發展程度並不算高,與臺灣更是差距懸殊。

最高的時候,臺灣經濟規模是福建的40倍,90年代末,兩者的差距也有16倍之多。

但福建更加審時度勢。入世之後,隨著大陸經濟提速騰飛,福建也一路急起直追,2005年臺閩差距縮小到4倍。福建背靠大陸龐大的市場規模

2009年,福建首次公開放話,經濟總量要在2020年趕超臺灣。

這一豪言壯語在當時被認為「很難實現」。當時福建的GDP總量雖然邁入萬億,但也只是臺灣的2/5。

無懼爭議聲,福建追趕的勢頭很猛。

2013年,福建省GDP總量達到2.19萬億元人民幣,且GDP增速高達11%,同期臺灣省GDP總量約合3.25萬億元人民幣,GDP增速卻回落至2.2%。

近年來在強省會戰略加持下,福州更是以黑馬之姿強勢崛起,經濟體量與泉州差距不斷縮小,去年兩者差距不到600多億,可謂後勁滿滿。

有了雙引擎的驅動,福建的經濟跑出了穩健趕超的加速度。

2018年,福建GDP總量達35804億,與臺灣的差距縮小到3000多億。

2019年,福建實現了歷史性突破,GDP首超臺灣,比原計劃還提前了一年。

是什麼成就了福建?

類似這樣反常識的謎題太多太多了,普通人很難以想得通。智谷趨勢系列叢書《中國城市大洗牌》就是為了解答這些謎題而生的。

我有一位帝都深處的老朋友看完後幽幽一嘆,「估計你們這本書,很多市長都是巴不得『閱後即焚』的,透露太多天機了」……

618年中大促,噹噹限時促銷,一年一次不容錯過

原價59元,現價每滿100減50

點擊上方小程序購買

特殊的經濟底色,是福建厚積薄發的底氣。

那首耳熟能詳的歌詞:「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唱出了閩南人天生的冒險精神。

從上到下,福建從來都不走等靠要的路線。

改革開放初期,福建老書記項南就定調了此後數十年的發展路子。

從給企業鬆綁到建設基礎設施,項南採用的方法都是當時保守派從未見過的。

例如,省主官領著企業家聯名寫信給最高層,要求給地方經濟鬆綁。在那個充滿意識鬥爭的年代,此舉極為冒險。

項南資料圖

他把改革比喻為一個扎著辮子的姑娘,哪怕到處都是別人可以抓的把柄,鬆綁也總要繼續下去。

「鬆綁」理念一路沿用下來,地方政府減少對市場的幹預,也就有了後來福建良好的營商環境,還有發達的民營經濟。

福建省委書記于偉國公開表示,福建70%的GDP、70%的稅收、70%的科技成果,80%的就業都是民營企業創造的。

民營企業對GDP近7成的貢獻,這一耀眼成績甚至高於隔壁同樣以民營經濟起家的浙江,遑論改革開放更早的廣東了。

更可貴的是,閩系民營經濟代表了一種更敢於冒險和拼搏的草根精神,一種從無到有的創造精神。

這點,從閩南人的經商思維上就能窺知一二。

一開始,他們經商的方式相當傳統,主要將山區內的木材、茶葉等土特產運出福建,供給大城市,賺負擔流通過程的錢。但迫於福建多山的地形和落後的交通,大規模運輸成了桎梏。

完成第一波原始積累的土豪們頭腦靈活,立即轉型投資附加值更高的實業,一步步成就了獨樹一幟的閩系民營輕工業。

無論是福州的漆器、德化的陶瓷,還是泉州、莆田的鞋業,福建商人幾乎是從無到有地創造了這些產業,福耀玻璃、永輝超市等實業,在國內都有極高的知名度。

新形勢下,閩商們完全不走等靠要的路線,通過一環又一環的產業升級,煥發商業品牌的二次生命。

很多人對福建經濟的印象是「野蠻」,殊不知福建經濟的科技含量一點都不低。

例如莆田的華峰紡織新材料,自研發出全球唯一的染整核心技術後,產品供不應求,成為國內首家同時獲得阿迪達斯、新百倫、耐克三大品牌認證的面料供應商;

例如安踏,打造了全行業唯一的國家級運動科學實驗室和「腳型」資料庫,全球設計中心遍及美日韓,加速實現產品高端化。

近幾年,這座東南省份的轉型之路更是有目共睹。

從產業基礎薄弱時的「只見星星不見月亮」,到重大產業項目擎起石化、機械、電子信息三大支柱;從無油無氣少煤的能源儲備「小省」,到水電、核電、風電等清潔能源裝機比重達55.5%的清潔能源「大省」……

閩南人靠著一股草根韌性,低調走出了一條高質量發展的「智造」轉型之路。

福建逆勢崛起的同時,臺灣卻一步步掉隊。

多年來,這座寶島的抗風險能力一直很弱。

從1997年起,臺灣受亞洲金融風暴衝擊,經濟就開始走下坡路。

2001年,臺灣又遭遇全球電子業衰退,GDP年增長率首次為負(-1.26%),失業率衝破5%。

在民進黨第一次執政期間,年成長率平均下滑到 4~5%之間;過了幾年,國民黨重新執政之際,又遇上全球金融海嘯來襲。在這場餘波蕩漾的大衰退衝擊之下,2009年GDP年增長率衰退到-1.57%,失業率逼近6%,臺灣經濟陷入「滯漲」。

時至今日,臺灣都未能找到突破經濟瓶頸的秘訣。

伴隨全球經濟衰退、大陸經濟趨穩,疊加兩岸關係惡化,臺灣前景更加撲朔迷離。

臺灣是個小島,此前旅遊消費、出口及其衍生的島內投資對經濟成長貢獻高達七成,而出口產業中,IT製造業比例又高達五成。

如今,三駕馬車均不同程度受到重創,發展環境、投資環境、出口環境都不樂觀。

在兩地關係不斷惡化後,旅遊消費業屢遭重創;投資在逐步萎縮,近年來民間投資增長率多在1-3%左右,非常低迷。近5年,臺灣經濟增速也一直維持2-3%左右。

這背後,是民進黨無法處理好兩岸關係,直到現在,兩岸經貿合作都沒有正常化。這一背景下,臺灣就很難善用大陸的資源要素和市場來發展自己,對外也籤不了FTA之類的經貿協議,面臨進一步被邊緣化的境地,投資環境很難被看好。

投資不足導致了經濟成長的動能下滑,於是有了持續多年的「悶經濟」狀態。

伴隨而來的,是平均薪資停滯。

1996年,臺灣的勞工平均月薪,已經達到了43000新臺幣(約10219元)。但2018年,臺灣的勞工平均薪資,居然依舊停留在49989新臺幣(約11883元)。

也就是說,長達22年的時間,臺灣省勞工薪資漲幅只有區區7000新臺幣,約合人民幣1660元。這麼低的漲幅,完全跑不贏通脹,相當於工資不漲反跌。

這是必須引起臺灣注意的警報。

臺灣當局既然承諾要打破低薪困境、「為年輕人加薪」,就該好好想方設法,全面推動民間投資、創造更多就業創業機會。這是臺灣提振經濟、帶領島民脫離低薪困境的主要途徑。

不過,臺灣經濟自身也面臨諸多挑戰,例如人口紅利逆轉,老齡化嚴重、生育率低;迫於市場、成本等因素,產業空心化現象嚴重。

後疫情時代,新一波全球蕭條風雨欲來,臺灣受到的挑戰只會更加嚴峻。

618年中大促,噹噹限時促銷,一年一次不容錯過

原價59元,現價每滿100減50

點擊上方小程序購買

臺灣徹底被福建甩下了嗎?

有悲觀分析指出,臺灣省的農產品和旅遊業,早就處於「風雨飄零」的狀態了,其經濟發展缺乏符合預期的增長項目,整個島似乎只剩臺積電這一口氣了。

這話有一定道理,最後一句話也寓示著:臺灣經濟並非毫無亮點。

臺積電位列《財富》世界500強第363位

作為全球半導體巨頭,臺積電是臺灣的圖騰,對臺灣地區的經濟、產業貢獻卓著,遠超聯發科聯電、日月光等同類型公司,堪比三星之於韓國的影響力,也是臺灣從糖島轉型為矽島的一大例證。

最近被美國卡脖子的華為,其高端機的麒麟晶片就全部由臺積電生產,後者貢獻了華為超過10%的訂單。

但臺灣太依賴臺積電了。臺灣中央社最近公布的數據顯示:近3年臺積電的投資,佔了臺灣地區所有上市公司投資的近一半。

在這份排名中,排名第2的聯電投資金額僅1230億臺幣,排名第3名的鴻海集團更只有群創投資664億臺幣,相較於臺積電的8211億臺幣,真是小巫見大巫,臺積電「一枝獨秀」的程度可見一斑。

對臺灣省來說,這究竟值得引以為傲,還是潛藏著警示意義?

積極來看,臺積電作為臺灣地區最重要、最高端的龍頭製造業,穩住了臺灣作為全球晶圓代工龍頭的地位,其投資設廠所在之地,可以產生相當大的外溢效果,許多上下遊的供應鏈、供應商都圍繞著著它運作。

2019年全球500強榜單中,有且僅有一家中國半導體企業,就是臺積電。毫不誇張地說,其能量可比阿里巴巴之於浙江,巨頭企業的價值不容小覷。

悲觀而言,臺積電投資佔據半壁江山的背後,是大量臺企縮減投資,或開始用腳投票,將生產基地轉移到大陸或東南亞……

同時,作為一家資本高度密集的高科技廠商,臺積電本身創造的就業機會並不太多。

就拿臺積電日前公布在臺南投資3nm高級廠的計劃來說,投資約6000億臺幣,預估創造的就業機會只有5000個,又主要以專業工程師為主力。相比臺灣每年25-30萬投入職場的畢業生,臺積電對就業的拉動,只能說是杯水車薪了。

更要命的是國際環境的惡化。

臺灣經濟主力ICT產業已與中國形成緊密的產業鍵,美國打擊中國高科技也會重傷臺灣廠商。類似美方制裁華為,左右逢源的臺積電會很為難。

因此,被寄予厚望的臺積電,還沒有到支撐臺灣整個經濟發展成長的地步。隨著大陸國產手機的崛起和配套本土產業鏈的成熟,這一王牌優勢也會不斷走弱。

當然,從產業層次上來說,臺灣還是更加的發達。

作為全球最高精尖的產業之一,臺灣在半導體產業、集成電路產業處於全球一流的位置。別說福建了,就連上海、深圳這樣的地方都是在後面跟跑。

福建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點值得福建高度重視,決不能驕傲放縱。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曾經臺灣看不上眼的對岸,在經濟規模上已經不容小覷,這為兩岸融合發展帶來更堅實基礎和更大的想像空間。

畢竟,與臺灣一水之隔的福建,是臺灣同胞主要祖籍地,70%以上的臺灣人的先輩都來源於福建,兩岸對峙年代,福建是海防前線;改革開放後,福建變成開放前沿,閩臺之間開始有了密不可分的產業基礎。

福建發展道路上的一舉一動,會比大陸任何省份都牽動臺灣社會的神經。

但是,GDP趕超只是第一步,當前臺灣的人均GDP仍然佔據優勢。

臺灣的人口約2360萬,人均GDP接近17.88萬元人民幣。

福建常住人口則達到了3973萬,人均GDP約為10.67萬元人民幣。

換句話說,臺灣人均GDP是福建的1.7倍。同時,身處弱化GDP考核的拼質量時代,福建在幸福指數、文娛產業、科技實力、貧富分化等方面,依然與臺灣存在較大的鴻溝。

倘若福建能在更多層面趕超臺灣,對促進兩岸關係發展將有更大的正面作用。

臺灣似乎也給福建留足了窗口期。迫於眾所周知的原因,臺灣並不擅於利用世界資源和大陸市場來發展自己,其「悶經濟」的孤島狀態還將持續。

福建這邊的情況截然相反,改革開放以來,大陸整個發展環境都在不斷向好,閩南人也會整合內外市場資源來發展自身,釋放出無窮的經濟增長潛力。

每一次危機,都是一次格局的大洗牌。疫情給各地經濟都帶來挑戰,以外向型為主的福建經濟模式也將受到衝擊,福建的成果還需夯實。

蓽路襤褸,以啟山林。

相信有向海而興的敢拼精神,福建未來依然可期!

十年前,沒有人能預料到雄安會橫空出世,五年前,沒有會相信房地產會告別黃金時代。一年前,沒有人會猜到粵港澳大灣區會深度摺疊。

中國的現代進程,隱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一面。

相關焦點

  • 2019年福建GDP總量首超臺灣,張志軍:歷史性突破
    (觀察者網訊)全國人大代表、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張志軍5月23日表示,2019年福建省GDP達到4.23萬億元人民幣,首次反超臺灣地區,這是歷史性突破,對對臺工作具有深遠意義。 張志軍23日在北京接受中新社專訪,作為出席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的福建代表團代表,張志軍認為,福建著眼大局大勢,注重落實落細,發揮獨特優勢,著力做好「通」「惠」「情」三篇文章,積極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取得新進展。
  • 2019年福建GDP總量已超臺灣,福建人均GDP什麼時候能趕超臺灣?
    2019年福建省GDP達到42395億,排名全國第八,2019年臺灣地區GDP數據為4.22萬億元,這是新中國成立後,福建GDP首次超過臺灣,對福建乃至全國來說有重要意義,90年代臺灣的GDP曾經高達中國大陸GDP的40%,全國排名第一,實力遠超大陸各省,而去年,臺灣GDP已經被被隔海相望的海峽對岸的福建省超過,臺灣GDP總量目前已經不足中國大陸的
  • 臺灣海峽隧道
    臺海隧道一旦建成,跨越臺灣海峽的陸路交通將在約4個小時的海運交通基礎上大為縮短。中國大陸和臺灣的交流會更加密切,中國大陸和臺灣兩岸地區有可能融合成海峽東南部經濟圈的一級。臺灣海峽隧道是一項連接臺灣海峽東西兩側中國大陸與臺灣的工程設想,目前尚未進入實質性階段。臺灣海峽是臺灣與福建海岸之間的海峽,屬東海海區,南通南海。呈東北--西南走向,長約370千米。
  • 臺灣海峽建隧道意義深遠
    最佳選址方案趨共識  福建與臺灣一衣帶水、隔海相望,建設臺灣海峽隧道的設想,最早是由清華大學21世紀發展研究院臺灣海峽隧道論證中心主任吳之明於1996年提出的。1998年至2005年底,兩岸專家學者舉行過5次關於建設臺灣海峽隧道的學術研討會,提出三種供選擇的線路方案。
  • 福建及臺灣海峽中生代至新生代巖漿活動獲揭示
    從西北部的福建到東南部的臺灣,主導構造活動逐漸變新。福建遍布古生代和中生代的火成巖,而臺灣則被弧陸碰撞構造主導。其間的臺灣海峽由於沉積較厚,水文情況複雜,研究相對較少。研究人員利用兩岸布設的一百多個固定地震臺站的連續兩年波形數據和數百個符合要求的遠震事件,提取面波頻散數據,反演獲得了福建及臺灣海峽地區地殼和上地幔的三維各向同性結構。成像結果顯示福建地區上地幔存在大規模的低速異常,結合火成巖分布推斷形成時間為燕山期早期。張亞運表示,低速區可能是殘留的巖漿房,並在後期的巖漿作用中依舊發揮了作用。
  • 福建風雲丨平潭海峽公鐵大橋正式通航 臺灣海峽大橋還會遠嗎?
    水文環境:強大海流帶動的波流力,也對橋墩的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據說,這裡的波流力是內河架橋的10倍以上。那麼,第二座跨海峽大橋會是在哪裡呢?很多網友都給出了自己的答案,而呼聲最高的就是「臺灣海峽大橋」。是啊,近在咫尺的中國兒女,卻遲遲未能回到祖國的懷抱,網友有如此呼聲,也是對臺灣回歸祖國的迫切期望。
  • 臺灣海峽究竟有多深
    準確地說,臺灣海峽的北端線是福建閩江口的黃歧半島與臺灣富貴角的連線,而南端線則是福建、廣東兩省交界處的詔安頭和臺灣貓鼻頭的連線。整個海峽面積有80多萬平方公裡。臺灣海峽一直是一條重要的海上航道。從國內來講,它是連接東海和南海的「海上走廊」。從國際上來講,它是從日本海、琉球群島海域通向巴士海峽、東南亞的海上捷徑。
  • 臺灣海峽隧道建成 兩小時可以到臺灣
    而近日,在福州舉行的第五屆「臺灣海峽通道工程學術研討會」,日前再次針對連接兩岸的海峽隧道「北、中、南」三個方案進行對比研究,最終確認北線是最可行的方案,從而使臺灣海峽通道的設想又向前推進了一步。北線從福建平潭到臺灣新竹,中線從福建莆田到臺灣中部,南線從廈門經金門、澎湖列島到達臺灣嘉義。由於北線所經地區在歷史上從未發生過超過7級的大地震,也未發生過海嘯,地質結構最可靠,被專家一致認為是臺灣海峽通道的首選路線。該方案採用橋隧組合形式,從福清到平潭島為橋梁,隧道海底段125公裡,陸地段19公裡,全長144公裡。
  • 福建GDP首超臺灣,地理位置一般的福建,是如何翻身逆襲的?
    福建和臺灣,是一海之隔的鄰居。我們先來簡單了解一下臺灣,臺灣是中國第一大島,面積約3.6萬平方公裡,人口約2360萬人。而我國的福建省面積約12.14萬平方公裡,相當於大約3個半臺灣島大小,人口約3973萬人。從面積上比呢,福建是遠遠超過臺灣的。不過這不是咱們今天的重點,我們來看看經濟上的對比。
  • 全球最長難度最大 臺灣海峽通道夢走近現實(圖)
    臺灣海峽通道是一個宏偉的夢想,一旦建成,它將是世界上最大的海峽通道工程,更是連接兩岸經濟的「臍帶」。而隨著祖國大陸將京臺高速公路列入長期規劃,以及近日臺灣海峽通道學術會議的召開——來自海峽兩岸的32位專家學者,在重點研討了臺灣海峽通道的「北線」工程後,提出了臺灣海峽通道的初步工程方案。    ■世界最長的海峽通道    建設臺灣海峽通道的設想,最初由清華大學21世紀發展研究院臺灣海峽隧道論證中心主任吳之明於1996年提出。從1998年至2003年,兩岸專家學者已先後舉行了4次關於建設臺灣海峽通道的研討。
  • 面波成像結果揭示福建及臺灣海峽中生代至新生代的巖漿活動
    從西北部的福建到東南部的臺灣,主導構造活動逐漸變新。福建遍布古生代和中生代的火成巖,而臺灣則被弧陸碰撞構造主導。其間的臺灣海峽由於沉積較厚,水文情況複雜,研究相對較少。本研究利用兩岸布設的一百多個固定地震臺站的連續兩年波形數據和數百個符合要求的遠震事件,提取面波頻散數據,反演獲得了福建及臺灣海峽地區地殼和上地幔的三維各向同性結構。 成像結果顯示福建地區上地幔存在大規模的低速異常,結合火成巖分布推斷形成時間為燕山期早期。低速區可能是殘留的巖漿房,並在後期的巖漿作用中依舊發揮了作用。
  • 臺灣海峽隧道何時建 政治障礙有待克服
    在福州舉行的第五屆「臺灣海峽通道工程學術研討會」,日前再次針對連接兩岸的海峽隧道「北、中、南」三個方案進行對比研究,最終確認北線是最可行的方案,從而使臺灣海峽通道的設想又向前推進了一步。北線從福建平潭到臺灣新竹,中線從福建莆田到臺灣中部,南線從廈門經金門、澎湖列島到達臺灣嘉義。由於北線所經地區在歷史上從未發生過超過7級的大地震,也未發生過海嘯,地質結構最可靠,被專家一致認為是臺灣海峽通道的首選路線。該方案採用橋隧組合形式,從福清到平潭島為橋梁,隧道海底段125公裡,陸地段19公裡,全長144公裡。
  • 臺灣海峽地形圖欣賞
    臺灣海峽,簡稱「臺海」,是中國福建省與臺灣省之間連通南海、東海的海峽。
  • 「臺灣海峽海底隧道」設計圖繪製完成?臺網友九成叫好
    海外網8月8日電「大陸擬建臺灣海峽海底鐵路隧道」,臺媒近日以此為題進行報導,這一話題再次引發島內輿論熱議。臺媒稱,這項工程若建設完成,將成為世界最長海底鐵路隧道,長度是英吉利海峽海底隧道的3倍有餘。對此,馬英九辦公室前副秘書長羅智強發起「對臺灣是好事還是壞事?」
  • 兩岸專家研討臺灣海峽通道暨金馬通橋工程技術應用
    臺灣海峽通道暨金馬通橋專題研討會在福州召開,兩岸40餘名專家學者就臺灣海峽工程技術和應用等議題分享研究成果和進展。(來源:福建省臺港澳辦)中國臺灣網10月14日福州訊 13日,臺灣海峽通道暨金馬通橋專題研討會在福州召開,兩岸40餘名專家學者就臺灣海峽工程技術和應用等議題分享研究成果和進展,發表意見和建議。本次研討會由福建省文化經濟交流中心、福建省交通運輸學會、閩臺交流協會、福建省工程諮詢協會主辦。
  • 臺灣海峽隧道工程方案擬定 將成北京赴臺灣捷徑
    臺灣海峽隧道工程初定三方案  早報訊 昨日,第一屆海峽兩岸通道(橋隧)工程學術研討會新聞發布會在福州舉行。有關方面昨日聯合向社會發布新聞說,興建海峽兩岸通道具有很強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即將進入實質性工程的臺灣海峽隧道工程線路已初步確定北線方案、中線方案、南線方案三個具體的方案,屆時可選的結構方案主要有橋梁、隧道以及橋隧結合等方案。海峽隧道一旦開工,將立即成為世界級特大工程。建成後,將成為北京、福建等地通往臺灣的最便捷通道。
  • 平潭開往臺灣高雄的「海峽號」明日首秀!
    東南網7月10日訊(福建日報APP-新福建記者 林霞 王鳳山) 記者從平潭綜合實驗區管委會獲悉,11日,平潭至高雄海上客運航線「海峽號」將啟動首航儀式,該航線總裡程178海裡,單次海上航程不到5小時即可抵達目的地。
  • 大型軍艦潛艇活動自如 臺灣海峽到底有多深(圖)
    準確地說,臺灣海峽的北端線是福建閩江口的黃歧半島與臺灣富貴角的連線,而南端線則是福建、廣東兩省交界處的詔安頭和臺灣貓鼻頭的連線。整個海峽面積有80多萬平方公裡。臺灣海峽一直是一條重要的海上航道。從國內來講,它是連接東海和南海的「海上走廊」。從國際上來講,它是從日本海、琉球群島海域通向巴士海峽、東南亞的海上捷徑。
  • 臺灣海峽,哪來的什麼中線?
    」的問題,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回應,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存在什麼所謂的「海峽中線」。這是偽政權和美帝國主義籤的條約,和我們沒有任何關係,我們也從未承認過這條中線。  1954年12月,周恩來總理發表聲明,指出臺美《共同防禦條約》是「徹頭徹尾的侵略性的戰爭條約」,「美國政府企圖利用這個條約,來使其武裝侵佔中國領土臺灣的行為合法化,並以臺灣為基地擴大對中國的侵略和準備新的戰爭」。
  • ...巴士海峽、臺灣海峽、臺灣以東洋面、東海大部以及臺灣島沿海...
    文 / Elaine2020-08-11 11:05:34來源:FX168 【午間社會新聞播報】4、今年第6號颱風「米克拉」的中心今天早上7時30分前後在福建漳浦沿海登陸,登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12級(33米/秒),中心最低氣壓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