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智谷趨勢
◎智谷趨勢(ID:zgtrend) | 齊以和
被臺灣碾壓多年的福建,終於在GDP層面迎來歷史性一刻。
11年前,福建曾放出狠話,GDP要在2020年趕超臺灣。
現在,福建的豪言壯語竟然真的實現了,而且還比原計劃提早了一年。
公開數據顯示,福建2019年GDP達到4.23萬億元,經濟增長7.6%,首次反超臺灣(4.22萬億元)。
近五年兩地GDP走勢,因不同年份匯率不同,部分年份的臺灣經濟總量可能會出現微小誤差
這是中國省份對當年「亞洲四小龍」的又一次碾壓,中國的經濟版圖開始出現歷史性變化。
對海峽局勢來說,福建GDP首超臺灣,釋放的信號意義非比尋常,兩地經濟局勢走向微妙。
按理說,臺灣省的優勢更明顯。單拿產業來說,臺灣有臺積電這樣的科技巨頭,福建被人熟知的卻是頗具爭議的莆田系,產業層次高下立見。
閩南人民,又是如何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條件劣勢下,一步步反超對岸,迎來逆襲?
臺灣經濟,還有希望嗎?
這背後,又隱藏著什麼樣的信號?
長期以來,福建都不是臺灣的對手。
早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臺灣抓住了第一波產業鏈轉移的有利時機,實現外向型經濟的轉型升級,成為名噪一時的「亞洲四小龍」之一,被譽為第三世界發展的成功典範。
彼時,大陸改革開放大幕才剛剛拉開,溫飽問題都沒解決,老工業基地未轉型,深圳、廈門等首批經濟特區尚處「摸著石頭過河」階段。
地處東南一隅的福建,迫於交通不便、土地貧瘠等先天不足,經濟上長期處於「中後梯隊」,發展程度並不算高,與臺灣更是差距懸殊。
最高的時候,臺灣經濟規模是福建的40倍,90年代末,兩者的差距也有16倍之多。
但福建更加審時度勢。入世之後,隨著大陸經濟提速騰飛,福建也一路急起直追,2005年臺閩差距縮小到4倍。福建背靠大陸龐大的市場規模
2009年,福建首次公開放話,經濟總量要在2020年趕超臺灣。
這一豪言壯語在當時被認為「很難實現」。當時福建的GDP總量雖然邁入萬億,但也只是臺灣的2/5。
無懼爭議聲,福建追趕的勢頭很猛。
2013年,福建省GDP總量達到2.19萬億元人民幣,且GDP增速高達11%,同期臺灣省GDP總量約合3.25萬億元人民幣,GDP增速卻回落至2.2%。
近年來在強省會戰略加持下,福州更是以黑馬之姿強勢崛起,經濟體量與泉州差距不斷縮小,去年兩者差距不到600多億,可謂後勁滿滿。
有了雙引擎的驅動,福建的經濟跑出了穩健趕超的加速度。
2018年,福建GDP總量達35804億,與臺灣的差距縮小到3000多億。
2019年,福建實現了歷史性突破,GDP首超臺灣,比原計劃還提前了一年。
是什麼成就了福建?
類似這樣反常識的謎題太多太多了,普通人很難以想得通。智谷趨勢系列叢書《中國城市大洗牌》就是為了解答這些謎題而生的。
我有一位帝都深處的老朋友看完後幽幽一嘆,「估計你們這本書,很多市長都是巴不得『閱後即焚』的,透露太多天機了」……
618年中大促,噹噹限時促銷,一年一次不容錯過
原價59元,現價每滿100減50
點擊上方小程序購買
特殊的經濟底色,是福建厚積薄發的底氣。
那首耳熟能詳的歌詞:「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唱出了閩南人天生的冒險精神。
從上到下,福建從來都不走等靠要的路線。
改革開放初期,福建老書記項南就定調了此後數十年的發展路子。
從給企業鬆綁到建設基礎設施,項南採用的方法都是當時保守派從未見過的。
例如,省主官領著企業家聯名寫信給最高層,要求給地方經濟鬆綁。在那個充滿意識鬥爭的年代,此舉極為冒險。
項南資料圖
他把改革比喻為一個扎著辮子的姑娘,哪怕到處都是別人可以抓的把柄,鬆綁也總要繼續下去。
「鬆綁」理念一路沿用下來,地方政府減少對市場的幹預,也就有了後來福建良好的營商環境,還有發達的民營經濟。
福建省委書記于偉國公開表示,福建70%的GDP、70%的稅收、70%的科技成果,80%的就業都是民營企業創造的。
民營企業對GDP近7成的貢獻,這一耀眼成績甚至高於隔壁同樣以民營經濟起家的浙江,遑論改革開放更早的廣東了。
更可貴的是,閩系民營經濟代表了一種更敢於冒險和拼搏的草根精神,一種從無到有的創造精神。
這點,從閩南人的經商思維上就能窺知一二。
一開始,他們經商的方式相當傳統,主要將山區內的木材、茶葉等土特產運出福建,供給大城市,賺負擔流通過程的錢。但迫於福建多山的地形和落後的交通,大規模運輸成了桎梏。
完成第一波原始積累的土豪們頭腦靈活,立即轉型投資附加值更高的實業,一步步成就了獨樹一幟的閩系民營輕工業。
無論是福州的漆器、德化的陶瓷,還是泉州、莆田的鞋業,福建商人幾乎是從無到有地創造了這些產業,福耀玻璃、永輝超市等實業,在國內都有極高的知名度。
新形勢下,閩商們完全不走等靠要的路線,通過一環又一環的產業升級,煥發商業品牌的二次生命。
很多人對福建經濟的印象是「野蠻」,殊不知福建經濟的科技含量一點都不低。
例如莆田的華峰紡織新材料,自研發出全球唯一的染整核心技術後,產品供不應求,成為國內首家同時獲得阿迪達斯、新百倫、耐克三大品牌認證的面料供應商;
例如安踏,打造了全行業唯一的國家級運動科學實驗室和「腳型」資料庫,全球設計中心遍及美日韓,加速實現產品高端化。
近幾年,這座東南省份的轉型之路更是有目共睹。
從產業基礎薄弱時的「只見星星不見月亮」,到重大產業項目擎起石化、機械、電子信息三大支柱;從無油無氣少煤的能源儲備「小省」,到水電、核電、風電等清潔能源裝機比重達55.5%的清潔能源「大省」……
閩南人靠著一股草根韌性,低調走出了一條高質量發展的「智造」轉型之路。
福建逆勢崛起的同時,臺灣卻一步步掉隊。
多年來,這座寶島的抗風險能力一直很弱。
從1997年起,臺灣受亞洲金融風暴衝擊,經濟就開始走下坡路。
2001年,臺灣又遭遇全球電子業衰退,GDP年增長率首次為負(-1.26%),失業率衝破5%。
在民進黨第一次執政期間,年成長率平均下滑到 4~5%之間;過了幾年,國民黨重新執政之際,又遇上全球金融海嘯來襲。在這場餘波蕩漾的大衰退衝擊之下,2009年GDP年增長率衰退到-1.57%,失業率逼近6%,臺灣經濟陷入「滯漲」。
時至今日,臺灣都未能找到突破經濟瓶頸的秘訣。
伴隨全球經濟衰退、大陸經濟趨穩,疊加兩岸關係惡化,臺灣前景更加撲朔迷離。
臺灣是個小島,此前旅遊消費、出口及其衍生的島內投資對經濟成長貢獻高達七成,而出口產業中,IT製造業比例又高達五成。
如今,三駕馬車均不同程度受到重創,發展環境、投資環境、出口環境都不樂觀。
在兩地關係不斷惡化後,旅遊消費業屢遭重創;投資在逐步萎縮,近年來民間投資增長率多在1-3%左右,非常低迷。近5年,臺灣經濟增速也一直維持2-3%左右。
這背後,是民進黨無法處理好兩岸關係,直到現在,兩岸經貿合作都沒有正常化。這一背景下,臺灣就很難善用大陸的資源要素和市場來發展自己,對外也籤不了FTA之類的經貿協議,面臨進一步被邊緣化的境地,投資環境很難被看好。
投資不足導致了經濟成長的動能下滑,於是有了持續多年的「悶經濟」狀態。
伴隨而來的,是平均薪資停滯。
1996年,臺灣的勞工平均月薪,已經達到了43000新臺幣(約10219元)。但2018年,臺灣的勞工平均薪資,居然依舊停留在49989新臺幣(約11883元)。
也就是說,長達22年的時間,臺灣省勞工薪資漲幅只有區區7000新臺幣,約合人民幣1660元。這麼低的漲幅,完全跑不贏通脹,相當於工資不漲反跌。
這是必須引起臺灣注意的警報。
臺灣當局既然承諾要打破低薪困境、「為年輕人加薪」,就該好好想方設法,全面推動民間投資、創造更多就業創業機會。這是臺灣提振經濟、帶領島民脫離低薪困境的主要途徑。
不過,臺灣經濟自身也面臨諸多挑戰,例如人口紅利逆轉,老齡化嚴重、生育率低;迫於市場、成本等因素,產業空心化現象嚴重。
後疫情時代,新一波全球蕭條風雨欲來,臺灣受到的挑戰只會更加嚴峻。
618年中大促,噹噹限時促銷,一年一次不容錯過
原價59元,現價每滿100減50
點擊上方小程序購買
臺灣徹底被福建甩下了嗎?
有悲觀分析指出,臺灣省的農產品和旅遊業,早就處於「風雨飄零」的狀態了,其經濟發展缺乏符合預期的增長項目,整個島似乎只剩臺積電這一口氣了。
這話有一定道理,最後一句話也寓示著:臺灣經濟並非毫無亮點。
臺積電位列《財富》世界500強第363位
作為全球半導體巨頭,臺積電是臺灣的圖騰,對臺灣地區的經濟、產業貢獻卓著,遠超聯發科聯電、日月光等同類型公司,堪比三星之於韓國的影響力,也是臺灣從糖島轉型為矽島的一大例證。
最近被美國卡脖子的華為,其高端機的麒麟晶片就全部由臺積電生產,後者貢獻了華為超過10%的訂單。
但臺灣太依賴臺積電了。臺灣中央社最近公布的數據顯示:近3年臺積電的投資,佔了臺灣地區所有上市公司投資的近一半。
在這份排名中,排名第2的聯電投資金額僅1230億臺幣,排名第3名的鴻海集團更只有群創投資664億臺幣,相較於臺積電的8211億臺幣,真是小巫見大巫,臺積電「一枝獨秀」的程度可見一斑。
對臺灣省來說,這究竟值得引以為傲,還是潛藏著警示意義?
積極來看,臺積電作為臺灣地區最重要、最高端的龍頭製造業,穩住了臺灣作為全球晶圓代工龍頭的地位,其投資設廠所在之地,可以產生相當大的外溢效果,許多上下遊的供應鏈、供應商都圍繞著著它運作。
2019年全球500強榜單中,有且僅有一家中國半導體企業,就是臺積電。毫不誇張地說,其能量可比阿里巴巴之於浙江,巨頭企業的價值不容小覷。
悲觀而言,臺積電投資佔據半壁江山的背後,是大量臺企縮減投資,或開始用腳投票,將生產基地轉移到大陸或東南亞……
同時,作為一家資本高度密集的高科技廠商,臺積電本身創造的就業機會並不太多。
就拿臺積電日前公布在臺南投資3nm高級廠的計劃來說,投資約6000億臺幣,預估創造的就業機會只有5000個,又主要以專業工程師為主力。相比臺灣每年25-30萬投入職場的畢業生,臺積電對就業的拉動,只能說是杯水車薪了。
更要命的是國際環境的惡化。
臺灣經濟主力ICT產業已與中國形成緊密的產業鍵,美國打擊中國高科技也會重傷臺灣廠商。類似美方制裁華為,左右逢源的臺積電會很為難。
因此,被寄予厚望的臺積電,還沒有到支撐臺灣整個經濟發展成長的地步。隨著大陸國產手機的崛起和配套本土產業鏈的成熟,這一王牌優勢也會不斷走弱。
當然,從產業層次上來說,臺灣還是更加的發達。
作為全球最高精尖的產業之一,臺灣在半導體產業、集成電路產業處於全球一流的位置。別說福建了,就連上海、深圳這樣的地方都是在後面跟跑。
福建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點值得福建高度重視,決不能驕傲放縱。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曾經臺灣看不上眼的對岸,在經濟規模上已經不容小覷,這為兩岸融合發展帶來更堅實基礎和更大的想像空間。
畢竟,與臺灣一水之隔的福建,是臺灣同胞主要祖籍地,70%以上的臺灣人的先輩都來源於福建,兩岸對峙年代,福建是海防前線;改革開放後,福建變成開放前沿,閩臺之間開始有了密不可分的產業基礎。
福建發展道路上的一舉一動,會比大陸任何省份都牽動臺灣社會的神經。
但是,GDP趕超只是第一步,當前臺灣的人均GDP仍然佔據優勢。
臺灣的人口約2360萬,人均GDP接近17.88萬元人民幣。
福建常住人口則達到了3973萬,人均GDP約為10.67萬元人民幣。
換句話說,臺灣人均GDP是福建的1.7倍。同時,身處弱化GDP考核的拼質量時代,福建在幸福指數、文娛產業、科技實力、貧富分化等方面,依然與臺灣存在較大的鴻溝。
倘若福建能在更多層面趕超臺灣,對促進兩岸關係發展將有更大的正面作用。
臺灣似乎也給福建留足了窗口期。迫於眾所周知的原因,臺灣並不擅於利用世界資源和大陸市場來發展自己,其「悶經濟」的孤島狀態還將持續。
福建這邊的情況截然相反,改革開放以來,大陸整個發展環境都在不斷向好,閩南人也會整合內外市場資源來發展自身,釋放出無窮的經濟增長潛力。
每一次危機,都是一次格局的大洗牌。疫情給各地經濟都帶來挑戰,以外向型為主的福建經濟模式也將受到衝擊,福建的成果還需夯實。
蓽路襤褸,以啟山林。
相信有向海而興的敢拼精神,福建未來依然可期!
十年前,沒有人能預料到雄安會橫空出世,五年前,沒有會相信房地產會告別黃金時代。一年前,沒有人會猜到粵港澳大灣區會深度摺疊。
中國的現代進程,隱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