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講:太空陀螺

2020-11-29 網易財經

實驗過程:王亞平取出一個紅黃相間的陀螺懸放在空中。用手輕推陀螺頂部,陀螺翻滾著飛向遠處。緊接著,她又取出一個陀螺,讓它旋轉起來,懸浮在半空中,再用手輕輕一推,旋轉的陀螺不再翻滾,而是保持著固定的軸向向前飛去。

背後:定軸性原理

趙金才說,這一實驗用到了定軸性原理,即高速旋轉的陀螺,在沒有任何外力的作用下,軸的指向是不變,而且具有一定的抗幹擾能力。

自行車也有相同原理的展現,如果騎得慢自行車會倒,但是一旦速度上去了就會不倒,那時候兩個飛速轉動的輪子其實就是陀螺。

在太空中,陀螺高速旋轉,不存在空氣摩擦力的情況下,它將一直保持一定的姿勢旋轉。太空飛行器中很多設備就是利用陀螺組合來測量太空飛行器的姿態。

本文來源:東方早報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王亞平太空「玩」陀螺 揭示測量太空飛行器姿態原理
    王亞平演示陀螺定軸性實驗     人民網北京6月20日電 (記者 魏豔)中國載人航天史上的首堂太空授課,今日上午10時開講。神舟十號航天員在天宮一號開展基礎物理實驗,為全國青少年進行太空授課。     擔任此次太空授課主講的航天員王亞平在「天宮一號」實驗艙為全國觀眾演示了陀螺定軸性實驗。     王亞平介紹,高速旋轉的陀螺具有很好的定軸性,但這一特性在天上、地上是完全一樣的,因此很多設備都是用陀螺組合來定向。
  • 物理教師解讀「太空授課」:宇宙飛船靠陀螺來平衡
    20日上午,山東師範大學附屬中學物理高級教師曹立組織高一8班全體同學觀看了王亞平的「太空授課」。活動結束後,曹老師就王亞平「太空授課」進行了點評和解讀。   「整堂課精彩紛呈,學生掌聲不斷。」
  • 太空授課實驗很神奇 專家給你講原理
    學生互動  王亞平留的問題,高二學生有了答案  45分鐘的「太空課堂」,中國首名「太空教師」王亞平做了5個實驗:質量測量、單擺運動、陀螺運動、水膜和水球。  在太空,實驗的效果堪稱完美。每一個「奇蹟」的產生,都贏得上虞市春暉中學同學們的驚嘆聲。而水球,更是出乎他們的想像。
  • 控制力矩陀螺:天宮二號的「定海神針」—新聞—科學網
    似是迎接這一重要的歷史時刻,9月15日發射的天宮二號,攜帶著502所研發的多臺200Nms控制力矩陀螺產品遨遊太空。該產品被喻為天宮二號的「定海神針」。 「定海神針」的典故出自《西遊記》,傳聞當年大禹治水時,為測江河深淺,取一鐵棒,可隨心長短,入江河湖海,深淺立現。水患平定後,大禹將此鐵丟入大海,取意海河永固;後被東海龍君所得,供奉起來,稱為「定海神珍鐵」。
  • 單軸陀螺儀與三軸陀螺儀的區別
    平板電腦方案的三軸陀螺儀  平板電腦方案中的陀螺儀(Gyroscope),是一種用來傳感與維持方向的裝置,基於角動量守恆的理論設計出來的。平板電腦方案的陀螺儀主要是由一個位於軸心且可旋轉的輪子構成。 當它一旦開始旋轉,由於輪子的角動量,陀螺儀有抗拒方向改變的趨向。
  • FBEC2018直擊 | 2018未來商業生態連結大會暨第三屆金陀螺獎正式...
    2018年12月5日,由深圳市網際網路文化市場協會、廣東省遊戲產業協會指導,遊戲陀螺、陀螺財經、正中企業服務聯合主辦的2018未來商業生態連結大會暨第三屆金陀螺獎頒獎典禮(簡稱「FBEC2018」)在深圳市南山區科興科學園會議中心1-3層盛大開幕。
  • 雷射陀螺:慣性導航系統上的「明珠」
    慣性測量裝置好比現代高精度設備的「眼睛」,而雷射陀螺的出現,已成為慣性制導系統的「火眼金睛」。  早在18世紀,人類就開始了對陀螺運動的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美國海軍首先成功研製了機械陀螺儀。1960年,美國人在成功研製出世界上第一臺雷射器後,迅速開始雷射陀螺的研究。
  • 摺紙玩具:正方形牙籤陀螺與迴旋飛鏢牙籤陀螺的折法
    文|樹姐姐Hi ,大家好,今天樹姐姐又給大家帶來2款好玩紙陀螺。你沒有看錯,是這2款紙陀螺哦!一個是正方形的紙陀螺,一個是迴旋飛鏢紙陀螺陀螺,一般人都沒有玩過的。2款陀螺所需材料:(1)正方形紙陀螺紙張尺寸建議:15x15cm或14x14cm,2張,剪刀1把,牙籤1根。(2)迴旋飛鏢陀螺紙張尺寸建議:6x15cm或對摺後成1:5比例的長方形,4張,牙籤1根。
  • 生命為中國雷射陀螺燃燒
    他帶領團隊從零開始經過40多年艱苦攻關,攻克一系列世界技術難題,研製的多種型號雷射陀螺,為我軍大國重器安上了自主導航的「中國芯」,被譽為「中國雷射陀螺奠基人」。選擇——「把自己的志願與國家的需要密切結合」「年近半百的高伯龍走進雷射陀螺領域,是他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 淺析三軸陀螺儀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75201.htm  陀螺儀有單軸陀螺儀和三軸陀螺儀,單軸的只能測量一個方向的量,也就是一個系統需要三個陀螺儀。而三軸陀螺儀可同時測定6個方向的位置,移動軌跡,加速。所以一個三軸陀螺儀就能替代三個單軸陀螺儀。
  • 高伯龍:生命為中國雷射陀螺燃燒
    他帶領團隊從零開始經過40多年艱苦攻關,攻克一系列世界技術難題,研製的多種型號雷射陀螺,為我軍大國重器安上了自主導航的「中國芯」,被譽為「中國雷射陀螺奠基人」。  選擇——  「把自己的志願與國家的需要密切結合」  「年近半百的高伯龍走進雷射陀螺領域,是他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 太空授課:懸空打坐PK大力神功
    神十飛天任務,也隨著神十乘組的太空授課,達到高潮。從十餘天前的期盼,到穿著藍色艙內工作服的3名航天員亮相,世界第二堂、中國第一堂太空授課會講什麼?「地面課堂」北京人大附中的300餘名同學睜大了雙眼,全國8萬餘所中學的6000餘萬名師生同步收聽收看。沒等大家平復興奮的心情,指令長聶海勝先展示起了「絕技」。  「我來個懸空打坐吧!」只見聶海勝輕盈地在半空中盤起了腿,好似有神功。
  • 中國新型戰機普遍應用光纖陀螺導航系統
    什麼是陀螺儀  自1910年首次用於船載指北陀螺羅經以來,陀螺儀已有100多年的發展史,其過程大致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滾珠軸承支承陀螺馬達和框架的陀螺,以及20世紀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發展起來的液浮和氣浮陀螺;第二階段是20世紀60年代以後發展起來的乾式動力撓性支承的轉子陀螺;第三階段是以雷射陀螺和光纖陀螺為代表的光學陀螺;目前陀螺的發展已進入第四個階段
  • 王亞平在太空製作水膜和水球(組圖)
    太空水球  在太空演示失重環境下的物理現象,這些內容想想就讓人神往,事實上今天太空授課的內容精彩紛呈,超出了人們的想像。 第一個實驗「太空質量測量」從指令長聶海勝的「懸空打坐」表演講起,主講人王亞平輕輕一推,聶海勝就飄到了實驗艙的另一頭。
  • 天宮一號採用航天九院光纖陀螺技術
    它採用了航天九院13所時代光電公司設計生產的光纖陀螺作為它的「眼睛」,引領它的浪漫太空之旅。  已知的公開資料顯示,讓光纖慣導陀螺擔綱空間站姿態控制的重任,這在世界範圍內尚屬首次,也就是說,13所的光纖陀螺是世界範圍內第一個在空間站作為主份應用的光纖慣性器件,開創了光纖陀螺在空間站應用的先河。  是什麼原因讓高層有如此的信心和決心作出這一重大決定呢?
  • 第20課《陀螺》小學四年級語文,看老師筆記體會兒時快樂心情
    《陀螺》(四年級語文上冊第20課),這篇課文內容比較長,作者寫童年玩陀螺的這一小事,卻也有著許多快樂和自豪。課文內容精講《陀螺》小學四年級語文(上冊)第1自然段,將陀螺說成是「小傢伙」,採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體現了作者對脫陀螺的喜愛。
  • 湘潭陀螺客玩轉340公斤「陀螺王」
    周材旺在抽打「陀螺王」。(記者 歐陽天 攝)湘潭在線11月25日訊(湘潭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陳旭東)11月22日下午,周材旺和他的夥伴在湘潭縣易俗河白石廣場裡輪流揮動長鞭抽打著一個巨型陀螺,與別的「陀螺客」玩的小陀螺不同,周材旺他們玩的是一個重達340公斤的超級陀螺。
  • 從理論力學角度看翻轉陀螺——翻轉陀螺的部分定性結論
    剛體定點轉動如圖1 所示,翻轉陀螺由一個球缺和垂直於球缺底面的柄組成。球缺的中心為O點,整個陀螺的重心位於C點。陀螺的關於柄旋轉對稱,O、C兩點都在柄的延長線上。當陀螺靜止時,重心C位於O點的下方。當陀螺繞著柄自轉時,其重心會不斷升高,進而發生翻轉。
  • 陀螺為什麼能長時間轉動不倒?
    陀螺為什麼能長時間轉動不倒?>日本人做了一件事,在最有影響力的廣播電視機構NHK做了一期節目,讓大家做陀螺,兩兩進行比賽,看誰的陀螺轉的時間長。決賽時兩個陀螺轉了近16分鐘還沒停,我們能從中看出來日本強大的精細加工技術和軸承技術。
  • 天宮一號完美謝幕 結束長達7年太空之旅
    原標題:我國首個目標飛行器結束長達七年的太空之旅 天宮一號 天外歸來(厲害了,中國科技)  4月2日,我國首個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流星般從天外回歸,結束了長達7年的太空之旅。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證實,8時15分左右,天宮一號墜落於南太平洋中部區域。  再見,天宮一號,但屬於你的精彩瞬間永遠難忘。